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沁園春·長沙全文翻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的詞作。此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小編收集了這篇文章的現代文翻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翻譯
在深秋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座山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滿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雄鷹敏捷矯健,在遼闊的藍天里飛翔,魚兒輕快自如,在明凈的水底里時沉時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爭求自由。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起涌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回到過去,我和我的朋友,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漫游。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 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達官貴人,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大家是否記得,當年我們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駛而來的船。
注釋
①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后人感嘆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
②獨立:典出《九章·橘頌》:“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
③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南的海洋山,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說是湘江北去。
④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岳麓山。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游覽勝地。
⑤萬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
⑥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盡染,此處化用王實甫《西廂記》中“曉來誰染霜林醉”句意。
⑦漫江:滿江。漫,滿,遍。
⑧舸(gě):大船。這里泛指船只。爭流:爭著行駛。
⑨“鷹擊”二句: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擊,搏擊。這里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里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
⑩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悵(chàng)寥(liáo)廓(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寥廓,廣遠空闊,這里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蒼茫:曠遠迷茫。
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里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攜來:挽,牽。來,語氣詞,無實義。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里指同學(也指戰友)。
崢嶸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本指山的高峻,此處意謂不平凡、不尋常。稠:多。
恰:適逢,正趕上。同學少年:毛澤東于1914年至1918年就讀于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子升、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風華,風采,才華。茂,豐滿茂盛。
書生:讀書人,這里指青年學生。意氣:意態氣概。
揮斥方遒(qiú):熱情奔放,勁頭正足。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方,正。遒,強勁有力。
“指點”二句: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清明的。
糞土當年萬戶侯:意思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食邑萬戶。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里引用祖逖的“中流擊楫”典故。這里指游泳。
遏(è):阻止。飛舟:如飛之舟,言其迅速。
創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于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途中,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時所作。長沙是毛澤東早年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11年,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在長沙長達12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斗爭生活。1914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1918年4月,毛澤東與蕭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學友,在長沙市榮灣鎮劉家臺子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學會,蕭子升被選為總干事,毛澤東和陳書農被選為干事。1919年起,毛澤東先后在長沙修業小學、湖南一師附屬小學等校任教。“五四”運動時期,他組織領導了湖南的學生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接著,他領導了“驅張運動”。1920年9月,毛澤東與何叔衡在長沙建立湖南共產主義小組。次年7月,他和何叔衡作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0月10日,他們在長沙建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澤東為書記。不久,又組建中共湘區委員會,也任書記。1923年4月,他離開長沙,到上海、廣州等地參加中共中央和國民黨中央的領導工作。9月,又返回長沙,領導反對湖南省省長趙恒惕的斗爭,并開展工農運動。1925年2月,他帶著妻兒回到韶山養病,并領導開展農民運動。8月28日,趙恒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逮捕毛澤東。毛澤東得到消息后,秘密潛入長沙。在趙恒惕追捕下,他卻在長沙待了一二十天,會見了中共湘區、省工團聯合會、文化書社的負責人。9月上旬,他奉命赴廣州參加國民政府工作,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離開長沙前夕,毛澤東重登岳麓山,重游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整體賞析
《沁園春·長沙》是青年毛澤東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游故地而觀秋景、憶同窗而思往事、勵斗志而抒豪情的壯美詞章。縱觀全首詞,寫景、述事、抒情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無論是數詞還是動詞的選用,呈現的都是一種豪邁的氣勢。寫秋景而不衰颯,憶往事而不惆悵,景、事、情緊密交融,大氣磅礴,實開臨秋撫事詞篇之大觀。
詞的上闋是借秋景抒發革命激情。“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寒秋”一詞給人一種寒氣撲面、秋風凄厲之感,既點明了作者到達長沙的時間,又暗示了當時軍閥混戰社會的黑暗的現實,更是作者對自己生命處于危險之中的切膚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給人一種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曠感。接下來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這幅秋景異常壯美而富于活力,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作者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作者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作者描繪這幅生機盎然的秋景圖,不是信手拈來,極目所及,而是經過藝術加工,賦之以主觀情感的,把作者積極樂觀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面對如此壯美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動神馳,噴出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把自然風景靜態和動態的生物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刻揭示秋景之奧秘,揭示人生之哲理。“悵寥廓”三個字,表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慮。面對如此多嬌的祖國,反觀人民不能當家做主的殘酷現實,迫使他在悵惘中從內心深處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氣壯山河的詰問。這一詰問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闋的抒情樂章。
詞的下闋側重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以“憶”字為統領,以情為線,帶情敘事,抒寫昂揚的意氣和豪邁的激情。“攜來百侶曾游”點明作者過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學子來橘子洲游覽,為下文做鋪墊。“崢嶸歲月稠”正是“曾游”時的時代特征。一個“恰”字打開記憶的窗口,“同學少年”是“百侶”的年齡特征;“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是“百侶”的素質特征;“揮斥”“指點”“激揚”,表達“百侶”的革命氣勢與革命豪情。“糞土當年萬戶侯”,典出《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這里的“糞壤”是楚懷王左右的親信,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百侶”撰寫激濁揚清的文章,反對弊政、提倡革新。在熱血青年們眼中,那些毫不顧及國家和民族前途的達官貴人,如同封建時代的萬戶侯一樣,為人不齒,糞土不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一種令人興奮神往的景觀,表面上是在回憶游泳經歷,似乎也隱指作者和“百侶”在“五四運動”中激流勇進,勇于革命,同時也隱喻作者在歷史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希望昔日的“百侶”同自己一道“到中流擊水”,以掀起中國革命的新高潮。這表現了作者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上闋“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這首詞脫盡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全詞無論寫景、憶舊、議論、記事,都緊緊系于變革現實的思想主線,主題鮮明,羽翼豐盈。詞中景物之壯麗,人物之英俊,事跡之卓絕、情感之豪邁,四者格調一致,相互輝映,建構渾成,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一個世紀偉人的臨秋情懷。整首詞意境雄偉瑰麗,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動人,思之,其理感人。
歷史角度
在中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并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于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詞的最后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美學角度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于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書法鑒賞
此幅作品大約書寫于1954年,是毛澤東書法的代表作品,書家認為是毛澤東詩詞墨跡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們所見墨跡中最后的豐碑。詩墨寫在兩頁紅界信箋上,共15行。毛澤東筆勢飛動,迅疾便捷,但字字獨立,整篇沖和淡雅,疏朗流暢,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顧右盼,盡得自然之美;脫盡劍拔弩張之勢,卻筋骨健,艷美灑脫,結字小疏,字間多不連,但氣脈通暢,墨潤有余,瘠肥合宜,無奇大奇小之字,無奇輕奇重之筆,無倚斜取勢之墨,如百侶少年,風華正茂,風度翩翩,慢步緩行于湘江之岸,卻胸懷大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字字潤美,飛逸奇雄,驂鸞跨鶴,飄飄欲飛。此幅作品園筆兼用方筆,藏鋒為主,兼施露鋒,結體用筆瀟灑古淡,極盡江左風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處處含蓄,耐人尋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無列,行間緊密,幾與字間空白相當,結體用筆內柔外剛,“標拔志氣,輔藻情靈”。全幅一百多字,筆試和墨色隨著書情而變化,時而高昂,時而舒緩,使整幅書作氣韻貫通又結構完美。
景物描繪角度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只,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面,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藝術角度
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內容
上闋:“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描繪了湘江的秋景。
下闋:“昔日之游”作者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系,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
思想層面
崇高美表現于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工詩詞。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沁園春·長沙教案
【學習目的】
1、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2、對比誦讀,了解詞的格律特點,加深對情感內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了解詩詞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4、背誦全詞,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重點】
詩詞朗讀,賞析詩詞的語言表現力,感受作者的情懷。
【建議課時】
1.5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板塊學習方法介紹(結合人文主題)
1、說說: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自由表達。(引入寫作與閱讀的結合)
2、讀讀:初讀、對比讀,感知詩詞的形式特點──音韻、節奏與格律。范讀后整體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與風格。
3、議議:品味鑒賞詩歌的語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品語言、知詩藝、思想)
4、寫寫:拓展鑒賞。
二、品讀課文
1、說說:
⑴同學們,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門檻,今天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你的理想?
(學生自由表達)
⑵交流后,教師點評后引導:剛才同學們都暢談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或幾句話。但老師想問問你們中有誰能詩意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
⑶導入課文: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看看作者青春時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如何詩意地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偉人的偉大,并從中學到一些詩詞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2、讀讀:
⑴我們先來讀讀讀這一首詞。讀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來交流同學們讀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語氣,劃分節奏,讀出重音。
(交流初讀的感受,請學生推薦學生來范讀,探討該詞的朗讀處理。)
⑵將《沁園春·雪》與課文對比讀(投影呈現《沁園春·雪》)。
⑶ 總結: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來發現同一詞牌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
(交流后再明確:詞牌,題目,一般分為上片或稱上闋和下片或稱為下闋相同詞牌的詞有相同的體例,古人稱作詞為“填詞”。)
⑷ “詩言志”,讀了本詞,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嗎?你能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嗎?
集體朗讀。
學生談對“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師點評,歸結到毛詩風格與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帶欣賞及毛澤東的書法。
(明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壯志。基調昂揚向上,詞風大氣磅礴。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學生有氣勢地再讀。
三、賞析上片
1、教師范讀前三句。
2、學生討論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這里交代的情況。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點撥到:詞的語句多倒裝)
建議:讓同學用散文的語言形式表達詩句所表現的內容,體會詩歌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賞析毛澤東筆下的秋景。
具體步驟:
⑴讓學生讀出“看”領屬的詩句。
⑵學生討論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為什么說這些詞語富有表現力?
(這里不擬定標準答案,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進行想象力的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為四步:
①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②染上顏色:把黑白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③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爭發;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④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⑷讓學生討論,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詩人在對大自然萬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
(學生的表達要求基本準確)
⑸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體會毛澤東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較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②比較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③與古人描寫秋的句子與毛澤東的詠秋詩相比較。(可以尋找一些有關“大雁、梧桐、菊花、落葉”等詩句來比較,時間倉促未能找好打上。)
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系,由衷地贊嘆毛澤東的偉大人格,再一次齊讀全詞。
四、賞析下片
在詞的上片,毛澤東同志通過寫秋景傳達了自己內心激蕩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的。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幾個重點詞的含義的理解和把握:
討論交流幾個重點詞的用法。
(明確:僅供參考)
⑴ “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⑵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⑶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⑷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⑸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2、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
3、這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挑戰,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運的熱血青年。血氣方剛,壯志凌云,豪情萬丈,在穿透80年時空后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有力的脈搏,熾烈的情懷,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這首詞能有這樣的穿透力、感染力?請同學們圍繞下面三個問題討論與交流:
⑴ “詩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來抒寫自己的宏偉抱負與遠大理想的?
⑵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形象地表現它?
⑶運用“增刪調改換”方法進行詞語分析,品味其用語之精妙(煉字煉句煉意)。
五、學法與鑒賞點撥
1、賞析寫景:寫景順序,景物選擇(意象/物的選擇),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敘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的描寫)
3、表達技巧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動、名、形容詞的分析。
明確即課堂小結:作者借雄奇壯觀崇高之美景造闊大之意境,以剛健有力之行為狀人物之形美,當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動,心有激情,胸懷天下,方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字。
六、作業
寫寫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詩的語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詩詞。)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上闋雄奇壯觀之景以寫景抒心中之情
下闋剛健有力之行借敘事傳人物之神
(說明:因時間比較倉促,雜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夠詳盡,望組內老師諒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師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高中生正是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對比較淳樸的上進的學生對毛澤東會十分感興趣,對人生理想抱負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對理想抱負的思索,激發他們了解偉人心靈的興趣;然后可以通過對于詞語的品味,而完成詩詞的欣賞
這堂課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的教學對策是:通過合作探究問題,動用視聽感官渲染氛圍,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偉人詩詞的磅磅氣勢,更好體會寫景抒情類詩歌鑒賞的方法,為高中語文的學習營造良好的開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鑒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經典詩歌。
過程與方法:
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詩人蘊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把握詩詞的情感脈絡,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確立依據:新課改《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為主,讓學生能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審美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感。
難點:學會朗誦方法,能正確把握朗誦。
四、教學方法:
情感教學法,圖表教學法,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開門見山,介紹詩詞的奇妙,簡潔導入。
【講授新課】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寫作背景:
默讀文章,用簡潔語言概況初讀感受。
自我評價,注意部分字的讀音(橘,舸,遒,遏)
配樂朗讀、入境體情(小組展示朗讀,教師范讀)比較并評價。
②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二)【我問故我在】
(1)學生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重點)
①上片選取了哪些意像?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樣的“同學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憶)
(2)課堂小結:教師以提綱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
有的小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詩化的語言再現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組注重煉字,對“看”“擊”“翔”“盡”等字有獨到的解讀
有的小組讀到了詞的上片,是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山河沉淪的憂思;
有的小組分析了同學少年形象,體會到了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有的小組探究到了詞構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對上片誰主沉浮的藝術回答;
(3)方法總結、能力提升
寫景抒情累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抓意象,入境體情;分析形象,體會情感;品析語言的精當,構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同學背誦展示。
(三)【我踐故我行】
提煉升華、拓展延伸
引入盧新寧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進行本節課的升華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是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那么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呢?
在集體朗誦勵志詩歌《少年強則國強》中結束本課,布置作業。
七、教學總結、反思: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一、可取之處:
(1)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煉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鑒于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回答問題比較積極,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學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從教師的角度看,備課比較充分,課堂調度適當,多媒體運用熟練。
(4)整體上看,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教學成果。
二、不足之處:
(1)因時間有限,個別問題討論淺嘗輒止,未能充分展開。
(2)在多媒體操作上有個別不恰當之處。
八、附說明:
(1)所屬課程名稱: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2)知識點(技能點):
1.訓練學生誦讀經典的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3.培養青年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真情熱愛,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效果。
(3)適用對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級學生。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
一、說教材
《沁園春長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是高中新詩單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屬課內講讀課。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詩屬于文學作品,高中語文教材中新詩單元獨此一個,無可避免地要擔當起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和訓練,初步培養學生對新詩的鑒賞能力的重任。
詩歌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詩的本質。在分析詩詞時,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底蘊,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來再現、豐富和補充作品中的形象,這是欣賞詩歌的關鍵。
又因為《沁園春長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詞格寫新時代內容的“舊瓶裝新酒”的形式,語言是精煉的,往往一個詞、一句話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教學時適宜用溫故知新法,體會詞中借景抒情的特點。據此,本課定下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鑒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研究傳統文化與詩歌意象間的關系,進而解讀詩歌。
2.反復誦讀詩歌,體味詩人蘊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體味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詩歌是通過意象來反映生活,表現思想感情的,體會意象是詩歌欣賞的重點;高一學生還沒有形成通過聯想、想象來體會詩歌意境的思維習慣,對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課確立“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借景抒情的特點”為教學重點。體會詩歌中宏大的意境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首先,學習詩詞要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氛圍,以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詩詞形成一種感性認識。在導人這一環節中,可以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鑒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復誦讀方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再次,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是可感,可親的;情是景的靈魂,是輕靈,纏繞妙的。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進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學中,應該著重落實對于本詞的秋景賞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對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
第四,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對詞的結構及特點的理解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們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如(《沁園春雪》),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試著歸納出詞的一些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有關知識,并通過訓練加以強化。
第五,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加強誦讀,力求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
三、說學法
現在的語文教學在弘揚人格精神,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學生不是作為自覺的學習者能動地走上主體位置,而是教師把他們當作主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并自主畫出詞中的意境和帶入角色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作簡單的啟發、引導。圖文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借景抒情的特點,提高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為兩個課時教學,以美讀為線索,分三步學習(韻味、情境、人生)本課的教學程序如下:
1結合視頻聯想秋天,并對比古人筆下的秋天來導入毛澤東筆下的秋
2.初步朗讀,疏通字詞。
3.結合韻味示意圖,初步感知美讀。
4.進入美讀的第二層次,情境。也就是說我們讀詩要讀出作者的感情,要讀進作者創設的意境。
首先,要讀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詞的創作背景。
其次,解題。區分詞牌名和題目。
然后,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重要動詞,分段解析,從詞中眾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決幾個問題:
(1)本詞的前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獨立”能否改為“站立”、“直立”?
通過這個問題的解答,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壯的氣勢。
(2)感受“看”字領起的秋色圖,學生回答問題。由“看”所引導的怎樣一幅畫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繪這些景物的時候,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非常獨當、傳神?
景物多而不亂,分別從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來寫,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染”為什么用得好?用擬人手法,比喻手法。寫出了層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樣,漫山遍野的楓葉像火一樣,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
“擊”改成“飛”可以嗎?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之勢。
“翔”改為“游”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在修辭上這叫“移用”。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你想,藍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兒像在天空中游動,在天空中游動不是很像飛翔一樣嗎?古人就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圖,請同學們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
再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畫出來。
(4)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麗多姿、充滿生機嗎?為何如此與眾不同呢?
從毛澤東人物性格和寫作背景兩個角度。
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難怪詩人不是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5)“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全詩的“詩眼”。上闋就是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的憂思。
下面齊讀上闋。
(4)四人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下闋,思考以下問題:
a、“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b、這些“同學少年”是怎樣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師明確:a、“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詞中管這樣的句子叫“換頭。”
b、這些“同學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內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夠主宰世界,他們有雄心,有才干,敢實踐,他們代表了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是未來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對上闋“誰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問句收束全篇。——豪邁
(5)歸納總結,把握詞中所抒發的感情,體會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立——豪壯看——欣喜問——憂思
憶——自信記——豪邁
按剛剛同學們所說的情感:豪壯、欣喜、憂思、自信、豪邁(與動詞一一對應)老看看整首詞的情感場景。現在我們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剛剛的韻味圖中去。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清楚,為什么有的地方要讀得快、讀的重、讀得急,現在我們就再來讀一讀。(請五個同學接力讀)
剛才我們讀出了作者細致的感情,這還不夠。美讀的第二點的情境。我們不但要讀出感情,還要讀境
3.人生(美讀第三步)
在這首詞中充滿豪氣,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負
作者的抱負是什么?以天下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負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產生的。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學生談談啟發。
三、背誦
四、作業
1、找出文中極富表現力的詞語,體會其意味
2、按美讀要求誦讀《沁園春雪》
3、試比較兩首詞的“情”與“境”,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課后交流。
五、說板書設計
毛澤東的詩詞達到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學習他的詩歌要運用形象思維,遵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規律。圖表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整體性三大優點,能把重點難點表現清楚,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出來,有利于在詩詞教學中“把文字、聲音和形象三者結合起來”。這首詞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戰斗生活的回憶,頌揚了當時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提出了革命的領導權問題,藝術地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關于無產階級掌握領導權的光輝思想。全詞分上下兩闕,分別寫景、述懷、敘事、抒情,寓有提問、作答。圖示以揭示詞的構思為重點,分別以“立“看”、“問”、“憶”、“記”提領,通過宏闊的深秋意境襯托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題,又反映了寫法。
【沁園春·長沙全文翻譯】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全文09-26
沁園春長沙翻譯08-19
沁園春長沙翻譯07-19
《沁園春.長沙》全文賞析07-26
沁園春長沙原文及翻譯03-11
沁園春·長沙對照翻譯05-16
沁園春長沙帶拼音全文05-16
《沁園春 長沙》原文及翻譯賞析06-20
沁園春·長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