《雁門太守行》新解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風慷慨悲壯,不同于李賀詩歌中幽冷詭艷的主流風格,展現了一個壯志滿懷的李賀,極有教育意義。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為漢樂府舊題,本寫漢代洛陽令王煥少年好任俠,晚而折節讀書的始末,至梁簡文帝時始言邊塞征戍之事。歷來以此題作詩者甚多,而李賀的這首遠邁前人,李賀也因此詩而名震一時。
李賀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后仕途不暢,漂泊無依,志不獲伸,終于在二十七歲的英年郁郁而終。李賀給大多數人的感覺往往就是一個文弱不遇的書生。但這畢竟不是一個真實的李賀。李賀身為唐諸王孫,希望能為大唐建立不朽功業。李賀的時代中央與地方藩鎮之間的斗爭連綿不休。李賀時時也躍躍欲試,希望通過建立戰功來改變命運,報效國家。因此,在他的詩集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高唱戰歌、慷慨激昂的李賀。《雁門太守行》就是李賀這種詩風的代表。
開篇首句“黑云壓城城欲摧”,讓人感覺到極度的心理壓抑,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個戰事緊張生死一線的戰場,萬重黑云圍裹著塞上那座孤城。黑云壓城,城不可摧,這黑云似乎還可暗指那漫天遍野前來圍城的外敵,在漢民族關于邊塞作戰的敘事想象中,北方剽悍的強敵往往與北方嚴酷的天氣融為一體,嚴酷的氣候是似乎就是殘酷的外敵的自然憑藉。李華的《吊古戰場文》中就這樣描寫:“當此苦害,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翦屠。”這座孤城在這萬重的黑云殺氣中搖搖欲墜,讓人為之緊張,想著這座城的.命運。緊接著的一句“甲光向日金鱗開”卻一掃上句的沉重的陰霾,給人以鮮亮明朗的感覺。雖然此時黑云壓城,卻也有陽光,陽光正透過黑云的縫隙照耀著戰士們的鐵甲,鎧甲上的鱗片在日光下熠熠發亮。此時的陽光正好可以烘托著守城將士沖天的斗志。這兩句連在一起,渲染出戰地緊張的氣氛,“黑云”與“金鱗”的前后對比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也給人以劇烈的心理刺激,正在為孤城守軍不測的命運而擔憂的心靈又被他們高昂的斗志所鼓舞。
三、四兩句“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將讀者的注意從激戰中的孤城轉移到更加遼闊的環境中。在清涼肅殺的秋色中,鼓角聲正漫天響起,一場激烈的戰斗似乎正在展開。鼓角聲歷來是戰爭的象征,在這里更是戰斗力與意志力的展現。接下來的“塞上燕脂凝夜紫”,詩人實現了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注意力的焦點也從天上轉移到地上,時間也從白天變換到夜晚。這塞上的紫土在夜光中顯得多么的凝重,其中該有多少勇士們的鮮血和壯志啊。
五六句正面描寫大軍行動表現戰事的激烈,按照王琦的解釋,這是“中夜出兵,乘間夜搗之事”、“冒寒將戰之景”。大軍半卷著紅旗,進臨昔日燕丹送別荊軻的易水,一千年前這里曾經上演著壯士遠去慷慨赴死的大戲,此時大軍的進軍同樣延續著前人的英勇果敢。簡單的“易水”二字,似乎已經將此時的將士與千年前的荊軻緊緊地聯在一起,一起分享著這份悲壯與榮譽,而“霜重鼓寒”寫氣候的嚴寒,此時的天氣越是嚴寒就越能反襯去行軍中將士們的果敢。也是襯托寫天寒地凍中的將士的勇敢。不同與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中的高歌猛進,此時的唐王朝已經走向衰落,盛唐時代的豪邁意氣已經一去不復返。雖然報國的心志與盛唐無異,但衰弱的國力使將士們已不能信心滿懷,惟有盡力而為、以死報國而已。明白了這層意味,以下的兩句也就不難理解。結句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將詩人在上面反復渲染的悲壯氣氛推到了極致,卒章顯志,把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通過詩人之口直接地表現出來。前面緊張的戰斗,無畏的進軍的精神動力都來源于這樣的報國情懷。
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氣氛悲壯,眩人心魄,剛健有力,感染力極強,細細去品味,竟有一種親臨戰場,去和詩中的將士們同生共死的感覺。這種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來源于李賀超凡的藝術構思,更來源于蘊藏在李賀本人心中的那種“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壯志豪情。李賀雖然身體羸弱,雖被壓抑,卻有著如鋼鐵一般堅強的生命力。《雁門太守行》正是李賀這種堅韌的生命力的劇烈噴發,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賀。
【《雁門太守行》新解】相關文章:
李賀雁門太守行詩詞12-24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詩12-01
李賀雁門太守行閱讀答案09-01
李賀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11-27
關于李賀雁門太守行的賞析10-05
李賀《雁門太守行》教學簡案11-27
李賀《雁門太守行》優秀教學設計11-27
李賀雁門太守行全詩鑒賞11-27
李賀《雁門太守行》樂府詩鑒賞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