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學
《離騷》是一篇杰出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在藝術表現方法上充滿著浪漫主義情調。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和重讀。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媒體設計】
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選出來的。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 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⑵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教師巡回指導)。
⑶ 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⑷ 課堂訓練。
① 區別下列各組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為度
固:
固時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余佩之陸離。
⑸ 課文總理。
全詩工13節,26句。前7節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后6節抒發不變初衷之決心。
⑹ 放錄音,指導朗讀、背誦。
2、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討論詩人追求的理想:
明確:
總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賢能,楚國能繁榮富強。具體表現:
⑴ 熱愛祖國、憂國憂民。
⑵ 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強自身修養,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習1~7節:
⑴ 這一層作者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請同學們找出自己的話概括遭貶原因。
⑵ 面對遭貶,屈原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3、研習8~13節:
詩中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據此,有人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妥協了。請同學們朗讀后討論。
三、欣賞品味
1、品味賦的寫法:
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寫法:
本文用花草禽鳥來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還用打比方來說理。如用“鳥之不群兮”來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規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
四、布置作業
課后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后來人?你怎樣看待這種精神?請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拓展閱讀:《離騷》教學設想
第一步營造氛圍:
1、結合屈原兩次被貶的原因及經過,突現其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曠世之才,卻被小人陷害,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樣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詩人的才華和正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小人的憎恨,對詩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為與文本對話作好準備。
2、介紹后人憑吊屈原的對聯,進一步渲染悲劇氣氛,為學習文本蓄勢:
向學生介紹后人憑吊屈子的幾副對聯,如“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等,讓學生從對聯中概括憑吊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后人的悲嘆和惋惜之情。
3、介紹屈子名句,展示詩人情懷:
讓學生將課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來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等,通過這些名句的介紹、玩味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崇高人格。在營造足了氛圍之后,開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問題發現法,鼓勵學生自主認知。
鼓勵學生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講給大家聽,講句意,講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因為分析對象為自主選擇,避免了被動狀態。在師生互動的狀態中完成對詩句內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學生認知,梳理詩人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詩中表現情感的詞,并總結每一種情感針對的對象及產生的原因。內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艱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憂──國運艱難 憤──奸佞當道這一步,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通過這樣一個整合,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同學,也照顧善于課后領悟、復習的同學,同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味詩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領起,以“情”貫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蘊涵的情感之后,順勢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人情美,將教學深化一步。
這段引導不妨這樣設計:“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詩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產生的美感,是真摯、純潔、高尚、無私、誠實、善良的,而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強烈的憂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體現的?”這樣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憂憤、怨恨之情不是僅因個人遭遇產生的,更是因為楚國民生的艱難,那一聲“長太息”中蘊藉了詩人太多的憂和痛。
第三步沿情尋志:
1、探究人格: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繼續深入,鑒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此,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這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為什么選擇汨羅江作為他的歸宿?”關鍵在于詩人的清高、忠心、執著決定了這樣一個歸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頭,他不違背為臣的原則,執著的信念,使他對理想不言放棄。在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汨羅江。
2、追尋理想:
這一步的實施,先引導學生借助文前的閱讀提示,學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這時,老師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賢相”和“民本”。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以情貫穿,以美提升,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將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對聯:“湘流應識九歌心”。整個教學用三個課時,重鋪墊,重設疑,精心設計導語,注重步步深入,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凈化。
【《離騷》教學】相關文章:
《離騷》教學設計04-19
《離騷》教學構思03-25
離騷的教學案02-01
離騷教學設計11-10
《離騷》教學設計11-12
《離騷》的教學設計04-24
離騷 教學設計04-16
《離騷》教學方案03-25
《離騷》教學設計與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