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原文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作的回憶性散文詩。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風箏》原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風箏》
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
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詞句注釋:
⑴丫叉:樹木兩枝分歧處。此處作動詞用,即丫丫叉叉的意思。
⑵伶仃:孤單單的樣子。
⑶肅殺:冷酷蕭條,毫無生氣。
⑷訣別:辭別,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別。
⑸他:在“五四”初期的白話文中,第三人稱代詞一般都用“他”,后來才有“他”“她”“它”之分。這句中的“他”是指“放風箏”。
⑹小兄弟:這里指的是作者魯迅的三弟周建人。
⑺塵封:被灰塵封住。
⑻發見:同發現。
⑼瑟縮:身子發抖畏縮,驚惶的樣子。
⑽苦心孤詣:為了達到目的而費盡心力。
⑾論長幼:封建倫理道德宣揚“長幼有序”,規定幼小者必須無條件服從長者,因而弟弟必須服從兄長。
⑿天使:西方神話中把某些幫助人們實現美好愿望的神仙稱為“天使”。作為幸福、歡樂的象征。這里是指兒童所希望得到的最美好的東西。
創作背景:
寫作時間
此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發表于同年2月北京出版的《語絲》周刊第12期,后收入散文詩集《野草》,副題“野草之九”。
社會背景
1925年,中國北方各省正處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之下,在意識形態上極力強化封建教育。1925年11月,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通過了學校“讀經”的決議,規定自初小四年級起必須讀經。一些封建文人和買辦知識分子緊相配合,高唱“尊孔讀經”,竭力推行奴化教育。魯迅的這篇文章,正是對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揭露和批判。
生活背景
魯迅于1919年9月9日在《國民公報》上發表過散文詩《我的兄弟》,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詳細記述了風箏事件,作者年少時對放風箏不屑一顧,故嫌惡小兄弟(周建人)喜好風箏,但是在作者長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因此對年少時抹殺小兄弟的愛好感到深深的自責,且寫此文的時候正值農歷正月初一,作者有感于內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便創作了此文。
賞析:
《風箏》的主要內容是抨擊和批判封建倫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對兒童身心的摧殘。全文共十二段,可分為四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即景生情,寫作者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感到“驚異和悲哀”,引起下文。
第二至四段為第二部分,包含兩層意思,寫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和作者壓制小兄弟放風箏的往事。第二部分可分兩層,第二段為第一層,寫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故鄉“春二月”,是楊柳發芽,山桃吐蕾、風箏爭盛的季候,“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人們仰頭便能看見空中蕩漾著“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螟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它們樣式各別,色彩艷麗,高低不等,點綴著春意盎然的江南風光。這幅畫面和開頭描寫的北京冬日的風箏畫面形成鮮明對比。這既是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現實社會的有力象征。“我現在在那里呢?”一問,強調了“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條”的現實,顯示了當時封建思想統治的黑暗與冷酷。在這樣的環境中,“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就很值得懷念了。它不但自然環境優美,社會環境也沒有弄到這般惡劣的地步。這段描寫寓含了作者對封建統治的憎惡之感情,而要推翻用來鞏固軍閥統治階級地位的封建傳統思想,必須進行堅決的斗爭,這與下兩個自然段自己摧殘小兄弟的描寫,在思想上有內在聯系。第三、四段為第二層,追憶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那一幕情景。文章以“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一句為轉折點,開始了對兒時有關生活的回憶,當時作者深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的影響,以為放風箏“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和小兄弟喜歡風箏正好相反。小兄弟具有一般兒童天真活潑向往自由快樂生活的天性,他雖然“多病”、“瘦得不堪”,然而對放風箏這種游戲卻很熱心,常常“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甚至為別人放風箏“驚呼”、“跳躍”。同時,他還具有一般兒童的聰明才智,“自己買不起”,便“苦心孤詣”地親自動手作。這些正當的愿望和行動本無可指責。可被作者認為是“笑柄”、“可鄙”的指導思想下遭到了壓抑和摧殘。在文章當中,小兄弟那般天真地喜愛風箏游戲,而作者因為不喜歡風箏,就以已律人,也不準他愛好。終于尋找到他,“破獲”了他的秘密,折斷了他已經扎好的蝴蝶風箏一支翅骨,還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對作者的無情的摧殘,他“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絕望地站在小屋里”,是一副被壓抑者的神情。這些地方,文章刻畫細致入微,顯示出封建思想對兒童心理的嚴酷損害。這一部分的兩層描寫,都是回憶文字,具體寫出了作者的“驚異和悲哀”的原由。
第五至十一段為第三部分,包含兩層意思,主要寫作者的思想認識提高之后,內心所受到的譴責。第五、六兩段為第一層,寫作者認識到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錯誤之后的悔恨心情。“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緊承上文,寫作者的內心自責。“懲罰”一詞頗有韻味。本來,幼年時毀過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即便是錯了,知錯改錯就是了;小兄弟不介意,別人不知道,誰也不會再來“懲罰”。然而是自己對自己的懲罰。其原因:一是“我已經是中年”,有了相當的社會實踐,認識到封建倫理道德和教育思想的危害;二是“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勾起了“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這一幕”。從作者的敘述中,看出了作者在思想認識提高以后內心的深刻自責,這說明為什么前一段寫得具體細致的原因。這一層寫得越深刻,越能受教育,也越便于解脫作者的沉重心情。而作者的心“很重很重的墮下去”,卻沒有“至于斷絕”。又說明自我批評的認真、深入。第七至十一段為第二層,寫尋求補過的方法。沉重的心情不得解脫,自我批評又那樣認真,便要想方設法來彌補前面的過失。文章寫了兩種補過的方法,一是“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但天真爛漫的幼年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顯然,這種補過的方法行之無效。再一種辦法是討他寬恕。可是當作者與他談起兒時“糊涂”的時候,“他什么也不記得了”,“無怨的恕”,當然也不會填補過失。在這兩種補過方法都失敗的情形下,“我的心只得沉重著”。這一層寫作者想到種種補過的方法,正是作者對過去錯誤的否定與批判,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反映了作者嚴于解剖自己的品質。
第十二段為第四部分,總結全文。“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照應第二段第一層,“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照應第二段第二層和第三段。最后,作者為了擺脫不能卸掉的重負,表示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但“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為“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里與上文一樣,同樣是以自然氣候喻惡劣的社會環境。二十年前,封建傳統觀念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二十年后,社會現實仍然腐朽不堪,毒害和窒息著中國人民的精神。這“寒威和冷氣”使作者為徹底摧毀封建統治而奮勇戰斗,表示了作者憎惡黑暗現實和不屈戰斗的鮮明態度。
此文通過作者回憶自己幼年時代對小兄弟喜愛風箏的一次精神虐殺,深刻揭露了封建的倫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對兒童心靈的束縛和摧殘,表現了作者嚴于解剖自己的自我批評精神,和同封建勢力戰斗到底的決心。
【魯迅《風箏》原文】相關文章:
魯迅的風箏原文09-18
魯迅的《風箏》原文08-11
魯迅《風箏》原文08-31
魯迅《風箏》原文11-22
魯迅《風箏》原文閱讀07-06
魯迅《風箏》原文欣賞10-05
魯迅的《風箏》原文及賞析08-03
魯迅的《風箏》散文原文07-28
魯迅作品《風箏》原文及其賞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