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詞賞析
如對文章太史公——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詞賞析
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
此詞約作于寧宗慶元二年(1196)前后,當時詞人56歲左右,罷官閑居今江西上饒。靈山,在上饒西北。
“疊嶂”三句,形容巍峨群山如萬馬狂奔,先一路向西,最后又折轉過來,要向東反撲。
“正驚湍”四句,謂湍急的澗水從高處直瀉而下,沖擊著山石,水花如珍珠彈跳濺起;小橋攔腰橫截澗上,側影彎似初弦的月亮。
“老合”三句,說我老了,合該被朝廷罷官,置于閑散;可老天爺偏讓我多事,來管這片松林。牢騷語,卻出之以幽默。
“吾廬”二句,取于宋石延年《古松》詩“影搖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松樹枝干夭矯,樹皮斑駁塊裂如鱗片,形似龍蛇;松濤聽起來像風雨交加,故以為喻。
“爭先”二句,謂晨起看山,云霧開處,群峰爭先恐后地露面,清爽之氣向人撲來。《世說新語·簡傲》篇載,東晉時,王徽之在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當參軍,桓沖對他說,打算關照他,讓他升官。他卻不答理,眼睛望著高處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辛詞即從王徽之語化出。
以下七句,密集借用各種人文典故來贊美群峰。謝家是東晉及南朝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謝家的青年男子,多風流倜儻,儀表出眾。相如,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其客游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有車馬隨從,氣度從容大方,人也標致豐美)。太史公,指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唐代韓愈贊美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新堤路”三句,謂走在新堤上,很關心偃湖蓄水工程何時才能竣工,好讓山間平添一番煙水濛濛的新景致。
本篇是辛棄疾山水詞中的精品。起三句用奔騰旋折的萬馬來狀寫群山磅礴回轉的氣勢,化靜為動,先聲奪人。下片采取博喻手法,疊用謝家子弟、相如車騎、太史公文章等一連串比擬句,為姿態橫生的林巒傳神寫照,使得自然景觀也染上了人文色彩。歷來的文學作品多以山喻人,辛詞反過來以人喻山,便有“熟悉的陌生感”這樣一種美學效果。全篇重在寫山,于水著墨不多,僅上片中、下片末兩處稍作點綴。但一為溪澗,一為湖泊;一出于紀實,一出于虛想;一以險急跳蕩見奇,一以平緩瀲滟稱勝;亦相映成趣。模山范水之外,作者也沒有忘記寫人。“檢校長身十萬松”七字,見出詞人的將軍本色。即便是解甲歸田了,看到魁梧密集的長松茂林,他仍情不自禁地聯想而及自己往日統率過的精兵悍將。然而如今所能管領的,只有這無知的林木了。戲謔的言語背后,又潛藏著一片悲涼。可見他英雄失路的憤懣不平,并未能消釋在山光水色之中。這是他的山水詞與忘懷世事的高人逸士的山水詩詞在“質”上的根本區別。
【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詞賞析】相關文章:
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筑偃湖未成》全文及鑒賞07-18
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筑偃湖未成原文及賞析09-14
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筑偃湖未成原文及賞析08-24
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筑偃湖未成原文賞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