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劉禹錫唐詩鑒賞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烏衣巷》劉禹錫唐詩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詩鑒賞
這是一首詠史之作,寫作的時間和《石頭城》一詩相同,所詠的是東晉世族王、謝兩大家的興衰。
東晉遭五胡之亂,遷都金陵(今南京),王、謝等豪族世家,執掌朝政,不思奮發圖強,茍且偷安,醉生夢死,競逐豪奢,享樂腐化。他們在烏衣巷建造起富麗堂皇的宅第,日夜笙歌漫舞不絕,進進出出、來來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雍容華貴的貴族子弟,門庭極盛,顯赫一時。附近的朱雀橋,車水馬龍,一派豪華氣象。但那已成過去了。現在呢?景象已面目全非。詩人來游時,朱雀橋邊已長滿了野草,野草叢中,開著幾點零星的閑花;烏衣巷口只剩下夕陽殘照,昔日的華廈高樓已蕩然無存,在斷墻殘垣的廢墟上,早已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以至當年在王、謝堂前做窠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去棲息了。
真是富貴風流,傾刻成空,只落得一片荒涼破敗景象。詩人睹物傷懷,不禁發出了深沉的感慨。
但詩人寫作這首詩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中實寄寓著很深沉的借古鑒今的諷刺意味。中唐之世,也和東晉一樣,朝廷昏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執政者卻茍且偷安,不思振作圖強,國勢日非,志在革新的詩人,怎能不萬分悲憤,他寫作《烏衣巷》一詩,實暗示著他對李唐王朝的命運的擔憂,對當時執政者如王、謝大世族一類的人物的諷刺和詛咒。
此詩寄寓含蓄,純借小景點出。開篇兩句只就眼前野草、夕陽兩種景物進行描寫,這兩種景物都是富有象征意義的,盡管著墨不多,卻把烏衣巷荒涼、沒落的情景刻劃得栩栩如生,使人不勝興亡之感。三、四兩句,以“舊時王謝”與“尋常百姓”對比,通過燕子改換門庭,寫出了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這兩句用筆巧妙,形象動人,又飽含哲理,因此,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注解
1、烏衣巷:南京,晉朝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烏衣,因此得名。
2、朱雀橋:今江蘇省江寧縣,橫跨淮河。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
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
《烏衣巷》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烏衣巷》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詩人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他還繼承了樂府詩的現實主義傳統,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風格剛健爽朗。他的一些懷古詩,也凝練含蓄,含不盡之意鑒于言外。有《劉夢得文集》。
【《烏衣巷》劉禹錫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劉禹錫《烏衣巷》鑒賞11-14
唐詩欣賞:烏衣巷·劉禹錫09-04
劉禹錫唐詩《烏衣巷》賞析09-17
《烏衣巷》唐詩鑒賞11-29
劉禹錫《烏衣巷》詩詞鑒賞11-13
劉禹錫的《烏衣巷》10-01
烏衣巷劉禹錫09-23
劉禹錫 烏衣巷10-21
劉禹錫《烏衣巷》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