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清玄作品《煮雪》
《煮雪》講了作者想象的一個多情而極度浪漫的傳說,傳說北極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凝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烤來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作品《煮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清玄簡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煮雪:
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地烤來聽……
這是個極度浪漫的傳說,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編出來的。
可是,我們假設說話結冰是真有其事,也是頗有困難,試想:回家烤雪煮雪的時候要用什么火呢?因為人的言談是有情緒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達說話的情緒。
如果我生在北極,可能要為煮的問題煩惱半天,與性急的人交談,回家要用大火煮烤;與性溫的人交談,回家要用文火。倘若與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個烈火,才能聲聞當時嗶嗶剝剝的火暴聲。
遇到談情說愛的時候,回家就要仔細釀造當時的氣氛,先用情詩情詞裁冰,把它切成細細的碎片,加上一點酒來煮,那么,煮出來的話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濃,則不可以用爐火,要用燭火再加一杯咖啡,才不會醉得太厲害,還能維持一絲清醒。
遇到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話就好辦了,把結成的冰隨意棄置就可以了。愛聽的話則可以煮一半,留一半他日細細品味,住在北極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但是幸福也不長駐,有時天氣太冷,火生不起來,是讓人著急的,只好拿著冰雪用手慢慢讓它溶化,邊溶邊聽。遇到性急的人恐怕要用雪往墻上摔,摔得力小時聽不見,摔得用力則聲震物瓦,造成噪音。我向往北極說話的浪漫世界,那是個寧靜祥和又能自己制造生活的世界,在我們這個到處都是噪音的時代里,有時我會希望大家說出來的話都結成冰雪,回家如何處理是自家的事,誰也管不著。尤其是人多要開些無聊的會議時,可以把那塊嘈雜的大雪球扔在自家前的陰溝里,讓它永遠見不到天日。
斯時斯地,煮雪恐怕要變成一種學問,生命經驗豐富的人可以根據雪的大小、成色,專門幫人煮雪為生;因為要煮得恰倒好處和說話時恰如其分一樣,確實不易。年輕的戀人們則可以去借別人的“情雪”,借別人的雪來澆自己心中的塊壘。
如果失戀,等不到冰雪盡溶的時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燒了,燒成另一個春天。
個人解析:
這篇小美文借用一句調侃式的玩笑話展開,把“說話”這個無形有聲的事物擬物成一個有形也可以有聲的另一個事物,或者說,另一種形態。
假設人們說過的話真的可以凍住,隨后可以自己選擇烤化它的方式,那么“聽話”也成為一門藝術。
不難看出,這是作者用一種浪漫詼諧的方式來詮釋對各種言論交談,我們都可以選擇不同的聽取方式。性急的言論,聽聞者內心也會感到急躁不安;性溫的言談,聽聞者內心也會舒暢溫馨;吵架的時候,聽聞者內心也焦躁欲辯,不能自已。
談情說愛的情話,在作者筆下成為了一道美食,加佐很多精致的配料和裝飾,點綴氣氛,令人回味無窮。
不愛聽的話,就充耳不聞,愛聽的話慢慢記下,常常心中回味。
我寧愿相信,人的內心,就是那把可以融化冰中語言的火,針對外來的各種各樣的言論針對,自我選擇火焰的大小強烈,來或享受,或憤怒,或還擊。
那如果內心的火燃不起來,不能融化來者的語言,用手握冰,邊溶邊聽,又是何解釋?也許這意味著,有時用心就感受對方的語言,還是不夠的,有時候要用手,用肢體語言去應對,去感受。
面對性急的人,用手去安撫他,力量小了,安撫不下,力量過大,適得其反。
現在是一個聒噪的世界,人與人之間有多少語言是經過內心之后烘烤之后才斟酌出口的呢?噪聲居多,廢話,敷衍,阿諛,諂媚,空話,大話,虛言,等等不實的聲音有時候讓人們失去了判斷的興致和聽取的興趣,更不用提內心之火的動用,也許只用肢體而不內心說話聽話的人,越來越多,因此作者才向往那種浪漫又安靜的聽,說方式吧,可以有選擇的聽,選擇時間,選擇地點,選擇方式;對珍貴的言語,可以有時間思考,品味,斟酌;對無謂的噪音,可以摒棄,篩選和排除。也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很多沖突,提升個人品質。
然而現實就是現實,那些煮雪的功夫,說到底還是語言的藝術,用內心的火,煮過語言,煮過感情,煮過自己的精神追求。
作者簡介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
1973年開始散文創作。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
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后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1973年開始)。
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等,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當畫家,甚至還跟著林崇漢畫了一陣子。不過,走上寫作的路,倒一絲也不后悔,寫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覺會一直寫下去,或許依然在文學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許就著手去寫一些比較大部頭的有關人性,有關歷史,有關哲理的書,或許改變途徑去寫小說,不管未來會寫什么,寫作總是一條不能斬斷的路,林清玄會一步步往下走去。
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國兒童繪畫賽優選,10歲就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小時最喜歡的是《西游記》。
民國61年,考取世界新專電影技術科,在學時非常活躍,開始認真寫稿,而繪事則暫時拋開了。在世新的時候,創辦過《電影學報》,擔任《奔流雜志》編輯,在《新聞人》周報任總主筆。這段時候,在文壇漸露頭角,開始受到了矚目
這些年,林清玄寫報導寫得多,寫散文反倒寫得少了,不過,他并不覺得可惜,雖然他自己也了解,報導到底只是報導,不會成為文學的重鎮,甚且有一天它會式微。不過,林清玄自覺還年輕,這段時日,就利用報導來磨練自己的事,創作的事,稍候也不遲。
林清玄也自認,目前仍然還未到定下1個風格,1個走向的時候,他還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樣的路,去寫多樣的文章。而且他還會去角逐其他以篇對篇,或似一堆對一堆的獎目。因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個新人永遠都需要去競逐,永遠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大體上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壇的78年間,散文集有《蓮花開落》、《冷月鐘笛》等;第2個階段是他從1980年結集《溫一壺月光下酒》起,相繼出版了《白雪少年》、《鴛鴦香爐》、《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寫作最辛苦和最多產量的第3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外。
林清玄最近在大陸出版了新書《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飽含著他對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玩味!
主要成就
林清玄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于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杰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杰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創作特點
林清玄的散文耐人尋味,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說過文章要“向內探索,向外追尋”。他的散文創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優化文字語言的同時,意蘊也會得到系統性展現,透露出生命的玄機,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怦然心動的感受。例如,在《黃昏菩提》一文中,“從有螞蟻窩的菩提樹蔭走到陽光浪漫的黃昏,我深深地震動了,覺得在鄉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溫柔的心情,一些經過污染還能沉靜的智慧”,充分展現了作者由菩提聯想到生命及心情的智慧。立意也從一個場景而幻化到另一個場景,使散文中有了十分玄妙的哲理體現。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響,林清玄的散文往往充滿了禪意,體現出一種宗教情懷中的道德觀念,展現出佛學慈悲仁愛的特點,散發出濃濃的平民情懷及平等意識。正是由于這種立意情懷,林清玄的散文多描繪社會底層人物,如小職員、流浪者等。《有風格的小偷》就講述了林清玄無心寫了一篇關于一個小偷被警察抓到以后,述說偷東西手法和風格的評論性報道,竟使一個小偷在二十年后走向了光明的故事。不僅如此,他在創作散文的過程中,還將“忍讓”精神散布其中,通過作品創作體現出感恩及知足的生活狀態,就這種狀態而言,是與佛家的超脫境界相互融合的。《天下第一》就是通過一個年輕人學藝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調和身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事事逞強,不服輸,與人爭高低。這些故事都意在引導人們用積極的態度去“入世”,同時以超脫的心態去“出世”,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正面引導,并使內心情感得到升華。這些充滿佛趣、哲理、真情的立意都來自于林清玄本人對生活的感知、探究、內化,最終外顯在其作品中。人們在讀他的《常想一二》一文時,就能感受到他在災難面前從不怨天尤人,且不會進行猛烈抨擊,而是坦然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通過不斷的自我調節,戰勝困難。正是由于林清玄這種勇于挑戰苦難的生活態度,使其文章立意明確,體現出其個性化的創作特點。
林清玄散文的語言清新雋永,語言形式十分靈活,在藝術傳達過程中具有非常濃厚的意境特點。由于林清玄從小受到父輩熱衷宗教事務的影響,以及有文化、有學識母親的關愛,母親的言語和入釋后的經歷共同塑造了林清玄散文的語言特色。例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風》中,其對人生幸福的來源進行了描述,“人生的幸福來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是由于心中有一座無情的寶殿”,這段文字描述運用了比喻和想象的藝術形式,使幸福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展現。又如,在《姑婆葉的繁華》中,他認為意境并不是特別存在的內容,且生命中的繁華也沒有特定的意義,是指人們帶著心情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秘密,其所描述的內容為“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別的地方……都來自化平常為神奇之這種繁華吧”,通過這種典雅性的藝術描寫,傳達文章蘊含的心境、意境,充分展現散文的語言特點。
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語言還以清新幽默的禪語助長。一般來說,幽默性的語言形式只有在活潑的環境下,才可以展現語言的風趣特點,而在林清玄筆下,語言在慢條斯理的述說中盡顯風趣幽默,還帶有禪語淡雅清香的特點。例如,《煮雪》有這樣一段描述“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成冰雪……這其中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趣。”從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林清玄的語言就像清新的風,充滿了感性和厚度,使作品的語言含蓄有力。通過這些靈動的文字和洞悉覺察的體悟,使作者的人生歷程得到極值化體現,使文章語言達到了溫馨、善美的效果。
【林清玄作品《煮雪》】相關文章:
煮雪林清玄202311-27
林清玄散文《煮雪》賞析06-15
林清玄《煮雪》原文及賞析01-21
林清玄作品11-22
林清玄作品的特點12-06
林清玄作品及風格10-24
林清玄先生簡介及作品09-20
林清玄作品欣賞五則10-23
林清玄的作品《金剛糖》05-14
林清玄的作品簡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