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李商隱手法
全詩敘事寫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樸實無華,卻令人回味無窮,看看下面的夜雨寄北李商隱手法吧!
夜雨寄北李商隱手法
一般而言,詩歌創作是化虛為實,而詩歌欣賞則是借實顯虛。下面我們來賞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在運用“虛實”表現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原因何在?這與其巧妙運用虛實手法有很大的關系。首句起筆以自己所處時空為觸發點,以“君”直呼對方,借對方來信之實,想象“君”對“我”的詢問“歸期”。“問歸期”三個字,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出妻子對丈夫的牽掛與期盼,其實也是丈夫對妻子的思念。接下來是“我”的回答:未有期。看似生硬的三個字,卻飽含深情:我又何嘗不想早點回家?但如此天氣,如此艱難的旅途,如此繁雜的事務,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會生出多少的擔心呀!然而對此“我”只有滿臉的無奈。可以說這句詩詩人以換位思考寫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來信,可能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這種不直接寫自己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詩詞中被大量運用,以委婉形式傳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君”問為虛,“我”答為實,對方思“我”為虛,“我”思對方為實。此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承前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既寫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釋。“巴山”點明自己所處的位置,“秋”點明時令,“夜”點明時間。“雨”與“漲”點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時間長還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長則不得而知,但一個“漲”字足令詩人苦悶。此句通過實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無助與壓抑:周圍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身邊無一親友,使人倍感孤獨與凄涼。這“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飽含了詩人漫漫長夜對妻子的無限思念。此為二。
第三句以“何當”一轉,直點以下為“虛”境。接下來,兩句分別寫了兩個“虛”景:一個是“共剪西窗燭”,另一個是“話巴山夜雨時”。而這兩個景都是未來之情形。這兩個“虛”景,就未來的時間點而言,一為“未來現時之景”,一為“未來過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燭”,一個“共”字,把夫妻的團聚與幸福全都寫了出來。而一個“剪”字,更是突出了“我”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親昵纏綿竊竊私語,夜深卻毫無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愛與團聚的幸福都刻進了這一動作,細膩而又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溫暖圖畫。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燭”之話語。“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卻”字,點明“剪燭”之后,接下來一同談起了“巴山夜雨”的那個不尋常的夜。“卻話”是追憶,那么“話”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經接到了信,還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來信時的`興奮,還是“未有期”的惆悵,或是夜雨時的孤寂,抑或對團聚的企盼與憧憬?
然而,一個“何當”擋在前面,點明這兩個畫面只不過是詩人的一種幻想罷了。本詩兩次寫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實寫,是看信的時刻,后一次虛寫,只是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各自的“巴山夜雨”的情景。全詩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之景,即“何當”發問的時間點是實,但“共剪”與“卻話”的畫面則為虛。此為三。
單就后兩句虛景而言,如果把后兩句看成是完整的一件事,以未來的時間點來看,“共剪”的為未來之實景,那么“卻話”的就是未來之時的過去之虛景了。此為四。
如果再回到全詩,兩個“巴山夜雨”,就其實指,內容沒有很大區別,但由于所處時空背景一個在當前,一個是在未來的過去時的時態中,因而在傳達情感上是有差異的。只不過,詩最終還是回歸到了詩人寫詩時的現實時空里來,從而產生那種蕩氣回腸的效果。而單就“巴山夜雨”而言,此詩歌在手法上則實現了一個大的回環:由實而虛,再由虛而實。而全詩在時空上也實現了兩個大輪回:時間上的此宵――彼夜――此宵,空間上的“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此為五。
再就全詩情感表達而言,詩人能把“此時”的直面現實的痛苦與迷茫,和“將來”的“共剪”“卻話”的喜悅與幸福交織一起,并且實現了一次時空大轉換,痛苦與思念中萌生幸福與快樂,而快樂的夢幻覺醒時分應是更深厚的離愁別緒。表達痛苦與思念為實,表達團聚的幸福與快樂為虛。此為六。
夜雨寄北賞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泌陽)人。唐代詩人。 這首詩是寄給友人的(也可能是寄給妻子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在夏雨的夜晚。詩人獨自一人在外乘涼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感慨萬千。 ①、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說是友人。
②、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當:哪一天?
⑤、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蕊。剪:剪去燭花,使燭光更加明亮。
⑥、卻話:從頭談起。卻:副詞。還,且。表示輕微的轉折。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①花徹夜長談;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蠟燭燃燒時間過長會引起燭花現象,也就是火苗會跳動,必須剪短燭心才能保持燭火苗不動。
【韻譯】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池子。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燭芯;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賞析:
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情深意遠 思緒纏綿 。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暈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于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么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復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么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于歸期的向往,對于“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于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臺詞。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于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夜雨寄北李商隱手法】相關文章:
李商隱《夜雨寄北》“虛實”手法賞析11-24
《夜雨寄北》李商隱11-05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09-02
李商隱在夜雨寄北08-29
李商隱夜雨寄北08-28
夜雨寄北 李商隱10-27
夜雨寄北李商隱11-30
李商隱:夜雨寄北09-30
《夜雨寄北》 李商隱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