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琵琶行課后反思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琵琶行課后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課后反思1
《“枇杷”和“琵琶”》是一篇識字教學課文,我用了兩個課時上完了這一課,現在我就談談上第二課時的一些感受。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但是識字教學往往又是枯燥無味的,而二年級的小學生,對游戲或者其它有趣的活動充滿了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主要運用多讀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識字,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齊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學習、在讀中鞏固。
在整節課當中,雖然每個教學環節比較緊扣,但是學生學習的氣氛還是不夠好,可能是因為我的教學語言不夠生動,而表揚的方法也不夠好。
在今后的教學當中,教師必須注意運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教學,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盡量多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時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表揚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無論是哪個小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或肯定,而一旦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教學法是低年級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運用得好,就會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在這一節課當中,我運用的游戲雖然達到了教學目的,但是在組織上還是做得不夠好。而在鞏固學習的環節中,則做得比較好。做到有目的、有針對性。
總之,要想上好每一節課,教師除了要備好課外,還要注意課堂教學的各種技巧。
琵琶行課后反思2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束課程。
琵琶行課后反思3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課。第一節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力量。這個環節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實,學生也很難產生共鳴。我發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課后反思4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課。第一節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力量。這個環節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實,學生也很難產生共鳴。我發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課后反思5
《琵琶行》內容豐富,涉及到的知識點多,教學選擇空間大。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學,不但可以串聯起全文的內容,還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課堂教學會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基礎上,有一個知識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淪落天涯的原因,卻沒有交待作者淪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淪落天涯之恨,為何會通過一個遲暮美人來抒發?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來對某種常見的思想情感、表現手法進行分類、總結學習。
整個教學思路是:從(個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卻不曾相逢——不曾相識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個性到共性,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閉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適用性,因此在分析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時,采用了“解字釋義”與“結合具體詩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且通過ppt,將相關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板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展示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一些教學操作與預先的教學預期出現出入。
一個是好的方面。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開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觸發了新的教學靈感。
但是很多教學操作是不符合教學預期的。
首先,從教學內容安排方面來看,一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前后順序在邏輯上并不是太合適。比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賞析、內涵探究與鑒賞方法總結,它們之間的順序出現了問題。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識內容太過于深入,學生不能理解。比如,有關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內容,過于寬泛。有些知識點所舉的例子并不恰當,比如列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時,李商隱這個例子并不是太合適。最后把有關李商隱的例子,轉變成了最后的課外練習題。有關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現不恰當的地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的。
其次,某些知識環節并不能很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來,顯得牽強附會。比如,最開始的導入設計是以南宋洪邁的觀點“琵琶女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開始的,但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并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于是刪除。再比如,由課本引申相應知識點的時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變化,感覺有點火車跑偏,于是又刪除。
第三,在欣賞探究詩句,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環節并沒有達到預期。比如,在提問學生初讀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時,學生的.回答有的天馬行空,有的拘泥成見,導致無法合理地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因此,后來將相關問題的切入口變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時,因為延伸的內容比較多,與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互動,變成純粹的講授課了,因此考慮相關內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參與進來。
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著重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順序、邏輯關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所例舉的事例一定要恰當,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板書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避免陷入純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引申相關課外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寫在最后:教學之路漫漫而修遠,而今邁步從頭越。
琵琶行課后反思6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琵琶行課后反思7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琵琶行課后反思8
語文新課標關于課程結構的設計要求“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同時要求“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本節課課程設計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課標的要求,力圖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做到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為此,本節課從課前的預習內容到課堂過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諸如人物命運悲劇美的`賞析及音樂美的鑒賞過程,全程將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做到讓學生“自主”,真正實現讓學生們以“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學習,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紹、寫作背景都放到課前自主進行,課堂集中賞析人物命運的悲劇美和鑒賞音樂美,老師適當的進行指導點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達到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課程設計、多種閱讀形式的閱讀理念、自然流暢的課堂流程、及時專業的表揚點評、板書設計的美育熏陶等環節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課的主要目標得到了很好實現。
美中不足的是授課班級為音樂專業生,獨有的專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略有遺憾。
琵琶行課后反思9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琵琶行課后反思10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兩節半課時。開始半節課(前半節課主要講解上一篇課文沒有完成的內容)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等工作。第二節課開始串講課文,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串講完第二段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根據“前奏——輕重音交織——滑澀抑揚——高潮——尾聲”的提示,對第二段進行分層次。在串講第二段時,同樣提到了在“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前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句子在文學手法上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別時茫茫江浸月”和“唯見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寫的句子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節課,前半節課重點在于講解《李憑箜篌引》并讓學生思考、討論《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在音樂描寫上的不同點。后半節課則在于簡單地串講《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教師不能糾結于一些字詞的講解),而在于理解和體會。所以,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想,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的,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實,學生也就不會產生一絲的同情。教師的講解要富有感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語言中讀出同情,學生才能體會同情。這一點上,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不是做得非常好,雖然我盡量用語言去感染學生,但很明顯,感染力不夠,我能體會到學生已經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覺得程度不夠,這個責任在老師。
在進行兩篇文章音樂描寫不同點的討論時,我事先準備了大概六個要點,我教授的兩個班級是兩個層次的班級,1班屬于第一層次,10班屬于第二層次(全校共三個層次)。討論并不熱烈,這可能和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有關(需要腦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閉著眼睛就能瞎說),當然這并不出乎意料,我課前曾預計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導寫出答案。但上課后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10班有三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兩個要點;1班有四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五個要點。
看來我對學生的了解還是不夠,個別學生的思想已經開始向深入發展,這是我在以后上課時需要去注意的,特別是1班,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深一點的內容。問題的回答人數單一,總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同學大多沉默,這個問題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在1班就表揚了那幾個發言的同學,批評了大多數不發言的學生。
琵琶行課后反思11
提問前幾天所學的杜甫詩三首,絕大多數同學掌握得較好,少數幾個同學沒有記熟。
同學們通過學習資料簡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寫這首琵琶行的背景。簡要介紹歌行體。同學們思考并翻譯小序,分組討論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與原文相對應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節課較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過討論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節奏較為緊密。
小組討論的時間有點長;有些同學的`參與度不高;當堂檢測的效果不好;還是沒有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講授的內容依然有點多。
以后設計教學環節應更注意充分調動學生而非老師講解;注意當堂檢測環節的設置;注意引導有些同學參與小組討論;進一步明確獎懲措施,保證回顧提問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琵琶行課后反思12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琵琶行課后反思13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一起被譽為描摹聲音的三大“至文”。用語言來顯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難度太大,通常情況下,詩人都善于討巧,大多取間接的審美感應來表現。而《琵琶行》不僅用傾聽者的感受、反應來表現琵琶曲的美妙動聽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而且運用擬聲詞和大量的比喻句來直接表現曲調的'特點與旋律的變化,堪稱描摹音樂的典范。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體悟到本詩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描摹音樂的妙處,不僅直接對標高考考點,而且將大大促進學生在鑒賞音樂與詩歌時的審美能力。有鑒于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品位詩歌的語言,學習詩歌描寫音樂的表達技巧。
從授課情況來看,我的教學設想基本得到了一一體現,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總的來講,本節課的主要收獲有三點:
一、教學設計凸顯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品味詩歌的語言,學習本課描寫聲音的表達技巧并運用這些技巧去賞析、表現聲音,著眼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教學環節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由賞析到運用,由課內到課外,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更是貫穿課堂始終。
二、主線鮮明,重點突出。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琵琶行》一課值得學習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詩歌語言、解讀作品主旨等等,而本節課抓住這首詩出色描寫音樂這個特色,確定學習作品描寫音樂的表達技巧這個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心、口、手、耳、腦多種官能,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通過探究、交流領悟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技巧,通過延伸練習和課堂微寫作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賞析、表達。
三、
注重學生活動,學生活動方式靈活多樣。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凸顯,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本節課的學生活動將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將聽、說、讀、寫相結合,將講臺下的活動與講臺上的活動相結合,靈活多樣,追求實效。
雖然在準備階段我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充分考慮每一個教學細節,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難免的。回頭自省,我認為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誦讀不夠充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應該充分發揮朗讀對文本理解、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雖然本節課設計了學生自讀全文、齊讀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讀個別語句等環節,但總體來說,誦讀還不夠充分,尤其是教師對學生誦讀的指導有待加強。
二、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單一,針對性不強。教學評價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課堂評價語運用得當,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本節課教師對學生的肯定性評價多是“很好”“非常好”之類的簡單用語,缺乏變化和針對性。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教研教改,我將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課后反思14
白居易創作《琵琶行》文中他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是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調技藝高超,一是聽到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處,所以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與友人送別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心靈觸動、震動,產生共鳴,千頭萬緒,產生創作沖動,為君翻作《琵琶行》。這部流傳千古之篇怎樣來的?生活現實這是創作的源泉,本文的創作與作者對琵琶曲的欣賞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現實,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與創作的關系探討學習。
琵琶女訴說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婦,可商人只經商,她的家庭沒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藝,商人為利,沒有共同語言,一個愛音樂一個愛錢,結果她被商人拋棄。我拋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共同語言組合的家庭會怎樣?”,同學們興趣起來,發表什么意見的都有,我引導學生要從作品中學會做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家庭,選擇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的教學,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課時設置了三個問題,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設置的三個問題是:(一)誰解琵琶聲;(二)誰解青衫淚;(三)誰解風物意。
這首詩的教學我用了兩個課時完成的,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教學過程及對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第一,教學設計,應該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其一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二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我以對聯導入,以此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第二,解讀文本,必須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又為后文聯語創作提供支點。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提倡積極互動。在上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詩歌教學我們必須把握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在教學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琵琶行課后反思15
既然是詩歌教學,就應該突出詩歌教學的特點。第一就是朗誦,指導學生朗誦詩歌,在朗誦中體會詩人的感情。第二是鑒賞詩歌的寫作手法。在本詩中主要是音樂描寫的'手法。第三因為是敘事詩,有人物形象,還要鑒賞人物形象,通過鑒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運,深化感情,提高認知。
字詞,文意,結構怎么辦?
雖然是詩歌教學,但畢竟理解字詞,把握內容是基礎,也不能忽視,否則就是空中樓閣,華而不實。如果這些東西也放到課堂上,顯然內容太多,課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賓奪主。所以決定這一塊的知識應該在課外進行,指導讓學生充分預習,自學。課堂上起一個檢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學方式。
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也就基本確定。預習朗誦——探討——展示。通過預習把握內容,通過朗誦領悟感情,通過探討深化認知,通過展示促進學習,交流心得。
課后再反思:
這首詩前后也教了好幾遍了,這次錄課后,又有新感受。教學必須刪繁就簡。“簡”就是核心,是關鍵,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膽放手,學生能自己掌握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起到主導,督促,檢查的作用就行了。
【琵琶行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琵琶行》課后習題與答案01-07
《琵琶行》課后練習04-17
《琵琶行》教學反思07-29
《寓言》課后反思12-01
【推薦】琵琶行教學反思01-06
《沁園春雪》課后反思03-13
木蘭詩課后反思07-11
《木蘭詩》課后反思03-08
《琵琶行》教學反思(精選13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