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塞山懷古尾聯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塞山懷古尾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塞山懷古⑴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氣黯然收⑶。
千尋鐵鎖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頭⑸。
人世幾回傷往事⑹,山形依舊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為家日⑻,故壘蕭蕭蘆荻秋⑼。
尾聯含蓄地表達了怎樣的深意?
尾聯是詩人的感慨和對唐朝統治者的婉言規勸。“今逢四海為家日”句宕開一筆,以褒獎的口吻贊美當世。通過古今對比,詩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統一基業的彌足珍貴。另外,詩人歌頌“四海為家”,表現了他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立場。“故壘蕭蕭蘆荻秋”句是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蕪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亡的見證,分裂失敗的象征。這里有贊頌,有慶幸,但更深層次的是提醒,是警誡。安史之亂使唐朝岌岌可危;亂后,河北,山東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時刻威脅著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會被烽火打亂;如今長滿蘆葦的故壘,不知道哪天又會變成戰爭的前沿。
【注釋】: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從今”。
⑼“四海為家”兩句:如今國家統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翻譯】:
王濬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著寒流。
從今以后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賞析】: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后寫今日四海為家,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全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事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郁頓挫之感。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劉禹錫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當時,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唐朝自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雖然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但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詩中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全詩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郁頓挫之感。
【閱讀訓練】:
1、首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簡析。
2、頷聯將晉吳之戰的形勢從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繪?運用了什么手法?
3、這首律詩以蘆葦在秋風中顫抖著,發出了悲鳴作結,妙在哪里?請結合原詩作簡要的分析。
4、這首詩開頭四句敘述“王濬伐吳”這一史實,運用了什么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5、這首詩結尾一句寫景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請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 “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2、① 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
②對比的手法。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3、它妙在含有余不盡之意,這破敗荒涼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據一方的藩鎮嗎?他們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不能用一般的敘史或論史的手法來考慮怎樣回答,只能從懷古詩景物描寫的角度來分析。)
4、運用了對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寫出了吳國的“金陵王氣”在王濬大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之下不堪一擊的這一段歷史。詩人借用典故,懷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統、四海一家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主題思想。
5、詩人以景襯情,感慨不盡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軍事堡壘西塞山,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破敗荒涼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據一方的藩鎮,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
【西塞山懷古尾聯賞析】相關文章: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賞析09-20
西塞山懷古賞析頷聯08-11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原文及賞析02-27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作品賞析10-12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譯文及賞析10-08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01-07
西塞山懷古康橋朗讀11-07
西塞山懷古全文翻譯 劉禹錫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