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翻譯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翻譯 篇1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么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譯文】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池子。何時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鑒賞】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通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于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翻譯 篇2
【原作】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夜雨寄北:夜里下雨的時候,寫這首詩寄給北方的妻子。
未有期:沒有確定的歸期,意指一時難以相聚。期,期限,回家的日子。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此泛指東川一帶的山。
池:水池,池塘。
何當共剪西窗燭:何當,盼望之詞,相當于何時能夠。剪……燭,剪燭花,意思是秉燭長談。全句的意思是,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和你一邊共同剪著蠟燭那跳耀的火花,一邊和你徹夜聊敘多年的離情別緒。
卻:做發語詞理解比較好一些吧。
【古詩今譯】
你已經不止一次地來信問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可我一時還無法確定。今夜巴山這里又在下雨,秋水已經漲滿了池塘。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你的身邊,和你一邊在窗前共同剪著跳耀的燭花,一邊向你描述這巴山夜雨的情景啊?
【賞析】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杰出詩人。李商隱年少聰慧,二十五歲進士。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一黨一爭漩渦,在政治上倍受打擊,一生貧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歲即死于滎(xíng)陽。著有《玉谿生詩》,清代馮浩《玉谿生詩箋注》較為詳備。
本篇是詩人寄給他那一直在北方老家盼望他早日回歸的妻子的,是一首思念妻子的抒情之作。夜晚,詩人獨自一人聽著窗外綿綿的秋雨,望著不斷長著秋水的池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寫下了這首小詩。當時詩人客居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長安(今西安)老家,因此標題用了“寄北”的字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作品開篇以問答的方式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典型的客居他鄉的環境——雨夜。從 “君問歸期”這一個“問”中,我們看出了開篇筆調的沉重。詩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經不止一次收到過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歸的來信,本應該回信,可卻因種種原因,一時還無法確定什么時候才能回去,無奈之中只好擱筆。在這樣的一個秋雨綿綿的夜晚,聽著淅瀝的雨聲,看著不斷上漲的秋水,詩人獨自客居他鄉,孤寂的情懷,離別的苦楚,對妻子的深切思念,怎能不充塞于心頭?因此詩人以飽蘸無奈之情的筆觸避開何時才能回家這一能一座大的問題,寫下了包含一著苦楚與無奈的詩句,“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兩句緊扣“夜雨”,把情緒來了一個超乎常人思維的筆鋒大逆轉,將作品的思緒從孤寂、離愁和思念這一沉悶的基調中走出來,憧憬了一個幸福美好的場景——他日重逢,真的好想回到家鄉和妻子一同坐在窗前,一邊剪著跳耀的燭花,一邊向妻子描述今夜巴山這下著秋雨的情景。這是一個幸福美好的想象,也是對夫妻一團一聚共敘離愁別緒的熱切盼望。然而滿腹的寂寞與思念,只能寄托于將來,只有寄托于想象,只能以遙想重逢后的歡一愉排遣眼前的孤寂,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空寂與無奈。
在寫作藝術手法方面,作品筆調沉重而又不失明朗與輕快,詞句淺顯而又不失思念之情深,意境曲折而又不失清新與流暢,蘊含有民歌之雋永又不失情感表述之細膩。非大家手筆所不能及也。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翻譯】相關文章:
夜雨寄北李商隱翻譯11-04
李商隱夜雨寄北翻譯10-25
《夜雨寄北》李商隱11-05
夜雨寄北 李商隱10-27
夜雨寄北李商隱11-30
《夜雨寄北》 李商隱10-17
李商隱:夜雨寄北09-30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09-02
李商隱夜雨寄北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