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散文《空談》
一
請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為然的,但并非因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樣的慘殺。那樣的慘殺,我實在沒有夢想到,雖然我向來常以“刀筆吏”的意思來窺測我們中國人。我只知道他們麻木,沒有良心,不足與言,而況是請愿,而況又是徒手,卻沒有料到有這么陰毒與兇殘。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賈德耀,章士釗和他們的同類罷。四十七個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騙去的,簡直是誘殺。
有些東西——我稱之為什么呢,我想不出——說: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這些東西仿佛就承認了對徒手群眾應該開槍,執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羅網一般。群眾領袖本沒有和段祺瑞等輩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鉤通,怎么能夠料到這陰險的辣手。這樣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氣者,是萬萬豫想不到的。
我以為倘要鍛煉群眾領袖的錯處,只有兩點:一是還以請愿為有用;二是將對手看得太好了。
二
但以上也仍然是事后的話。我想,當這事實沒有發生以前,恐怕誰也不會料到要演這般的慘劇,至多,也不過獲得照例的徒勞罷了。只有有學問的聰明人能夠先料到,承認凡請愿就是送死。
陳源教授的《閑話》說:“我們要是勸告女志士們,以后少加入群眾運動,她們一定要說我們輕視她們,所以我們也不敢來多嘴。可是對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們不能不希望他們以后不再參加任何運動。”(《現代評論》六十八 為什么呢?因為參加各種運動,是甚至于像這次一樣,要“冒槍林彈雨的險,受踐踏死傷之苦”的。
這次用了四十七條性命,只購得一種見識:本國的執政府前是“槍林彈雨”的地方,要去送死,應該待到成年,出于自愿的才是。
我以為“女志士”和“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參加學校運動會,大概倒還不至于有很大的危險的。至于“槍林彈雨”中的請愿,則雖是成年的男志士們,也應該切切記住,從此罷休!
看現在竟如何。不過多了幾篇詩文,多了若干談助。幾個名人和什么當局者在接洽葬地,由大請愿改為小請愿了。埋葬自然是最妥當的收場。然而很奇怪,仿佛這四十七個死者,是因為怕老來死后無處埋葬,特來掙一點官地似的。萬生園多么近,而四烈士墳前還有三塊墓碑不鐫一字,更何況僻遠如圓明園。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三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于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得哀傷。
但愿這樣的請愿,從此停止就好。
請愿雖然是無論那一國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是例外,除非你能將“槍林彈雨”消除。正規的戰法,也必須對手是英雄才適用。漢末總算還是人心很古的時候罷,恕我引一個小說上的典故:許褚赤體上陣,也就很中了好幾箭。而金圣嘆還笑他道:“誰叫你赤膊?”
至于現在似的發明了許多火器的時代,交兵就都用壕塹戰。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虛擲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是寶貴的。在戰士不多的地方,這生命就愈寶貴。所謂寶貴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錢換得極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須賣買相當。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尸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最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么大的損失。
這回死者的遺給后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斗者以別種方法的戰斗。
四月二日。
解讀
魯迅先生是清醒的,經歷了這一場慘案,在悼念和憤怒之外,他已經開始反思。面對慘痛的現實,激烈的情感是可貴的;但是建立在深沉的感情之上的理智的思索,更為可貴。犧牲者的鮮血,是應該擦亮活著的人的眼睛,使他們將現實看得更清楚的。更何況,鮮血之外,閑話家們在輕描淡寫地說風涼話:犧牲者們是“自蹈死地”?參見《華蓋集續編死地》 。對他們來說,愛國群眾的犧牲,不過是增加一點談資;他們向死難者的尸體投去嘲諷和輕視的目光,然后繼續喝他們的茶。
反動政府殘害生命,而閑話家漠視生命,但戰斗者自己,卻應該珍惜生命。魯迅先生說“但愿這樣的請愿從此停止”,與閑話家截然不同的地方,正在于他言論的出發點。他是為的戰斗者們自身而作這樣的勸告,在“不贊成”下,蘊藏的是他對于戰斗者生命的珍惜和愛護。假若一再重復徒勞的犧牲,得益的是敵人,得意的則是在一旁的閑話家們。
他不贊成請愿,是希望減少志士的流血,能夠更有效的戰斗;犧牲并非為了浪費生命,而是將生命換得更大更珍貴的勝利,因為戰斗者自己也應該知道,也惟有戰斗者自己能知道;反抗與戰斗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人”,為了社會的大多數人,也包括戰斗者們自己的和平與幸福。
【魯迅散文《空談》】相關文章:
魯迅散文解讀08-31
魯迅散文《白光》09-07
魯迅散文《風波》08-16
魯迅散文《社戲》08-17
魯迅散文《孔乙己》08-25
魯迅關于春天的散文07-17
魯迅先生的雜感散文08-16
魯迅散文雪賞析09-15
魯迅的散文《朝花夕拾》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