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勸學》教學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勸學》教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勸學》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2、掌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使學生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⑶ 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⑷ 禮是治國之本。
2、作品風格:是學者之文,樸素、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參見教材注釋。)
2、學生結合注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可以已。
(意思對即可。)
3、學生分小組筆譯課文最后一段,注意語言準確;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交流筆譯的情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后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1、學生做練習二,掌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
3、學生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注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指名學生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1、學生自讀全文,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
2、教師檢查,全班交流。
(各組先推薦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意。)
參考思路:
學不可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恒、專一
(中心) (意義) (作用) (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后一段),分析討論(三讀。)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比喻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喻進行分類、歸納。(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2、討論比喻論證的作用、效果。
3、教師總結,明確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
一、審讀課文,評價創新(四讀。)
1、教師引導:本文有哪些知識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2、學生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師生交流審讀結果。
參考:
⑴ 知識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說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 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可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發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1、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2、教師補充終身學習的有關內容,學生討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傳統區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第8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可以已 終身學習
積累、持恒、專一
(社會、時代的需要)
高一《勸學》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荀子》及相關文學知識,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并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
體味文中蘊涵的“學習之道”,通過研讀文本,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有關君子學習的智慧,明確君子學習的態度以及具體的做法。
教學難點:
了解荀子思想;深入淺出,明確現實中學習的意義,能學以致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齊讀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首詩勸導人們在年輕的時候,抓緊時間,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2.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指出先秦儒家三個時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對話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指出先秦議論文發展的三個階段),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3.本文標題“勸學”,如何理解?“勸”字是”六書”構字法的哪一種?
明確:勸,從力雚聲,形聲字。形旁“力”,象古時耕地的農具耒之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表示執耒耕作需要花費力氣,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有勉勵之義,如“勵、努、勉、勖。勸學意思是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二、朗讀感知
1.放錄音,正音正字。(見課件)
2.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3.本文一共4段,各段是圍繞哪句話展開的?每段的內容各是什么?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積”“不舍”“用心一”。
三、文本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掌握基礎知識。
(1)重要詞義。(見課件)
(2)通假字。
輮以為輪;雖有槁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詞類活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其曲中規;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思考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中心論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第二段中哪一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用原話回答)其余五組比喻句與這一句有什么聯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3.試一試,背一背。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掌握基礎知識。
(1)重要詞義。(見課件)
(2)通假字:君子生非異也。
(3)詞類活用:非利足也;非能水也;登高而招。
(4)古今異義(古/今):聲非加疾也;假輿馬者;絕江河。
(5)特殊句式:善假于物也。
2.思考探究。
(1)、第三段中哪一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用原話回答)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這一段使用了五個比喻句,談到了與學習相關的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跂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3.試一試,背一背。
(三)學習課文第4段
1.掌握基礎知識。
(1)重要詞義。(見課件)
(2)詞類活用: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積善成德。
(3)古今異義(古/今):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爪牙之利。
(4)特殊句式: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思考探究。
(1)本段是從那個角度說“學不可以已”的?此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
(2)在本段中作者運用了十個比喻句來說理,這十個比喻句從意思上看,可以分為幾層?
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3.嘗試背誦。
四、合作探究
探究本文的論證方法。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這些比喻句分別是用來證明哪一種觀點的,以及設喻的特點。
闡明學習的意義: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③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④故木受繩則直;⑤金就礪則利。
闡明學習的作用: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④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正);
②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正);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反);
④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反);
⑤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反);
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正);
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反);
⑧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正);
⑨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正);
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反)。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⑴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⑵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
②正反設喻。
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⑶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除采用喻證法外,本文還運用了正反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五、延伸拓展
1.孔子《論語》中的“君子”觀: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次,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結合我們今天學的內容,如果你是荀子,你會怎樣說?
參考答案
1.荀子曰:學方能為君子。
2.君子對待學習有“不可以已”的態度,學習的方法是不能停止學習,具體的做法有博學、參省、假物、積累、堅持、專一。這樣做了以后,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在你的知識儲備中有沒有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讓我們刮目相看的人和事,不斷激勵著你前行。試著與大家分享。
蘇秦刺股、孫敬懸梁、匡衡鑿壁、孫康映雪、車胤囊螢;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勸學詩;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儒學家子思“五之法”);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孟馳北:生命的張力與炙熱;
梁啟超: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詩。一生勤奮,著述宏富。政治活動占據大量時間之外,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之多,各種著述1400多萬字,148卷的《飲冰室合集》;
周汝昌:詩成掩卷去,脂齋余香沉。一卷《紅樓》觸百思,一生癡迷,終有所成;溘然長逝,無怨無悔……
小結:“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一抹背影,悠悠水長,他們的求學精神、道德修養讓我們敬仰,我們可以通過后天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學問、修養。
【高一《勸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勸學教案08-02
高一《勸學》教案設計08-23
孫權勸學教學教案08-19
高一《孫權勸學》教案設計05-08
高一勸學翻譯11-07
孫權勸學教學教案范文05-15
高一《勸學》原文及翻譯12-12
高一勸學原文及翻譯10-24
高一勸學原文及翻譯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