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原文(通用16篇)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蘇軾詞《沁園春·孤館燈青》為正體,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后段十二句五平韻。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沁園春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沁園春原文 篇1
千古春秋,魅力安徽,禹域東南。
看荊山寒壁,雄關漫道;江淮流碧,峰壑煙嵐。
上控西楚,東牽吳越,北鎖中州南國銜。
安徽美,望山原千里,玉嵌珠含。
徽風皖韻滋涵,聚薈萃,華章錦繡添。
有兩淮煤海,鋼城銅都;黃山奇偉,九華神簪。
圣道南華,新安理學,皖派書香千古縑。
莫邪劍,劃江河萬里,看我征帆。
【注】禹域:指中國。古代傳說禹平水土,劃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后世因稱中國為禹域。
荊山: 山名。在今 安徽省 懷遠縣 西南。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縣 有 當涂山, 淮 出于 荊山 之左, 當涂 之 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
西楚:古地名。三楚之一。《史記·貨殖列傳》:”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吳越:古國名。吳國,其國境位于今天江蘇省南部蘇州、無錫、常州一帶。定都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國,黃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稱,意為國之中,華夏之中。
南國:泛指我國南方。《楚辭·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王逸注:“南國,謂江南也。”
兩淮:指淮北、淮南兩大煤炭基地。鋼城銅都:指安徽省的'馬鞍山(馬鋼)與銅陵(銅都)。
莫邪:《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有記載。古代寶劍名。
滋涵:包容,包含,滋潤養育 。意指蓄積并保持、發展、創新。
縑( jiān):雙絲的細絹,供作書畫用的白色細絹,指書冊。
沁園春原文 篇2
原文
《沁園春·甲子相高》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甲子相高,亥首曾疑,絳縣老人。
看長身玉立,鶴般風度,方頤須磔,虎樣精神。
文爛卿云,詩凌鮑謝,筆勢駸駸更右軍。
渾馀事,羨仙都夢覺,金闕名存。門前父老忻忻。
煥奎閣新褒沼語溫。記他年帷幄,須依日月,只今劍履,快上星辰。
人道陰功,天教多壽,看到貂蟬七葉孫。君家里,是幾枝丹桂,幾樹靈椿。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沁園春原文 篇3
沁園春·長沙 近現代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譯文
深秋季節,我獨自站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
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這曠遠蒼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該由誰來主宰呢?
曾經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漫游。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意氣奔放,勁頭正足。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還記得,那時的我們橫渡大江,到江中間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行船?
《沁園春·長沙》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后人感嘆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南的海洋山,長1752里,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說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長約11里,東西最寬處約一里。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游覽勝地。
萬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
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漫江:滿江。漫:滿,遍。
舸(gě):大船。這里泛指船只。
爭流:爭著行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擊,搏擊。這里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里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
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悵寥廓(chàngliáo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
寥廓(liáokuò):廣遠空闊,這里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蒼茫:曠遠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里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這句問話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
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里指同學(也指戰友)。
崢嶸(zhēngróng)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山勢高峻,這里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稠:多。
恰:適逢,正趕上。
同學少年:毛澤東于1913年至1918年就讀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
書生:讀書人,這里指青年學生。
意氣:意志和氣概。
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有力。方:正。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善良的。
糞土當年萬戶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享有萬戶農民的賦稅。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擊楫”典故。(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著振興光復的心志。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長江,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長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贊嘆。)這里指游泳。
遏(è):阻止。
《沁園春·長沙》賞析
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全詞在片語之間,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這首詞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
《沁園春·長沙》創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晚秋所作。當時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途經長沙,重游了橘子洲。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沁園春原文 篇4
沁園春·餞稅巽甫
餞稅巽甫。唐入以處士辟幕府如石、溫輩甚多。稅君巽甫以命士來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號安之,如某歉何。臨別,賦【沁園春】以餞。
水北洛南,未嘗無人,不同者時。賴交情蘭臭,綢繆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觀論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載期。蕭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詩。
歸兮,歸去來兮,我亦辦征帆非晚歸。正姑蘇臺畔,米廉酒好;吳松江上,莼嫩魚肥。我住孤村,相連一水,載月不妨時過之。長亭路,又何須回首,折柳依依。
古詩簡介
《沁園春·餞稅巽甫》是南宋詞人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詞,上片開頭三句即直接發議論和感慨,然后贊揚作者友人稅巽甫的高濟,安于貧困,一方面也說明稅巽甫當時的潦倒。下片以月色、水光為背景,表現兩人退隱后的鬧適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濟的友誼。最后又歸結到送別。緊承前而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送別時就不必依依不舍的意思。這是一首類似“壯行色”的送別詞,特點是不傷別,反而鼓勵歸去,在平淡的措辭中,隱含著對現實的極度憤慨的情緒。
翻譯/譯文
唐代士子由幕府征召而授官的很多,如元和年間的石洪、溫造即是。而稅君以一個在籍的士人身份,來我這里三年了,我卻一點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雖然處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臨別,寫這首詞為他送行。
今天未嘗沒有石、溫那樣的'人才,只是時代不同了。遇于時,則人才輩出,不遇于時,則命士如巽甫終是塵土銷磨。憑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過了;但我們都是拙于吏道,把做官看得很淡薄,就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說,憑我們的交情和我的閫帥地位,巽甫是不難求得一進的,結果竟這樣!其原因除了上面提明的時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巽甫常常和自己夜間在樓臺上談論軍事,在春原上憑吊古跡,激昂慷慨,以千秋功業相期許。三年來一無所得,歸去是兩袖清風。
你先回去吧。這是我倆的共同愿望,我已備置好遠行的船,不久也要辭官歸去。現在正是吳中米賤酒甘,吳松江上莼菜鮮嫩、鱸龜肥美的時候。我的住處和你一水相連,不妨經常趁著月色乘船造訪。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那么,在長亭折柳送別時。又何必回首依依不舍呢?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后段十二句,五平韻。
餞:設酒席送行。
稅巽 (xùn)甫:作者友人,生平不詳。
處(chǔ)士:古代不曾入仕的士人。
辟(bì):召募,征召。
命士:名士。
略:稍。
挽之以寸:盡力引薦,此為謙詞。
不同者時:不同的是時代。
交情蘭臭(xiù):語自《易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此處形容作者與稅巽甫情投意和。
綢繆(móu):情意纏綿。
宦情:作官的心情。
期:希冀。
歸去來兮:語自晉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歸去來兮”。落,凄涼。此指清貧。
姑蘇臺:春秋時吳國建造,在今江蘇蘇州市姑蘇山上。
吳松江:即吳淞江,源于太湖,匯入黃浦江人海。
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依依:形容柳枝柔弱輕舞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創作背景
李曾伯于淳祐二年(1242)任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此詞當作于是時,小序所謂“淮幕”當指淮東制置使司幕府。詞乃為友人幕僚稅巽甫餞行而作。
賞析/鑒賞
上片開頭三句即直接發議論和感慨,說江北跟當日石、溫輩所在的洛南一樣,不是沒有人才。可是時代變了,石、溫輩能得到知遇,而稅巽甫卻遇不到。“不同者時”,語氣干脆有力,憤慨之情可見。“賴交情蘭臭”四句,轉到敘述兩人的交往和友誼,實則贊揚對方的品德、志向和才能。意思說,我們兩人志同道合,氣味相投,都把做官看得象輕云一樣淡薄,更何況做官的得失也難以預料呢?“夜觀”三句,進一步敘述他們交往的具體情況:兩人曾在夜間一同在樓觀談論軍事,在春日的郊原上憑吊古人,慷慨激昂地以千秋功業互相推許。這里贊揚稅巽甫是位關心國家大事,有志報國的有識之士。也表示他之所以謀求出仕,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報國。他們“論兵”,足以表現對當時宋、金對峙局面的關心,對國勢的擔心。可是,這種人卻不被任用,流露了對當局的不滿。結句說稅巽甫清貧如洗,行囊里只有詩作。這一方面贊揚稅巽甫的高潔,安于貧困。一方面也說明稅巽甫的潦倒。
下片開頭寫得非常別致。作為送別,詩人不是表示挽留,抒發惜別之情,而是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歸去來兮”,似乎在催促對方歸去,還帶點慶賀的意味。這不僅僅指稅巽甫,還包括詩人自己在內,是承上片“宦情云薄”而來。意思是說,你先回去吧,這是我倆的共同愿望。所以下面緊接;我已備置好遠行的船,不久也要辭官歸去。這句補充上面的意思,也是過渡。“正姑蘇”四句,描繪想象中家鄉的美好情景:現在正是吳中米賤酒甘,吳松江上莼菜鮮嫩,鱸魚肥美的時候。這里用晉張翰的典故。詞人與張翰同為吳地人,但歸去的目的不同。張翰是“貴得適意”,而詞人卻以表面豁達的話語,表現內心的不滿與憤慨,也是對友人的安慰。言外之意是說,像稅巽甫這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不被任用,可見當政者的腐敗無能。這樣的政府沒有可以作為的。不如退隱吧。“我住”三句,進一步設想歸去后,兩人交往的融洽情景;我的住處和你一水相連,不妨經常趁著月色乘船造訪。這里不寫其他交往情況,而只寫月夜乘船。一來是本地風光,顯示了江南水鄉的特點,二來是以月色、水光為背景,表現兩人退隱后的閑適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潔的友誼。最后又歸結到送別,緊承前面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將相會,那么,在長亭折柳送別時,又何必依依不舍呢?
這是一首類似“壯行色”的送別詞,特點是不傷別,反而鼓勵歸去而詩人的矛盾表現在:一方面為友謀官不得而歉疚,另一方面又安慰對方不當官也罷,我馬上也回去了。在平淡的措辭中,隱含著對現實的極度憤懣情緒。
沁園春原文 篇5
【作品介紹】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三日》這首詞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是以記夢的形式所寫的悼亡之作,歷來為人稱賞。其徘側纏綿、聲聲血淚,全可與蘇軾的《江城子》記夢詞相媲美。
【原文】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三日
丁巳重陽前三日①,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后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②;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③一轉,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④。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⑤,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⑧。真無奈,倩聲聲檐雨⑦,譜出回腸。
【注釋】
①丁巳重陽前三日:指康熙十六年(1677}農歷九月初六日,即重陽節前三日。此時亡妻已病逝三個多月。
②并吹紅雨:唐虞世南《奉和詠風應魏王教》云:“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宋楊萬里《九月四日生辰》有“重九吹花節,千齡夢日時”之句,故本謂風吹花動,而后演變為重陽節之意。胡翼龍《滿庭芳》:“吹花題葉事,如夢里,記得依然。”是說重陽佳節曾有游賞吟詠之事。納蘭此句是說曾與愛妻共度過美好時光,有所賞心樂事。又,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之句,故紅雨指桃花,謂落花時節曾與愛妻共度。
③靈飆:靈風。這里指夢中愛妻飄乎之身影。
④重尋句: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此謂夢醒之后,愛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無處可尋,不勝凄愴。
⑤綢繆:指夫妻之恩愛。
⑥減盡句:《太平御覽》卷七○三引晉習鑿齒《襄陽記》云:“劉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后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等,或喻人之風流倜儻,或喻惆悵之情,或喻花卉異香。此處是作者自喻,說自己往日的風流神采早已消損殆盡了。宋劉克莊《風入松?福清道中作》:“改盡潘郎鬢發,消殘荀令衣香。”
⑦鄰笛:晉向秀《思舊賦·序》:“余與穩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后各以事見法。……余適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后多以此典表示笛聲凄婉,或表示懷舊傷逝、心緒惆悵等。如袁去華《蘭陵王次周美成韻》:“正難續幽夢,厭聞鄰笛。”這里是說一聲聲幽怨哀感、回腸蕩氣的笛聲,更使人悵惘難耐。
【白話譯文】
夜已闌,月滿西樓,深院鎖著寂寞的梧桐,秋蟲低吟一曲惆悵。你凝視搖紅的燭影,不覺睡去,白日所思夜入夢來:“丁巳重陽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思念在夢中哽咽著,片片碎了,飛落似春盡溪畔散落的桃花,而愛卻如大漠孤墳上的青草,至死都堅持著蔥蘢之色!你嘆,“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你憶,“銹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你悲,“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風輕云淡,月華如水,今夕何夕?縱有紅巾翠袖,誰又能拭你腮邊之。
夢醒了,伊人軟語仿佛仍在耳邊徘徊,伊人淚眼仿佛仍在眼前婆娑,然而伊人何在?詞人竟沉溺于夢境不能自拔,披衣而起,在茫茫“碧落”中“尋尋覓覓”。又有誰能見證這一夜的輾轉,一夜的奔波,一夜的背情呢?或許只有早落在頭發上的秋霜吧。真是秋霜?還是“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誰知道呢。“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又怎么能再續前緣?只有未亡人的回憶、愁緒還在不斷的滋長吧!看著曾經一起流連過的.“春花秋葉”,又一次勾起了莫名的傷感。怎么能夠承受如此痛苦的煎熬?還是把你忘卻吧!抹去了你留在我生活中的印痕。然而鄰院幽幽的笛聲,又一次把你帶回我的身旁。“真無奈”!
【賞析】
詞的上片以低婉的嘆息起筆,既是嘆息亡妻早逝命薄,也是哀嘆自己的薄命。接下去寫往日的夫妻恩愛情景,反襯出今日永別的苦情,夢醒后的凄清難禁。結穴處再點夢中“只靈飆一轉”,為之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恨憾。下片進一步刻畫苦苦追尋亡妻的蹤影和追尋而不可得的沉痛心情。這里用料想之情景表達了對亡妻的愛憐和深深的懷念。結處又以幻境譜敘衷腸。全篇屈曲跌宕,一波三折,低回深婉,哀怨動人。
沁園春原文 篇6
原文:
沁園春·十萬瓊枝
清代 陳維崧
題徐渭文《鐘山梅花圖》,同云臣、南耕、京少賦。
十萬瓊枝,矯若銀虬,翩如玉鯨。正困不勝煙,香浮南內;嬌偏怯雨,影落西清。夾岸亭臺,接天歌管,十四樓中樂太平。誰爭賞?有珠珰貴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頭月自明。嘆一夜啼烏,落花有恨;五陵石馬,流水無聲。尋去疑無,看來似夢,一幅生綃淚寫成。攜此卷,伴水天閑話,江海余生。
注釋:
題徐渭文《鐘山梅花圖》,同云臣、南耕、京少賦。
徐渭文:名元琜,渭文其字,又作文清,陽羨名畫家。鐘山:名紫金山,在今南京市東郊。云臣:史惟圓字。南耕:曹亮武號。京少:蔣景祁字。
十萬瓊枝,矯若銀虬(qiú),翩(piān)如玉鯨。正困不勝(shēng)煙,香浮南內;嬌偏怯雨,影落西清。夾岸亭臺,接天歌管,十四樓中樂太平。誰爭賞?有珠珰(dāng)貴戚,玉佩公卿。
瓊枝:指梅花。矯:形容梅花盤曲昂健的姿態。銀虬:白色的蛟龍。翩:形容梅花輕盈鋪張的姿態。困:倦怠狀。勝:承受。南內:南宮。朱元璋定都南京,此處指明皇城。西清:皇宮中游宴處。十四樓:明南京官伎所居,太祖時所建。珠珰:耳裝飾以明珠曰珰。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頭月自明。嘆一夜啼烏,落花有恨;五陵石馬,流水無聲。尋去疑無,看來似夢,一幅生綃淚寫成。攜此卷,伴水天閑話,江海余生。
潮打孤城:用劉禹錫《石頭城》“潮打空城寂寞回”詩意。五陵:指西漢五位皇帝的陵墓,此指明太祖孝陵。石馬:貴族陵墓前以石雕成動物形狀,以為飾物。生綃:生絲織成之薄綢。此處指代畫幅。水天閑話:李商隱有《水天閑話舊事》。
賞析:
1671年(康熙十年)徐渭文去南京,陳維崧有贈序,囑咐他一訪“畸人而隱于繪事者”,也即心懷興亡之痛的隱逸之流。徐自南京歸,成《鐘山梅花圖》,陽羨詞人從不同角度、以不同詞調題詠殆遍,形成一次相當獨特的憑吊故國的聯吟酬唱格局。個中迦陵此篇尤為翹楚,被前人譽為“情詞兼勝,骨韻都高,幾合蘇、辛、周、姜為一手”(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
從“意”的大處看,則其中蘊涵著極其復雜的遺民心緒。諸如“一夜啼烏,落花有恨”的哀思、對“珠珰貴戚,玉佩公卿”們“十四樓中樂太平”的誤國行徑的怨慨,以至“尋去疑無,看來似夢”的淚眼愁看,皆是遺民群體“孤臣孽子”感情的'披露。悲涼、幻滅、欲哭無淚、欲隱無地,凡此種種盡包蘊于清麗詞藻之間,令人不由黯然神傷。
陽羨詞人借徐渭文此圖遙祭故國,所拈者為“大題目”,寄寓者為“大意義”(謝章鋌語)。在清朝初年,因此種民族情緒而遭致誅殺慘禍者不知凡幾,故而,“一幅生綃淚寫成”的悲凄后面其實隱藏著兇險的刀光劍影和這一詞群非凡的膽力和勇氣。
沁園春原文 篇7
原文:
一卷陰符,二石硬弓,百斤寶刀。更玉花驄噴,鳴鞭電抹,烏絲闌展,醉墨龍跳。牛角書生,虬髯豪客,談笑皆堪折簡招。依稀記,曾請纓系粵,草檄征遼。
當年目視云霄。誰信道凄涼今折腰。悵燕然未勒,南歸草草,長安不見,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塊,歌罷猶須著酒澆。休休也,但帽邊鬢改,鏡里顏凋。
譯文
熟讀一卷《陰符》,能開兩石硬弓,手提百斤寶刀。更有玉花驄噴著粗氣,揮舞馬鞭,鞭梢作響,鞭快如電;展開烏絲闌,醉中的墨跡如蛟龍跳躍。與之談笑的是勤奮攻讀的書生、行俠仗義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依稀記得,曾經主動請纓出戰南越事,草擬檄文征討遼兵。
當年我傲岸不羈、目視云霄,誰肯信,如今竟落得為五斗米而折腰。草草南歸,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記功令人十分惆帳;遙遙北望,卻不見故都長安。年華已老,胸中郁結著不平之氣,高歌后仍需用酒澆滅。罷了罷了,但見帽子兩邊鬢發漸白,鏡中容顏日益憔悴。
注釋
1.沁園春:詞牌名,又名《壽星明》、《東仙》、《洞庭春色》、《念離群》等。“沁園”二字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此調有一百一十二字至一百一十六字諸體,以一百一十四字為正格。上片四平韻,下片五平韻。前人認為換頭句第二字有人用暗韻,實系偶合。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須用一字豆領以下四句,而所領四句例須用扇對。
2.九華:山名,在安徽省青陽西南。
3.葉賢良:劉克莊友人,名字、生平皆不詳。
4.陰符:古兵書名。陰符經。舊題黃帝撰,言虛無之道.修煉之術。又歷代史志皆以《周書陰符》著錄兵家。而黃帝陰符入道家,判然兩書。此當指《周書陰符》。
5.二石(dàn):古代計量單位,約為現在的二百四十斤。
6.玉花驄(cōng):又稱菊花青,是一種良馬。
7.噴:吐氣。
8.電抹:形容寶馬飛奔,迅如閃電。
9.烏絲闌(lán):指上下以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的絹素,亦指有墨線格子的箋紙。
10.龍跳:比喻書法筆勢縱逸雄健。
11.牛角書生:指李密,亦用于比喻勤奮讀書的人。
12.虬(qiú)須豪客:指唐傳奇小說《虬髯客傳》中的人物虬髯客,為豪邁卓異之士。
13.折簡:亦折柬、折札。言其禮輕,隨便。
14.請纓(yīng)系粵:用漢終軍請纓出征南越事,粵,同越。
15.檄(xí):下文書征討。
16.目視云霄:指眼界高。
17.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18.燕(yān)然未勒:燕然,指杭愛山,位于今蒙古境內;勒,指刻石記功。
19.草草:隨便。
20.迢(tiáo)迢:形容路途遙遠。
21.磊(lěi)塊:一作壘塊,謂胸中郁結不平之氣。
22.休休:罷休。
23.鬢(bìn)改:鬢發改變顏色。
24.顏凋:容顏衰老。
賞析:
作者:佚名
九華,山名,葉賢良居處,與作者為同鄉。安徽青陽亦有九華山,似非此詞所指。葉賢良,名字、事跡均不詳。賢良,制科名,全稱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葉氏當中此科,故如是稱之。此處為以 此詞作答,系自抒懷抱,是豪放詞中的佳作。
起首三句,描寫自己年少時精通韜略,且武藝高強。《陰符》,兵書名,相傳為太公所著。戰國時蘇秦說秦惠王而不用,退而誦太公《陰符》,期年揣摩成,遂以合從說六國,終破秦國。二石,相當于現在二百四十斤,這是極言弓之硬,從而極寫少年武藝之高強。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組的三個偶句,第一個字連用“一”、“二”、“百”三個數詞,因此讀起來如泉噴涌,咄咄逼人。接著以去聲“更”字領格,統領四個偶句,對仗工整,節奏明快,激壯之情隨之奔涌而出。從內容來看,主人公身騎玉花驄(又名菊花青,是一種良馬),馬嘴里不住噴著粗氣;手揮馬鞭,鞭梢上發出響聲。這就將作者少年時英勇豪邁的形象勾畫了出來。
“龍跳”二字,極言其書法蒼勁有力,有如蛟龍跳躍。那種氣勢同他在《滿江紅》(金甲琱弓)中所寫的“磨盾鼻,一揮千紙,龍蛇猶濕”如出一轍。《舊唐書·李密傳》謂李密少時,曾將《漢書》一帙掛于牛角,一手提牛靷,一手翻閱書籍。“虬髯豪客”是唐人小說《虬髯客傳》中的人物,性格豪爽而有才略。這里借喻所與交游者若非飽讀詩書之士,便為行俠仗義之人。“談笑皆堪折簡招”,把他們的從游關系,寫得那么隨便、熱烈而又親切。在九個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現這一平仄協調的七言句,顯得音律和諧,語調從容,從而反映出主人公不僅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個帶有儒將風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略一轉折,歌頌他懷有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在南宋備受北方民族壓迫之際,這樣雄壯的口號,真有一股振聾發聵、警動人心的力量。從語言上看,又恢復了四言格局,莊重之中饒有豪邁氣概。
整個上片,從尚文習武、談笑交游、建功立業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實際上正是詞人的自我形象。這樣的.形象,在稼軒詞和劍南詞中也可見到,氣魄之豪邁,感情之激昂,或相仿佛;然就其側面之多、形象之豐而言,此詞容或過之。詞的過片,先以一語掃過,隨即描寫現在。就上片而言是緊承“依稀記”的脈絡:就下片而言,則有“掃處還生”之妙。“當年目視云霄”一句,表現了傲岸不羈的性格。“誰信道、凄涼今折腰”,慷慨悲愴,如聞嘆息。“折腰”,反用陶淵明作彭澤令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時之不得志。上句回憶當年,下句慨嘆當前,給人以強烈的對比感。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誰信道”三字,更加強了憤懣不平的感情色彩。如果說前面格調基本上是高亢激昂的話,那么詞情至此,便以蒼涼深沉的筆調抒寫壯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在這種強烈對比之下,感情的濃烈,已是至極。
“悵燕然未勒”四句,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后漢書·竇憲傳》所載竇憲登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二是李白《金陵鳳凰臺詩》所記“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表達了詞人功名未就、報國無門的悵恨。“老去”,也援用一典。《世說新語·任誕篇》云:“阮籍胸中磊塊,故須酒澆之。”磊塊,一作壘塊,謂胸中郁結不平之氣。按詞人為建陽令時,嘗作詩詠落梅云:“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夢得因桃卻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在他的一首《滿江紅》:之“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可見其胸中積有多少磊塊,多少憤懣情結。這一切無處發泄,只能對酒狂歌,以酒澆愁。
結尾三句全從上面的“老”字生發,用的卻是形象化的語言。“休休也”,語出司空圖《耐辱居士歌》:“休休休,莫莫莫。”辛棄疾失意后退居鉛山之鵝湖,曾賦《鷓鴣天》云:“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劉克莊在《沁園春·三和》中也寫道:“休休也,免王良友笑,屑往來忙。”這兩首《沁園春》寫的是同樣情緒,而這里卻格外感人,因為“帽邊鬢改,鏡里顏凋”兩句,圖貌寫情,昭然如見。這是一個華發蒼顏的形象,一個滿腔憂憤的形象,一個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形象。
沁園春原文 篇8
原文:
予弱冠之年,隨牒江東漕闈,嘗與友人暇日命酒層樓。不惟鐘阜、石城之勝,班班在目,而平淮如席,亦橫陳樽俎間。既而北歷淮山,自齊安溯江泛湖,薄游巴陵,又得登岳陽樓,以盡荊州之偉觀。孫劉虎視遺跡依然,山川草木,差強人意。洎回京師,日詣豐樂樓以觀西湖。因誦友人“東南嫵媚,雌了男兒”之句,嘆息者久之。酒酣,大書東壁,以寫胸中之勃郁。時嘉熙庚子秋季下浣也。
記上層樓,與岳陽樓,釃酒賦詩。望長山遠水,荊州形勝,夕陽枯木,六代興衰。扶起仲謀,喚回玄德,笑殺景升豚犬兒。歸來也,對西湖嘆息,是夢耶非?
諸君傅粉涂脂,問南北戰爭都不知。恨孤山霜重,梅凋老葉;平堤雨急,柳泣殘絲。玉壘騰煙,珠淮飛浪,萬里腥風送鼓鼙。原夫輩,算事今如此,安用毛錐?
譯文:
我曾經和朋友們在閑暇的時間登上高樓,叫人備酒。不僅鐘阜石城的景色歷歷在目、明朗清楚,而且淮河平靜無浪,像是席子一樣,近在咫尺。我還向北游歷了淮山,走過齊安,洞庭湖,泛游了巴陵郡登上了岳陽樓,看盡了荊州所有的雄偉風景。孫權、劉備如虎之雄視遺跡的場景依然在眼前,山河草木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到了京都,前往豐樂樓去看西湖之景。因為誦讀了朋友“東南嫵媚,雌了男兒”的句子,人們嘆息了許久。酒醉后,往東邊墻壁上大肆揮毫,寫出胸中郁悶之氣。正值理宗嘉熙四年秋季的下旬。
曾記得,年少時遠游各地,登建康的高樓與湖南岳陽樓,飲酒賦詩的興致。望連綿高山和遠去的江水,顯示出荊州的優越地勢,看落日余暉映照枯黃的樹木,不禁感嘆六朝的興盛與衰退。應扶起孫權,喚回劉備,把劉表的豬狗兒都笑個死。回到京師臨安,面對著西湖嘆息,這是在做夢不是?
諸君只顧涂抹脂粉百事不問,就連南北戰爭都不知。恨孤山的白霜太厚,使梅花凋零老了葉子;平堤上的雨下得太急,使柳條衰殘像在哭泣。壘山烽煙騰起,淮河水飛濺惡浪,萬里腥風送來戰鼓聲不息。想如今國事已敗壞至此,怎用得上文人去耍筆桿子!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雙調,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
弱冠之年:古時男子滿二十歲時舉行冠禮,故稱二十歲為弱冠之年。
隨牒江東漕闈(cáowéi):指參加江南東路漕司所舉辦的'牒試。牒試相當于省試,參加者為官員子弟。
鐘阜(fù):即鐘山。石城:即石頭城。均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市)。
樽俎(zūn zǔ):古代盛酒食的器物。
齊安:黃州的古稱。治所在今湖北黃岡縣。
巴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陽市。
洎(jì):及,到。
詣:往,到。豐樂樓:在臨安豐豫門外。原名眾樂亭,后改為聳翠樓。
嘉熙庚子:即理宗嘉熙四年(1240)。下浣:下旬。
景升:東漢末劉表,字景升,曾任荊州刺史。
玉壘:玉壘山,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
珠淮:指淮河。
鼓鼙(pí):戰鼓。鼙,為騎兵用的小鼓。
原夫輩:指文墨之士。原夫,為程試律賦中之起轉語助詞。
毛錐:毛筆。
賞析:
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侵略軍正從東西兩面對南宋發起進攻,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南宋當局卻依然沉酣于湖山之樂,士大夫們“傅粉涂脂”,窮奢極侈,連南北之間正在進行生死存亡的激戰都不知道。對此,作者滿懷悲憤和憂慮,在豐樂樓上題寫了這首抒發胸中勃郁之氣的《沁園春》。
沁園春原文 篇9
沁園春 再到期思卜筑 辛棄疾 宋
一水西來,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經歲,重來社老,斜川好景,不負淵明。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處,著個茅亭。
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解頻教花鳥,前歌後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詩豪,可能無勢,我乃而今駕馭卿。清溪上,被山靈卻笑,白發歸耕。
【注釋】
①作于紹熙五年(1194)秋冬之間,時稼軒罷居信州帶湖。期思:在江西鉛山縣。按:稼軒罷居帶湖時,曾在期思買得瓢泉,以后常往返于帶湖、瓢泉之間。這次再到期思,意在營建新居。卜筑:選地蓋房。卜:占卜。古人蓋新居有請卜者看地形,相風水以定宅地的習俗,也稱卜宅、卜居。 期思卜筑,即興抒懷。起筆鳥瞰期思山水,雄奇秀逸,宜室宜人。以下喜復歸田園,“一枝”逍遙。下片寄情山水之樂,純用擬人手法。野花小鳥、云煙流水,莫不有情解意,令人樂而忘憂。以下以駕馭山水自命,貌豪實悲;托笑山靈,實自嘲之辭,由此正可窺見詞人復雜心情。
②“一水”三句:描繪瓢泉山水之美。以“千丈晴虹”喻飛瀑,以“十里翠屏”狀青山。
③“喜草堂”四句:以杜甫重歸草堂,淵明游賞斜川作比,寫自己再度隱居的.喜悅。草堂:杜甫于肅宗乾元二年(759)入蜀,次年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后因兵亂,奔梓州避難。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再度鎮蜀,杜甫方得重歸草堂。辛詞借謂再到期思隱居。經歲:一年后,此泛言若干年后。斜川:在今江西省都昌縣,為風景優美之地。陶淵明居潯陽柴桑時,曾作《斜川詩》。詩前有小序略記其與鄰居同游斜川的情景。辛詞以斜川比期思。不負:不辜負。
④“老鶴”三句:再到期思,意在覓一枝之棲,何必學蝸牛戴屋而行。一枝投宿:《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此用其意。蝸牛戴屋行:蝸牛是一種很小的軟體動物,背有硬殼,呈螺旋形,似圓形之屋。爬動時如戴屋而行。
⑤平章:籌劃,品評。著:此作建造講。
⑥“青山”兩句:青山喜我歸來,顯得格外軒昂、秀美。崢嶸(zhēngróng爭榮):高峻不凡貌。嫵媚:此處形容青山秀麗。
⑦解:領會、理解。頻:屢屢不斷。
⑧“酒圣”三句:詩酒之輩,惟一的權勢是能統率山水自然。酒圣詩豪:指酷愛詩酒的人。“可能”兩句:語出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東晉孟嘉為桓溫都下長史,好游山水,至暮方歸。桓溫曾對他說:“人不可無勢,我乃能駕馭卿!”辛借其語。乃:卻。駕馭:主宰,統率。卿:“你”的美稱,此指大自然。
⑨“清溪”三句:山靈笑我,白發始返,歸耕太遲。山靈:山神。
沁園春原文 篇10
原文: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宋代]程必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衛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賞析:
讀《史記》有感——這標題真是巨大無比,蝦蟆吃天,且看他如何下口:“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誰也想不到,此篇竟會是這樣一個開頭:詞人悠哉優哉,踱到自家莊園的南山坡上來核檢開春后新栽樹木的棵數了。此情此景,實即辛棄疾同調詞《靈山齊庵賦》中之所謂“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見出作者此時也已告老還鄉。但這和讀《史記》有什么關系?讓我們耐著性子再往下看:“正桃塢晝濃,云溪風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啊,原來在這之前詞人確曾研讀《史記》來著,不但讀了,而且還有許多感想,這不,他乘著春光明媚,東風和軟,悠到當然挨得著。這就叫文學藝術么。
君不見劉過有一首《沁園春·斗酒彘肩》詞,把唐代白居易、北宋林和靖、蘇東坡都找來,與自己(南宋人)在西湖聚會嗎?文學就有這種思接千載、打破時間、空間的法道。在這首詞中,實則詞人只不過把眼前的深邃山林看作司馬遷罷了。同上引辛棄疾詞就有“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的形象比喻,程詞仍由此生發而出。
詞人究竟向司馬遷叩問了些什么呢?其一:“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遽失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春秋時名醫秦越人服了神人長桑君給的靈丹妙藥,從此能“視見垣一方人”,即隔墻見人。靠著這雙魔力無邊的神眼,為人看病,盡見五臟癥結之所在。后入秦都咸陽,秦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不如,遂使人刺殺之。對此,詞人質疑道:越人既能洞察他人肺腑,為什么看不出李醯有謀殺他的用心?難道說他的“x”光透視眼一入秦國便不靈了么?其二:“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衛平蒙?”——《史記。龜策列傳》載長江神龜出使黃河,中途被宋國的漁人以網捕獲。龜乃托夢給宋元王,向他求救。王遣使者自漁人處求得此龜,正要放生,宋博士衛平卻說此龜乃天下之寶,不可輕易放過。于是元王便剝龜甲為占卜之具。這個故事,詞人認為也難以置信;龜為江神使者,其神異乃能托夢給宋王,從而逃脫漁人之網,卻為何不能令衛平增智,使自己免遭殺身之禍?
如此叩問,真是聞所未聞!這哪是什么“請教”?套用一句大白話,誠所謂“一根筷子吃藕——專挑眼兒”了。《史記》能夠這樣去讀么?其實,以上二問,不過是詞人抖出的兩段“包袱”,無非“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之意,實質性問題還在下闋:“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戰國時,燕國人蔡澤四處干謁諸侯,皆不見用,遂請唐舉相面。唐舉見其形象奇丑而挖苦他。但蔡澤自信必能富貴,并不因此而自卑,乃繼續游說不已,后終得秦昭王賞識,拜為丞相。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與蔡澤相比,孔丘、孟軻的運氣要糟得多,是地地道道的“倒霉大叔”。他們周游列國,竭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卻無功而返,只好退而著書。見《史記》的《孔子世家》及《孟子荀卿列傳》。讀了上述幾篇人物傳記,詞人的感想是:不要因為蔡澤的富貴而去評說唐舉的相面術沒有功效,更不要由于孔、孟的窮困潦倒而去笑話他們缺乏能耐。一言以蔽之,政治上的顯達也罷,沉淪也罷,都不值得關注。此話怎講?待我們讀了下面幾句再說。
“算汨羅醒處,元來醒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忠于楚國,直言極諫,先后遭到懷王、頃襄王的放逐。他披發行吟于洞庭湖畔,面容憔悴,形容枯藁,有漁父問其何故至此,他答道:“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又《滑稽列傳》載春秋時楚國賢相正叔敖為官廉潔,死后家無余財,其子只好靠背柴度日。于是滑稽演員優孟便妝扮成正叔敖模樣,往見楚莊王。王大驚,以為正叔敖復生,欲以為相。優孟詐言回家與妻子商議,三日后答復莊王說:婦言楚相不足為。正叔敖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國,使楚王得以稱霸諸侯,但他死后,兒子卻沒有一席之地。與其作正叔敖,還不如自尋短見呢。莊王聞言大慚,遂賜正叔敖之子封地四百戶。四句語意緊承上文,略謂:細細想來,屈原自以為清醒,其實這正說明他的沉醉,因為他還沒看破紅塵,還執著于政治啊!從政有什么意思?君王們向來妍媸不分。請看,真正叔敖和假正叔敖,楚王到底封的是誰吧!讀到這里,我們總算恍然大悟了:詞人并非真的在和司馬遷抬杠,正相反,他是把司馬遷看作同調,在向那牢騷滿腹的太史公傾吐自己的滿腹牢騷呢。讀其《洺水詞》中《水調歌頭主戰的.愛國之士;觀》洺水集《里論備邊、蠲稅諸疏,又可知其拳拳于國計民瘼,是立朝以經時濟世自任的名臣;及覽》宋史《本傳,更可知其晚年因受奸相史彌遠的猜忌,處處受別于人,因此屢請退休養老。知人論世,我們不難理解詞人讀》史記《時何以會有這樣的感慨。
作者的問題業已提盡,牢騷也都發完,現在該輪到司馬遷作答了。可是——“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司馬遷竟然不贊一辭!是被詞人問得無言以答,還是對詞人的“高論”表示默許?或者,兩方面兼而有之?這些都不必深究,反正詞人想說的話俱已說出,可以從精神苦悶中自我解脫了。
家釀新成,正堪痛飲;山林晴好,不妨優游。于是作者勒回野馬般的思緒,依舊去檢閱自家的杉松:“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看,那新堤路上枝干彎曲絞結的松木,樹皮如魚鱗,丫杈似虬角,形狀象夭嬌的蒼龍,多么可愛!詞人終于在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中暫時平息了對于世事的不平之鳴。
這首詞,以記敘文的筆法寫議論文的題材,把易流于呆板的內容寫得極其活潑;以曠達的筆調寫憤懣的心胸,把易失之淺露的情懷寫得十分深斂。筆力遒勁,筆勢飛舞,筆鋒犀利,筆墨停勻。以敘事起,以繪景結,步步推進,徐徐引去,而中間說理,過片不變,反復論難,縱橫捭闔,結構奇特,章法別致,波濤起伏,妙不可言,確能使人耳目一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洺水集》謂程珌“詩詞皆不甚擅長”,就總體而論是客觀的,但三流作家有時也能寫出一兩篇質量較高的作品來,操選政者宜披沙簡金,勿使有遺珠之憾可也。
沁園春原文 篇11
作品原文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另作:原驅)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另作: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品注釋
⑴北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中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詞作于紅一方面軍1936年2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給柳亞子信中說,此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⑶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莽莽:無邊無際。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⑸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運。
⑺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⑻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⑼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⑽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后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民族或其首領。
⑾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
⑿數:數得著、稱得上。
作品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創作背景
1935年11月間,中央紅軍、陜北紅軍和鄂豫皖北上紅軍勝利會師;12月9日,北京爆發了“一二·九”運動,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進入一個新時代。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新的歷史任務,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詞。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還有一種說法,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渡黃河東征,從山西省石樓縣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樓縣留村寫下了《沁園春·雪》。《沁園春·雪》是構思于渡河期間,寫成于石樓境內。
作品賞析
《沁園春·雪》分上下闋。上闋因雪起興,借雪景抒寫情懷。起筆不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先寫“雪”字,而首推“北國風光”,不僅突出了詩人對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獨到優雅,可以冠結全篇。接著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雪覆蓋了一切,黃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動貌,無邊無際的茫茫雪景。這里“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凸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可謂靜中寫動,披滿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像銀蛇舞動,而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地帶,像蠟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與低垂的冬雪云天相連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來“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句。“銀蛇”“蠟象”兩個生動比喻,賦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動中見靜的藝術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個“紅裝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詞的意境。
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前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也正是中國的形象。“長城內外”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此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了動態描寫,表現了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毛澤東講究詞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沁園春原文 篇12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翻譯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里,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卻又羞于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游于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后,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說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張手法,說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嘆。最后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說,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說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脫之后駕鶴云游,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后說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愿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舍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沁園春原文 篇13
沁園春·瞬息浮生
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硬咽。語多不復能。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后感賦長調: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回腸。
古詩簡介
《沁園春·瞬息浮生》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作之詞。詞人立足現實,追憶妻子生前,以夢境與實境相比照,以夢中與夢后相映襯,描寫了夫妻生前的恩愛,表達了對亡妻刻骨銘心的相思和自己內心的無比凄涼。全詞感情真摯,哀婉纏綿,悱惻動人。
翻譯/譯文
丁巳重陽的前三個晚上,夢見亡婦妝著素淡身穿素服,執手哽咽。亡婦所說的話太多,無法復述下來,但是臨別的時候她說:“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亡婦從來沒有學過寫詩,不知道怎么做出這樣的話。醒來后有感做出長調。
浮生匆匆而過,瞬息即逝。回思過往,怎么能夠遺忘?記得當年,繡塌閑時,相與賭書潑茶,吹花嚼蕊,并于雕欄曲處,同倚斜陽。而今,夢好難留,先時的吟詠,沒有辦法繼續,只能更深之時,痛哭一場。夢醒之后,一陣朔風,音容俱逝,已不允許仔細端詳。
碧落、黃泉、山下追尋,兩處茫茫皆不見蹤影。經過一夜輾轉,明朝起身,料想你的短發,一定給添秋霜。即便是天上人間,陰陽阻隔,但塵緣未了,未亡人的思議也還是不能中斷。在每一個曾經共同渡過的美好時刻,春花與秋葉,都將觸動我的愁思。只可惜,情意殷切,形容憔悴,荀令于今已無復往日的風采。這時候,悠揚的笛聲從臨院傳來,凄厲幽怨,一聲聲蕩氣回腸,讓人難以忍受。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平韻。
丁巳:即康熙十六年(1677),時納蘭性德二十三歲。
紅雨:喻落花。
靈飆(biāo):靈峰。《宋史·樂志十》:“后只格思,靈飆肅然。”
碧落:天空,青天。楊炯《和輔先入昊天觀星瞻》:“碧落三千外,黃圖四海中。”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二句過片,轉入夢醒后之情事。《度人經》注:“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云碧落。”
綢繆:纏綿的情緣。
搖落:原指木葉凋落,這里是亡逝之意。
荀衣,指荀令衣香。此處用以自喻,謂其形容憔悴,豐神不再。
鄰笛:悲鄰笛之意。
回腸:喻愁苦、悲痛之情郁結于內,如腸之來回蠕動。唐彥謙《春陰》:“一寸回腸百慮侵,旅愁危涕兩爭禁。”此用以表示懷舊傷逝、聞笛而悲之意。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納蘭的妻子盧氏去世的那一年即康熙十六年(1677)。這一年重陽節前三天的夜晚,詞人在夢中與亡妻相會,兩人相對哽咽,說了許多思念之語。但是,夢境雖美,終究也是一場空幻。醒來之后只會讓痛苦進一步加深,于是在感慨無奈之下,詞人又提起筆來,寫下這首詞。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詞一開篇,容若就以詠嘆的筆法寫出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人生苦短,瞬息即逝,本來是伉儷情深。無奈妻子卻幻顏薄命,短暫的三年快樂相處換來的是一生的哀思。
由于對亡妻的思念縈繞在容若的心間,容若自然也就開始回憶與盧氏新婚后的恩愛生活,“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當初相依相偎坐在繡榻上,吹著飄飛的花瓣,在欄桿的拐彎處共同欣賞黃昏的景色,在這句中,詞人以往昔的歡樂作對比,反襯出詞人如今的孤單與愁苦。
接著容若開始傾訴己失去愛妻之后的痛苦,“夢好難留,詩殘莫讀,贏得更深哭一場”,容若想與心愛之人夢中相會,互訴衷腸,結果卻只是好夢難留。當所有的一切都化為烏有時,他只能無奈地在深夜里痛哭流涕。這時他又想起夢中妻子的模樣,只可惜這夢去得太快,“未許端詳”,還沒來得及仔細端詳,亡妻便已“靈飆一轉”,詞到此,更加平添一份悲痛之情。
下片開篇緊承上片結尾,寫夢醒后詞人想要重尋夢境,卻無跡可尋,“重尋碧落茫茫”。在悲愁和痛苦的煎熬之下,容若猜想第二天自己的頭上一定會增添許多白發,“料短發照來定有霜”。命運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癡情的容若卻偏偏要與命運作一番抗爭,他固執地發出“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雖然生死相隔,但塵緣并不會就此割斷,否則又怎會在夢中相見,那春花秋葉都是觸動感傷的琴弦,讓人看后不勝凄愴。
一對恩愛的夫妻本想白頭偕老,結果妻子卻像木葉一樣飄然隕落,這恐怕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以至于容若從此“減盡荀衣昨日香”,憔悴至極,豐神不再。
詞到結尾,“真無奈,倚聲聲鄰笛,譜出回腸”,在無限的愁緒之中我們]又聽到詞人發出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在這里“鄰笛”亦是一個典故,魏晉之間,向秀經士友人舊廬,聞鄰人奏笛,感懷亡友,作《思舊賦》來悼念。而詞人此時譜寫的',也正是這種令人斷腸的傷心曲。
名家評價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詞人懷念亡逝的妻子,心情十分痛苦。他嘆息妻子壽命太短,回憶過去在一起時的恩愛生活,敘述喪妻后自己的苦惱。他對著妻子的遺照,似乎覺得靈風飄動,思路便越走越遠,他想到天上去找她,又想到她在陰間或許也蒼老了,他想到即使在人間天上,兩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觸景傷情。這首詞,感情真摯,纏綿悱惻,凄婉動人,但也過于哀傷了。”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錢仲聯《清詞三百首》:“蘇軾《江城子·記夢》是記夢中相見之詞。性德這詞,也說‘夢好難留’,不是說夢,而是指過去團圓日子,即‘記繡榻閑時’四句所寫的情景,一去不返。全詞都是就醒時說。情詞深摯,可與前面幾首參讀。”
現代作家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此詞有序,觀之知是容若于丁已重陽前三日夢見亡妻后感賦而作。生離,還有他日團圓的希望;死別,則人何天上,從此相見無因。偶爾夢中一遇,相對傾訴衷腸,縱然惝恍迷離,醒來也會對尚能記起的每一細節都追懷不已。夢境中短暫而又不甚分明的團聚,是對永訣后刻骨相思的安慰,但執手哽咽,本已黯然神傷,事后既知連這也不過是鏡花水月,那就更添惆悵,倍覺凄涼了。‘贏得更深哭一場’、‘料短發、朝來定有霜’,正是作者傷心的自白。”
清代文學研究專家嚴迪昌《清詞史》:““碧落’重逢,原是水月空花之想,苦憶轉為短夢,聊勝虛幻之求,然而最終也只是‘贏得更深哭一場’而已。詞境慘淡,詞心戚戚。”
沁園春原文 篇14
原文: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甚時是休。
也不須驚怪,沈郎易瘦,也不須驚怪,潘鬢先愁。
總是難禁,許多魔難,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歡杳杳,后會悠悠。
凝眸。
悔上層樓。
謾惹起、新愁與舊愁。
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書郵。
料到伊行,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
須知道,□這般病染,兩處心頭。
譯文: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嚴重時是休。不必詫異,沈郎易瘦;也不必大驚小怪,白發先愁。總是很難禁止,許多魔難,你喜歡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想想前歡杳杳,后來悠悠。
目不轉睛的凝望。后悔上層樓。只是引起惆悵,新愁壓住舊愁。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書信。考慮到他走,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眼淚收。要知道,這般的心病,兩人心頭。
注釋:
連環:連結成串的玉環,比喻連續不斷。流水:流動的水,形容流逝的歲月。
驚怪:感到驚異奇怪。沈郎:指南朝梁沉約,亦借指腰肢瘦損之義。潘鬢(bìn):晉潘岳《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后因以“潘鬢”謂中年鬢發初白。
好事:特指男女歡會或婚配。
追想:猶回想。杳杳(yǎo):指渺茫。悠悠:指思念貌;憂思貌。
凝眸:注視;目不轉睛地看。惹起:引起。新愁:新添的'憂愁。
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伊行:她那里。
賞析:
這首詞托男女之情恨,抒極不平的心曲。正如《赤壁賦》中所言:“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這首詞婉轉言情,以鋪敘手法寫相思。這是蘇東坡學柳永作詞的一個明征,當為作者早期作品。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起調是一組并列對句,以連環、流水為比,說此“情”、此“恨”不斷無休。
接著以一組扇面對句,說相思的具體情狀。依律,這組扇面對句,當以一領格字提起,此處連用兩個“也”字,用以鋪排敘說,一曰瘦,有如宛約一般,腰圍減損,再曰鬢發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見二毛而發愁。“總是”二句,卻以散句入詞,接下句,均為直說,點明上文所說“瘦”與“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當指男女間歡會等情事。因為時時刻刻惦記著這許多情事,無法自主,所以才有這無窮無盡的“情”與“恨”。最后,詞進一步點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歡”與“后會”,前歡已是杳無蹤跡,不可追尋,而后會又遙遙無期,難以預卜。“杳杳”、“悠悠”,與“連環”、“流水”相呼應,將所謂“情”與“恨”更加具體化。上片說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況。
下片變換了角度與方位,既寫主人公一方,又寫對方,并將雙方合在一起寫。“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是過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說相思情景,謂怕上層樓,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舊愁”;一方面啟下,轉說當前的相思情景,新愁與舊愁交織在一起。詞作說當前的相思情景,先說主人公一方,說主人公如何寫情書,寫好情書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寫遍”、“字了”,謂其如何傾訴衷情,將天下所有用來訴說“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謂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數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時,詞作說相思,還兼顧對方,料想對方接到情書,當如何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料”字明謂假設。主人公從自身的相思,設想對方的相思,寫了對方的相思,反過來,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這般病染,兩處心頭”說,這種相思要不得,兩處掛心,將更加難以開解,道出了雙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詞戛然而止,言已盡而味有余。
這首詞善鋪敘,常常在有條理、有層次的鋪陳之后,突然插入一筆,由一方設想另一方,構成錯落多致之意韻,婉轉傳情。
沁園春原文 篇15
原文:
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
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難道天公,還箝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
賞析:
上片“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是說花也不知道人之恨事,月也不能助人解除心中郁悶,就連平時能消愁解恨的酒也不靈了。
接下來“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連夭桃這般艷麗的春花也要砍斷,鸚哥這樣可愛的靈鳥也要煮熟了下酒吃,硯書琴畫文章都要統統毀掉,一切虛名也都不要了。古人常以“焚琴煮鶴”來形容煞風景,這里更是大大逾越,幾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懷念的東西,都成了發泄的對象,以解心中之痛。藝術張力之強達到極至。
“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寫滎陽鄭生本宦家子,與妓女李娃戀愛,金錢被老鴇設計掏空,靠幫人唱喪歌糊口。(原來這行業古已有之,現在公墓里那些幫人唱喪歌的算不得開拓創新哦,呵呵~~)后又淪為乞丐。李娃不忘舊情,予以搭救,助其中科舉,得顯宦。而鄭板橋在《道情十首》小序中也曾提到:“我先世元和公公(滎陽生)流落人間,教歌度曲。”此三句頗不將封建禮法放在眼里,公然宣示:我滎陽鄭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不靠做官,只靠教歌度曲,乞食與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來。不羈之情,躍然句中。
下片“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舊時認為人的.骨相可以決定人的貴賤窮達,如方頭大耳為福相,反之為薄相。席帽是以藤席為骨架的帽子。“青衫”為當時低級官員或一般文人所穿之服裝。這里的表露出:自己天生的單寒骨相沒法改變,頭戴席帽,身著青衫的瘦弱寒酸相為人所笑。
“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長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處蓬門秋草,窗戶不嚴擋不住風雨,夜夜伴隨孤燈度過。在描述簡陋的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反映了詞人的心態,包含著恨世道不公的意味。
“難道天公,還鉗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境況都已經這樣了,難道老天爺還要封住詞人之口,連嘆氣都不允許嗎?
“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烏絲:即烏絲欄,一種有格線的絹素或紙箋。詞人性格直率,癲狂得很,心有不平,豈能不鳴?于是取出烏絲欄百幅,細細寫出心中凄清之恨。
沁園春原文 篇16
原文:
沁園春·恨
[清代]鄭燮
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
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難道天公,還箝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花是無知的,月是無聊的,酒也是無法消愁解恨的。把茂盛的桃樹砍斷,減損他的風景,把吟風詠月詩人謳歌的鸚哥煮熟,做下酒菜。焚燒硯臺書籍,捶壞琴撕毀畫,銷毀所有的文章抹去所有的功名。我滎陽鄭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只靠教歌度曲,乞食與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來。
自己天生的單寒骨相沒法改變,頭戴席帽身著青衫的瘦弱寒酸相為人所笑。長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處蓬門秋草,窗戶不嚴擋不住風雨,夜夜伴隨孤燈度過。難道老天爺還要封住詞人之口,連嘆氣都不允許嗎?瘋狂至極,于是取出烏絲欄百幅,細細寫出心中凄清之恨。
注釋
沁(qìn)園春:詞牌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一十四字,平韻。
夭桃:茂盛的桃樹。
斫(zhuó):砍。
煞(shā):同“殺”,減損。
佐(zuǒ):輔助。
椎(chuí):捶。
滎(xing)陽鄭:鄭板橋的自稱,以表對封建禮法的蔑視。“滎陽鄭”指鄭元和的故事。滎陽鄭生本宦家之子,與妓女李娃戀愛,金錢被老鴇設計掏空,靠幫人唱喪歌煳口。后來又淪為乞丐。李娃于心不忍,不忘舊情,予以搭救,幫助他考上功名。唐白行簡《李娃傳》即敘其事。鄭板橋對這個風流韻事,然而近于子虛烏有的元祖十分敬佩,在作品中曾三次提到他。
風情:舊指男女相愛的情懷。
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舊謂骨相好壞,注定人一生的命運。
席帽青衫:明清科舉時儒生或秀才的服裝。
太瘦生:即太瘦。生,語助詞。
蓬門、破巷:貧者所居。
箝(qián):通“鉗”,鉗制。
烏絲:全稱烏絲欄,一種專供書寫用,帶黑格的絹素或紙張。
賞析:
一開頭,作者就對“花”“月”“酒”這些為一般詩人所沉湎而謳歌的事物加以否定,表明自己并非“風月派”。說花是無知的,不必為花傷情,月是無聊的.,不必為之徘徊流連,酒也是無法消愁解恨的,更不必沉湎,不必謳歌。下面“把天”四句,進一步以豐富的想象表明自己并非抒寫閑愁的“風月”詞人。詞中說,要把“風月派”贊美的艷麗茂盛的桃樹砍斷,殺他風景要把吟風詠月詩人謳歌的鸚哥煮熟,做下酒菜。作者為什么對“風月派”詩人謳歌的事物如此忌恨如仇。他曾在《詞鈔自序》中說:“少年游冶學秦柳,中年感慨學辛蘇。”此篇是中年之作,正是寫蘇辛慷慨之詞的時候。另外他在《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中談到:“文章以沉著痛快為最”,應該“敷陳帝王之事業,歌詠百姓之勤苦”,而那些“逐光景,慕顏色”的“風月花酒”之作,“雖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過一騷壇詞客爾,何與于社稷生民之計,《三百篇》之旨哉”由此可見,他對詩詞“只吟風月”是否定的,這里表現了他以詩詞用世的積極態度。“焚硯”三句,是世事不容,“老不得志”而發出的激憤之詞。作者年幼讀書,“自豎立,不茍同俗”,雖有出眾才華,結果過了“而立之年,仍無“而立”之舉,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秀才而已。這怎不使作者憤憤不平。“焚硯”三句,寫決心要一反常規,不再讀書、寫字、彈琴、作畫、寫文章。“焚”“燒”“椎”“裂”“毀”“抹”等幾個動詞,既生動又形象地勾出作者激憤決絕的神態。“滎陽”三句,是引《李娃傳》中的常蠅刺史之子鄭生奉父命赴長安應試,愛上妓女李娃,棄試,流連花巷,錢盡被逐街頭行乞的故事,借以自喻,表示對封建禮法的蔑視。
下片繼續寫自己貧困潦倒,抒發對黑暗社會的憤懣之情。開頭兩旬寫自已罷來就是窮命相,這是難以更改的,任人笑他頭戴教席帽,身穿秀才衣的瘦骨伶仃模樣。“看蓬門秋草”的“看”提領以下四句,寫家門貧困,冷落孤單。“蓬門”指家門貧寒,“秋草”寫門前冷落。作者曾有詩寫道:“座有清風,門無車馬。”在《七歌》一詩中寫此時生活是“爨下荒涼告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是“幾年落拓向江海,謀事十事九事殆”,是“寒無絮絡饑無糜”,“空床破帳寒秋水”,其貧困之狀可見。詞中的“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進一步描寫自己的冷落孤寂——細雨敲打著稀疏的窗欞,夜夜是孤燈伴著自己,“自刻苦,自激憤”地讀書。作者曾在《自敘》中說:“板橋最窮最苦,貌又寢陋,故長不合于時,不見重于時,又為忌者所阻,不得入試。”這就是他入仕之前的生活。他說自己的性格“放蕩不羈,漫罵無擇”,經常“敖言高談,臧否人物”,如此更被世人視為“狂”、“怪”。更重要的,板橋是生活在清朝前期的漢族文人,其時國內民族矛盾仍很尖銳,文字獄屢見不鮮,他目睹者竟達十二次之多。板橋好友杭世駿就是因條陳“泯滿漢之見”,而被罷官,板橋的同窗陸驂因文字獄而被戮尸;板橋自己也被迫將已刻好的詩鈔址十兒首明顯地流露反滿情緒的詩罷板子上鏟去。這炎涼的世情,這深重的壓迫,使他情不自禁地唿出:“難道天公,還箝恨風不許長吁一兩聲?”這是以反詰句式將郁結在心中的不平投向那不平的社會。此是全詞的點題之筆。表面上是質問天帝,實則指責人間,抨擊清統治者,“恨”字極寫對黑暗社會的憤怒之情。這不僅是板橋個人的恨,同時也表達了當時有正義感的人的心聲。
“顛狂甚”是借用世人語。因作者不肯罷俗,因而常遭白镢,并斥為“狂”、“怪”。這里借而用之,表示自己決不妥協的精神。結句說:我要取百幅烏絲格紙來細寫自己凄清情懷。“凄清”一詞,表明自己寫的絕非“風月”之作,而是抨擊社會,抒寫個人懷抱的詞章。
這首詞表現了對黑暗社會的不滿與反抗。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運用反語激詞來抒寫自己情感,更加強烈、感人,通過具體的富有特征的景物來渲染清苦的生活,生動形象,詞語通俗,用典活脫。這首詞當時即已為人傳誦,板橋在《劉柳鄙冊子》中說:“南通州李瞻云,曾于成都摩訶池上聽人誦予《恨》字詞,至‘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皆有赍咨涕演之意。后詢其人,蓋已家弦戶誦有年。”
【沁園春原文】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原文06-21
沁園春·長沙原文06-13
《沁園春長沙》的原文09-18
沁園春原文及賞析02-19
《沁園春·雪》原文及注釋09-27
《沁園春·雪》原文及賞析07-29
辛棄疾《沁園春》原文賞析10-22
沁園春·雪原文、翻譯10-23
《沁園春 .國慶》原文欣賞05-26
沁園春雪原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