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學設計(通用)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陋室銘》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了解“銘”的特點,掌握相關的文言詞匯。
三、學習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設想
一、以尊重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為重點,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體會劉禹錫的那份情懷。
二、在加強誦讀的`同時,認真體會“銘”文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的特點。
三、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在朗讀合作中實現“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的目標。
⑴自由大聲朗讀。
⑵同位互相聽讀。
⑶同學朗讀展示,聽后師生評點。
⑷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儲備和文下注釋,粗通課文大意。
⑴對照注釋,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對課文內容的了解。點評正誤。注意以下詞句的解釋:
①馨xīn 散布得很遠的香氣.
②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亂:使……混亂。亂耳:擾亂聽覺。
③勞:使……勞累。
④廬:簡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裝。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⑶齊讀課文,讀出節奏和語調。
四、三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懷。默讀課文,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體驗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說“斯是陋室”,“陋”在何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景致少、來客少)。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往來客人(來客少,古時讀書人少,“鴻儒”更少)。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主人情趣(陳設少、作為少)。
⑵“陋室”真的“陋”嗎?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關鍵在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情趣脫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用古代名賢類比。
“何陋之有”——以圣賢之語自勉,呼應開頭。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為何覺得“不陋”?交流對作者的了解,體會作者的難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他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游玄都觀》詩作先后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為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并未因遭貶而郁郁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
⑶齊讀課文,假想自己就是劉禹錫,讀出作者的心態和感情。
五、四讀課文,體會“銘”這種文體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的特點。
⑴讀注釋①,了解“銘”的含義。(文字→文體。押韻)
⑵找出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⑶齊讀課文,讀出韻味和美感。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課文。
備課后記:《陋室銘》篇幅短小,語句讀來瑯瑯上口;加之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標較易達到。因而在設計教學中,把著力點放在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上。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更是頻頻出現“體驗”這一字眼。作為教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一種活動結果。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接觸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對語調,讀清思路,讀出感情體驗。
《陋室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并能結合課下注解及參考書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內容
3、了解“銘”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銘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銘寫一篇《 銘》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其中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儀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自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劉禹錫。今天就讓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激情昂揚的文章《陋室銘》。解題:銘,是古代鑄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記述功德行為或勉勵自己的文體,如座右銘、墓志銘、鐘鼎銘等。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
二、熟讀課文
1、既然銘文一般都要押韻,那么就讓我們先自己將全文讀一遍,看這篇課文押的是哪個韻并找出所有的韻腳。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韻母:ing
2、課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么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這篇課文體會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你的觀點?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體現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朋友 談風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板書) 生活 安閑清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點。“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寫的陋室的特點你覺得做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品行高潔、安貧樂道(板書)5、知道了陋室為什么不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著重想表現的是他的志向特點,但他卻借陋室來表現,因此本文的寫法是什么?托物言志 (板書)總結:陋室為什么不陋?
三、擴展發散
1、關于作者寫這篇文章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呢?(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講不講)據資料記載: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由此可見《陋室銘》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是憤世疾俗之作。所謂清高是“不問政治,與世無爭,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劉禹錫寫《陋室銘》本身就是與惡勢力進行不屈的抗爭,為官而不計較居室的大小、陋與不陋,恰是他為政清廉的真實寫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銘,用它來鼓勵自己、鞭策自己。現在就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座右銘,先在紙上寫好你的名字,然后我們在班里猜一猜這是誰的座右銘。(學生活動)
四、總結
1、一起將此文試著背一遍;
2、你學到了什么?(學生自己總結)
五、作業
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
2、預習《愚公移山》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 清幽淡雅托物言志 朋友 談風高雅 生活 安閑清雅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作者特點:品行高潔 安貧樂道
《陋室銘》教學設計3
【設計思想】
本設計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銘文用韻和稱揚道德的特點,通過誦讀和韻譯,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感受銘文的音韻之美。教學中,注意扣住“德馨”,從描敘和議論兩個角度,引導學生體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領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礎上,促成學生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1.背誦名篇名句。
2.體悟作者安貧樂道,保持高尚節操的情懷。
3.培養學生運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達自我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受音韻之美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銘”者(板書:銘),記載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體。為了便于廣泛傳誦,牢記不忘,文字簡約的銘文都非常講究修辭,講究押韻。本文雖然篇制短小,但運用對偶等修辭,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同時通篇協韻(“青”韻通押到底),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音韻之美,乃韻文也(板書:韻)。
欣賞配樂朗誦《陋室銘》。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一要把節奏韻律讀好。
復習節奏的`概念(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停頓叫做節奏)。指名根據剛才欣賞的配樂朗誦,朗讀文中停頓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要求正確停頓。
師生正讀: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生齊聲誦讀全文,體味明快的節奏韻律之美。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二要把韻腳讀好。
復習韻腳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標出韻腳。生齊聲誦讀全文,體味押韻的回環往復之美。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三要韻譯(針對這篇銘文作為韻文的特點,根據韻文韻譯的原則),而不是一般的翻譯。一般的翻譯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蘊美,而韻譯還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韻美。這樣翻譯后,與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譯時,盡量讓上下句的字數相等,結構基本一致,同時注意押韻。
學生利用書下注釋,結合自己的理解,老師點撥,韻譯。
參考韻譯: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在于深,有龍(潛藏)則可降福顯
《陋室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
2、了解作者劉禹錫和文體知識。
3、讀懂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高潔傲岸的情操。學習并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訓練,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劃分節奏,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明確本文主旨,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難點:
理解“調素琴”和“絲竹亂耳”之間不矛盾。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有關讀書的名言有很多,學生舉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其中有一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你們誰能說說它的意思?(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把書本讀過千百遍之后,其中的意思就理解了。)今天我們就采用以讀督促學的方法來學習《陋室銘》這一課。
二 解題
1解釋課題
陋室:簡陋的屋子。
介紹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我們已做過導學案的練習,現在對大家進行一個檢測。銘是用韻的,本文的韻腳是什么?通過哪些字體現的。
(學生說。)老師放幻燈片 三 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
1 學生找完韻腳集體朗讀。
教師提出要求:韻腳讀的時候要清晰響亮。
2學生自由念,將課文讀順。
3大家齊讀。
4找兩個同學起來比賽,看誰讀音既準又順。 讀后找同學評論兩人的朗讀。
5老師朗讀,學生聽節奏。
老師讀完后,學生看老師劃分的節奏。大家一起讀。
6自由讀。
7毛遂自薦起來讀,讀出節奏。 讀準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仿古誦讀(書后的趙孟頫書寫《陋室銘》) 我們一邊欣賞著書法一邊讀,很有美感。
9課文大家已經讀了很多遍,對課文的內容你了解了多少呢?我們現在看幾幅畫,說說課文中的哪些內容在畫中有體現,說完后在黑板上寫出相應的句子。
四 品析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寫完句子,逐句賞析。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長到 映入
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苔痕、草色本是無情物,而在作者的筆下,他們卻有了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以動寫靜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這用了什么修辭?(擬人)本來長滿苔痕與雜草的屋子給人的感覺是凄涼荒蕪的,而經作者之手卻讓人感到這屋子春意正濃,生機盎然。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這是寫陋室的環境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說說笑笑 博學的人 指沒有功名的人
1)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功名的人。來的都是博學的人,俗話說,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2)那劉禹錫是怎樣一個人呢? 介紹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貞元九年進士,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他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
3)現在誰能說說陋室主人是怎樣一個人? 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德才兼備,高雅之士 第一句話寫出了陋室環境,這一句話寫了什么? 陋室主人交友。
(過渡)當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弄 指佛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官府文書 形體,軀體
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也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神傷身。
1)“絲竹”也是音樂,“素琴”也是音樂,有何區別呢?
“素琴”是不加裝飾的琴,彈奏出來的是清新高雅的音樂;而“絲竹”是指樂隊演奏的音樂,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受。這里也能看出劉禹錫不喜歡榮華富貴,而是喜歡過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2)“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表明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作者通過環境、交友、生活三個方面的描寫,再現自己的陋室,說明陋室怎樣?
3)不陋,作者居陋室卻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似乎多余,可作者為什么要寫呢?前后桌可以討論。
(1)回答這個問題,先想一想“山”、“水”、“仙”、“龍”和“陋室”有什么共通之處?
“仙”、“龍”對“山”、“水”來說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實際上是人的品德高尚。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比就是比喻, “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在這里就是以山水引出陋室。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 高尚。
用文中的話說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陋室的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2)為什么又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師講解:諸葛廬、子云亭都是最簡陋的屋子。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西漢的文學家。雖然他們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由于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房屋聞名天下。作者用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同時也暗含著自己的志向。
(介紹《陋室銘》一文的.由來。)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為安徽和州通判。按當時朝廷規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典型的勢力小人。認為劉禹錫乃被貶之人,可以給雙小鞋穿穿,以顯示自己的威風。于是就在城南給劉禹錫安排了三間小房。對此,劉禹錫大人大量,不以為意。還根據駐地的美好景觀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了門上。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了,變本加厲。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并且把住房面積減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勝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劉禹錫一見,頓來靈感,揮筆又是一副好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好詩傳到鄉里,策知縣大怒。下令將劉禹錫攆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在半年的時間里,劉禹錫稀里糊涂地被一個小小的知縣搬家折騰了三次。激怒憤慨之下,劉禹錫心中有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氣寫下了著名的《陋室銘》,表達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負。在這里,其實也可以看出作者想證明自己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從政治上,文學上干一番事業被后人所敬仰。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
教師總結
作者先運用起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并論,陋室才見其不陋。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志向。
檢測: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寫出“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4.表明了主人不熱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教師贈言:(學生念)
樂觀的人生態度,會每天帶給你一輪燦爛的紅日 悲觀的人生態度,總會使你眼前充滿灰暗與陰云;態度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認真地活在當下。 (老師說)劉禹錫遇到困難,不退縮。他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以后我們遇到困難,也要勇敢面對
《陋室銘》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3、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揭示目標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以前,我想先請大家做一道選擇題。一間王公大廈,裝飾華美,金碧輝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須說很多違背良心的話,做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有一間斗室,非常簡陋,但是有青山綠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邊。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么?(學生答選后者)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選擇一樣。相信你會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
(二)揭示目標
1、學會本文生字:馨儒牘陋銘廬;多音字:調
2、理解課文字詞、內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4、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誦默寫這篇短文。
二、自學指導
1、查工具書學會本文生字:馨儒牘陋銘廬;多音字:調2、反復朗讀,讀通讀順。
3、借助注釋和參考書理解課文字詞,翻譯全文。
4、問題探究:
(1)你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
(2)“陋室”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4)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從那些方面表現“陋室不陋”?
(7)作者為什么要寫“諸葛廬”、“子云亭”?
(8)結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學生按照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的內容認真自學,教師巡視鼓勵。
四、自學檢測
1、指名朗讀課文。
2、指名翻譯課文。
3、指名匯報探究題。
五、課堂答疑,教師點撥
問題探究備答:
(1)你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4)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起興的.有關知識。
(6)作者從那些方面表現“陋室不陋”?
“苔痕”兩句——清幽寧靜,不染浮華。環境之雅
“談笑”兩句——交往高雅脫俗交往之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為什么要寫“諸葛廬”、“子云亭”?
(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比)
(8)結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當堂訓練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學家。
2.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德馨( ) 苔痕( ) 鴻儒( ) 案牘(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無絲竹之亂耳(絲竹:)
⑸無案牘之勞形(勞:)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屬于駢句的一項是( )
A、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B、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體會下列加點詞在表情達意上的好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7.“銘”是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
8.課文的前兩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請用文中原話回答,再談自己的理解。
10.“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提及兩個歷史人物,一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蜀國的,一是西漢時的文學家。
11.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陋室銘》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陋室銘》是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閱讀主題是“精神家園”。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間住的簡易的房子,作者通過對“陋室”不陋的描寫,表現了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引經據典,虛實相生,讀來如行云流水,風卷云舒,令人感嘆不已。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在初一、初二階段學習了多篇文言文,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古漢語知識和文言文閱讀方法。對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理解、品析等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全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理解“銘”這種文體,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學習,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合作討論法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是詩發展的巔峰時期,在這個時期涌現出許多杰出的詩人,如詩仙:(學生答)李白,詩圣杜甫,詩鬼李賀,還有被白居易推崇備至的詩豪劉禹錫。以前我們學過他的詩,看看老師積累的他的幾首詩。(大屏幕出示《烏夜啼》《竹枝詞》《秋詞》)學生讀詩,師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他對世事變遷的感悟,“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他巧妙地運用諧音,化無情為有情,在愛情詩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難,勇往直前的體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陋室銘》,體會他對世俗庸常的感悟!(板書題目)
(二)知識鏈接:
1、解題: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那么“銘”怎樣理解?師介紹“銘”,學生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常見的銘還有座右銘,墓志銘等。
2、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里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
(三)預習檢測
指名學生認讀字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并齊讀。
德馨xīn 鴻儒hòng 案牘(dú)
西蜀shǔ 諸葛廬lú 調素琴tiáo
(四)誦讀翻譯
1、讀一讀:(大屏幕出示無句讀的文章)
(1)請學生朗讀沒有句讀的課文,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
(2)出示標出節奏的課文,指名讀,教師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3)學生齊讀,讀出感情。
2、翻譯全文:
(1)學生合作翻譯。
(2)學生質疑問難,教師點撥重點字詞:
(3)指名翻譯課文。
(五)品析課文
1、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樣來描寫陋室?
(1)陋室的環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在我們的眼中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很久沒有人住過,補修過,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簡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寫環境采用什么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擬人。
教師講解:“上、入”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這樣,我們就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一種生機盎然、春意正濃的幽雅的環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陋室的環境——清幽(板書)
學生齊讀描寫環境的句子,進一步體會居室的幽靜和作者心底的恬靜和適然。
(3)過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個陋室里.常與學識淵博、才華出眾,高談闊論的人交往。
適時提問:為什么要寫這些人?
教師講解:因為通過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于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學(板書)
(4)過渡:當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閑適、安貧樂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貧樂道(板書)
學生再讀課文,品味作者高潔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贊頌自己的陋室不陋,為什么又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師講解:諸葛廬、子云亭都是最簡陋的屋子。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西漢的.文學家。雖然他們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由于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房屋聞名天下。作者用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證明我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從政治上,文學上干一番事業被后人所敬仰。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 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安貧樂道。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強調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作者遠大的志向和偉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寫的是陋室,為什么開頭卻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 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課堂小結:作者先運用起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并論,陋室才見其不陋。
這種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學生齊讀課文,再次領會作者高潔的情操和遠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劉禹錫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詮釋了德鑫的含義,其實從古至今,像劉禹錫這樣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大屏幕出示)。
1、東晉詩人陶淵明 有“大濟于蒼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這就是德馨!
——以天下蒼生為重,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
2、馬旭 她生活簡樸,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經是新中國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節儉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買的鞋穿爛了補了又補,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積攢了1000萬!全部捐給了家鄉木蘭縣!
—— 這就是德馨!
——用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用畢生節儉,一世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學學生。20xx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絕境,父親去世,母親癱瘓在床,妹妹面臨著退學。正在上大學的他,面對人生巨變,沒有退縮,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帶著高位截癱的媽媽重返校園,走上了背著媽媽上大學的艱辛之路。
—— 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責任和希望,踐行為人子的孝道,用行動詮釋“德馨”!
4、江聲發 一個無臂的代課老師,13年堅守深山小區,用自己的斷臂,在黑板上為同學們書寫出漂亮的板書;為同學們批改作業,為山里孩子捧起了讀書夢。
5、寧遠中學的老師們 身處農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寧遠的教育事業,用心澆灌著這一片園林,桃李芳菲!
—— 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講臺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撐起山村無數孩子的夢想!
教師寄語:同學們,在前行的道路上,讓我們用“行雅德馨” 鑄造人生輝煌吧!
(八)作業布置:背誦并默寫課文。
附:板書設計:
陋 室 銘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景少 環境幽靜
安貧樂道
人少 交往鴻儒
高潔脫俗
陳設少 情趣高雅
托 物 言 志
八、教學反思: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本節課我認為有以下亮點:
1、本節課將“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讀中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課文時,我設計的問題也由淺入深,先由課文表面的問題進入,在朗讀中逐步讓學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討,通過朗讀體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學目標。 這節課下來,同學們學得輕松,朗讀背誦很快,達到了預期目標。
2、“接地氣”的升華環節
我一直認為學習文本就需要聯系學生實際,這個實際就是學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圍,那么,這樣一篇美文如何從文章過渡到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癟?我用實例感動他們,從古到今,從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婦,也有無臂的代課老師,有偏遠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背景中,在鏗鏘有力的文字導引下,他們從遠而近,走來,走來……一個個感人肺腑,一件件蕩氣回腸!孩子們認識了他們,接納了他們,擁抱著他們。這樣的熏陶,如一場春風深深感染著孩子們的心靈,他們不僅認識了劉禹錫,更走進了他的心里,走進了許許多多的“劉禹錫”的心靈,感受到高尚的、偉大的人生境界,為他們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勵作用。 “接地氣”的環節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學生情感的升華!
《陋室銘》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陋室銘》這篇文章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和節操的表白,談到了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所以,學習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體會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潛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傳統經驗中有益的部分時,也應引導學生注意敢于創新,不墨守陳規。以課文為載體,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習慣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這樣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的正確朗讀。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對于朗讀已經并不陌生,也應該零零散散的會一些閱讀的方法。然而系統的指導,特別是以文言文為例子的系統指導還不太有。正確的朗讀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礎;有感情的朗讀是和作者產生共鳴的前提。所以,培養較高層次的朗讀還是很有必要的。
2、現在的社會風氣和我們學生生活的環境以及家長的觀念,使得孩子們對于古人“安貧樂道”的節操和志趣缺少領悟。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會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污濁世風中保持心靈的純凈。然而,學生所處的又是競爭激烈、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又需要引導學生古為今用的理解“安貧樂道”。
三、學習目標:
1、熟練地誦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提高朗讀水平。
2、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了解文中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古人高尚的情操,領會“安貧樂道”的含義,并正確的看待“貧”、“富”和“道”的關系。
四、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五、本節課人教八上想要實現以朗讀的方式帶動文言字詞的理解、帶動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帶動本文寫作手法的了解。在朗讀成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挖掘“安貧樂道”的深層含義,并古為今用的理解它。
六、實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假設你的眼前有兩座房子:一個是王公大廈,華麗無比,里面有綾羅綢緞的床鋪,有山珍海味,就跟《紅樓夢》里的大觀園似的。另一個是茅屋草房,綠草茵茵,不過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飯和布衣裳。你喜歡哪個?老師要聽真心話啊。(找兩名學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話即可)
再追加一個條件:如果你選擇第一個,你可能被迫要說一些違心的話,甚至還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個房子,則會有知音相伴,可以堅守真我,率性而為。那你又做何選擇?(兩生交流)
那我們學習以下《陋室銘》,看看劉禹錫住的什么樣的房子,為什么他喜歡這間陋室。學完之后,你是否改變原先的選擇?
2、文學常識
學生交流“銘”的文體和劉禹錫的簡要資料。韻腳在朗讀時注意清晰、響亮。
由《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別人悲秋,他卻喜秋,他就是這么與眾不同。世人都喜歡住大房子,他卻獨愛陋室。還寫了這篇《陋室銘》。
(二)朗讀
1、自由朗讀一遍課文,準備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學認真聽讀,準備做點評。
3、學生在互評的基礎上,歸納朗讀的方法。
(1)要讀準字音,不要錯讀
(2)要分清句讀(dou),不讀破句
兩個事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
理解“亂、勞”的用法,知道“絲竹、案牘”的意思,體會“之”的用法—————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學生通過反復試讀,根據句子的意思,根據語感就可正確斷句,學生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正確的讀出其他句子的節奏。
(3)要讀出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運用聲音表情達意)
4、分層朗讀,試圖讀出語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試讀。其他同學做點評。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把握。
引導學生找出三句該重讀的句子,體會前兩句的“鋪陳”的作用。解決重點字詞“名、靈、德馨”的意思,并注意這幾個詞語的重讀。
師范讀,學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讀起來
若干生再讀,有進步。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第一句,學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試著讀出這種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這種環境中。
第二句,學生能感覺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產生的自豪感。生讀出這種感情。
第四五句,讀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學生在自己總結語氣、語調特點的基礎上能自主朗讀。老師和學生一起讀,應起一個垂范的作用。
小組內部交流朗讀,聲聲互評。
展示小組成果,班級內部互相比較。
(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問句的語氣特點,理解引用孔子這句話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讀了。
注:為了保持誦讀的連續性,必須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無論解詞、串句、說大意、指示讀法都只能用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切忌繁瑣、拖沓。
5、“忘我”的讀
學習古人誦讀詩文時的狀態——陶醉。
學生可以采用各種姿勢,只要是找一個最能投入的狀態“忘我”地讀。
自己試一試
展示
全班誦讀
6、背誦
本文以雙句為主,且絕大多數是對偶句便于背誦。
學生找找對偶句背誦一下。
全班背誦。
(三)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問題:作者稱他的居室為陋室,那么他認為這個房子“陋”還是“不陋”呢?
生齊答
問題:那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明確:(1)主人“德馨”(2)環境優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書】
問題:作者為陋室寫了一篇“銘”,僅僅是寫它嗎?有沒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確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問題:你理解安貧樂道么?
明確:所謂安貧樂道,即安于貧窮的.境遇,樂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
問題: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人具有這種品質?現在還有這樣得人么?
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所準備。例如:孟子的“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貧賤至極,筆耕不輟”;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還有拋棄都市生活選擇支教的年輕人,例如徐本禹,還有守著清貧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賢得人
問題:古人把安貧樂道作為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樣看待?在今天這個社會,“樂道”就要“安貧”嗎?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安貧樂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貧”還是“樂道”?
學生異口同聲——樂道
生活中有沒有“富而有道”的人嗎?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貧窮,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業
必做:默寫課文,自己修改。用學過的朗讀方法試讀《愛蓮說》
選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段文字,用這個物來托你的志。
附板書:
教學反思:
我認為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有較好的整體思路,就是要解決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本堂課作到了從學情出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營造和諧、融洽的氣氛。本課中,我努力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再次,時刻關注學生。留心學生在課堂上的一點優點、一點缺點、一點思維的火花……運用教學機智使這些細節變成一個個閃光點。最后,在解決難點的時候注重“引而不發”適時的點撥,所以難點突破較自然。
《陋室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體會《愛蓮說》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學習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
2、體會《陋室銘》借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了解銘文的特點。理解作品中表達的一種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
教學要求
1、從生長環境方面,體態香氣方面,風度方面分析蓮花有什么值得喜愛的,理解《愛蓮說》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批判,領悟作者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點詞句輸通文意。
教學重點
1、體會《愛蓮說》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2、體會《陋室銘》借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了解銘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愛蓮說》的主題是什么?
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贊頌,表現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出對趨附權貴,茍隨時俗及其風尚的不滿,文章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理想和美學情趣。
2、《愛蓮說》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其一,運用了疊式襯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襯托蓮,而作用各別,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題。其二,運用了擬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寫事物的相似特點中,把人的趨勢,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濃艷、菊花的傲霜、蓮花的清逸等特點表現出來,寫物喻人,生動貼切,含義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獨愛蓮"四字,引出一段蓮的頌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蓮的風貌和氣質:處污穢之境,葆純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蓮莖貫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遠益清",寫蓮清香遠溢,芳氣襲人;"亭亭凈植,可遠觀不可褻玩",寫蓮的形態端莊大方,凜然可敬。
作者表面寫蓮,其實意在蓮外。顯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蓮自況,以蓮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節操。縱觀全文,似句句寫花,而意不在花;通篇無人,卻字字寫人。文中寫了蓮的七種可貴的品質,一一都有明顯的比喻意義: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惡劣污濁的環境中不受影響,潔白無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漣而不妖"(在優越的環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懷豁達);第四,"不蔓不枝"(行為正直);第五,"香遠益清"(美德遠播);第六,"亭亭凈植"(潔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氣節高尚,英姿威儀)。
(2)運用映襯,烘云托月。
《愛蓮說》主要寫蓮,但用菊和牡丹來作映襯。
首先,要明確作者所寫的三種花都有明顯的比喻意義。把菊花比作"花之隱逸者",是說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貴者",是說牡丹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把蓮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說蓮花高潔清逸,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聲遠播的君子。
明確了比喻義,再看看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對蓮的褒揚顯而易見,是全文的重心,而對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態度呢?嘆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愛菊的隱逸者陶潛,因蔑視世俗,厭惡官場而返歸田園、寄情山水。應該說,陶潛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為之嘆惋的是:陶潛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超然物外,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君子"則不同,他們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隱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遜一籌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當盛開,則權貴趨之若鶩,有種植求利者,株價數萬。文人墨客爭相賦詩,推波助瀾。周敦頤目睹當時世風日下,官場混濁,稱牡丹為"花之富貴者",正表現了作者對那些追名逐利、蠅營狗茍之輩的鄙薄和憎惡。
由此可以看出,寫"菊"寫"牡丹"仍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3、《陋室銘》的結構是怎樣的?
全文81個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 (開頭至"惟吾德馨"):比興起篇,引出主題。
第二層 ("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日常生活,表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層 ("南陽諸葛廬"到結尾):以類比法說明陋室不陋。
比興起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推出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陋室之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蘊義已然寫足。
陋室不陋:以兩個歷史人物類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論語》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銘》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1) 虛實是我國古典美學中重要的`審美概念,也是藝術辯證法的總綱。《陋室銘》是虛實結合的佳作。全文81個字,虛實相生,變化有致,耐人尋味。
開篇以形象的議論起筆:"山不在高,……有龍則靈。"推出全文題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虛代實,出筆不凡。"德馨",一語統攝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層進入對"陋室"的描寫。先寫清幽景物 "苔痕上階""草色入簾",渲染恬靜氣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為實景描寫。次寫"陋室"往來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前句為實寫,后句為虛寫,虛實相配,盡寫"陋室"儒雅之風。最后寫"陋室"中生活之事。"調素琴,閱金經"為實寫,表現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為虛寫,反映主人對世俗、官場生活的厭惡。這一層沒有出現"德"字,但處處扣緊"惟吾德馨"這一題旨。
在對"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實寫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無"的虛寫,加上 引入題旨的"二有"虛筆,真是虛實相間,烘托有術。最后的結尾,又用"諸葛廬""子云 亭""孔子云"三個歷史掌故,類比、引證,以虛映實,反映了作者閑適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虛寫占一半有余,如果我們把文中虛寫部分去掉,不僅內容會顯得單薄、無味, 題旨難以酣暢表達,文章的形式也將變得局促、呆板,絕無此文之多彩風姿。
(2) 若把《陋室銘》作議論文分析,則明顯地具有論點、論證、結論,符合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論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類比推出。
再看論證。
① 物證。"綠苔上階""草色入簾"可謂陋矣。但作者卻以擬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蘚急上階頭,青草欲進住室寫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們羨慕主人的才德,作者雖未直說,但含蓄地表現出來。
② 事證。先說往來的是鴻儒,又說室內的活動"調素琴,閱金經",再說室內"無絲竹""無案牘"。靜以養身,儉以養德。作者強調德之難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證。列舉諸葛亮,揚雄居陋室的事例,證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證。引孔子之語,使人加深對 "德馨"的認識,啟發大家遙憶顏回為人,理解"德"與"陋"的關系。
四個論據層層遞進,而結論就在"言證"當中,論證推到"言證"結論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題目有"陋室",文中也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是陋 還是不陋呢?
從建筑和屋內布置看并不豪華,甚至是簡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個品德高尚,有著高潔生活情趣的人,所以這座小屋就變得別有韻味而不顯得簡陋了。這正應了孔子說的那 句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學習《愛蓮說》
第3、4課時:學習《陋室銘》
《愛蓮說》
一、組織教學
二、直接導入
三、解題。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 "說",(同前面學過的《馬說》)。
"說"是闡述關于某一事物,問題的道理的文體。
本文特點是托物言志。
請同學朗讀《閱讀提示》有關部分和注釋①,了解作者及出處。
四、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讀
解詞,并為加點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漣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凈植 褻玩 焉
謂 隱逸 君子 噫 鮮 宜乎 者也
2、教師帶讀
3、分組朗讀
五、分析課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
歸納:之①,結構助詞,的;之②,結構助詞,主謂關系,不譯。
焉①,語氣助詞,啊、呀;焉②,兼詞,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詞,里、內,讀zh ng;中②,動詞,射中目標,讀zh ng。
而①,連詞,修飾關系,不譯;而②,連詞,轉折關系,但是、卻。
2、同學齊讀第1段。
3、討論、講析。
① 開頭一句指出可愛的花很多,總領全文,借以引出人們對花的不同愛好。寫別人愛菊、愛牡丹,都是襯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獨愛蓮",引入正題。
② 為什么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
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③蓮花有哪些可愛之處?應怎樣理解它的象征意義?
蓮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對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從多方面描繪蓮花特征,圍繞"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正直,行為端正。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志潔行廉,美名傳揚。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愛蓮花的緣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著自律自況。
4、朗讀,翻譯
(二)分析第2段。
1、朗讀讀第2段,同學參照注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2、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鮮①,形容詞,少,音xi n;鮮②,形容次,鮮艷,音xi n。
3、再讀本段
① 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個判斷句,將菊、牡丹、蓮一一擬人:菊,就像隱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貴的人;而蓮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個嘆詞"噫"表達強烈的抒情色彩,引發了其后的褒貶,在褒貶中寄寓了自己的態度。
②作者對"愛菊"、"愛牡丹"、"愛蓮"的態度分別是什么?表達有什么特點?
(作者用三種花象征三種人,用三種愛象征三種生活態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獨吐幽香,所以將它比作隱士。文中用陳述句,表達對菊及愛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隱逸之士極少。牡丹絢麗濃艷,所以將它比作貴人。文中用感嘆句,表達對牡丹及愛牡丹者的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最后三句,將次序調整為菊、蓮、牡丹,使褒貶愛憎更鮮明。)
4、朗讀,翻譯
六、小結
1、托物言志的寫法:以菊、牡丹、蓮喻三種人,以三種愛象征三種生活態度,貼切鮮明。
2、襯托的寫法:以蓮為中心,用菊正襯,用牡丹反襯,褒貶宛然,表達了對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對高潔的君子風范的追求。
3、描寫,議論,抒情的結合:第l段以記敘、描寫為主,第2段以議論,抒情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變化得當,文筆搖曳多姿:陳述句、判斷句、疑問句、感嘆句運用恰當,排比、 對偶的整句與散句交錯有致。
《陋室銘》
一、組織教學
二、直接引入
三、解題。
1、《陋室銘》是一篇記物的銘文。
2、體裁:銘。
① 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銘,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時用于自我規戒或激
勉。銘文,在語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對偶句,格調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韻。
② 本文的韻腳共八個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其中"馨"字因語音變化,現在已不夠協韻了。
3、作者:劉禹錫。
請同學看《閱讀提示》有關部分和注釋①,了解作者情況及出處。
四、通讀課文
1、學生自讀
解詞,并為加點字注音:
名 靈 馨 鴻儒 白丁 素琴 金經 絲竹 亂耳 案牘 勞形
2、教師帶讀
3、分組朗讀,同學參照注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五、分析課文。
1、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之①、②,結構助詞,都是提賓標志,不譯。
名①,形容詞,著名;名②,動詞,命名。
鴻①,形容詞,大;鴻②,名詞,大雁。
是①,判斷動詞,是;是②,指示代詞,這。
2、同學齊讀課文
3、討論、講析。
全文81個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 (開頭至"惟吾德馨"):比興起篇,引出主題。
第二層 ("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日常生活,表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層 ("南陽諸葛廬"到結尾):以類比法說明陋室不陋。
4、請學生看注解,將第一層譯成現代漢語。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聞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龍 (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簡陋了)。
提問:開頭三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歸納:前兩句用了對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襯陋室。
講析:"斯是陋室",扣題。"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強語氣。四字包含兩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請學生看注解,將第二層譯成現代漢語。
苔痕漫上石階,蒼翠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內。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讀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提問:這一層次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歸納:描寫居室環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寫周圍景色,第二句寫往來人物,三四句寫生活內容。
提問:這四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情趣?
歸納:表達出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提問: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歸納:角度開闊,寫到陋室方方面面。條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內,一"入"字將內外融合。虛實結合,肯定句實寫,否定句虛寫。句式整齊,有長有短,跌宕有致。四處對偶,精當而不拘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互文寫法。
6、將第三層譯成現代漢語。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提問:在描寫陋室時,突然引出兩處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圖是什么?
歸納:運用類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說明陋室不陋,還含蓄地以古賢自況,進一步表達作者的志趣、抱負。
提問:結尾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總結 全文,有什么好處?
歸納:孔子的話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點破,更耐人尋味。引文回應"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學小結
七、布置作業。
《陋室銘》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韻的字和押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字詞,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韻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并進行創作性思維創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解釋題目,介紹寫作背景
1、導入課文:
師:前一階段有一首《考試銘》流傳很廣,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里云:混張文憑。)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實是根據哪一篇文章仿寫的呢?
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陋室銘》。在這里我要提一點,語言的形式總是受制于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考試銘”讀起來很好笑,但沒有什么價值。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不管是從節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銘都遠遠高于考試銘、
2、解釋題目:
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題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簡陋的房子、“銘”是什么意思?、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明白了"陋室銘"三個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就是對陋室進行歌頌、結合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紹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關劉禹錫的事?給大家講個有關這篇文章來源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并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二、解釋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1、解釋字詞:
請同學們借助書下注釋翻譯課文。把不懂的詞句畫下來,準備提問。
回答同學們的提問,等同學們沒有問題后,有重點地解釋課文、
重點字詞:
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
2、理解課文內容:
齊讀一遍課文,提問同學來翻譯課文,老師從旁提示、
(譯文:山的名聲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于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著門簾,室內滿是青蔥。平日里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翻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給課文分層: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詞統領全篇,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說明"陋室不陋"三句話分別從環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個角度來說明。
(南陽諸葛廬、何陋之有?)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說明陋室不陋、
課文是如何圍繞“德馨”來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弦、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再朗誦一遍課文,結合意思,在朗誦的過程中,試著把它背誦下來。
三、完成課后作業,:
《陋室銘》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作者劉禹錫等背景資料和文體等文學常識;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的文言字詞,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譯。
3、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學習作者安貧樂道、偉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字詞及句子的翻譯;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寫法;
3、默寫背誦。
三:教學難點:類比及比興的寫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復習《陋室銘》這篇文章。
四組學生準備四項內容。
二、第一組學生準備文學常識
1、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白居易稱他為“詩豪”。
2、文體:“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所作
二、節奏朗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請一位學生朗讀無標點的原文。
2、集體有節奏朗讀。
三、第二組學生準備文言字詞
1、活用現象
名:出名(名作動)
上:長到(名作動)
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
2、課下注釋
【靈】靈驗
【斯】這
【馨】品德高尚
【鴻儒(rú)】博學的人。鴻,大。
【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即知識淺薄的人
【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絲竹】奏樂的聲音
【案牘】官府公文
【金經】指佛經。
【勞形】使身體勞累。形,身體。
三、第三組學生翻譯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譯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文: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譯文:苔蘚的痕跡,長到臺階上,一片碧綠;青草顏色,映入竹簾中,滿目青蔥。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譯文:(在這里)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譯文:(在這里)可以彈奏不加修飾的琴,閱讀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文:(在這里)沒有的奏樂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譯文: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四、第四組學生回答內容寫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樣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龍”而出名靈驗比“德馨”,說明因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樣的特點?具體說明。
答:從三個方面描寫陋室不陋。
自然環境: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突出了陋室的環境清幽的特點;
交往人物: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學的特點;
生活情趣:如“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點
3、文章寫“諸葛廬、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運用類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希望像他們一樣因為自己的高雅脫俗獲得別人的尊敬與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龍、名人的事跡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人生追求?
答: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話作結,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話,以反問作結,再次證明陋室不陋,從而突出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節操和情趣,同時又照應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無窮,發人深思。
6、這種借他物來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習題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
2、《陋室銘》中既說“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又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否
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調素琴,閱金經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絲竹之亂耳案牘之勞形指的尋歡作樂及被世俗紛擾的生活,是作者厭惡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陋室銘》教學設計11
課前布置預習:
朗讀課文,達到熟讀。
教學過程:
一、朗讀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文言短文《陋室銘》,課前已給大家布置了預習,要求讀熟課文。下面給大家一點時間,自由朗讀,兩分鐘后,請同學來大聲朗讀。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
1、指名朗讀,同學互相糾正讀音、停頓。
3、完成《配套練習冊》“積累運用”第1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苔痕(tái hén)陋室(lóu)鴻儒(rú)
案牘(dú)德馨(xīn)
4、自主學習,完成《配套練習冊》“積累運用”第6題,有關作家文學常識。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朝代)文學家。
【補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哲學家。】
“銘”本意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補充:背景資料,作者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得罪當朝權貴,被一貶再貶,半年內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一斗室。在此背景下,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
5、對照注解,疏通文意
(1)從題目開始,一人一句,先自主完成,后互助解決疑難。
明確:自主疏通文意,互助解決疑難,指名回答,師生共同明確文意。
(2)完成《配套練習冊》“積累運用”第2題(1)~(6)
(1)名:出名,有名;
(2)靈:靈驗。
(3)斯:這;惟:只。
(4)白丁:平民。
(5)調:彈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6)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6、找出文中的對偶句,背誦全文。
三、精讀研討
1、《陋室銘》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補充:語出《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確: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作業布置
將原文抄寫一遍,背熟。
附板書設計
《陋室銘》劉禹錫
一、熟讀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文意名、靈、斯、惟、白丁、調素琴、絲竹、案牘
三、深意安貧樂道,高潔傲岸
《陋室銘》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知識: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技能: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設計理念:張揚師生個性,強調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滲透時代觀念--與時俱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發言)唐朝的劉禹錫他和部分同學一樣喜歡簡陋的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陋室銘》劉禹錫)
二、簡介作者、解題(學生結合課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1、陋室:簡陋的居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介紹表現文體的字:表、說、記、序。/押韻--刨根問底:立即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3、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頗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停頓,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注意句讀)。
3、范讀(聽課文錄音)。
4、齊讀。
四、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參照注釋,讀懂課文。(遇到疑難,同桌討論)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鴻、白丁、馨等)
3、指名翻譯。
五、三讀課文,理解課文
齊讀課文,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從文中找出體現“陋”的語句)
討論并歸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極為簡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認為作者這樣說對嗎?理由?
討論并歸納: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吳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恬靜)
來人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作者寫陋室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
討論并歸納: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強調本文寫法:托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課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問題。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可以睡覺,打呼嚕。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場。心里云:“混張文憑。”
思考:
(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象而言的?
(2)那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2、之前已請同學設計過自己的家了,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習劉禹錫,為你的家取個名,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1、稱頌:人品高尚。
2、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名的奉獻精神。
八、小結: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反思:
《陋室銘》 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并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最后,運用“整體板書”和“回譯法”讓學生進行背誦,加深記憶。總之,用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4、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采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答對加分,答錯扣分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的興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匯、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借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于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后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7、巧妙的設計提問,采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設計問題,并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后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前后呼應把它連接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這其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激發其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8、對于課堂的時間安排如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對鏡頭的經歷,讓我在課堂中又多一次歷練,相信,以后,我會比這次更從容不迫、沉穩鎮定地應對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融洽、自然。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獲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才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走得遠!
《陋室銘》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復習“銘”這種文體,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品析詞句之美。
3.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 品析詞句之美
四、教學難點
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舊知回顧
體裁:銘
(哪一組師友介紹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讀音韻之美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學生注意韻腳和節奏)師友互讀,班內展示,教師評價,全班齊讀。
(三)品詞句之美
學生自己找出欣賞的句子,進行分析。先獨立完成,再師友討論,最后班內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舊知回顧
本文運用 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出作者 的節操和 的情趣。
劉禹錫是否就要在這一間陋室,踏青苔,賞草色,彈古琴,讀佛經,自得其樂,終老一生呢?他甘心嗎?
2、讀劉禹錫的詩,體會其豪情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霄。
同學們,這就是劉禹錫,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詩情盎然,他又怎么會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劉禹錫怎么可能讓一間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貴的心?
3、拓展
彭城劉禹錫,詩豪者也。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
這是作者被貶和州后寫的詩句。
可見劉禹錫雖被貶但豪情不減,不甘沉淪,試從文中找出體現他的豪情的詞句,大聲朗讀。
4、悟人性之美
達 則 兼 濟 天 下
窮 則 獨 善 其 身
就是這個劉禹錫,留下詩文800多篇,被稱為中唐“詩豪”。就是這個劉禹錫,他一生輾轉奔波于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癡心不改。就是這個劉禹錫,先后被貶到連州、和州、蘇州,但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禍得福”,因為他深入民眾,體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為當地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這樣樂觀豁達,這樣富有生命活力的一個劉禹錫,怎么可能“獨善其身”“隱居避世”呢?
(五)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讀音韻之美
品詞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業
走近劉禹錫
(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悟劉禹錫的人格魅力。可查閱資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銘》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
4、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難點:
1、理解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
2、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學點撥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以有關劉禹錫的故事導入。故事如下:
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
轉眼千年已過,策知縣早已化作一抔黃土,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
二、板書課題
三、釋題并簡介作者
“陋室”,簡陋的屋子。“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授監察御史。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以后又任連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和柳宗元交誼很深。有《劉賓客集》(一稱《劉夢得文集》)。
四、自學課文
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去嘗試解釋詞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先在學習小組中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討論解決。
五、集體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陋室銘( )德馨( )鴻儒( )案牘( )陋室( )
2、理解加點詞詞義
(1)有龍則靈(靈驗神奇)
(2)斯是陋室(這)
(3)惟吾德馨(只)(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4)談笑有鴻儒(大儒,博學的人)
(5)往來無白丁(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6)無絲竹之亂耳(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7)無案牘之勞形(官府的公文)(使---------勞累)(形體,身體)
3、辨析詞義
有仙則名(出名)
故雖有名馬(著名)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名字)
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命名)
斯是陋室(判斷動詞)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這樣)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
可以調素琴(彈)
弦既不調(協調)
無絲竹之亂耳(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無義)
食之而不能盡其材(代千里馬)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的)
4、翻譯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朗讀課文
1、 本文是一篇銘文,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朗讀課文,找出本文的韻腳,并說出押的是什么韻。
討論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ing”韻。
2、找出本文的對偶句。
討論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3、朗讀課文,體會本文語言的特點。
討論明確:本文都用短句,句式整齊,駢散結合,通篇協韻,音調和諧,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充滿了音樂美。
八、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反復體味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2、思考書后探究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朗讀課文
先指名男女生各一名朗讀課文,后集體朗讀課文。
三、賞析課文
1、 本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么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請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語句。
討論明確: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2、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來論述陋室不陋的?
討論明確: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論述陋室不陋,即:
(1)從自然環境的清幽。“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從交往人物的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從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總之,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為下文“何陋之有”的結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句話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況。有人認為這種交友的習慣輕視勞動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看法如何?請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注意以理服人。當然,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士人重視“無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清高孤傲的思想傾向。
4、作者明明是稱贊他自己的“陋室”,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
討論明確: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賢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5、作者又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的后半句作為銘文的結尾有何作用?
討論明確: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語意卻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貧樂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以孔子的話作為結尾,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之妙,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情操。
6、很顯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的?
討論明確: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心志的,這個“志”就是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沒有直說,而是借“陋室”這個“物”表達出來的,即通過對陋室的環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寫,間接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顯得含蓄、雋永。
7、讀過本文后,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暢所欲言)
(如:不慕榮利、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志趣高潔、清高孤傲------)
四、拓展延伸
對于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態度,請分別以歷史和現實的眼光來作客觀的評價。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本文。
2、仿照《陋室銘》的樣式學寫一篇銘文。
《陋室銘》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并能結合課下注解及參考書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內容
3、了解“銘”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銘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銘寫一篇《銘》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其中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儀器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自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劉禹錫。今天就讓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激情昂揚的文章《陋室銘》。解題:銘,是古代鑄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記述功德行為或勉勵自己的文體,如座右銘、墓志銘、鐘鼎銘等。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
二、熟讀課文
1、既然銘文一般都要押韻,那么就讓我們先自己將全文讀一遍,看這篇課文押的是哪個韻并找出所有的韻腳。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韻母:ing
2、課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么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這篇課文體會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你的觀點?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體現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清幽淡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朋友談風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板書)生活安閑清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點。“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寫的陋室的特點你覺得做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品行高潔、安貧樂道(板書)5、知道了陋室為什么不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著重想表現的是他的志向特點,但他卻借陋室來表現,因此本文的寫法是什么?托物言志(板書)總結:陋室為什么不陋?
三、擴展發散1、關于作者寫這篇文章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呢?(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講不講)據資料記載: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如此狗當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由此可見《陋室銘》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是憤世疾俗之作。所謂清高是“不問政治,與世無爭,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劉禹錫寫《陋室銘》本身就是與惡勢力進行不屈的抗爭,為官而不計較居室的大小、陋與不陋,恰是他為政清廉的真實寫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銘,用它來鼓勵自己、鞭策自己。現在就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座右銘,先在紙上寫好你的名字,然后我們在班里猜一猜這是誰的座右銘。(學生活動)
四、總結 1、一起將此文試著背一遍;2、你學到了什么?(學生自己總結)
五、作業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2、預習《愚公移山》
板書設計陋室銘劉禹錫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清幽淡雅托物言志朋友談風高雅生活安閑清雅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作者特點:品行高潔安貧樂道
【《陋室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陋室銘》教學設計(經典)05-29
教學設計《陋室銘》02-05
陋室銘教學設計12-21
《陋室銘》教學設計01-31
《陋室銘》教學設計11-23
[精選]《陋室銘》教學設計06-14
《陋室銘》教學設計11-24
《陋室銘》教學設計(精選)05-30
《陋室銘》教學設計(優秀)06-10
[推薦]《陋室銘》教學設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