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散文《家鄉的路》(精選11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你知道怎么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文《家鄉的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散文《家鄉的路》 篇1
天下的路千萬條,最令我難忘的是家鄉的路。
我的家位于老城的最北邊,走出院后門是一片小樹林和一畦畦菜圃。晚上在樹林里乘涼,滿耳蟲鳴蛙鼓,極目遠望能見月山火車站的點點燈火,象星星一樣在夜幕中閃爍。
偶爾后馬路上有汽車亮著燈飛奔而過,躺在媽媽懷中的我就會問:媽媽,汽車沒有腿怎么會跑?
汽車的輪子就是腿。
它到哪里去?
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是姥姥家嗎?
媽媽沒有回答。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媽媽帶我一起坐公共汽車去看鄉下的外婆,后來每年一次成為我最大的享受。我興奮地給小伙伴們講著遠方好大好大的天,好大好的樹,講外婆家寬寬的石河灘和草地上的牛羊,還惟妙惟肖地學說外婆家的方言。看著小伙伴們那新奇、向往的眼睛,我好驕傲好快樂啊,禁不住他們的要求,終于有一天我帶著他們第一次走出小城。腳下的路很長很長,怎么走也走不到外婆家,我們手牽著手迷惘的望著遠方放出了哭聲。一個好心的爺爺告訴我們走錯了方向。他把我們一個個抱上馬車,順著來時的路送我們回家,灰白的路上留下兩道長長的車轍……
回到家里急壞的媽媽雖然把我的手掌打得通紅,但從此我卻知道了遠方不止是外婆家。我常常站在馬路上睜著夢幻似的眼睛凝望遠方。
童稚的小女孩就這樣在夢中長了一年又一年,一直長到如夢以償。我沿著這條路走了出去,外面的世界果然很精彩,有山路有水路有大路有小路,但夢繞魂牽的依然是家鄉的路。
當我回歸到小城時,家鄉的`路已不再是記憶中那條淡白冷清的路,昔日窄窄的馬路已被成倍地拓寬,有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路兩邊樓房林立,商場店鋪鱗次櫛比,新落成的農貿市場繁華如夢,置身在紛繁的小鎮里,我的心又一次迷失了,一種陌生的感覺排山倒海地向我涌來。我淚眼迷蒙……
家鄉的這條路被命名為中山路,成為我縣商品經濟的大動脈,每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本地人通過這條路走出去,外地人通過這條路走進來,路面顯得又窄又小。為了分流,我縣又多方籌資修了詹泗路(人民路)、二環路、溫博路、博月路、旅游路……真可謂四通八達,條條大路通羅馬,使日趨繁榮的城鎮變得更加美麗富饒。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們不再渴望遠方的新奇,在他們的夢幻中是一條通天的路。
如今,我家后邊的小樹林和一畦畦菜地早蓋成了一排排新房,它象重重屏障遮擋住我的視線,站在后門外我再也不能極目遠眺,但心海中那記憶的燈火卻永遠閃爍……
散文《家鄉的路》 篇2
天下的路千萬條,最令我難忘的是家鄉的路。
我的家位于老城的最北邊,走出院后門是一片小樹林和一畦畦菜圃。晚上在樹林里乘涼,滿耳蟲鳴蛙鼓,極目遠望能見月山火車站的點點燈火,象星星一樣在夜幕中閃爍。
偶爾后馬路上有汽車亮著燈飛奔而過,躺在媽媽懷中的我就會問:媽媽,汽車沒有腿怎么會跑?
汽車的輪子就是腿。
它到哪里去?
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是姥姥家嗎?
媽媽沒有回答。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媽媽帶我一起坐公共汽車去看鄉下的外婆,后來每年一次成為我最大的享受。我興奮地給小伙伴們講著遠方好大好大的天,好大好的樹,講外婆家寬寬的石河灘和草地上的牛羊,還惟妙惟肖地學說外婆家的方言。看著小伙伴們那新奇、向往的眼睛,我好驕傲好快樂啊,禁不住他們的要求,終于有一天我帶著他們第一次走出小城。腳下的路很長很長,怎么走也走不到外婆家,我們手牽著手迷惘的望著遠方放出了哭聲。一個好心的爺爺告訴我們走錯了方向。他把我們一個個抱上馬車,順著來時的路送我們回家,灰白的路上留下兩道長長的車轍……
回到家里急壞的'媽媽雖然把我的手掌打得通紅,但從此我卻知道了遠方不止是外婆家。我常常站在馬路上睜著夢幻似的眼睛凝望遠方。
童稚的小女孩就這樣在夢中長了一年又一年,一直長到如夢以償。我沿著這條路走了出去,外面的世界果然很精彩,有山路有水路有大路有小路,但夢繞魂牽的依然是家鄉的路。
當我回歸到小城時,家鄉的路已不再是記憶中那條淡白冷清的路,昔日窄窄的馬路已被成倍地拓寬,有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路兩邊樓房林立,商場店鋪鱗次櫛比,新落成的農貿市場繁華如夢,置身在紛繁的小鎮里,我的心又一次迷失了,一種陌生的感覺排山倒海地向我涌來。我淚眼迷蒙……
家鄉的這條路被命名為中山路,成為我縣商品經濟的大動脈,每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本地人通過這條路走出去,外地人通過這條路走進來,路面顯得又窄又小。為了分流,我縣又多方籌資修了詹泗路(人民路)、二環路、溫博路、博月路、旅游路……真可謂四通八達,條條大路通羅馬,使日趨繁榮的城鎮變得更加美麗富饒。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們不再渴望遠方的新奇,在他們的夢幻中是一條通天的路。
如今,我家后邊的小樹林和一畦畦菜地早蓋成了一排排新房,它象重重屏障遮擋住我的視線,站在后門外我再也不能極目遠眺,但心海中那記憶的燈火卻永遠閃爍……
散文《家鄉的路》 篇3
2007年下半年,煤炭灣至鳳凰山的運煤線正式開通,煤炭灣段接富法公路,鳳凰山段接富曲老路。對于名不見經傳的戰馬地來說,算是百年難遇的大喜事,因為運煤線從站馬地的村莊直穿而過,從此,這里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了。站馬地是我的家鄉,交通巨變令我興奮不已。
作為人民教師的我,每次從后所乘車回家,雖然苦于沒有直達車,往往要從富源城繞個大彎。值得慶幸的是富源縣城至站馬地這條城鄉路上,定時不定時地跑著家鄉的歪牌車,只要上了鄉村歪牌,唰唰唰,一刻鐘左右就到村口了。路上除了跑著歪牌客車,還有摩托車、電動車、農用車、轎車,當然,數量最多的是煤車。畢竟,這條路擔負著后所和中安兩鎮的煤炭運輸,有的運往羊尾哨火車站臺,有的運往白水火力發電站,有的散銷省內外各地。至從線路開通以來,車輛往來如梭,不分晝夜,熱鬧非凡。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話可說得不假,道理也很深刻。就拿我的父老鄉親來說,至從土路變成柏油路以后,他們好像都變了個人似的。以前很懶散,只滿足于種好洋芋、玉米、小麥等傳統農業,廣種薄收,多勞少得,日子過得渾渾噩噩。現在很勤快,有頭腦,思想意識產生較大飛越。有的開始種薄膜蔬菜,有的開始養大河烏豬,有的開始承包水庫養魚,有的開始承包山林開農家樂,有的承包石山開石塘,有的在路旁開修理店或洗車加水店,有的在村口開雜貨店,有的騎著摩托車去打工,有的跑歪牌車送客,有的買農用車搞物資運輸......村民們之所以敢甩手大干,就是因為交通便利,距離縣城總共才十來公里,城鄉貿易有著明顯的地域優勢。
至2010年底,才三年時間,家鄉的村容村貌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樸實無華的父老鄉親們,憑著內心的執著和務實的勞動精神,嘗到了勤勞致富的甜頭,家家戶戶的存折里多少都有些積蓄。近幾年又趕上文明村建設的浪潮,村民們紛紛拿出手中的鈔票,添上國家的部分補助,村莊也改頭換面,像是剛出嫁的姑娘。村莊里的毛毛路和門前后院也打了水泥地板,房屋的外粉刷統一標準,下灰上白,比例恰到好處。遇上危房,國家按照平方面積有很高的補貼,于是新起高墻,新式設計,讓住戶住著舒心,睡著放心。家家門前都設計了小花壇,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來栽種花卉,既保護了生存環境,又能提高農戶的審美水準。衛生圈的興建,政府免除審批手續,還有部分補貼,多數農戶都興建了衛生圈,擴大了生豬養殖。和衛生圈聯系在一起的是新建的廁所,彼此相鄰,糞便統一排放,非常衛生。沼氣池的建設也接踵而至,衛生圈和廁所的糞便直接排入沼氣池,變廢為寶,成為燒水做飯的寶貴綠色能源,造價低而利用率極高,村民們覺得很實惠。有經濟實力的農戶,蓋起了小洋樓,緊跟時代潮流,三室一廳一廚一衛,裝修一新,高雅舒適。所有的建筑和設施,與村莊里的竹林、莎樹、栗樹、楊樹相匹配,和諧自然,相映成趣。
從我記事起,八九十年代的家鄉是很落后的。土基房隨處可見,村內外一片臟亂,這里有雞屎,那里有牛糞;這里有水塘,那里有土坑;這里碼著一堆柴,那里放著一垛草。村民的穿著也寒酸,衣衫單薄,沾滿泥漿或土灰;鞋子就更臟了,盡是穢物,不忍入目。怎能不落后呢?家鄉那條路坑坑洼洼,山高坡陡,外面的貨物很難運進來,村里的農產品很難運出去,給人們的感覺是致富無門、束手無策。于是,家鄉那條路的新建和改造一直成了祖祖輩輩的心愿。
家鄉路帶給我的痛苦記憶很多,我就撿幾件刻骨銘心的事例說說吧!用以記住那段特殊的村史,讓后人更加珍惜幸福的現在和未來。
鳳凰山岔站馬地的入口二百米處,以前是一個近六十度的大斜坡,山腳有一股地脈水汩汩而出,導致土路成了一灘爛泥。記得有一年,一位村民搞新房建設,請一名拖拉機手到富源城運沙子,車子到了泥潭處就再也上不去,車輪深陷泥漿,動彈不得。司機試圖加大油門沖出泥潭,而他徒勞的努力,使兩只前輪一個勁地打滑,輪子轉得飛快,但就是不前行,反而濺出許多泥漿,像是公園節日里的噴泉,噴得司機渾身上下都是,連臉龐也沒有放過,像是滿臉的疙瘩或麻子,司機顯出一副無奈狀,面對熱情的男主人,也就不好發作。不一會,男主人的兒子拉來了一頭膘肥體壯的老黃牛,并帶來了一根牢靠的韁繩,其用意不言自明,主人是想靠畜力將車輛拖出泥淖。一切準備就緒,兒子拉著鼻繩,男主人用荊條拼命鞭打著黃牛的后臀,司機認真地掌控著車輛的方向。剛開始的時候,黃牛因畏懼主人的暴力,四蹄竭力向前邁進,掙扎了好幾分鐘,老牛最終也只能邁出一兩步。看到車輪向前移動寸許,主人認為希望在即,生怕老牛打退堂鼓,于是繼續牛臀加鞭,力度比先前更猛烈了些。老牛拿出吃奶的力量繼續掙扎,似乎在與敵人作同歸于盡的搏斗,兩只前腿都已經跪在了地上,好像在請上帝幫自己一把。它已經很可憐了,主人還以為它在偷懶,荊條變得更殘暴了,可能是老牛的痛苦已經達到了忍耐極限,它只好冒著被肆無忌憚的主人痛打的危險向后退了回去。牛雖然退了回去,但手扶拖拉機并沒有立即停火,皮帶盤仍然轉得很歡,還發出嗡嗡嗡的急促聲。只聽司機惶惑地急吼:不好!不好!隨著司機的喊聲戛然而止,驚險的一幕出現了,黃牛柔長的尾巴被攪進了急速轉動的皮帶盤,黃牛的掙扎狀令人苦不堪言。司機迅速熄了火,轉盤還是轉了幾十圈才停下來,等現場鴉雀無聲,黃牛的尾巴已經擺脫轉盤的蹂躪,不好的是長長的一節尾毛斷在了絞盤里,牛尾的后半部分脫了一層皮,紅紅的,還有鮮血滲出,親臨現場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陣毛骨悚然。最難過的,當然還是喂養它的父子倆。
鳳凰山山腳的泥潭再往前一公多里有個弧形的大彎,旁山上的'松林非常厚密,屬于鳳凰山的主峰,是本縣掩埋死刑犯的地方,陰森恐怖。就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剛好給搶劫犯以可乘之機,那些提著腦袋玩命的不法之徒常常就隱藏在森山老林,一旦有孤身或弱勢群體出現,老弱病殘孕,一個都不會放過。記得我的一個堂大伯,一天從縣城趕集步行回家,行至此處便慘遭毒手。大伯描述到,他的雙眼被歹徒從身后用黑布蒙上,雙手被向后反剪,自己的背簍被劫走,衣兜也被翻了個遍,總共被搶走四百多元的物品和四十三元五角的現金,這在當年是全家大半年的收入啊!錢財被洗劫一空也就算了,問題是大伯的那雙胳膊醫治了一個多月仍有麻木酸痛之感,這不能不激起全村人對歹徒的痛恨和對受害人的同情。
光拿他人說事,別人可能會認為我在虛構故事,一派胡言。接下來,我也說說我和姐姐的幸和不幸吧!有一回,我和姐姐背著洋瓜去縣城賣,走到大轉彎的時候,突然從森林里出來四個彪形大漢,我和姐姐都很害怕。還好,學校老師在思想品德課上曾教過我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我靈機一動,迅速回過身去,朝后邊看不見的來路大聲喊:大家走快一點,你們怎么那么慢呢!正當歹徒們立在原地遲疑之際,我和姐姐迅速走過大轉彎,接著跑步前進,五分鐘后,我們才完全擺脫危險地段。這一次的遭遇,雖然有驚無險,但是對于兩個未成年人來講,不亞于死里逃生。從此,若沒有三四個搭檔,我再也不敢從那道鬼門關經過了。
除了上面講述的兩段路,最令人頭痛的就數村后的爛泥塘了。這一段的地質也很特殊,近二十米的路段全是紫沙,一年四季都有二指寬的清水從路上流出來。村民的運輸又都是靠牛車,鐵轱轆的壓強又很大,泥塘越攆越深,最深處居然有一米多。每到一年收洋芋和玉米的季節,恰恰雨水多,隔一天甚至幾個小時就下一陣雨,而山地離村莊有兩公里左右。若是完全靠人力來搬運,肯定要忙到牛年馬月,那絕對是吃虧的買賣。算算成本,覺得用牛車運莊稼要合算些,于是,牛車還得繼續派上用場。想起牛車拉著莊稼過村后的泥塘,我至今在內心還會感到一陣酸楚。每年搞收割,我家是這樣安排的,母親和姐姐整天在地里勞動,我和父親在運輸時間之外才協助她們。一旦牛車裝滿,我和父親就一起護送牛車回家。平坦路段,父親有意讓我拉著牛繩,學學趕牛車的本事。作為農村男孩,如果不會趕牛車會被別人笑掉大牙。牛車一到房后的爛泥塘,父親趕緊接過牛繩自己牽,因為他對泥塘里的情況一清二楚。哪里有淤泥,哪里塘子最深,哪里是夾槽,哪里有老樹根,父親如數家珍,不過,這些都是父親吃過苦頭后才會有的收獲。車輪陷得太深,我和父親趕緊用鋤頭刨稀泥,以此減輕牛車的阻力。然后,我用竹棍猛抽老牛,父親走入稀泥,扶在骯臟的車輪上使勁向前推。老牛被折磨一通仍然不能前進,我也只好步入泥潭了,父子一邊嘴上大聲吆牛,一邊用雙手推車輪。若還不成功,只好搬下一部分莊稼放在路旁,等牛車走出泥塘后,再將路旁的莊稼拾上車。之后,稀泥裝飾過的父子才能趕著一輛稀泥裝飾過的牛車尷尬進村。
如今,那些心酸的現實已經成為過往。光滑的柏油路清潔寬敞,奔跑的車輛歡快自如,來去無防。鳳凰山大轉彎一帶,有老板投資建了煤場,電煤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再也不會有搶劫事件發生。村民若去趕集,乘坐歪牌車馬上就到了富源;事情辦理好,乘上車馬上又到了村莊。家鄉那條路的改變,使村莊的容貌和村民的精神狀態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一變帶萬變,每一次變化都是一次很大的進步。以前,我聽到旁人說起站馬地的路很難走,心里感到很自卑,覺得站馬地人好像五官不全或低人一等。現在說起站馬地的路,人人都豎起大拇指,我也感到很自豪。想起家鄉那條路,我眼前便會出現一匹駿馬從地上站起來,沐浴著陽光向前奔馳!
散文《家鄉的路》 篇4
家鄉有一條路叫“海鮮路”。
“海鮮路”之所以叫“海鮮路”是因為家鄉的特產“后安鯔魚”、“赤腳蝦”、“肉螃蟹”、“花螃蟹”及各種有名的、沒名的魚、蝦、蟹等海鮮都集中在此賣。有零售的,也有少數批發的。我們村以捕魚為生。每天漁民們捕上來的魚,最多的也不過百斤,少的只有幾十斤,甚至只有幾斤。那時有本錢收購到外地賣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多是零售。
聽家鄉的老人說,“海鮮路”在宋朝時就被命名為“海鮮路”了。而在他懂事時,家鄉的人們已不叫它為“海鮮路”了,而叫他為“國街路”。聽說是民國時改的。
記得小時候,這條路是一條泥沙路。下雨時,路上積水特別多。我十來歲時,就全部用石頭鋪成,現在這條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石頭路。每每回家鄉,當那皮鞋踩在石頭路上發出“咯咯……”的聲音時,家鄉那一張張古銅色的臉就會從我腦海中輕輕的飄過,那黝黑的皮膚,壯實的臂膀,挑著魚框、提著魚籃,拿著魚稱桿。或在早晨燦爛陽光中、或在傍晚瑰色夕陽下;帶著喜悅、滿足的笑容慢慢向我走來。于是,這條路上的一切又回到我腦海……
我家就住在這條路上,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坐在門口,看著一個個光著腳板,不管是寒暑都露出堅實的手臂的漁民,挑著魚框、滿頭大汗地小跑過來。然后在這條路上,選個位置,拉開嗓門在那里賣。聲音雖然特別大但不刺耳、且特別的真誠、純樸。讓那時的我,聽起來覺得特別有趣味,甚至還在那里學著叫。不一會兒,一個個漁民的周圍就圍滿了人;有買少量魚的人們,也有魚販子。他們在那里討價還價,爭得激烈,但從不吵架。我有時也會跑到那里看看去。過了一兩個小時,魚賣完了,漁民們就會把那賣魚得來的亂錢倒在空的魚框里,坐在路上慢慢的數,或者挑著魚框邊走路邊整理。那種顯露在臉上的喜悅、滿足之情讓我感到生活是美的,生活在這里的人特別幸福。
我家的魚不全都是我媽去賣,有時魚販子到我家把魚全買走了。有時,魚販子不來,我媽就去賣。我媽去賣魚時,每次都帶上我。帶我去,不是擔心魚被偷而讓我看,也不是讓我從小就學賣魚,而是讓我學一學在賣魚過程中,根據魚的價格如何算每個買魚人應付的錢。那時,我總會聽見母親在口中算,“一三得三,三三歸九……”不知不覺中,我學會了“乘法口訣”以及兩位數以內的加減運算。一次,我同母親一起賣赤腳蝦,七毛錢一斤,一位買主買了一斤三兩,我居然算對他應付的錢。他笑著對我母親說:“這孩子真機靈,會算錢了。”母親說:“孩子小,在家沒事干,帶出來看看練練吧。”離開時,他摸了摸我的頭,還給我贊許的眼光和微笑。是的,母親帶我去賣魚是有意讓我學習計算。而海鮮路就是我人生的第一課堂,母親是我的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我不但在這條路上學會如何算錢,我也在這條路上學如何算計我的人生。
“海鮮路”自然地成為一個自由農貿市場。一天,看著母親賣的魚要完了,我就去玩。剛從母親賣魚的位置出來,就看到很多比我大些的小孩子都在賣菜的地方搶著撿菜腳,我也跟著去撿,我認為我在幫家里做好事,母親會表揚我。撿著撿著,不小心,就被菜框上的繩子絆倒,滿身是泥沙,我不好再撿,抱著菜腳回母親賣魚那兒。母親見狀,拍著我身上的泥,意味深長地說:“傻孩子,我們缺的不只是菜腳。即使餓了,也不會吃菜腳,我們自家菜園也有菜。記住,有了字(知識)就有一切。”從那時起,就在海鮮路上,我懂得了知識的重要性。我記住了母親這話的瞬間,也記住了我的人生。
家鄉的“海鮮路”,除了集海鮮在這賣以外,“海鮮路“的.出名,還因為有一道出名的小吃——粉條湯。這里的粉條湯最出名,也最誘人。佐料中少不了蝦米、蟹湯……清甜、可口,這是家鄉粉條湯特有的風味。每天凌晨四點鐘開始,當其它的大街小巷還在伸展著疲倦的身軀在夢境時,粉條湯店的裊裊炊煙已把海鮮路熏醒了,并在忙碌著。忙著聞撲鼻誘人的蝦米,忙著讓賣小吃的人們搬凳子,忙著為魚販子及漁民們騰位了……這時炒粉條聲、碗盆相碰聲、搬凳聲、吆喝聲、討價聲……吵吵嚷嚷,為還在夢鄉的我奏了一支和諧的獨特的家鄉曲子。這正是海鮮路這個喧囂的市場的前奏。賣完魚后的漁民們就在路上吃粉條湯或炒粉條,邊吃邊談論著鎮上各地方發生的新聞。
那時,我從未見過父親或母親吃上一次粉條湯,我曾在路上的粉條湯店前問過母親,是不是我家吃不起。母親說,不是,是留著錢供我們上學,以后我們就可以天天吃粉條湯了。是的,我現在天天都可以吃上粉條湯了。
現在,“海鮮路”已不再賣海鮮了。小鎮上已有了一個規模不小的農貿市場,海鮮都拿到市場上賣了。海鮮路老了,不再忙碌著零售海鮮了。但它永不失去“海鮮”的特色。這里有了收購海鮮的大店。家鄉的人們也不只以捕魚為業了,都興起了養魚、養蟹、養蝦等養殖海鮮的養殖場,外地收購海鮮的就直接開著大貨車到養殖場了。
沒有了以前那樣的喧囂、興隆、熱鬧,海鮮路變成了一條實實在在的石頭路,是一條收購海鮮的必經之路。但過去這里的繁榮喧嘩等一切已經在人們的心上打下了烙印。那古銅色的皮膚,那堅實的臂膀……就是海鮮路的歷史見證。
散文《家鄉的路》 篇5
我的家鄉坐落在大西北甘肅省一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記憶猶新的還是家鄉的那一條條簡易的土路,那一條條簡易的土路,形如帶,貫穿連接于村里、村外,村口的那一條主路,猶如一條細長的絲線,永遠牽著游子的情斷情長。
小山村有多久,村里的路就有多久,村里的小土路有好多條,其中的一條就是當地人叫“陽山路”,是從名叫“陽山壑峴”的地方,唯一通向村里的一條稍微寬一點的土路,也算是村里的主路,通過這條路,可以走出村,如果走到了“陽山壑峴”,就可以看到村外相鄰的村莊和外面的世界,走進這條路,就算走進了小山村。
這條路上,落滿了記憶中時光的塵埃,布滿了歲月的滄桑,也有村里的悲、歡、離、合和村里喜、怒、哀、樂的各種故事。這條路就像村里的一條主動脈,承載著小山村里所有的生命氣息。
聽老一輩人說,自從有了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祖輩們便開辟了這條通向村外和村內鏈接的土路。這條簡易土路,至今一直和小山村同呼吸、共命運,連通著村內、村外的世界。
村里的這條路,是小山村的見證者,見證了小山村從貧困走向富裕、從弱小到強大,見證了人丁興旺得以繁衍,由原來的一戶人家到幾十戶人家;這條路也是村史的書寫者,從這條路上都走過了所有村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嫁衣,也送走了村里所有去世的父老鄉親,去天堂的靈魂;這條路也是追隨者的起跑點,多少小山村的莘莘學子,從這條路上出發,風里來、雨里去,從春走到了夏,從秋迎來了冬,艱辛的'從距離50多公里的縣城中學求學,才跳出農門,順利地邁進大學的殿堂;這條路也是小山村的的守望者,多少心地善良、頭發花白的父老鄉親,靜靜的站在這條路上,守望和等候,期盼著遠方的游子平安歸來,他們慈祥的面容、佝僂的背影,那花白花白的頭發,早已染紅了夕陽西下的半邊天;這條路也是小山村的傾訴者,聽過大地的苦悶,叩響了村里土生土長的一群少年,從這條路上出發,勇敢的走出小山村,去追夢時代創業發展的夢想!可惜現在,這條路上只留下村里的留守兒童無限的思念和孤寡老人無助、蒼老的嘆息!
自從村里有了這條通向村外的主路,村里的每戶人家息息相通,就連村里的一畝三分黃土地,每家每戶承包的一畝三分黃土地,也與這條路筋脈相連、血肉相扣。因為生活在這個小山村里心地善良的的人們,他們世代以農為本,他們常年在這條路上風里來、雨里去,迎來朝陽、送走晚霞,通過這條路,才能到達自己家的一畝三分黃土地里,艱辛的勞作,種植著希望,期盼年年有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獲得更好的豐收的喜悅;在天旱的一年,他們付出的汗水也付之東流,換來的只有欠收的沮喪。可是,他們從不嫌棄這條路!反而一旦有農閑時間,不斷地修修補補這條路,以方便村里的每個人的出行。
在今天時代的潮流的云集下,什么創業之路、打工之路、產業之路、脫貧之路、致富之路、精準扶貧之路、一帶一路、升官發財之路……五花八門的路,脫穎而出,無奇不有。可是大西北我的家鄉,位于偏僻小山村里村中間的這條路,依舊保持著記憶中的原貌,在時光的風雨中飄飄搖搖,一如既往、靜靜地守護著這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神態安詳,鑲嵌在小山村的中央,耐心等待著常年在遠方奔波的游子,早點歸來,平安地踏上回家的路途……
尤其是在今天“中國年”春節來臨之際,看到那些有千山萬水相隔,千里之外,常年在外面艱辛拼搏的游子、久居鬧市的商人和官位顯赫的家鄉的嬌子,他們都不顧長途乘車、乘船的勞頓,風塵仆仆,如春燕撐開翅膀,從四面八方,飛臨各自的家鄉溫暖的巢穴,和家人團聚的情景,再一次勾起了今天在異國他鄉拼搏的游子,對家中的親人,那種永無休止的牽掛和無限的思念!大西北我家鄉的那種濃濃的年味兒和淳樸的鄉情,仿佛早已把游子的魂,早已引到了故土那片家園,踏上了進入小山村那條記憶中最熟悉的土路!
散文《家鄉的路》 篇6
世上的路有千千萬萬條,甚至無數條,這么多的路你注定無法都走過,可家鄉的路你要經常地走一走,尋覓過往歲月的蹤跡,勾起對家鄉美好的回憶。家鄉的路就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讓你走在路上的時候,想想過去、現在和未來。前段時間與妻重走了一回家鄉的路,腦海里裝滿了家鄉情結,也扯出了我心中深埋著的縷縷情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家鄉返回小城,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便想抒發重走家鄉路上的感受。
一個周末,我和妻駕車沿著筆直的公路直通村莊,見村前的大橋欄桿已換了新裝,給人煥然一新之感,這座通往外界的橋,可是村子的一張“臉”,瞬間看了這張“臉”,卻讓我思索了半天,我在想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沿橋通往村中心大街的寬敞水泥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大街兩旁的一個個小賣部,一輛輛私家車停在了大街兩旁,隨處可見悠閑的村民說笑著行走在大街上,坐在慢行在車里的我,早已按下了車窗玻璃,一邊與窗外父老鄉親熱情地打著招呼,一邊就到了村子中央,見這么多的老人或坐或站在村委大院門前曬太陽,足有20人吧,出于禮貌,我急忙讓妻停車走下車來,與他們說起話來,還不時地端詳起剛剛裝修一新的村委大樓,還有剛剛修整的村委大院,只見村委辦公樓上懸掛著鮮紅的大字“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心中思忖著:是有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子了。再聽村委大院內傳來動聽的樂曲,見有十幾個中老年婦女隨舞曲時而扭著喜慶的秧歌,時而跳著歡快的廣場舞。這真是:歌聲伴著笑聲,歡樂伴著百姓。我在想,原在城市里的廣場舞也延伸到了偏僻的農村,農村在變,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在不遠的明天。
我沿著大街小巷走進了一個堂弟家,見他剛買的房子又裝修一新,把整個庭院罩了起來,冬暖夏涼,也顯氣派。再走進兩間為一的客廳,這里擺上了新式沙發、冰箱,還有新穎別致的空調,我頓時眼前一亮,還沒等我問,堂弟便說:“這是為兒子準備的婚房,前幾天剛剛裝修完。”我見弟妹在那間洞房里在不停地擦拭著地板,整理著物件,只是打了聲招呼,也沒過多地打擾她,便和堂弟坐在沙發上攀談起來,我便問他房子裝修花了多少錢?他顯得十分輕松地回答我:“裝修加買家具接近20萬。”我聽了不免有點驚訝,農村房屋雖說不值錢,可裝修費用遠遠超過了房屋的本錢,也接近或超過了城市的普通裝修,據堂弟說,村里近幾年剛興起的這么裝修,攀比著的投入越來越大,我猜想著堂弟的收入也接近了七位數,他就是管理著蘋果、葡萄、大姜發了財,在老家大多是這種情形發展起來的,從堂弟家走出來,我仿佛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影子。
其實,我想重走家鄉路的一條重點路線是到龍灣水庫,是因為它的美麗和聞名,也因為兒時的我常到老龍灣砍柴、割草,摸魚、撈蝦的緣故。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夢想,少年的足跡,以至后來的美好回憶。它背靠山東省著名風景區大澤山的南麗玉峰頂,東接鰲山,西鄰酷似“長龍”的長龍山,在群山環抱里,在青松護衛中。是我家鄉秀美山川的一個澗,離村子大約有3公里,離平度市區大約12.5公里,是平度市古現河的發源地。由龍灣水庫順勢發展起來的“龍灣公園”,那可真是順風順水,被平度市政府列為全市八大風景名勝之一,風景旖旎,山青水秀,瓜果飄香,美猴歡跳,山雞歌唱,鴕鳥馱人,漁歌晚唱,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
我和妻沿著通往“龍灣水庫”的路一路前行,路兩旁是一片片果園,果樹已落了果。行之不遠就到了一個可觀“狀元石”的地方,因為我熟知這個地方,便停下車,拿起相機,急忙下車,朝著迎面一塊酷似“狀元”的巨石,變換著不同的角度,“咔擦、咔擦”地拍著照片,拍完照片,我駐足良久,不忘拜訪這位久違了的“狀元”,這時,我的思維深處又想起了一段美麗的傳說,說的就是眼前這塊神奇的巨石,頭戴烏紗,手持笏板,面向西南,立在山巔,這就是一直流傳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狀元石”。
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月二龍抬頭那天,家鄉的石山附近突降大霧,環繞在山間長達半月之久,就在云霧繚繞期間,鄉人聽到一位老者沿村莊附近大聲呼號:“青石山,白石趼,天降狀元面龍顏。”“長嶺對石山,今年出狀元。”就這樣一直呼喊了半個多月。濃霧漸漸褪去,上山的人們忽然發現,石山頂上突起一塊巨石,站在一個角度看,極像狀元裝束,一傳十,十傳百,都這么神奇地傳說著,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狀元石”。巧合的是,在距家鄉不足十里的地方有一個人叫蔡齊,他從熟時,經常約友在“狀元石”附近的“先生地”、“八文章”誦詩論文章,正是這年春天,蔡齊中了狀元,這是平度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當時京城在河南開封,稱奇的`是,“狀元石”又面朝著那個西南方向,于是人們更傳得更神乎其神了,對霧中老者“青石山,白石趼,天降狀元面龍顏。”“長嶺對石山,今年出狀元。”的呼號更信了,這就使狀元石的傳說更添了神秘的色彩。
其實,這總歸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傳說,只是起初人們都沒發現這塊“狀元石”,后來,有人發現了,這就帶有突然性,接著又出了一名狀元,便增加了神秘感。“狀元石”一直流傳著,人們把“長嶺對石山,今年出狀元。”改成了“長嶺對石山,輩輩出狀元。”昭示著家鄉后人們有美好前程,后來,雖沒出過像狀元似的人物,但接連出了國防科工委25基地司令員喬平、副司令員喬正才、平度建國前即任縣長喬天華、北海艦隊正師級干部喬洪安、團級以上干部十幾名,知名人物很多,升遷傳聞不斷。然而后來,南方的一個風水先生來到這里,一看兩面高山聳立,中間流水潺潺,竟有這么好的風水,就要想法把它壓住,趁夜晚在長嶺坡的山腳下埋了一個姑子墳,至今還在,大概以被挖開,許多人都看到里面有一雙女人穿的小鞋。這個美麗的傳說雖不足信,但此后家鄉出的知名人物確實少了,人們便對“南方人會踩地,北方人會看天”這句民間古訓深信不疑。即便這樣,人們仍寄希望于狀元石,有人專門請來石匠,為正在上學的后代在狀元石腳下刻上名字,期望帶來好運。現在,重走在“狀元石”附近路上的時候,讓我思考了許多、許多……
與狀元石遙遙相對的是長嶺坡,在它的山頭上就是一個叫“小石門”的地方,這是一個在土層中天然形成的奇特的石門,酷似一個“小牌坊”,是山東青州至登州趕考、打官司的必經之路。這個山門非常奇特,左門把似神工鬼斧削成的巨石,右門把很像一位面向“狀元石”弓著背的老人,家鄉人都叫它“鍋腰石”,鍋腰石膝下有一塊方石,家鄉人和來往的客人走累了常常在這里歇腳。到了這里就想坐下來抽上一袋煙,長舒一口清新的山澗空氣,很愜意,頓感輕松了許多,我在這里歇腳的時候,曾不覺放眼遠望,周邊群山環抱,中間天然的石門變成通途,我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竟有如此的造化,不覺間,心曠神怡,思緒萬千,心情好極了。在幾公里之外還有一個“大石門”,與“小石門”遙遙相對,形成了奇特的天然屏障,一直是我憧憬和神往的地方。這次重走家鄉路,卻見這個神奇的“小石門”沒有了,大概被人為地破壞了,留下了些許遺憾,思維深處只有對它過去的美好印記。
接下來,就沿途往“龍灣水庫”的方向走,路旁有一眼山泉特別值得稱道,這眼山泉無論天氣多么干旱,從來沒有干涸過,泉水叮咚,日夜流淌。因山泉的神奇,引來了美麗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流傳較多的一個版本說的是龍太子在老龍灣潛心修煉,終于返璞歸真的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的四太子觸犯了家條,激起龍王大怒,一怒之下將龍太子驅逐出家門,罰到老龍灣這個偏僻的地方。且說這個龍太子到了這里,天天出苦力修煉,疲憊不堪。有一天,他感到又累又餓,一不小心就蹲到了,這一蹲,蹲出了一泓清泉。后來,這個龍太子成仙,這個山泉也就被稱為“神仙泉。”相傳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龍太子,很久以前就在半山腰上建了一座龍王廟,香火盛極一時。到了上世紀90年代,村里又重新修建了龍王廟,這座龍王廟,廟外雄偉、壯觀,廟里雕龍畫鳳,生動描繪了老龍灣的神話傳說。1994年,村里組織趕起了老龍灣廟會,每逢農歷3月19日和9月9日,周遭百姓前來趕廟會的絡繹不絕,香火不斷,成了老龍灣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眼山泉不只是神話傳說的“神泉”,也是造福百姓的良泉,泉水清澈、甘甜,傳說能治百病。兒時上山砍柴、割草渴了、累了,掬一捧甘甜的泉水喝下,美美地甜到心里,頓覺神清氣爽,有了精神,感覺渾身也有了勁頭。重走在這條路上,奇異的神仙泉,又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就是在這個神仙泉附近還發生過一個神秘的故事。兒時常聽家鄉老人講過,多年前的一天,村里有一個嗜酒的人,經過老龍灣,到山那邊的下馬村走親戚,這家親戚伺候的不錯,他喝得也開心,喝著喝著不覺天就黑了,晚上接著再喝,喝得差不多了,說要走,客人再三挽留,他怕家人擔心,執意要走。起初,走著還算順利,可到了老龍灣這眼山泉附近的小路時,隱約聽到這里有拉胡琴的聲音,再一細聽,不光有拉胡琴的聲音,還有隱約的樂器聲。他想,荒山野嶺的黑夜里,怎么會有拉胡琴的?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想,嚇得像丟了魂似的,拔腿就跑,到了家,蒙頭就睡,可直到天亮也沒睡好。有人不信,也壯膽夜間到那里去聽聽,也聽到過類似聲音的,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多了,就神秘了。
現在,重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我似乎對這個神秘的傳說有了新的認識,我認為,這是水沖擊著凹型的石頭而發出的如同音樂般的聲響,尤其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聽起來就特別清晰,就更像音樂的聲音了,不過,現在這種神秘的傳說漸漸淡漠了,不需要過多解釋了。
重走在“龍灣水庫”的路上,一邊走,一邊想,不覺間,就走進了老龍灣,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接連成片的果園,到了高大秀美的牌坊,讓人就進入了一個美的境界。一個親戚在這里看門,見了我倆,熱情地打著招呼,并打開了山門,行走了不遠,就到了停車場。待從車上下來,猛一抬頭,龍灣水庫大壩就矗立在眼前。這座大壩是改革開放的現實成果,沐浴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家鄉領航人開始覺醒了,充分利用老龍灣這塊風水寶地,投資67萬元,歷時4年之久,依山而建起蓄水35萬立方米、壩高21.6米、壩長164米的大型水庫,被譽為“全國村級最大的塑料防滲水庫”,原國家水利部部長侯捷、原山東省省長趙志浩都為之嘖嘖稱贊,領導稱頌的背后,更有造福家鄉的一面,這座水庫更是是家鄉人民的一座豐碑,是凝聚在百姓心中的一座豐碑。悠閑地走在蔚為壯觀的水庫大壩上,就如同站在三峽大壩上一樣自豪,真有“高峽出平湖”的美好想象,舉目四望,豁然開朗,滿目青山綠水,山中郁郁蔥蔥,如同游走在美麗的山水畫中,如癡如醉。妻在大壩上變換著不同的姿勢,我也變換著不同的角度,“咔擦、咔擦”不停地拍著照片,瞬間定格這美麗的景色,我笑著對妻說:“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啊!”妻子聽了笑了,我覺得更美了,便又舉起了相機……
從美麗壯闊的大壩上可順路走下來,也可順爬梯,我倆選擇沿爬梯而下,層層欣賞著美麗壯觀的大壩,一路走來,大壩盡在眼中。大壩下面建有仙人橋、八角池,還有二龍戲水的雄姿,造型獨特,獨具匠心,令人頓生美好的遐想。當我站在老龍灣水庫大壩上的時候,我不止一次、兩次地在想,假若汛期站在大壩下,那種感覺就更好了,可舉目觀賞著21米多的美麗瀑布,聆聽著嘩嘩的流水聲,還不時有水滴被風吹著飄落到臉上,涼颼颼的,心情好極了!龍灣水庫真美,真是一步一景。現在還時常讓我沉浸在美好的遐想里,讓我思念,令我神往,不,它已走進我的心里、走進我的夢里。
重走家鄉路,讓我看到的是家鄉的變化,感受到的是一股現代文明氣息,家鄉人正在路上,奮進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道上;重走家鄉路,我還看到了家鄉的美景,讓我欣慰,也有美中不足的人為破壞,讓我感傷。重走家鄉路,讓我收獲多多……
散文《家鄉的路》 篇7
家鄉的變化真大啊!那秀麗的山川景色,日新月異的村莊、一排排嶄新的樓房令人心曠神怡。然而,最讓我感到很驚喜的是車下那寬闊平坦的水泥大道——村村通公路修到家門口啦!
九十年代末期,我們村子沒有一條象樣的路,全是土路,晴天滿身土,下雨滿腳泥。尤其是收麥時節,收割機都進不去,全靠鄉親們一鐮一鐮割。鄉親們上街趕趟集要走十多里的鄉村小路。雨天,泥濘的路面濺得人一身泥水;晴天,坑洼的路讓人難以騎車,就是步行也得小心翼翼,以免扭傷了腳。“有閨女不嫁二道河,二道河是個蓑草園”。那些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河地里那永遠也拔不完的蓑草,便是我對家鄉最清晰的記憶了。在村里、鄉里上學時,我最怕過星期天,最怕下雨天,因為,我要去放牛。往往是赤者雙腳,踩在那一個個水坑里,兩只腳總是被毆得紅紅的。到了城里上學,每學期放假回家春種秋收或者過年,內心充滿著恨與愛。我愛家鄉那濃郁的鄉土氣息,愛那樸實的親情,秀麗的風景,濃郁的風俗,平靜的生活,懶散的習慣,但我卻很怕走那些長長的土路。同樣十里路,卻總是感覺鄉村的路比城市的長很多。記得有一次放假回家,恰逢雨雪天氣,我在街上下車后借了輛自行車回家,自行車在村里走不了50米,就走不動了,厚厚的泥團把車輪塞得轉不動了!我急得真想掉眼淚,只好用棍子走一節戳去泥團再走。直至今天,走在小路上的那種無奈和疲憊的感覺還能體會得真真切切。
那一條條羊腸小道上留下了鄉親們祖祖輩輩肩挑、騾馬馱運的一串串艱辛的足跡,注滿了鄉親們時時代代艱難生活的辛酸熱淚。冬天,泥濘的土路上凍得堅硬如鐵;夏天暴雨把已經狹窄的山路沖得溝溝坎坎,面目全非,連人力車也難以行走。于是鄉親們便分片包段,拉來沙土,往往要墊上一兩個星期才能行走。小時侯,每逢放假或星期天,我總要和父親一起上山砍柴。記得一個深秋的早晨,父親和我又上山拾柴,可是到干柴的那座山偏偏要經過一個低矮的山洞和一條窄小且積滿了腳脖深水的山路。到了洞口,父親硬是讓我坐上拉車,我說什么也不肯,因為我知道父親拉這我過山洞將很吃力。可最終-----我拗不過父親,只好拿這父親的鞋坐上了車。山洞大約有半里來長,父親吃力地拉著車,嘴里大聲地喊:“一二三四------”近40分鐘過去了,父親總算拉著我走出了山洞。從車上下來,一不小心把斧頭掉在水中,我伸手去拾,“哎呦,涼死了!”。一股徹心徹肺的寒冷使我渾身打顫,望著父親那凍得紅腫的雙腳,我的眼淚奪眶而出。40分鐘的浸泡啊!我在被這深沉、博大的父愛所感動的同時,更恨這黑乎乎的山洞和窄小坎坷、積滿污水的山路,更盼望何時才能有一條寬闊的道路------
心愿終于實現了,沙土路終于變成了水泥大道,就連那半里來長的山洞小路,也修得能過一輛拖拉機。1997年,村里的鄉親們又集資修筑了一座有8個橋墩、寬3米多、長100多米的拱水橋。從此,鄉親們結束了時時代代上街趕集必須趟水過河的歷史。開通那天,76歲的王大爺捋著胡須,摸著光滑的路面,一個勁兒說;“這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啊!”鄉親們在小小的橋上蹦啊、跳啊、唱啊,一個個興高采烈、神采奕奕,歡聲笑語在山溝上空回蕩!1998年,縣旅游局又投資在家鄉開發了”天心洞“、“七星潭”兩個旅游景點。于是,公路的等級又提高了,水泥大道從縣城一直開到了深山的家鄉,路面加寬了,兩旁又進行了綠化,栽上了風景樹。每逢佳節,通往旅游景點的寬闊大道上人流如潮,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涌而至,來品味家鄉那山清水秀的神韻,品味山里人由衷的喜悅,品味山里人有滋有味的生活。他們的到來開拓了鄉親們的視野,活躍了鄉親們的經濟,更新了鄉親們的觀念,就拿我們村來說吧,昔日的茅草房變成了一排排嶄新的平房;每排之間的巷道也全部是水泥硬化,能通過一輛大車。再沒有趕著牛羊放牧的失學兒童,因為他們在縣、鄉兩級政府的關懷下,又返回了學校,走上了求知之路。于是家鄉那十幾個小村莊,每年都有幾個大學生帶著父輩們的殷切希望和山里人的驕傲和自豪,踏著新建的`公路飛出了山坳,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記得麥收時回到家鄉,走在平坦筆直的村村通路上,心里的那個“爽”就別提了,真是舒服啊。村頭在田里忙碌的王二爺看到我回來,就走過了和我攀談起來。他高興地說,想不到吧,咱村今天竟變得和縣城差不多了!
父親是位老黨員,干了30多年隊長,今年已76歲了,他對村村通更是感慨萬千。他說光收割機的到來就讓鄉親們擺脫了沉重的苦力。70年代,從開鐮到麥罷,收麥要用近一個月時間;80年代鄉親們割完麥,雖然不再用牛拖著石磙子打場了,可是那小小的脫離機打麥揚場下來,也得半個多月。今年路修好了,大型聯合收割機應時進地,連割帶曬帶去雜,一家最多二至三天時間就麥罷了。他感慨不已:是村村通路讓機械化成了現實,咱村老少爺們今年收麥省力多了,流汗少了!5畝小麥,全部割下來也就兩仨鐘頭。
路好了,鄉親們把能用收割機收割的地塊都種上了麥子。麥收時,漫山遍野金黃的麥田里一臺臺收割機來回奔跑……不幾天的功夫,全村幾百畝的小麥顆粒歸倉,以往用鐮刀收割小麥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村民也不用擔心雨季來臨耽誤小麥收獲了。這都是村村通的功勞呀!
二十幾年前村里也有過修路的熱烈場景,盡管那時的標準還比較低,但畢竟打通了通往村外的道路,讓鄉親們從此告別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車的生涯。今天鄉村的道路都得到硬化,鋪上了水泥,那鄉間道路是一條條飄帶,把村里與村外的世界聯結起來;那河流上的橋梁是一道道彩虹,正在實現人們通向小康的夢想;那生產大道是一條條錦綢,犁地機、收割機灑下一路歡歌;戶院之間,巷道相連,再也沒有泥濘和揚塵之困擾,再也沒有臭水和垃圾的污染。
深山老林里也有大路可走。這真是令人欣慰的一件大好事呀!
到了秋天,家鄉的頭道河村、陽莊村、后坪村……村民在公路旁建起了一個個溫室大棚,大棚里種著各種各樣的經濟作物,特別是在初冬時節,溫室大棚里一片綠油油的景色,分外耀眼。大棚里有蔬菜、瓜果,也有雞鴨。除了在街上賣以外,還運到了縣城。
更讓我激動的是家鄉---七里坪鄉的頭道河上居然架起了一座寬能并排行駛兩輛大卡車的現代化橋梁,橋欄高而美觀,橋面寬而平坦,它雄偉壯觀,和縣城的新湍河三橋相比美。與下游又低又窄的老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聽鄉親們說這座橋是國家投入的資金。
寬闊的公路讓鄉親們敲開了富裕的大門。金色的田野間,飄香的果園邊,一條條緞帶通向遠方,布滿滄桑的臉笑得是那樣燦爛,幾代人的夢想今天成為現實。寫滿純真的臉笑容是那樣的無憂無慮,不再擔心晴天的土,雨天的泥迷了眼睛、臟了衣服……
寬闊的公路讓農民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娛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前每到農閑時,喝酒、打牌盛行,農民也沒有什么其他娛樂項目,現在,科技種田、科學養殖、科技致富成了農民的新追求,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農民家里安上了程控電話,買了摩托車、農用車甚至面包車。
家鄉的公路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紐帶,是溝通政府與群眾的橋梁,是一條富民強村的黃金大道……”
啊,家鄉的公路呦,您帶給人們的僅僅是方便和舒適嗎?不,您是文明的象征,是進步的象征,在您的身上折射著黨的光輝,折射著黨的溫暖!
散文《家鄉的路》 篇8
騎著單車迎著微風,哼唱著歌謠,行駛在家鄉的小路上,有一種久違的單純與美好。
這條小路連著家和學校,高中時上學放學必經的一條路,那條路上有許多的楊樹,茂密而繁盛,一到夏天更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周的風景也都明媚鮮妍起來,豐收的稻谷隨風搖曳、風吹麥浪般自在愜意,遠處的水塘小溪恬靜地依偎著,耳畔時常傳來陣陣輕吟淺唱,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悠閑的吃草,彤紅的晚霞夕陽在山腳下依依不舍,孩童在田野里追逐,村民在田地里勞作,花生、玉米、稻谷、小麥等農作物遍地。
我在這條小路上盡情地玩耍,像一個少年,晚風追皺少年的額頭,卻永遠輕撫著少年的心。這里是我的精神家園,亦或是秘密花園。她承載著太多太多,包容了我太對太多,年少時的輕狂與落寞,曾經迎風、騎著單車吹著口哨,追逐著喜歡的女孩,也曾一個人大聲地唱歌、大聲地喊著女孩的名字,曾經青澀的少年,曾經愛慕的暗戀,都隨風飄遠,唯有老樹新芽依舊,唯有時光沉淀光澤,這一季剩下的盛夏。曾經高中考試,為數學操碎了心,為英語而殫精竭慮,為高考而努力奮戰,為考試而心灰意冷,為了解開一道數學題而欣喜若狂,為提高一點分數而倍感自豪,為朋友之間的情誼而欣慰鼓舞,為早一點起床而調整鬧鐘,為遇見心儀的人而守候許久,為晚自習下課而忘乎所以,為了一天放假而歡樂無限,為了走在這回家的路上、這上學的路上而欣喜若狂
這條老路一直陪伴著我走過春夏秋冬,靜穆地迎著我來,送著我離開校園,每次回家都會多走幾遍那條小路,仿佛每年我都會再聽杰倫的歌曲《七里香》《擱淺》等,看一遍韓劇2004《對不起,我愛你》與《風云》《天龍八部》,每次回家都要回母校、到公司附近的書店逛逛一樣,喝一喝街角的.珍珠奶茶,仿佛這一切都還在,仿佛回到了最青澀最美好的時光。
如今,我已經遠走他方,漂泊許久,而現在依舊,近一段時間,人世之情,人事離愁、前世今生攪得心灰意冷,整個人黑暗無比,完全顛覆了以往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年來精神刺激整個人快要分裂了,也許我會是下一個張國榮,診斷為神經錯亂,精神受到重創,需要靜養一段時間,幸好回家一趟,幸好我沒有傷害到任何人,而且我比張國榮幸運,身邊有許多朋友。而這一次,我也好好調整自己,無論是與非、對與錯,不管正與邪、愿與決,也不想前生或是后生,此刻,當下的我最快樂最舒服,最自由自在,天馬行空。
記得初衷,只要媽媽開心,就是我最大的愿望,這一生最幸運的就是有一位好媽媽。
如果我沒有了,就是對家人最大的罪惡。回家之后,家人不斷的開導,親人不斷地疏解,最終走出了抑郁,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重新修正。
路由心生,愛我所有。所經歷的一切都將讓我強大起來,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是一場夢,所有愛恨情仇都是一段情,活著,就有出路,也許這就是活路,唯有放下,才能看的清楚。
家鄉的路,這是一條重生之路,一條光明之路,一條救贖之路,一條回歸之路,一條自在之路,這也是一條自新之路,回歸本性之路,夢想之路,親情之路,一直為我指引方向,謝謝我的朋友們,謝謝您的陪伴,我會好好活著。
散文《家鄉的路》 篇9
家鄉的石板路,它是一條南北方向的中心村路,是我們通向南山和進城趕集的必經之路.我對這石板路,心有余悸,給我更多的則是苦澀的記憶。
石板路寬窄不一,南高北低,都是用一塊塊寬厚不一的石板鋪成,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其形狀各異。石板的鋪擺上有橫的有豎的,組成了不同的圖案花紋。間隙中沒有一絲雜草,每塊石板平整光滑,走在石板路上,石板路發出的聲音清脆激昂,就會覺得怡然自得,別有一番韻味。
在石板路中間有一條東西方向蜿蜒的水溝,歷經歲月雨水的沖刷,顯露出溝壑的印跡深而凹凸不平,水溝兩旁錯落有致,高低不等的院墻,如城墻一般陡峭而險峻,石縫中斜長的樹木奇形怪狀、神態各異,一眼望去,一道滄爽而古樸,原始原味的景觀。
家鄉的石板路,南北長約2里路之多,每一處連接通向數條巷道和胡同,每條巷道也是用大大小小的石板鋪墊,這些用青石鋪成的路,有的路段大小相嵌得很平整,其走向起伏依據地形和路面狀況而定,彎曲而錯落著。巷道和胡同里居住著每家每戶,還有各家大院,有趙家大院、王家大院、畢家大院、張家大院、刁家大院......
家鄉的石板路,也是我的求學之路。那時我走得非常艱難,我不知跌倒過多少次,摔倒了多少回,傷痕累累,每一步記著我童年的夢想。小時候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數石板路的石塊了,卻總也數不清。我便脫下鞋子,提在手中,光著胖乎乎的小腳,在一塊塊石板上跳啊、蹦啊,每次躍起的一瞬間,光腳丫觸摸到坑坑洼洼,清清涼涼的的石板上,又是多么的幸福。便喊道“一、三、四、二、五、六......”,我的聲音順著石板路傳的很遠......突然重重摔倒,我便又蹦跳起來,不亦樂乎。
有史以來,家鄉的石板路如一位年邁的智者,在默默流淌的歲月中帶給了我多大的快樂,保存了我多少美好的回憶!似水流年,歲月滄桑,路人的腳板將原本粗糙不平的石板磨得光滑如鏡,呈現出種種印跡花紋。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在石板路上曾發生過無數次人間悲歡離合的往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是經過這大大小小的石板路上,留下了那輕盈、歡快或沉重的腳步,還有歲月的印跡。
家鄉的石板路和蜿蜒的水溝,把整個村莊分割成四個明顯的片區,在二者交叉的西南角的拐彎處有一口老井,井口方型,寬不足一米,井口有繩索勒出的.幾道深深印跡,井壁徒而水深,水質清澈見底,每到夜間會出現井中影月的景觀。每天的一大早這里就接續聚滿各家各戶打水的村民,還有在水溝旁洗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婦談笑風生,真是一個熱鬧的場面。
后來我漸漸地長大了,我挑著滿滿的水桶,走在石板路上哼著小調,總感覺輕快而信心十足,內心里總幻想著未來家鄉美好的前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歲月光陰已過,往日的水溝早已變成一條平坦寬廣的省道,我們行駛在這條道路上,視野開闊、心情舒暢。家鄉的石板路,已變成平整的水泥路,只可惜沒有留下一張石板路當年的圖片和一段圖像,只留下我們往日的記憶。
如今,我們再次走在這條路上,腦海里總回想起腳下石板路那清脆的回音,在耳邊、在大街小巷里回蕩著......
散文《家鄉的路》 篇10
江南山鄉的美,如詩如畫。縹緲的水霧、飄忽的山嵐迷蒙了山村,迷蒙了村前那條青石板路,也迷蒙了我的眼眸。
我愛戀曾經走過的青石板路。
家鄉的青石板路,是一條彎彎溪流。流過家家戶戶,流過田間地頭,流過村前蔭濃煙柳,流入清新淡雅的風光里。
家鄉的青石板路,是一條歲月小河。流經多少歲歲月月,流出多少人生故事,流逝在風雨滄桑的歲月中。
原本塊塊厚實的青石板鋪成的路,因為腳力的磨礪而傷痕累累,因為車轱轆的碾壓才凹痕深深。日久年深,風霜雪雨,恰恰洗刷成一幅幅壯美的山鄉畫頁。在春光蕩漾的季節里,青石板上依稀可見的條條紋理,都是美麗山村的一道道風景線。它透著綠意,透著生機,透著靈動,透出山里人的堅毅。而在秋陽斜暉的時候,青石板路才顯露出她的古老和滄桑來。
夏日里,濃蔭下,青石板路旁,是孩子們的最好玩處。小朋友們喜歡光著腳丫玩耍,把自己的小腳板與清涼的青石板相親相吻,享受那股從腳底鉆入的'清涼,沁入心脾的感覺真的舒服極了。長大后去山外上學,青石板路是我們行程中的客船,朝去夕來,年復一年。從家里到學校綿綿十幾里山路都由青石板綴成,如同一條飄動的青絲帶,飄過山山嶺嶺,飄到鄉里學校近旁。小同學們甚至打著赤腳,奔奔跳跳與“青絲帶”共舞,一路歡快地去圓自己的讀書夢。大人們就不用說了,青石板路是他們離不開的奔走生活的經由之路。
我的家鄉,依山傍水,千年馬湖,久負盛名。因為有了青石板路的承載,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山鄉文明。因為有了山村血脈的擔當,才有了她厚重的人文歷史。普普通通的青石板路,走出多少血性男兒和莘莘學子。明末曹汝蘭,清廉如月,潔靜如荷,廉能并著,一身正氣,深受明清兩朝三代皇帝推崇,為世人楷模。至今,村頭那座“三朝侍御”牌樓,還在見證他的清廉與正義。
時代變遷來得非常的快。現代交通取代了古老的交通方式,新農村建設徹底改變了農村的落后面貌。家鄉的青石板路,早已順應時代潮流退出了歷史舞臺,回到原本屬于自己的歸宿而深藏大山,留給人們空閑時去回味那段美好。
在我腦海里,家鄉的青石板路并沒有消失。少兒時代的深深足跡不僅烙在了青石板路上,也烙進了我的記憶里。多年來,沒有因路的消失和時代的變遷,變得模糊不清而失去印象,反而常常勾起我對家鄉青石板路的眷戀。
散文《家鄉的路》 篇11
窗外,綠色的海洋清新你的明眸,村落,成為孤島,花草,成為點綴,綠色的麥浪把人間的煙火包圍。濃濃的春意融入這一樣濃濃的綠意之中。小麥,蟄伏一個冬,狂舞一個春,冬天,它的堅強,為人間帶來一絲暖意;春天,它的豪放,為大地增添一份光彩。雖然,渺小的不能再渺小,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然,我存在,我就開懷,我就會醉舞春風,我就會自由自在,不必想,不必問,不必猜。時空的美麗中,有我的呼吸,無限的生機里,有我的豪邁…望著綠色的海洋,我的心也隨之起舞,舞出生命的綠色。
剎那間,車猛然停住。一名稽查人員從前邊一輛轎車中走出,朝公交走來。
“哥,就說這是你領的孩子…”司機還沒說完,稽查人員已經上來。
車上一共三名乘客,一個不知名的孩子,妻子和我。
“到哪兒?”
“到束館!”
“幾個人”
“三個,我們一家三口!”
“前邊的貨是誰的?”
“我的!”
“下來!”稽查人員一把拉住孩子說。
我心猛然揪了一下,不知是不是會有狂風暴雨。
孩子被拉到公交車梯上,一測量。超出一米二了。
“補半個人的票!”稽查人員說。
我從口袋里掏出五元錢遞給他。
“哥,謝謝你!”司機邊開車邊說。隨手遞給我五元錢。
從縣城到束館,八十里路,貨物算一個人的.票,一共能掙四十元,還要上繳。司機少報了一個小孩和一件貨物。只報了我和妻子兩個人。如果查實說謊欺騙,那就會被嚴懲,甚至丟了飯碗。我的心海在酸楚中翻涌。
一幕驚心動魄的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
警車堵在無證三馬前面,三馬司機掉頭疾馳。警車旋即又截住,三馬又掉頭狂奔。怒罵聲,呵斥聲伴隨機車的隆隆聲,響徹黎明的鄉村公路。如是者三。警察放棄,三馬逃逸。
再追我就碰死你,三馬司機豁出命的怒吼聲經常回蕩在我的腦海。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何至于此!我心中不停的念叨。
魚水關系怎么成了魚油關系。我們能不能不再放水養魚,能不能不再釣魚執法,我們心中能不能把執法的目標定格為執法為民而不是執法為人民幣。我們在制度貫徹落實中,能不能真正讓群眾滿意,讓百姓安心,讓人民形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在執法過程中,能不能多一些人性,包容鄉親那一點小任性、小放縱、小自私、小特權,讓他們心存感恩,讓他們感到溫暖。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難才能同當。
思緒中,小孩下車;思緒中,剛才的稽查人員又一次把公交逼停。
“小孩呢?”
“先下車串親戚了!”我平靜地說。
行駛的公交再一次喚醒我的思緒,妻子的家鄉越來越近,這是闊別多年的家鄉,岳父母住在縣城,村里只有內弟一家,因此很少回去。然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隨著時光的流逝越來越濃,逼迫著妻子想回家看看。
內弟是一個比較任性的男兒。胖胖的身體,容不得他干粗笨出大力的活,于是只好想方設法謀求生存,開藥鋪,學廚師,打零工…歷經千辛萬苦,終于開辟出一條成功之路。他養了上萬只雞,好年景可賺十多萬。雖說不很富有,但是謀生足矣!用他的話講,生命,靠積累經驗,掌握技術,靜等好年景。人可以做到豐產,但不一定做到豐收,時機不待人,歲月不等人,不能朝三暮四,要始終中努力鉆研本專業,精通本專業,持之以恒,方可在雨中化作游龍,在風中書寫感動。他按照他的目標去拼搏,去奮斗,去成功!
是啊,飼養,防疫,生產,一條龍都完成的好好的,但是雞蛋價格落了,那就是白忙活,甚至賠本。更別說一場雞瘟所帶來的傾家蕩產的損失。人生路上,哭過、笑過是很正常很正常的事。隨著時光的推移,心的磨礪,做到不喜不悲,寧靜于心,淡看榮辱沉浮,靜觀花開花落。那是一種心境,那是一種感悟!人生路上容不得走馬觀花,容不得得隴望蜀,容不得朝三暮四,我們只有賦寧靜于心,才能留清閑于途。才能穩扎穩打,尋找到自己的路,并能夠迎難而上,越走越好。我們每一個人,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有一顆奮起直追的心,這顆心讓我們不會隨容顏的衰老而慢慢老去,這顆心會讓我們伴著成功的喜悅而輕輕松松的走向下一個成功。希望還在,明天會好。明天會好,我們都會越來越年輕。
我們的民族,同樣在人類歷史中長存了五千年。有人類歷史上唯一最長的文明史。這是我們的巨大的財富。我們應該珍惜、珍愛、珍藏。我們應該學會揚棄。在不斷探索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而不應邯鄲學步,步人后塵,貽笑大方,危及存亡。
記住流逝的千折百回,千折百回,迎著時代流云,奮起直追,我們中華前程必將無限美、無限美!我想著、哼著,幸福的微笑帶著無限的期盼寫在臉上!
到站了,稽查人員沒有再次追來,司機長長的松了口氣。我的心也一下子輕松了許多,該追的,我們必須追;不該追的,我們是否應該放一放,把希望留給別人,把安全留給自己。
離家還有十幾里路,因為偏僻,沒有公交,我們不愿打擾親們,租車到家。一個個現代化的養雞場成為我眼前最美好的風景。雞的咯咯聲,是最動聽的問候。無數的雞鳴,化作中華雄雞引吭高歌的聲音,一遍遍唱響中華希望的夢!
【散文《家鄉的路》】相關文章:
記憶深處的那條路散文05-14
我的家鄉散文10-06
路依然走下去散文02-15
我的家鄉經典散文01-27
家鄉的牛經典散文06-01
我的家鄉汪曾祺散文03-24
描寫家鄉丹東散文07-25
賈平凹《太陽路》初中散文閱讀06-13
沒有路燈的路散文隨筆(精選41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