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散文的作文匯總8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文的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的作文 篇1
我是個書蟲,因此,談到讀書,我簡直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我完全可以說上幾天幾夜,甚至寫成一本小說。顯然,把這一切都寫到這篇作文中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只想談談那讀書的日子。
猶記得讀人生第一部巨著《三國演義》的情景,那是我八歲的時候。那時我雖小,但也識得不少漢字了,于是媽媽便讓我看《三國演義》,同時也可以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嘛!
說真的,當時我一看見那本厚書就腿軟了,心想:這真是一個艱苦、漫長的歷程。不料,事實與我的想象完全相反,當我一翻開書,就完全被書中那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我做完作業就看,躺著看,坐著看,連上廁所的一點時間也不放過,真是“走火入魔”呀!現在想起來真是發笑,當然,因為一些不正確的讀書姿勢,我也付出了代價:戴上了眼鏡。
讀書的'日子,心總是隨著書在動,曹操殺呂伯奢那一個片斷,讓我恨不得操起菜刀把曹操砍死,闞澤獻降書差點被斬,讓我緊張了好一陣子,尤其是《赤壁之戰》,讓我似乎看到了曹營火光沖天的情景,我時而一躍而起,時而拿著一桿“銀槍”殺敵,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個時期,就在戰場上廝殺似的。
當然,書中也有我不愿意看到的場景:如《華容道》、《走麥城》和《白帝城托孤》就是三個典型的片斷。其實,最讓我傷心的也是唯一讓我流淚的是《葫蘆谷司馬懿脫險,五丈原諸葛亮長眠》,讀完這一章,我不禁仰天長嘆:蒼天啊蒼天,你為什么下那一場大雨,讓司馬懿死里逃生,卻讓諸葛亮長眠于九泉之下呢?雖然我悲痛不已,但歷史如此,我也只能扼腕嘆息了!
自讀了《三國演義》之后,我又陸續讀了許多名著,如《水滸傳》、《格列佛游記》等等,每次讀書,我都覺得整個身心都融化在書中了,我與主人公同歡喜,共悲哀。讀一本書仿佛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讓我興奮不已。
散文的作文 篇2
20xx年,我們因為相同的目的——上學,在濟南相遇。也許是第一次見面是你的微微一笑,緩解了我的尷尬,是我對你印象深刻;也許是我們都是遠離家鄉,在外地生活的人,使我對你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許有很多很多原因,我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快樂的日子是短暫的,亦是永恒的。我們在一起學習、玩耍、惡作劇的一幅幅場景,都像是一張張的溫馨的照片,永遠的鑲嵌在我的腦海里。每次因現實中的一句無意的話,似曾相識的動作而勾出了腦海中關于你的記憶,心中泛起了一圈圈漣漪,充滿著談談的苦澀與甜蜜。那苦澀宛如一根根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細絲,緩緩的纏繞在我的心臟上,不緊不弛,壓抑著我每一次細微的呼吸,總之,難以用言語描繪出那份感覺。也許,這正應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話。
曾記得,有一次歇周末,無聊的我們約好一起去新華書店看書。一大早,太陽剛剛從地平線爬出來,周圍的云彩被鍍上了一層淺淺的金箔。溫柔的風緩緩拂過我們的黑眼圈,緩解了我們昨晚因興奮而導致的疲倦。我們兩個坐上公交車,倚在深藍色塑料的椅子上,一前一后,興奮地討論中午干什么,看什么書,在哪吃飯……累了,我們就把頭靠在車窗上,望著馬路上越來越多的車輛,但卻依然覺得心情愉悅。
散文的作文 篇3
白熾燈下,木書桌前,一碗黑茶,一首單曲循環的《南山南》。聽著聽著,覺得《南山南》的歌詞描述的是你、我、他,是許多人的青春。這里面有懷舊的心情,也有自我救贖的精神,以及無窮無盡的青春歲月。
曾經青春年少的“80后”現在也都說自己是懷舊的一代。播放民謠的收音機,唱著搖滾的地下音樂會,放著經典電視劇的各大衛視頻道,以及還能瞧見坐著許多沉迷網絡游戲小孩的網吧,都是懷舊的見證。青蔥校園里的讀書歲月,懵懵懂懂的大學初戀,某間教室里的集體放聲高歌,都是精神在升華。我們的回憶有歡樂的笑聲,宛如午后和煦的陽光;我們的成長也有曾經不諳世事的青澀,這就是有苦味的歲月。
總聽長輩們說起他們的艱苦創業,現在想起來我們也可以跟后輩晚生們談起我們的奮斗歷程。從“美猴王是不是應當登場央視春晚”的熱議話題就可以看出,整個“80后”上承父輩時代的價值審美,下啟新世紀時代的多元思維,懷舊成為了一種凝聚的張力、一種自我認知否定再認知的過渡、一種漣漪于歷史漩渦的思想火花。
誠如此題可言,記憶也好,回憶也罷,其實是有選擇的。例如現在三十而立的我——一個教歷史的胖子還在想“我的高中”和“我的大學”,“如果當年如何如何”,“可能現在會怎樣怎樣”,這就是潛移默化地自我救贖,至少在精神上或者念想上。同時也要承認,已向社會繳械投降的我,在現實中只會沿著自我選擇的路走下去,即使現在不能實現曾經的或者現在的宏偉理想,我也會并且始終秉持內心保持的那一份寧靜。這也是掙扎于現實又無法百分百脫胎于現實之后的自我救贖。
有時候,我常常自嘲地講這可能不是所謂的“正能量”,但我們這一代“80后”的確是要自我的救贖,只是每個人有權利選擇一種自認為適合的救贖方式。比如我,堅持每周鍛煉身體,閑暇時間飲茶聽琴,心靜的時候讀會兒書,疲乏的時候積極休息,努力做到不把工資交給醫院,努力做到不給爸媽添麻煩。這就是適合我當前的救贖方式。
然而,無論現實是如此的磨礪一個人的棱角,每當我讀到“從來緯地經天業,皆在躬行實踐身”,我也自認領悟了湖湘精神;每當我讀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也依然熱血澎湃。這就是我“寧可食之無肉,不可心中無竹”的自我救贖。所以我想說,套用《明朝那些事兒》里的那句“那一夜,我夢見百萬雄兵”。希望我們的青春使命有所不同,但萬世不變的是心中的拼搏。
思考,是一個“80后”“教歷史”的胖子我對這個世界的注解。網絡上說,每個時代的人有不同的苦惱,的確如此。我堅信,豎著的青春屬于今天的'我們。我們的時代注定是多元化的,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們的時代注定我們要多思考,獨立的思考,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我們的時代注定我們即使痛苦,也要前行。
我不喜歡用心靈雞湯式的文字激勵所謂的奮斗,苦惱、失意是人生的必然。因為豎著的青春時代要有那么一點兒憤世嫉俗,要有那么一點兒特立獨行。豎著的青春,其實就是我們的青春還有三分傲骨、七分正氣、十分真情。
回想我過去的點點滴滴,思考與成長密不可分。大學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自己安安心心地從事一份自主選擇的職業。雖說從事中學歷史教育時間不長,但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博覽群書的“讀書人”,做一名百家講壇式的“引路人”。心有所想,定位自是分毫不差。有人曾講,工作和生活要分開,要學會自我解壓,尤其是涉及人與人的工作。我認同這一點。也許有時候生活和工作一時難以分開,但開心的時候笑一笑,遇到挫折的時候也笑一笑,做一個看淡風情、直抒胸臆、獨立人格、寬容處事的“傻瓜人”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想想歲月并不長,100個50歲的人站成一豎列,就是我們整整中華文明五千年。
除夕懷舊,希望我們的青春不止淡如白水,不止忙碌不分晝夜,不止為愛得淚流滿面,也不止身賤低如白菜價。因為我們的青春是多元的。
散文的作文 篇4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喜歡收藏字畫,有人喜歡收藏文獻,有人喜歡收藏鐘表……而我卻收藏了一段呼嚕聲,那是我最珍貴的藏品。
有人說,大愛無言,至愛無聲。而我收藏的卻是一段有聲的愛。
小時候,總喜歡和爸爸一起睡覺,因為那讓我感到很踏實。我總喜歡把頭埋在爸爸的臂彎里,然后雙手雙腳緊緊夾在爸爸身上,因為爸爸身上肉嘟嘟的,幼時的我只覺得很好玩,心里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舒坦,只想就這樣一直睡下去。爸爸也總是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打著呼嚕睡去。
于是,這呼嚕聲便伴隨著我一天天長大。
長大后,因為逐漸難以忍受爸爸驚天動地的呼嚕聲,我已經六年未和爸爸同睡了,并且,晚上我總把房門關得嚴嚴實實的,生怕哪駭人的呼嚕聲攪了我的美夢。
前不久,我去參加外省單招,爸爸執意要陪我去,他說這是父母的責任。
我和爸爸同睡一個房間,白天考試,晚上就在房間著休息。夜色漸濃,爸爸早已酣睡,并發出了他標志性的呼嚕聲,聲音震耳欲聾,還不斷變換著音調,窄小的房間好像也在隨著爸爸的呼嚕聲顫動。
然而,我此時卻在想,是的,爸爸他累了,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此時此刻,爸爸的呼嚕聲仿佛天籟般動聽。雖然我們之間隔了一條走道,但是我們的心卻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大愛無言,至愛無聲。爸爸以他無私、無言、無聲的愛,悉心地養育了我十九年。父親,這兩個簡約而不簡單的字眼,使我肅然起敬。
夜,靜得出奇,只聽到爸爸的'呼嚕聲。這是我多么熟悉的聲音啊。正是這聲音靜靜地陪伴了我十九年。這是我幼年時的搖籃曲,是我生長的音符。將來,它還會陪伴著我奏出我生命的最強音!
爸爸還在酣睡,他臉上忽然露出了一抹滿足的笑容。他一定是夢到了我,夢見我還像幼時一樣埋頭在他的臂彎下酣睡,我倆手中都抱著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爸,晚安!做個好夢。
我會永遠珍藏著這段呼嚕聲,珍藏著這段記憶,珍藏著我的父親。
散文的作文 篇5
守住承諾,就像天空守住蔚藍與明凈;守住承諾,就像大地守住雄厚與遼闊;守住承諾,就像駿馬守住剽悍與健壯。
飛雪守住了對大地的承諾,于是有了雪花片片,玉樹瓊枝;花兒守住了對春天的承諾,于是有了萬紫千紅,百花爭艷;落葉守住了對樹根的承諾,于是有了“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壯舉;星星守住了對天空的承諾,于是有了夜空中的交相輝映,繁星閃爍。
若干年后,經過歲月洗禮和時間的打磨,我們是依然記得昨天的笑臉,還是任憑那份承諾蒼白無力地暴露在歲月的長河中,讓風吹日曬雨淋,讓時間的.利斧刻上道道傷痕?
同窗三年的風風雨雨、歡笑淚水,同窗三年的真摯情誼,十年后是否依然歷歷在目?那份承諾是否能完美地兌現?一件件用你我組成的往事堆砌起來的心靈珍珠,是否依然被我們呵護得光滑如玉?
當那張寫著沉甸甸的承諾的紙條傳到我們手中時,我們都滿懷深情地說:“我一定會回來,一定會參加這個十年后聚的會。”當兌現承諾的那天到來時,我們是否依然記得當年那兩行熱淚,一腔深情?我們是否還能守住那份純真的感情?
承諾,是成長的腳步,是希望的資本,是失望的源頭,是個人時代的終結。多一份承諾就多一份責任。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之間有一份承諾,我們就要承擔一份責任。
讓我們共同守住那份承諾,守住心中那道最脆弱又最堅強、最甜美又是苦澀的防線。
散文的作文 篇6
我不是很喜歡看小說,因為我總覺得那不是真實生活里的世界。我喜歡看散文,一篇一篇總能用質樸的語言,真實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打動我。我看的散文書很多,而我最喜歡的兩位作家是龍應臺與丁立梅。
當我看完龍應臺的第一本書《野火集》時,我就被這個華人作家所震撼,她用一種鋒利堅韌的語言,寫出了這么一本書。《野火集》使我覺得龍應臺是一個嚴肅的女性。但當我翻開《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時,我不由得為之動容。原來,龍應臺更多的是一種母性的慈愛,她將一種種愛寫進了她的書里。這些書反映了龍應臺的經歷,殊不知,其實也是在向我們表達了人世間的母愛、親情、博愛。可以說龍應臺的“人生三書”里沒有一篇是由多么華麗的語言拼成的,它甚至沒有語文上所謂的好詞佳句,它全部都是龍應臺發自內心的話,可我卻為這樣的一篇篇文章感動。
另外一個作家并沒有龍應臺那樣的有名,也沒有龍應臺出版的書那樣的圖書銷售量。可我更愛她的文章。在她的世界里,世界萬物都是美好的,都是有愛的。她就是丁立梅。她的'寫景書《遇見》用很平常的語言卻寫出了世外桃源;她的感悟書《暗香》告訴了我們每一種花開都是對大自然的饋贈;她的寫實書《暖愛》用她自己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感動我們。
我喜歡她的樸實“滾滾紅塵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會陷入孤獨,但只要人世間有愛在,有善良在,有朋友在,就會有春暖花開”,我喜歡她的感悟;“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會一些人記得您,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這就是我喜歡的兩位柔情似水的作家和她們的書。
散文的作文 篇7
在很多人的筆下,描寫過各種有名的花:艷麗的玫瑰,多姿的菊花,婀娜的荷花,以及牡丹、丁香、月季、海棠,然而,在春暖花開的三月,我愛那姹紫嫣紅的桃花。
桃花,是三月的象征,是春天的象征。桃花散發出的.陣陣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鉆進你的鼻孔,讓你不由自主撲進春天的懷抱。
三月份去武漢,在東湖公園,我領略到了一番別具一格的色彩。
一進園,好像走進了花的世界,置身于花的海洋!春風徐徐吹拂著,桃花在風中搖曳,好像在向我們招手,說:“歡迎,歡迎。”
桃花有粉紅的,深紅的,淡紫的,在碧綠的葉子映襯下,更加鮮艷。
一陣風吹來,朵朵桃花瓣像一只只蝴蝶,在如詩如畫的春天里,撲閃著翅膀,翩翩起舞!
我們在花的海洋里徜徉著,看看這朵含苞欲放,看看那朵嬌艷欲滴,再看看那朵芬芳迷人。
在這花海中,我忘記了所有煩惱,仿佛和桃花融為一體。花上方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蝴蝶飛著。這真是一幅漂亮的畫啊!
嘴饞的堂弟叫起來說:“哎呀,苦死我了,這花瓣苦死了!”我一嘗,確實苦極了。桃花把清香送給人們,留給自己的卻是苦,這不正是人們甘于奉獻的寫照嗎?
散文的作文 篇8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句詩想必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隨著春天的到來,我們學校開展了一個新活動——放風箏。
4月4日是屬于我們六年級的風箏節。早晨,清風徐來,我滿懷著期待來到學校。進了教室,我早已將早讀的事拋之腦后,心里一直想著放風箏的事。對風箏節來臨的喜悅與激動難以掩飾。過了沒多久,劉老師走進了教室,微笑著說:“同學們,我們一起去放風箏嘍!”全班頓時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我們來到操場上,同學們立即解散,我也持著風箏向對面跑去。開始放風箏了,我一只手拿著風箏,一只手握著線,奔跑著,可風箏還沒飛起來就掉下去了。但我沒有氣餒,仍舊信心滿滿的。接著我又試了好幾次,可能是不常玩,所以沒有經驗的關系吧,都失敗了。終于有一次,我的風箏飛起來了,雖然飛得并不高,但使我有了動力。于是,我鼓起勁兒,又試了一次。經過前幾次的失敗,我掌握了許多放風箏的要領。我在等待時機。不一會兒,風突然變得很大,這時我朝著逆風的方向站著,手上拿著風箏,開始奔跑,接著我把風箏往天空中一推,然后放線,同時也要適當的'拉線和收線。風箏迎著風快活的飛著,我在風中歡樂的馳騁著。只見我的風箏高高地懸在空中,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充滿了成就感。
天上的風箏一只又一只,好像夜晚的繁星數不勝數。在一旁觀看的老師們,不知什么時候,竟和幾個同學跳起了皮筋,似乎還童心未泯呢!
雖然風箏節很快結束了,但這短暫的時光卻給我們留下了一段美好、純真而又深刻的回憶。
【散文的作文】相關文章:
散文的作文03-14
【精選】散文的作文三篇10-05
家鄉美散文精選作文11-24
散文隨筆作文11-26
關于優美散文作文03-09
中國經典散文12-06
跋涉經典散文12-06
味道的經典散文04-21
秋波經典散文12-06
散文經典文摘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