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之量氣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六十七《行針篇》。自“或神動而氣先針行至末,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聞其方。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夫為針之法,以調氣為本,故此六者,問氣之行也。
平按:《甲乙》無“黃帝問至“各不同形二十八字;“病亦劇作“病益甚;“重陽之人作“重陽之盛人。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蒿蒿,言語善疾,舉足善高,
重陽之人,謂陽有余也。熇,相傳許嬌反。熇熇蒿蒿,言其人疏怳也。
平按:“熇熇《甲乙》作“矯矯。“蒿蒿《靈樞》作“高高。注“怳,袁刻作“恍。
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五臟陰陽者,心、肺為陽,肝、脾、腎為陰,故心、肺有余為重陽也。重陽之人,其神才動,其氣即行,以陽氣多也,故見持針欲刺,神動其氣即行,不待針入,其人與之刺微為易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自有重陽,要待針入,其氣方行,故須問之。
平按:《甲乙》無此一節。
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欲知重陽仍有陰者,候之可知。但人多陽者其心多喜,多陰者多怒,仍有數怒易解,即是重陽有陰人也。重陽有陰人,其氣不得先針行。
平按:“合上,《靈樞》、《甲乙》有“離字。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陰陽和平之人,以其氣和,故針入即氣應相逢者也。
黃帝曰:針以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沉者藏,故針以出,氣乃隨其后,故獨行也。
多陰少陽之人,陰氣深而內藏,故出針后,氣獨行也。
平按:《靈樞》“針以出作“針已出;“陽氣浮,沉者藏作“陽氣浮者內藏,《甲乙》同。
黃帝曰:數刺乃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注難,故數刺乃知也。
知者,病愈也。其人陰多陽少,其氣難宣,故數刺方愈也。
平按:“氣注難《靈樞》、《甲乙》作“氣往難,據上文經云:“其氣易往,恐系“往字傳寫之誤。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刺之令人氣逆,又刺之病甚者,皆是醫士不知氣之浮沉,非是陰陽形氣之過也。
【黃帝內經太素之量氣刺】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太素之息積病12-20
黃帝內經太素之重身病12-20
黃帝內經太素:帶脈12-29
黃帝內經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12-31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十九氣論咳論12-30
黃帝內經 靈樞 刺節真邪11-20
黃帝內經白話文:刺腰痛10-19
黃帝內經白話文:刺瘧10-18
中醫書黃帝內經之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