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離騷知識點歸納
《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潔,感情的強烈,這個形象就遠遠地超出于流俗和現實之上。下面是其知識點歸納。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屈平(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巨大成就的詩人,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漢末年劉向所編的《楚辭》一書。
2、了解背景 屈原出身貴族家庭,曾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擔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并被流放漢北。懷王死后又因項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本詩寫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后。
3、文體知識 《離騷》是“楚辭”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一篇自敘性的抒情詩。《離騷》與《詩經》的《國風》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楚辭:指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時所使用的一種詩歌樣式,是《詩經》之后的一種新詩體,屈原的《離騷》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稱之為騷體。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多用“兮”字經助語勢,富有抒情萬分和浪漫色彩。作品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4、《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共373句,2400多字。本文節選自《離騷》的第一部分。《離騷》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并采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為后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一、1,字音,
修姱(kuā) 羈(jī jī) 謇(jiǎ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蕙 (xiāng)
攬茝(chǎi) 謠諑(zhuó) 方圜(yuán)
攘詬(gòu) 鷙鳥(zhì) 延佇(zhù)
芰荷(jì) 岌岌(jíjí) 雜糅(róu)
蘭皋(gāo) 可懲(chéng) 好修姱(hào)
誶(suì) 偭(miǎn)忳(tún)
2.重點詞
羈:馬韁繩和馬籠頭。喻指束縛。 修姱:修潔而美好。
攬茝: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誶:諫諍。
靈修:神圣,指君王。 浩蕩:荒唐。
眾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謠諑:造謠,誹謗。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為違背。 周容:茍合奉承以取悅于人。
度:法則,準則。 忳:憂悶。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觀察、選擇道路。 初服:當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陸離:修長的樣子。離尤:獲罪,遭指責。“離”通“罹”,遭受;尤,過失。 朕:我。秦始皇以前是一個普通的人稱代詞,誰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
3. 詞類活用:
余雖好修姱以 羈( 羈,馬韁繩和馬籠頭。此處名詞用作動詞,約束、束縛。)
屈心而抑志兮(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抑,動詞的使動用法,使 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為動用法,為……而伏;死,為動用法,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高。)
長余佩之陸離(長,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長。)
二.重點句翻譯
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譯文: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 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譯文: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 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3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譯文: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 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
4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譯文: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干。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譯文:保持清白節操而死于直道,這本是古代圣賢所稱贊!
6制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
譯文: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 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織就。
7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譯文:人生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
并且習以為常。
8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譯文:即使被肢解,我也不會改變啊, 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敗的嗎?
三、整體感知
提問1:第一段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詩人內心苦悶,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
提問2:“余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 ”兩句在本節中有何作用?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么“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余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 ”兩句啟下。
原因: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提問3:屈原怎么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由此看出屈原是什么態度?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剛正不阿,愿獻身正道)。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
4、討論詩人追求的理想:
提示:總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賢能,楚國能繁榮富強。具體表現:
⑴ 熱愛祖國、憂國憂民。
⑵ 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強自身修養,追求美好的品德。
5、本文中多處用到比興手法,試找出幾例并簡單分析它們各自的寓意。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本意是神仙,這里指君王。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擬自己的美德,以“眾女”肆意造謠中傷比擬朝臣對自己的造謠中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鷙”指鷹、雕一類兇猛的鳥,“鳥”指一般的鳥,這里分別比擬詩人自己和周圍群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所寫的衣著佩飾都比擬詩人的美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比擬詩人的品德更加高潔。
四、學習反思: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
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五、理解性默寫
1、表現詩人極度苦悶難以排解又憂國憂民的詩: 長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寫詩人堅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縱然死一萬次也絕不后悔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3、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寫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4、詩人怨恨楚懷王昏聵糊涂,輕信謠言的語句是: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5、表現詩人寧愿突然死去,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樣的句子是:
寫小人們種種丑態、伎倆,自己不為所動,寧死也不與他們同流合污的詩句 :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
6、寫作者向古圣先賢學習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詩人用比興的手法借助鮮花香草寫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8、寫自己因為有芳香和光澤,所以純潔的品格未虧的詩句是: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9、寫人各有志,而我獨喜歡加強品格修養的詩句是: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10、屈原寫自己堅持特立獨行的品格,粉身碎骨也不改的句子是: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1)表現作者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3)表現作者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4)表現作者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表現作者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句子: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拓展閱讀:《離騷》重點句賞析
1、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
評析:這幾句詩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為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外,又常幻化為,一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修”有時也可理解為丈夫)締結了婚約,后來卻受到眾女的嫉妒和讒毀,終于被拋棄。這一條“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翻譯: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蕩淫亂。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里,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于《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后悔。
3、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評析: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通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翻譯: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并且習以為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
屈原《離騷》賞析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離騷》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離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思上說,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一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樣一事無成。這同《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一個世界,而《離騷》中則是自由來往于天地之間。這種構思更適宜于表現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說中的神山昆侖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形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學作品中通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所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特別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尚書中候》佚文中說,帝堯繼位,“龍馬銜甲”。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駿馬。《周禮》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在人間為馬,一升空即為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詩人借助自己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斗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從外部結構言之,全詩分三大部分和一個禮辭。第一部分從開頭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自敘生平,并回顧了詩人在為現實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同環境斗爭的心靈歷程,以及慘遭失敗后的情緒變化。這是他的思想處于最激烈的動蕩之時的真實流露。從“女媭之嬋嬡兮,申申其詈予”至“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為第二部分。其中寫女媭對他的指責說明連親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引發出向重華陳辭的情節。這是由現實社會向幻想世界的一個過渡(重華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賢,故向他陳辭便顯得“虛”;但詩人又設想是在其葬處蒼梧之地,故又有些“實”)。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宮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掙扎與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為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斗爭,表現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之令人悲愴!末尾一小節為禮辭。“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雖文字不多,但表明詩人的愛國之情是與他的美政理想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后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涌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詩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歷程。而后兩部分則以色彩繽紛、波譎云詭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個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現出無比廣闊、無比神奇的場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雖然不能不說是一首飽含血淚的杰作,但還不能成為浪漫主義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兩部分而沒有第一部分,那么詩的政治思想的底蘊就會薄一些,其主題之表現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既含蓄,又明確;既朦朧,又深刻。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長顑頷亦何傷。”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離騷》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趙逵夫)
從屈原在當時社會中的身份來說,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詩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創作成就來說,他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眾性集體性的創作,個性的表現甚少。而屈原的創作,卻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熱情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這標志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一個新時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關心國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并不能背離所處時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從而也是國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獨立思考、忠于自身認識的權利。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后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屈原的作品,以縱恣的文筆,表達了強烈而激蕩的情感。漢儒曾說,《離騷》與《詩經》中《小雅》同為“忽而不傷”之作,明代詩人袁宏道于《敘小修詩》中駁斥道:《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乎?”并指出:“勁質而多懟,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風”的特點。他的意見顯然是正確的。不僅如此,屈原贊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實袒露;詠唱神靈的戀愛,是熱情洋溢、淋漓盡致;頌揚烈士的犧牲,是激昂慷慨、悲涼豪壯……。總之,較之《詩經》總體上比較克制、顯得溫和蘊藉的情感表達,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由于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屈原不能滿足于平實的寫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征。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后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的感動。“羌聲色之娛人,觀者憺兮忘歸”,在屈原筆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樣,他的詩篇,也喜歡大量鋪陳華美的、色澤艷麗的辭藻。他還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賦予草木、魚蟲、鳥獸、云霓等種種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詩歌的美質。大體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那種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簡短樸素的體制,創造出句式可長可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復雜的“騷體詩”,這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2012年,由八旬清華大學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教育家韓家鰲教授歷時半年時間用草書完成《韓家鰲[2]草書離騷》一書,并寫有“騷體文章久不聞,皇皇屈子第一人;悲吟侘傺湘沅上,遙祭蒼空寫招魂”的詩句。并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受到文學、藝術、教育等各界的一致贊譽。
【離騷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03-18
離騷知識點整理07-01
離騷知識點匯總07-28
《離騷》課文知識點大全08-05
《觀潮》知識點歸納06-20
《勸學》知識點歸納08-28
初二數學知識點歸納《木蘭詩》知識點歸納04-14
初中散文知識點的歸納06-13
《圓明園的毀滅》知識點歸納10-04
知識點歸納《木蘭詩》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