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清照《瑞鷓鴣·雙銀杏》原文注釋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瑞鷓鴣·雙銀杏》原文注釋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風韻雍容未甚都⑵,尊前甘橘可為奴⑶。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⑷。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⑸。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注釋
⑴瑞鷓鴣:詞牌名。此詞極似七言絕句,與“瑞鷓鴣”詞體不合。
⑵“風韻”句:《史記·司馬相如傳》:“相如至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此系反意隱括。都:姣好,美盛。
⑶甘橘可為奴:甘橘別稱木奴。銀杏,又名白果,其樹為高大喬木,名公孫樹,又稱帝王樹;葉呈扇面形,因果實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為銀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補藥用。據說銀杏在宋代初年被列為貢品。“甘桔”為“奴”典出《三國志·吳書·孫休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曰:“丹陽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甘桔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兒以白母,母曰:‘此當是種甘桔也’。”桔奴,又稱“木奴”,唐·李商隱有“青辭木奴桔,紫見地仙芝”(《陸發荊南始至商洛》)的詩句。
⑷玉骨冰肌:清澈高潔。
⑸“醉后”一句:周勛初《唐人遺事匯編》卷二:“明皇與貴妃幸華清宮。因宿酒初醒,憑紀子肩同看木芍藥。上親折一枝,與妃子同嗅其艷。”太真、貴妃均指楊玉環。此句意謂雙銀杏的并蒂相連,猶如唐明皇和楊貴妃倚倚靠靠親密無間。
創作背景
本詞約作于李清照南渡時期,即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1127-1128年)。當時金人大舉南侵,北宋朝廷崩潰。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因母親死于江寧南下奔喪,八月,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收藏準備南下。李清照押運書籍器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達江寧府,本詞即作在行程中。
此詞假雙銀杏之被采摘脫離母體,喻靖康之亂后金兵南渡,作者自己與丈夫趙明誠一起離鄉背井、避亂南方的顛沛愁懷。全詞將雙銀杏比作玉潔冰清、永葆氣節的賢士,比作患難與共、不離不分的戀人,貼切深刻;尾句使用諧音手法,不僅略帶詼諧而且起脫俗之效。本詞是否為李清照之作仍存爭議,也有人認為本作并非是一首詞,而是一首七言絕句。
【句解】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上句說銀杏開花時,風致韻味大大方方(雍容),可也不特別美麗(都)。尊前甘橘開花時也不漂亮呀,可卻被人們稱為木奴,就是被人看重。這是代銀杏抱不平。“木奴”是對柑橘的愛稱。
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兩相比較,彼此差不多,可是甘橘可為奴,而銀杏卻流落江湖。就是無人收留,不被重視。可是它本身呢?卻很自重,玉樣的骨,冰樣的肌,還不肯枯朽(銀杏系長壽之樹),就是不自暴自棄。“玉骨冰肌”見蘇軾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又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為神玉為骨。”黃庭堅詩:“寒香寂寂動玉肌。”這里用它,有對銀杏稱贊意。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誰教”是責問的口氣,責問什么呢?就是不知誰把并蒂而生的銀杏連枝摘下來,使人看來好像唐明皇醉后倚在楊貴妃身上一樣。
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客齋四筆》卷十六:“世傳東坡一絕句:‘蓮子擘開須見薏。”’按:“薏”就是蓮心。《爾雅·釋草》:“荷,其實‘蓮’,其中‘的’,‘的’中‘薏’。”邢咼疏引陸機疏云:“蓮青皮,里白,子為的,子中有青為薏,味甚苦。”此系借用。“居士”,作者自稱(自號易安居士)。我現在擘開它們,是真有意的,就是要所有身居兩地的人吟我這詩時,感覺“新”。這個“新”字是“辛”的諧音字,就是那風味會是很苦的。古人詩詞,常借用諧音字以見意。有時容易看出,有時須仔細體會作者寫時的心意才能獲得。此“新”字講作“辛”,即屬此類。若停在“新”字上,就是擘開后,兩邊都是“新”的。似乎沒有什么意義。
【賞析一】
這是一首假物詠情詞。易安居士假雙銀杏之被采摘脫離母體,喻靖康之亂后金兵南渡,自己與丈夫趙明誠一起離鄉背井、避亂南方的顛沛愁懷。
其上片開始先詠物以寄興。“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為奴”是說:這銀杏的風姿氣韻、整個形體都不很起眼,但是較之樽前黃澄澄的甘桔來說,甘桔卻只堪稱奴婢。這是一種“先聲奪人”的寫法,起不同凡響的效果。“都”,在此作碩大、華美解,“未甚都”是指銀杏作為果類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體碩大誘人。詞人在此用現成典故與銀杏相比,稱桔“可為奴”,足見作者對銀杏的偏愛。
詞人之所以深愛銀杏,未必因為它是珍稀貢品,而是睹物傷情,有所觸發。“誰憐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兩句便作了極好的解答:這枝雙蒂銀杏被人采下,永離高大茂密的樹干,成為人們的盤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會憐它,那么有誰憐它呢?看到它那圓渾、潔白雖離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狀,激起了詞人的無限憐愛與自傷。這兩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與其說是在寫銀杏,毋寧說是借雙銀杏在直接寫流落異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詞,意在突出一種高尚的人品道德與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氣節;“未肯枯”則是表示堅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為惡劣環境所屈服;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強之志。
下片首句“誰教并蒂連枝摘”是實寫句,接下來“醉后明皇倚太真“則是一個聯想句,一實一虛,有明有暗。這兩顆對生銀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樸的美好形象,其兩相依偎、親密無間的形態,恰似“玉樓宴罷”醉意纏綿的楊玉環與李隆基。唐明皇與楊玉環這是一對世人共許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情侶,他們的名字也幾化為純真愛情的象征。這兩句點出了銀杏雖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婦雖流落異地而兩情相依。這當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結尾句“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的妙處在于使用諧聲字:易安居士親手將兩枚潔白鮮亮的銀杏掰開,夫妻二人一人一顆,情真意切。要吟頌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純香美,這卻深深地蘊藏在兩人的心底。“兩家新”的“新”字,在這里顯然是取其諧音“心”。
此詞采用擬人手法,將雙銀杏比作玉潔冰清、永葆氣節的賢士,比作患難與共、不離不分的戀人,貼切深刻;尾句使用諧音手法,不僅略帶詼諧而且起脫俗之效。
【賞析二】
古代詩詞中,詠嘆花草,借物抒情之作無數。或賦草木以人的性格,表達作者的好惡;或由花草的自然變化中,引起聯想,喚起詩意。前者為托物喻意,后者為觸景生情。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把兩者結合,由詠物到嘆人,物我相融,相輔相成,表現了詞人“玉骨冰肌未肯枯”的性格。
這首詞是詠嘆銀杏的,有的選本題作“雙銀杏”,可知詠嘆的銀杏是一支樹枝上并結的兩顆果實。銀杏樹是一種長年生落葉喬木,壽命可長達千余年,其果實為橢圓形,種仁亦可食用。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為奴。”首兩句先點明了銀杏雍容的風貌。銀杏的風度是那樣溫和、大方,雖然并不美麗,但卻端莊典雅,讓人油然而生愛慕之情。 “雍容”通常用以形容人的態度溫和大方,詞人在此把銀杏擬人化,當作一個有生命有思想的人來描寫,又用“未甚都”來限定,既寫出了銀杏的風韻,而又不夸大其辭。接著又用“甘桔可為奴”的典故,用擺在酒尊前的甘桔與銀杏對比,則甘桔只有作奴仆的資格,表達出詞人對銀杏的贊賞之情。
三、四兩句進一步贊嘆銀杏的品格。“誰憐流落江瀝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擺在尊前的銀杏,遠離了母體,失去了依靠。詞人不禁嘆道:銀杏啊,有誰能憐憫你到處流浪的處境(指銀杏被商賈作為果品,販賣到各地),有誰能體貼你無家可歸的苦楚呢?然而,你雖身處逆境卻不甘枯萎,真可謂“肌膚若冰霜,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游》)。
詞人在這里完全把銀杏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了,她用深情的筆觸,寫出了銀杏在逆境中倔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格;既有深深的同情,又含由衷的贊許。詞人的感情已完全傾注到銀杏的身上。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過片這兩句與上片“誰憐”句相應,用“誰教”二字提問,再次從正面描寫銀杏。是誰有意把這對并蒂的銀杏連枝摘下,就象醉后的唐明皇倚在楊貴妃身邊一樣?這雙銀杏雖被連枝摘下,卻仍相依相偎,緊緊相連。可詞人自己呢?在遭逢離亂之后,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并蒂連枝”的銀杏與孑然一身流落他鄉的詞人,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流露出詞人心中的孤寂與感慨。
結句直接抒發詞人對銀杏的摯情。 “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詞人剖開銀杏的果實,里面含著圓圓的種仁。那種仁的味道,同樣醇美宜人。“真有意”以“意”代“薏”,指銀杏的種仁,同時也取用“意”字本義。詞人仿佛從銀杏上體會到了意——一種與人相親的深情厚意。
“兩家新”不甚可解,可能是指雙仁杏被剖為二,品嘗滋味,清爽可口之意。此篇是詠物之作。宋代張炎在《詞源》中說:詠物詞要“全章精粹,所詠嘹然在目,且不留滯於物。”也就是說,詠物詞如僅僅停留在詠物上,無論寫得怎樣曲盡妙處,也總是意義不大,境界不高;在曲盡事物妙處的基礎上,還必須不停留在物上,寫出人的思想情志,這樣才有價值。這也就是劉熙載((藝概》中所說的詠物詞要“不離不即”。李清照的這首詞可以說是做到了這一點。從詞西上看,詞人從不同角度贊詠了銀杏的形貌,每句話都是在說銀杏。但寫銀杏的同時又是在寫自己,寫自己的感概。詞人把銀杏擬人化,正是為了表達自身感情的需要;銀杏所具備的品質,也就是詞人自身性格的再現。李清照的后半生,流落異鄉,孤獨苦悶,無人理解,無人過問。但她并沒有對生活喪失信心,在艱難的處境中,仍努力追求,探索新的藝術境地,保持著“未肯枯"的剛強性格。“誰憐流落江湖上?”這一反問句子,既間接地表達出詞人流落江湖、無依無靠無人問的窘境,也飽含著詞人心中的怨與恨:怨老天無眼,世道不公,恨朝廷腐敗,金人入侵。“玉骨冰肌未肯枯”正體現了她處身逆境仍不屈從世俗、潔身自好的人格。
詞中運用了擬人、象征等多種藝術手法傳情達意。詞人筆下的銀杏,仿佛是有思想有感知的人,在聆聽詞人對‘‘她"訴說傷心話。詞中對銀杏的描寫直接采用明線,同時又伏有一條暗線一詞人的自我遭遇。詞中寫的是雙銀杏, “并蒂”“連枝’’“兩家"等詞的運用,尤其是“明皇倚太真”一句,無不反襯出詞人的孤單。詞中還連用了幾個典故。通過用典,啟發讀者的想像,巧妙地表達出詞人內心蘊藏的思想感情。典故在詞中就象鹽融于水中,既看不到鹽的結晶,又可品嘗到它的滋味。
考證點評
趙萬里輯《漱玉詞》:按虞、真二部,詩馀絕少通葉。極似七言絕句,與《瑞鷓鴣》詞體不合。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卷一:按上海新編《李清照集》以為此首乃歷來懷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據。趙萬里僅疑其非詞而已。
《濟南名士叢書·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清照此詞,不僅前后押兩韻部,其中間四句,既不對仗,而且上下闋銜接處,亦不粘連,明為兩首絕句。有人據此懷疑非清照作品,則證據不足。蓋本為兩首絕句,誤抄一起,《花草粹編》編者遽加《瑞鷓鴣》名,并妄題為“雙銀杏”耳。
語言學家劉征評此詞:從風格來說確實不似易安居士之作。全詞平淡,但也融合有詞人獨特的情感。
玉骨冰肌 拼音:yù gǔ bīng jī
形容女子苗條的身段和潔白光潤的肌膚。 宋 楊無咎 《柳梢青》詞:“玉骨冰肌,為誰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風流。”《再生緣》第二回:“生成玉骨冰肌態,長就蘭襟蕙質心。”
李清照
人物評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女詞人。著名學者李格非之女。十八歲時,與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婚,生活安適美滿。他們以詩詞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書畫、金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誠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論詞強調協律、典雅、情致,反對以作詩之法作詞,嚴分詞與詩的區別,重視詞自身的藝術特點,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見《詞論》)。其詞現存七十多首,前期作品多寫閨情相思,內容缺乏深意。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秋千)、《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都表現對愛情的向往和對自然景物的喜愛,韻調優美,風格熱情明快。后期(南渡后)作品多抒發孤寂凄涼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對中原故土的懷念之情,風格曲折深隱、哀婉美女涼。如《武陵春》(風往塵香花已盡)、《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念奴嬌》(蕭條庭院)、《水遇樂》(落日熔金)等,在對故鄉的懷念中,表達一定的愛國感情。著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連用七個疊字,準確自然、深刻細致地表達了慘遭國破家亡后的孤寂凄苦的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狀物抒情,細膩精巧,曲折盡意,語言清新自然,音律諧和優美,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吶,被稱為“易安體”,把婉約詞推向高峰??對后世影響很大。王灼《碧雞漫志》說:“易安居士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況周熙《蕙風詞話》說:“易安筆情近濃至,意境較沈博,下開南宋風氣。”其詩今存十五首,多感時、詠史,抒發愛國情懷,風格豪邁遒勁。如《題八詠樓》、《上樞密韓公、兵部尚書胡公》、《詠史》等。《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幾句,頗為人所傳誦。其散文《金石錄后序》介紹他們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后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婉轉曲折,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生平詳見《山東通志》、田藝蘅《詩女史》等。有《漱玉詞》、《李清照集》。
本文選其《金石錄后序》一篇,選其詩《絕句》一首,選其詞十二首,為《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藉香殘玉簟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永遇樂》(落日熔金)、《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李清照《瑞鷓鴣·雙銀杏》原文注釋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鷓鴣天·桂花原文及賞析06-30
[宋]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原文、注釋、賞析09-30
[宋]李清照《釣臺》原文、注釋、賞析10-23
《夏日絕句》李清照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8-28
《瑞鷓鴣》閱讀答案及賞析09-24
瑞鷓鴣·期思溪上日千回原文賞析及翻譯09-11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注釋、翻譯、賞析與習題附答案04-15
李清照《蝶戀花》原文賞析09-25
鷓鴣天辛棄疾注釋及賞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