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集編年校注
《秦觀集編年校注(上下)》是什么呢?作者是秦觀?那么寫了哪些內容信息呢?
內容簡介/秦觀集編年校注
《秦觀集編年校注(上下)》內容簡介:
秦觀的作品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
對秦觀的評說有:
(朱孝臧)近來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雖不識字之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也。
(晁無咎)子瞻辭勝乎情,耆卿情勝乎辭。辭情相稱者,惟有少游而已。
(蔡伯世)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迨也。(陳后山)秦詞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之態。
(李易安)少游之詞雖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
(張叔夏)觀詞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流傳雖少,要為倚聲家一作手。(《四庫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又有不得不變者。后人動稱秦、柳,柳之視秦,為之奴隸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論哉!
人物生平/秦觀
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來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于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鐘、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游臺、《秦郵帖》石刻、揚州云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人生經歷/秦觀
少年時期
皇佑元年至元豐七年(一○四九-一○八四年)
少年交友游歷
秦觀在未仕期間大多在故鄉高郵居家耕讀,準備科舉,然亦時常游歷于江南吳楚之間,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這段期間秦觀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秦觀同孫莘老、參寥子訪漳南老人于歷陽之惠濟院。浴湯泉,游龍洞山,又至烏江謁項羽墓,極山水之勝。此次出游共得詩三十首,并賦《湯泉賦》一篇,以記所蹤。二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秦觀前往越州省親,適逢蘇軾自徐州徙湖州,于是便乘蘇軾官船一同南下,途經無錫,游玩惠山,又經吳興,泊西觀音院,探訪諸寺。端午過后,遂別蘇軾赴越。八月中秋與參寥子、辯才法師同游龍井,其后又與郡守程公辟游玩鑒湖、拜謁禹廟,相得甚歡,直至歲末家書催歸,秦觀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歸,也在此刻寫下著名的《滿庭芳》(山抹微云)來描述此一離情,透露出此段漫游歲月中的美好與不舍。
三試及第
學而優則仕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秦觀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舉而榮登仕途,然而秦觀的科舉路途卻是屢遭挫折,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秦觀第一次參與科舉應試,抱著滿滿的`期望換來的卻是落第的命運,于是他便馬上“退居高郵,杜門卻掃,以詩書自娛”(《掩觀銘》),可見此一失敗,對他是一大打擊;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秦觀再次應試科舉,依舊名落孫山,科舉的接連失利,使得秦觀心境更加憂愁悲郁,認清了“風俗莫榮於儒,材能咸恥乎未仕”(《謝及第啟》)的社會現實,只好改變態度學習時文并向時人投獻詩文,希望獲得舉薦,終于在神宗元豐八年(一○八四)參加第三次科舉考試,并成功考取進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仕宦時期
神宗元豐八年至哲宗紹圣元年(一○八五-一○九四)
朋黨傾軋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難題,更是朝廷不安的一大亂源,秦觀入仕之時,適逢北宋黨派爭斗日益激烈之際,秦觀亦身不由己的卷入了這場政治漩渦,無法自拔。 元豐八年,秦觀登進士第之後,除定海主簿,未赴任即授蔡州教授,因其親附蘇軾,被視為舊黨,從此黨爭的迫害便從未間斷。元佑二年蘇軾、鮮于侁,共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遂入京應試,無奈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誣告,而不得參加應試;又元佑五年右諫議大夫朱光庭彈劾其"素號薄徒,惡行非一",而罷太學博士;元佑六年又因賈易詆其"不檢"而罷正字,接二連三的貶官,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有退隱之意。元佑八年,秦觀授左宣德郎,又由秘書省正字兼國院編修官,參修神宗皇帝史實,甚得恩寵,數月之間,拔擢連連,此為秦觀仕宦時期最順遂風光之時。 宦達未幾,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新黨之人相繼還朝,舊黨一一被貶,秦觀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貶謫時期
紹圣元年至元符三年(一○九四-一一○○年)
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式崩逝、哲宗親政,政局丕變,舊黨之人被貶出京,秦觀亦難獲免,開始其艱苦的貶謫之路。 秦觀首先被貶為杭州通判,因御史劉拯告他重修《神宗實錄》時,篡易增損,詆毀先帝,前往杭州途中又貶至處州任監酒稅。在處州任職之時,秦觀學佛以遣愁悶,常與佛寺僧人談禪,并為僧人抄寫佛經,他的《千秋歲》詞在回憶當年歡會時,抒發了很深的感慨和憂愁,已從去年的惆悵轉為悲愴: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無奈小人構陷,誣告秦觀寫佛書,又因此獲罪。《宋史文苑傳》云:"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將所有的官職封號去除,是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貶謫南荒時秦觀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絕望,作了《踏莎行》詞,雖將《千秋歲》的直抒換為比興,沒有“愁如海”之類的字眼,內心深處卻依然郁結難解。其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正是秦觀此時最佳的寫照。上片營造出一個凄迷的暮春境界,而起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三句,連下“失”、“迷”、“無”三字,透出了詞人心中的渺茫之感,黃蘇《蓼園詞選》認為:“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可謂深獲其心。至如王國維所說的從“凄婉”到“凄厲”,更是敏感地指出了他內心感情、精神境界的遞降。 秦觀甫至郴州馬上又移至橫州編管,元符九年,移送雷州編管,眼望離京師越來越遠,歸鄉無期,秦觀賦《自做挽詞》:
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
此詞道盡心中凄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西元一一○○)哲宗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異,遷臣多內徙,秦觀也命復宣德郎,放還橫州,行至滕州之時,出游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而卒,結束其坎坷的一生。張文潛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嗚呼!官不過正字,年不登下壽。間關憂患,橫得罵詬。竄身瘴海,卒仆荒陋。”這正是秦觀一生的最佳寫照,句句痛人心肺,一代文人,命運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到最后竟死在化外之地,令后人無限感慨。
【秦觀集編年校注】相關文章:
劉長卿集編年校注10-02
《李清照集校注》讀后感08-02
秦觀的詩詞集12-21
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08-31
秦觀 精騎集 序05-17
秦觀的詞集大全11-18
秦觀精騎集序10-28
秦觀精騎集序翻譯08-31
精騎集秦觀 閱讀答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