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文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讀和鑒賞能力。
2.學習和借鑒詩中借助一種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寫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金色花》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為生字新詞注音釋義。
衍(yǎn)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兩朵花并排地長在同一個莖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異而不常見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傾斜、歪斜。
慈憐(cílián)愛憐
蔭蔽(yīnbì)(蔭今讀yīn)遮蔽、隱蔽;庇蔭
2.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1.導語設計: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一個人類吟詠不絕的主題。同學們,你們和母親朝夕相處,是否感受到母親那細微的點點滴滴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詠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簡介: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于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于婆羅門種姓。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兩姐妹》等。1913年憑借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兩位巨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3.思考:
(1)這首詩寫了什么事?表現了什么?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
(2)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
四、賞讀課文,品味探究: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戲具體指什么?
(三個場景: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讀書,投影書頁;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3.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4.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五、體驗反思:
1.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2.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我們要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進行朗誦比賽。
2.抄寫課文詞語。
3.選作基礎訓練作業。
第二課時《荷葉母親》
一、復習檢查
背誦課文。
二、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詩,道盡了天下兒女回報母恩的真切心聲,可以說是古人對母愛贊美的千古絕唱了。從古至今,歌詠母愛的作品實在太多,因為,我們都生活在母親用“愛”作支架撐起的翅膀下。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荷葉母親》,是又一曲兒女發自肺腑的心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作家冰心對母親的深情傾訴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她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詩集),《超人》(小說、散文集),《寄小讀者》(散文集)等。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重音等。)
3.思考: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怎樣的一幅圖畫呢?這幅圖畫中包含了哪些內容?由此你聯想到了什么?
(風雨中荷葉為紅蓮遮擋風雨的圖畫,荷葉護蓮圖;圖畫中包含了蓮花、荷葉;聯想到了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母親,聯想到了母愛。因此,要讀出感情,語速要稍慢,讀出溫馨和深情。)
四、賞讀課文,品味探究
1.課文圍繞“紅蓮”作者描寫了哪幾個情景?體會一下彌漫在這首詩中的情緒的變化。
(三看紅蓮: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雨打紅蓮——荷葉覆蓋的紅蓮;三種情緒: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用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對母愛的贊美之情:荷葉因有保護紅蓮這一偉大的舉動,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葉一樣的母親呢?這樣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對母親的贊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紅蓮是作者描寫的重點,作者又為什么要寫九年前與祖父在一起賞蓮的情景呢?請說說自己讀后的理解。
(把花與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筆。)
3.“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心中的雨點”指什么?體會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母愛是偉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時候得到安慰,在孤獨中的到歡樂,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時得到幸福。)
五、體驗反思
在大自然的風雨中,那一朵白蓮早早凋謝了,而這一朵紅蓮因有了荷葉的蔭蔽必將開得愈加燦爛。同學們,聯系你們的生活實踐,說說這場暴風雨讓你們聯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風雨——挫折、困難;紅蓮——因為有母親的時刻關懷和安慰。)
六、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所描給的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場景,十分溫馨感人,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又讓人順理成章的聯想到母親的呵護及關愛,從而使荷葉母親的形象美好又偉大。的確,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童;母愛是無私的,她將永遠保護著你,伴你一生。作者通過對荷花的細膩觀察,得出人生感悟,這正是我們學習寫作的最好藍本。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請以具體的形象作喻,來完成下列句子。
母親,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親,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課文寫法(借助具體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寫一篇隨筆。
4、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頌,同時也體會寄情于物寫法的妙處。
附: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在媽媽身邊幸福、快樂
孩子的純潔、可愛
母愛的光輝
對母親的愛
溫馨、快樂
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
讀書投影書頁
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荷葉母親》
冰心
借景抒情
景 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煩悶
雨打紅蓮不適意
荷葉遮蔽紅蓮不寧的心緒散盡
聯 想
母親無私愛護子女
附:拓展訓練:
(一)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淡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排比、擬人)。
2.詩中用(發展、貢獻、犧牲)三個詞,對不同時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這首詩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鼓勵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獻、自我犧牲。)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C)
A.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色彩詞匯,巧妙點明了時間正在向前移動,事物也在運動變化
B.詩中表現了詩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時的愿望和理想
C.“芽兒”“花兒”“果兒”其實是作者的化身
D.這首詩共三段,句式結構基本相同
(二)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頭來
感謝春光的愛——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終于沉默
母親啊
你是那春光嗎?
1.明明想“感謝春光”,卻“終于沉默”。為什么不說呢?這其中包含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因為他認識到幾句感謝的話是不足以報答“春光的愛”的,沉默中包含著更深的感激與敬意。)
2.最后的一句話隱含著對母親的特別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補充上一句話揭示出這種感激之情,發揮你的想象補充上。
(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這首詩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達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寫出那句詩嗎?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散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能有感情的朗誦散文詩。
通過誦讀感知內容,感受本文語言的清新美和含蘊美。
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
誦讀全文,通過誦讀感知內容,感受本文語言的清新美和含蘊美。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冬日里那紛飛的雪花,飄飄灑灑,無邊的天宇,凜冽的北風,滿眼銀裝素裹,讓人情思飛動,浮想聯翩。正是這凝聚著春霧夏雨秋露的情愫的落雪,讓魯迅先生詩意頓生,一篇明朗的題為“雪”的優美散文詩誕生了。讓我們一起走進《雪》去欣賞美景,欣賞那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斗志。
二、預習抽測
教師放錄音范讀,要求學生聽了朗讀之后,完成練習。
學生聽朗讀,完成練習。
三、內容感知
學生跟讀范讀。
學生小組討論題目,黑板展示答案。
四、仿寫句子
教師出示句子。
學生進行仿寫,口頭展示。
第二課時
一、溫故抽測
教師出示抽測題目。
學生完成并批改。
二、研讀探究
教師出示題目。
小組討論,黑板展示。
教師總結歸納,闡釋象征手法及其運用。
三、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問題,出示魯迅作品,啟發學生思考:雪有沒有其他的.象征意義。
學生揣摩,自由發言。
四、小結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章的解讀,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希望大家能開拓思維,將來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散文教學設計3
初中散文教學設計方案
散文教學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許多的教師在教學散文時會面臨諸多的困惑,如: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體會文本——教師自己讀不懂;不知道通過什么方法讓學生領悟到散文的內涵;找不到教學的突破口等等。
面對這些困惑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第一我們應該了解在初中階段學生要掌握的有關散文的閱讀要點: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態度;領略作品的人生哲理、優美意境;理清句子的順序;領會修辭手法的運用(表達效果);領會精彩詞語的妙用;能順著文章意思仿寫句子。
第二我們要了解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按表達方式的側重點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寫景、抒情、哲理散文等四類。我們要依據其不同特點確定其閱讀的一般方法。
(一)敘事散文
敘事散文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它側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優秀的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敘事散文。
敘事散文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閱讀途徑為:第一,明了人物形象的內涵。明了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意義。第二,了解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種描寫、映照、襯托等。第三,把握文學作品的主旨。
(二)寫景散文
寫景散文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它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它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間震撼的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對景物加以生動地描繪。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寫景散文中的價佳作。
寫景散文的閱讀途徑為: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態、聲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內在品質和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分析刻畫形象的表達技巧。
(三)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指注意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作者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抒情散文的閱讀途徑為:第一,明確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還是托物言志。第二,把握作者抒發的情感。第三,聯系文章主旨。
㈣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指通過刻畫某種具體現形象,將作者要表達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來啟發讀者,讓讀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種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小思的《蟬》和席慕容的《貝殼》可謂哲理散文的佳作。
哲理散文的閱讀途徑為:第一,把握全文主旨。第二,把握貫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體形象。第三,整理分析作品刻畫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第四,分析具體描寫的形象特征,理解闡發的哲理。
總之,了解閱讀的基本方法,注意把握散文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才能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第三我們應該教會學生鑒賞散文。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加厚學生人文素養的底蘊,《課標》在義務教育“第四學段”中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由此看來,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點。那么我們如何教會學生鑒賞散文呢?我覺得我們要在教學設計時注意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一)把握立意
散文,或敘事,或抒情、或說理。它通過對某個人物某件事情的敘述,對某種風物的描繪,來抒發某種感情,表達某種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啟迪,使之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蕩。有的思想比較集中,情感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諱,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
探索散文主題的途徑與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
1、從作品的寫作背景探索主題。
主題的表現不可能離開一定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觀的制約,想辦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樣的心境下寫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社會環境怎樣等,是我們探索散文主題的重要途徑。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要想明白主題,必須了解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心情。
2、從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題。
文眼,是指那些特別精煉警策的詞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題的凝聚點。這點睛之筆,正是我們探索散文主題的直接途徑。劉熙載在《文概》中說:“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所謂“神光”,即散文的主題;所謂“照映”,即指主題對散文的統攝作用。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苛政猛于虎”,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蕭伯納《貝多芬百年祭》中的“貝多芬的音樂是使你清醒的音樂,而當你想獨自一個靜一會兒的時候,你就怕聽他的音樂”……都是“神光”閃爍之處,透過它即可以窺探文心的奧秘。
3、從作品的重點段落探索主題。
散文的主題,它固然得通過作品的每一個段落表現出來,但它絕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個段落固然也都要為表現主題服務,但它們所擔負的具體任務并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寫某個具體的部位,或在敘述某個事件的過程,或在結構上承上啟下以表明過渡等。可以說,一篇散文的大部分段落與主題的關系并不是直接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出于結構上的考慮,與主題全無關系。一篇散文的主題,它常常是通過作品中的某一二個重點段落來表現的,它好像是支撐一篇散文的“力點”,它是我們探索主題時千萬不能忽視的地方。
4、從作品的內部聯系中探索主題。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來的'確是“散”的,但它的內部卻極有分數。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內部聯系中掌握行文的來龍去脈,分析主題,這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5、從作品的總體傾向上探索主題。
探索散文主題有個最為常見的毛病,就是不從作品的全局著眼,不從全部題材的總傾向考慮,而是孤立地從某一枝節、某一部分來歸納主題,這是必須要克服的。與其他文學樣式比較,散文表現主題并不是通過完整的情節,也不是集中通過某一兩個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過一些事實的片段、生動的場面、作者的感懷來表現的。所以,從總體傾向上探索主題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二)體味情言
散文具有含蓄美,即“抒情從不明說,全憑暗示”,作者不能在作品中直接站出來說明自己的用意,而是盡量用形象來說話,將深廣的思想內容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同時要留有余地,做到“有余不盡”“令人于言外可想”,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空間。因此,要真正享受到散文的含蓄美,首先應了解散文含蓄美的實現手段。
含蓄不等于晦澀。不明說但仍要說,不直露但仍要露,只是作者把本意情感作了藝術化的處理,才形成含蓄美的。作者將自己的本意情感進行藝術化處理的主要手法有:一是托物言志、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便是作者的情;三是虛實相生,借設想、想象曲折表達好惡愛憎;四是運用象征等多種修辭手法使真意婉轉而出。因此,理解感受散文的含蓄美,方法大致是:
1、從形象入手,體物動情。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組織人、事、物、景的重要線索,它使作品的結構顯得緊湊嚴密、波瀾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靈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將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間。可以說,一篇優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兩種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寫景是為了抒情明理。若離開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們在鑒賞散文時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從即景、披事、體物入手,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2、從技法入手,領略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種“意在筆先,神余言外”的意境,也是一種“若隱若現,欲露不露”的效果。這“若現”“欲露”的真面目往往是作者運用“特技”之所在,象征、比喻、擬人、雙關、反問、夸張、反復等,對特定語境中的語句的深層含義起強化作用,能幫助我們深刻品味意境那豐富深遠的內涵,獲得美感享受。
3、反復朗讀、咬文嚼字
體味散文的語言美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朗讀,散文課文語言優美動聽,讀起來像詩歌一樣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給人以音樂美。教學時我們以朗讀為主,以讀代講。所以朗讀指導是教師教好散文體裁課文的一項基本功。因此,在備課時,教師首先要備朗讀,至少讀三四遍,對于散文的朗讀要求是:要讀出意境。就是要讀出情意,讀出畫面。很重要的點是教師在讀時也要學會邊讀邊想象。比如讀到“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在讀時,教師就要懷首一份寧靜淡遠又不失希望的心情以舒緩、輕柔的語氣朗讀,并在腦中出現畫面:在冬天的寧靜的早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天空的紅霞中徐徐升起,柔和的陽光穿過迷茫的晨霧,給人以無限的溫暖。
其次欣賞語言,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通過聯想和想像領悟語言的表達效果。比如朱自清的《綠》中有一段文字:
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這段描寫文字優美,作者運用聯想和想像,讀者也只有通過聯想和想像再現那難以言喻的梅雨潭的奇異的美——綠,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來感受梅雨潭的“立體感”形象,才能體會作者那濃濃的喜悅之情。
(2)認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詞造句。任何好的作品,從表達角度來說,作者只有在遣詞用句上下一番工夫,選用鮮明、生動、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詞語,才能完美地表情達意;從閱讀角度來說,讀者只有認真品味這些詞語,才能更好地領會文章的內容和語言,才能有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主要體現在透徹地了解精妙的語言所表達的作家思想情感的意義和情味,也就是認真揣摩品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用語,這樣的語言能夠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的語言同文意有什么關系。如朱自清的《綠》中開頭那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細心品味這里的“驚詫”,除了字典上的意義“驚奇、詫異”之外,還有深深的情味,作者用它襯托了梅雨潭無比的奇異之美,表達了作者對它的贊美和喜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喜悅之情。
(3)悉心培養對散文作品的審美情趣。散文的語言對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寫上常常造成一種意境,在總體形象上給人以美感,為讀者描繪出一種情景交融的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詩情畫意之感。如《春》,全文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等畫面,作者以詩的筆觸描繪春天,贊美春天。這樣,讀者必須抓住語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進行開掘,在開掘中深入體味,也就是要對語言文字有敏銳的感受。這種敏感來自于自身的經驗和透徹的體會。比如,作者寫花色鮮艷,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來比喻,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熾烈濃郁,霞的輕柔艷麗,雪的高潔純凈,同時映入讀者的腦際,給人以生活實感。當然,語感要通過閱讀不斷地培養。有了這語感,“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才能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提高對散文作品的鑒賞能力。
散文是極其富于個性化的文章,也是極其富于內涵的文章,要想把散文教好,教師必須把以上三點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明確教學的方向,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理解散文、鑒賞散文。
散文教學設計4
課程分析
散文《坐火車》選材于《幼兒園綜合課程》中的主題《春天真美麗》。這首散文富有童趣,內容淺顯易懂,給人的印象是活潑的、優美的。在“坐火車”的游戲中孩子感受到散文優美的意境。通過散文幼兒體驗到春天的美,同時增添了
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課程目標
1.欣賞散文,感受坐火車時觀察到的春天景色。
2.理解詞和短語:一片、綠油油、金黃色、鉆……
3.通過游戲,體驗語言活動帶來的樂趣。
課程準備
1.物質準備:PPT、大紙箱做的“山洞”
2.知識準備:
(1)事先了解幼兒有關坐火車(汽車)的經驗,知道從車窗往外看風景。并組織幼兒玩“火車”的游戲。
(2)散步時引導幼兒觀察一些春天的'景象。
課程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游戲《坐火車》,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坐過火車嗎?春天到了!坐上老師的小火車一起去郊游吧!聽!火車開了!
(聽音樂,坐火車)
二、主要部分
1.第一次播放PPT,初步感知理解散文內容。
(1)嗚!長長地火車開啦,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車往外瞧!
提問:寶寶們!你看到了什么?讓我們走近一點看一看!這是麥苗!它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的?像這種很綠很綠、綠得發亮的綠色我們可以說綠油油!什么樣的麥苗啊?(請幾名幼兒學說:綠油油的麥苗)
(2)火車繼續出發嘍!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 車往外瞧!
提問:咦?這是什么呀?真漂亮!像這種亮晶晶的黃色我們可以說金黃色!什么顏色?
(請幾名幼兒學說:金黃色的油菜花)
油菜花漂亮吧!我們也變成一朵金黃色的油菜花吧!
(自由做油菜花)
你是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出我是金黃色的油菜花)
(3)火車 又要出發嘍!一會兒我們還會看見什么呢?
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車往外瞧!
提問:咦! 怎么回事啊? 怎么什么也看不見?
哦!原來火車鉆進了山洞里。
(4)這兒有個長長的山洞,想不想鉆山洞?好!那就鉆進去試試吧!
(5)鉆進山洞看見什么啦?(什么也看不見)
山洞里什么樣子的?(黑乎乎)
小結:剛才坐上火車往外瞧!一會兒是綠油油的麥苗,一會兒是金黃色的油菜花,咦?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見了?原來火車鉆進山洞里!坐火車有趣嗎?
2. 第二次播放PPT,完整欣賞散文。
(1)想不想再坐一次?好!坐上火車準備出發嘍!這一次把你看到的景色大聲地說出來哦!
(2)師幼完整朗誦散文。
(3)邊游戲邊朗誦散文。
3. 創編活動。
(1)寶寶們,坐上火車往外瞧!春天美不美?哦!那你覺得還會看見什么美麗的景色呢?
(幼兒自由講述)
(2)分散觀察并講述。
師:一起去看一看、瞧一瞧!和好朋友說一說。
(3)集中講述
(4)集體創編
師:好!火車繼續往前開啦!把你看到的大聲地說出來哦!
(5)鼓勵幼兒與教師一起朗誦散文。
三、戶外活動:開火車
師:走!坐上火車,一起瞧瞧幼兒園里還有哪些漂亮的風景呢?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車往外瞧……
附: 散文《坐火車》
嗚!長長的火車開啦!
坐上火車往外瞧:一會兒是綠油油的麥苗,一會兒是金黃色的油菜花。
咦?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見了?
哦!原來火車鉆進了山洞里。
坐火車真有趣!
課程反思
《坐火車》是一節散文欣賞活動。小班孩子在剛入園時,一個拉著一個開火車散步、外出參觀,樂此不疲。《幼兒園綜合課程》中有一節散文活動《坐火車》。前一陣,我們也剛帶孩子去公園秋游,在孩子有了生活體驗的基礎上組織這個集體活動,以“坐火車”的游戲形式層層遞進、貫穿始終,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
首次“坐火車”讓孩子動起來,邊走邊欣賞,邊走邊講述,初步感知詞語:紅彤彤、金黃色等等;再次“坐火車”幼兒很自然地完整地跟隨老師講述散文;因為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所以讓幼兒在“流動”的狀態下觀察“靜止”的秋景,這樣比坐在位置上單幅欣賞效果更好。而通過“山洞”的鉆爬游戲,孩子能親身感受到“什么也看不見”的效果。而且這樣的反復游戲,不但滿足幼兒“玩”的需求,孩子們學習的興致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在創編過程中,由于小班幼兒記憶力比較淺顯,所以利用車廂圖片墻幫助幼兒拓展思路,找尋記憶;“山洞”變成“圖片墻”會讓孩子們眼前一亮,也激發孩子“說”的樂趣。并在走走看看的過程中大膽地講述;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在一個安靜且寬松的氛圍里,通過去聽、去看、去說等方法,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教學設計5
主導思想:
中考中的散文閱讀是學生得分率最低的試題部分,很多學生從心理上就對其產生恐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度也很大,面對教師講課難,學生理解難,答題得分難的三難問題,特將總結出的一些相對簡單易懂的閱讀及答題方法介紹給面臨中考的考生們。
訓練目標
1明確散文特點:“形散神不散”。
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整體感知內容,準確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決定了閱讀訓練應該注重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體味;品析優美語言,辨析藝術(散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決定了閱讀訓練應注意對文章語言的揣摩和藝術特色的理解) 3汲取文化營養,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一 訓練方法——講練結合法
思維的敏捷性是以思維的條理性為前提的,所以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就要教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這樣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遷移;同時,“學生的認識能力是在認識活動中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也決定了訓練課一要給學生以充裕的自學活動余地。所以,本節課采取精講實練結合法。
近年來中考的試題給我們帶來這要的信息:靠強行灌輸、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已無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教學生以方法、規律,交學生以“鑰匙”,才能培養他們獨立的閱讀能力。
1、領悟能力
新課程標準在7~9年級的“閱讀要求”15條中有5條對“領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學性的不斷加強,這些都要求重視培養學生領悟題意、語義、文意和語境的能力。
2、篩選信息能力
加強信息意識,提高綜合能力,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學中重點追求的目標。
3、評價鑒賞能力
評鑒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級,盡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們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養成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 訓練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 知識儲備 有備無患
設計思路:通過此環節使學生對散文的知識掌握的更牢固,頭腦中有這些知識,分析時才能有依據。
(一) 概念
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
(二) 特點:形散神不散
形散:
1、取材自由: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等。
2、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象征、襯托、對比等。
3、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
神聚:主題集中鮮明。
(三) 散文分類
狹義的散文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三類:
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議論性散文
(四) 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
1、 內容方面
象征、對比、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小見大、聯想、想象等。
2、 結構方面
開門見山、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首尾照應等。
(五) 散文的語言
質樸、自然
生動、形象
深刻、雋永
第二課時:
二、 明確考點 百戰不殆
設計思路:學生結合經驗,歸納考點、題型,做到心中有數。并結合《收藏幸福》,了解題型,明確答題思路。
(一) 整體感知
考點1.寫什么(文章的主要內容)
考點2.為什么寫(寫作意圖,即文章要表達的情、理)
考點3.怎么寫(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后寫什么)
多數閱讀的第一題就是提問整體感知中的寫作內容或寫作意圖,感知題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所以多數信息應從文中來。
解題時要抓住六種重要句子:
1. 首句。一個語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轉的作用。
2. 反復出現的語句。
3. 感情句。語段中明顯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態度的句子。
4. 描寫句。那些刻畫人物和環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
5. 修辭句。為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運用一些修辭手法。
6. 尾句。語段的尾句或概括總結全文,或照應開頭,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發感情。表達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華主題,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二) 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及作用
方法指導: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推知其語境義。切忌“斷章取義”。
(三)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和作用
含義: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種修辭或寫作手法,故意將句子的真實含義隱藏,就好像為它遮上了一層面紗。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就應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隱身”術,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應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1.內容上,應從句子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系上分析考慮。
2.結構上,常見的作用有總領全文、承上啟下、前后照應、為下文做鋪墊、推動情節發展、點題、總結上文等。
(四)語言欣賞
A、用詞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等。
B、修辭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對偶句、反問句等 幾種修辭方法的分析與表述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 ,表達了 情感。 排比:表現了 ,抒發了,增強語勢,加強了感情。 反復,夸張:突出了(強調了) (的情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表達了(的情感),加強語氣,使文章有起伏。
C、句式之美——如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
(五)感悟拓展
《語文中考說明》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情感傾向,能做作出評價。” 方法指導:
1.啟示應從原文中引出來;
2.評價應表明態度及說明支撐的理由。
3.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語言通順,條理清晰,簡明完整) 總結:
為了準確的篩選、整合和表達,答題時還需重視以下幾個細節:
(1) 篩選時,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抓準核心句子——起始句、重
點句、歸納句,這些句子常常是提煉文段(或全文)內容要點(或中
心意思)的依據。
還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現的詞語、意義相近的詞語,這些詞語是內容
要點、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現,不可忽視。
(2) 表述時,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層次要恰當,結構要大體一致,
內容要涵蓋的全面正確,概念要限制準確,表述要精練確切。
三、掌握鑰匙 臨淵垂釣
收藏幸福
1、漸漸地,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漸漸地,人們一歲歲變老了。
何謂幸福?每個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雖然幸福的結局都是那樣地皆大歡喜。幸福可以漾在臉上,幸福也可以寫在心里,當幸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時,幸福是灼人的。
2、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力量,是千錘百煉之后提升出來的一種力量。一種踏遍陰森荊棘的勇氣,一種翻越陡峭山崖的氣魄,一種走過血
雨腥風的從容,一種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態。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黃昏的一刻,在天地交會中畫出美麗的寧靜之弧,又在寧靜中蘊含無數智慧的.精靈。
3、因此,幸福,其實是妙不可言的。
4、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輕易得來的,就像從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任何美麗的鮮花都始于一粒被人忘卻的種子,幸福是創造的過程,
5、幸福是走過了一段漫長的征程。
6、有人說,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喝一杯自己喜歡的飲料,穿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喜歡一個陌生人,或者,對著鏡子微微一笑… … 這淺淺的感覺,我更愿意稱之為“開心”,因為它們是瞬間展露的,或是此時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歡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種收獲。
7、因此———
8、幸福是不需要表白的,幸福更不是用來炫耀的,幸福是用來感受的,就像欣賞宇宙星空一樣,在沉默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9、幸福是偽裝不出來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來的,幸福是用來品嘗的,就像面對一道人的佳肴,十個人的味蕾會品出十種不同的滋味。
10、幸福是要小心呵護的,幸福更是需要秘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遠離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11、有人說,分享快樂,快樂就變成雙份;分擔痛苦,痛苦會減輕一半。快樂,其實也是開心的感覺,比起幸福的深厚,快樂就像鮮花上的露珠,陽光普照的時候,露珠就會消失……而幸福,則是那粒在泥土中不斷舞蹈的種子,它的美妙的肢體暗藏在一份冷靜的喜悅中。
12、 看到鮮花,人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美好的事物,有些人可以從心里深深地感知,有些人可以在夢中暗暗地向往,有些人只能從眼角偷偷地窺視,也有些人,連偷窺的勇氣都無以產生… … 曾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幸福的藍圖,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聞到花香采到甜蜜,有些人只在生命的終點被鮮花簇擁,還有一些人,只能是那么孤孤單單了無聲息地別離塵世。
13、 有一天,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幸福,請把幸福收藏起來吧!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的人,他們沒有機會播下一拉種子,也沒有時間等到花開的一刻,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擔而不是為人分享。
14、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幸福,應該是你心中的一份禪意,悄悄地收藏起來,在靜默無語中相伴一生的花樣美麗。 (選自《 讀者》 20xx 年第l 期)
1.作者以“收藏幸福”為題的意圖是什么?
2.從全文來看,作者對“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 3 分)
3.文中第10段“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醉的泉水,唯有遠離污染才能永葆清澈。”對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3 分)
4.本文語言表達很有特點,請以第三段為例從修辭的角度作簡要賞析。(4 分)
5.作者認為“幸福是需要感受的”“幸福是用來品嘗的”,又提醒我們要“收藏幸福”。
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談談你在生活中“感受”“品嘗”到了哪些幸福?( 4 分)
三、 實戰演練 提升能力 設計思路:實戰演練,學生分析考點、解題思路,提高能力
江南的雪
魯 濤
①對于一位在江南住慣的人,在嚴寒的冬天也難得一見雪的蹤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跡了。物以稀為貴,今年的拳雪就越發顯得珍貴。
②雪從正月十一下起。剛一開始,雪肆無忌憚如同撒鹽般落在廣袤的大地上,同時也不停地側敲著人們的房子、窗戶和雨傘,發出吱吱的聲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覺這聲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帶入了那個遠逝的夢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邊,我和小伙伴們正在聆聽叮叮當當的泉水聲。
③一陣洶涌的雪過后,接踵而來的是蘆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雖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頂上白了一層,宛如覆蓋了一叢白毯。樹枝上,草坪間,山尖上頂著一串串的小白花。與朦朧的天空灰白相間,很有些中國古代山水畫"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的韻味。
④雪雖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個蒼茫的大地比往常寧靜了許多,但也不像唐代詩人柳宗元所描繪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樣冷靜。寧靜之中也蘊含著蠕動:漫天的飛雪本身就是一幅時尚的動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時,也一步一步地澆滅了人們內心的煩躁和不安;還有路上三
三兩兩的車仍在穿梭,與飛雪的糾纏更添大地的嬌媚;偶爾還有幾個行人匆匆趕路,游離在這寂寥的雪國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個原因。那可能是跟人們的愛美有關,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這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爐旁邊,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調侃,享受著雪帶來的寧靜和悠閑。如果是讀書人的話,映雪讀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⑤雪除了給人們帶來寧靜外,還給人們帶來極高的興致和美好的希望。記得《世說新語》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陰》的文章,文章說:"王予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在納悶,何以使這位鼎鼎大名的書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晉名士乘興而行呢?聰明的人一眼就會發現,那就是"雪"惹的"禍"。可見,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劑品"和"開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筆生花;有了雪,農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們老百姓就真高興! ⑥江南的雪雖韻味十足,意興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國的雪,它顯得不夠剛毅,不夠堅強,不夠渾厚,嬌氣、羞澀、短暫也就在所難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見過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那么夸張。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國的雪作個比喻的話,我想:北國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漢子,豪放、灑脫,洋洋灑灑;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嬌小、細膩,纏纏綿綿。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地理與氣候決定人的精神氣質。
散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散文的結構特點
2、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3、欣賞積累散文優美的語言
教材分析:
初三學生讀散文不但要讀出淺層次的內容,不但要體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嘗試做“小小鑒賞家”,學會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去欣賞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鑒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寫作規律的影響。
《白鷺》是一篇寫物的精美散文,總分總的結構,圍繞“詩”這一特點,分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表達:外貌特征、水田釣魚、悠然樹頂、黃昏低飛,全文自然地使用了這樣一些手法:對比、比喻、擬人,用自然清麗的語言勾畫出脫俗清雅的白鷺形象。
《關于散文〈白鷺〉》是一篇鑒賞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談了散文的大體特點,羅列了各個大家的散文風格,然后說到郭沫若的散文風格,最后著重賞析《白鷺》。賞析《白鷺》作者使用了這些的方法:總體概括課文內容、適當摘抄呈現課文內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論性的語言。教學重點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學難點為教會學生欣賞散文的思路方法新課 標第 一網
教學設想:
學《白鷺》、寫《白鷺》、談共鳴。學生學習《白鷺》,寫出自己的鑒賞小品文,然后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曉雪的進行對照,談比較之獲。尊重學生對文章的原始體驗,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授以思路方法,學生通過對照比較自主提高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說出文章“總-分-總”的結構,說出作者眼中白鷺的特點-“詩”。
二、默讀課文,說說“詩”的內涵
1、帶著“作者為什么說白鷺是一首‘詩’”的問題,學生再讀課文,并圈畫點評。
學生隨機回答教師點評小結:白鷺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別致的詩;白鷺與清水之微波余輝,田地之拙樸闊然而構成的田野水墨畫是一首古樸靈動的詩;白鷺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獨立枝頭,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蘊清絕的詩;白鷺低飛于黃昏的空際,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詩。
本體是水田與白鷺,喻體是琉璃畫,是一幅有水有田有白鷺的畫,讓人頓時就聯想到那清雅素凈的中國水墨,這純凈的境界不正是詩的內核嗎? 生3:
文中的擬人是一首詩
“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而它卻很悠然……”
孤獨地站立、沉靜地思考不正是詩人所特有的本質?“悠然”不又顯得白鷺是如此瀟灑而淡定?
生4:
文中的對比是一首詩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或許有人會感著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用白鶴與朱鷺、蒼鷺比出白鷺的小巧與別致的美,用鏗鏘的歌比出白鷺的婉約柔和。這率性地對比正表明了作者對白鷺的由衷地贊賞。
生5
……
三、選段朗讀課文,表現文章的詩情畫意
指名讀、學生點評、教師指導,生演讀。
四、讀《關于散文》,說說作者談《白鷺》的哪些語句與你產生了共鳴。
教師示范:
“我喜歡散文,就在于它的隨意性和多樣性,就在于它是一種沒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體。”
我揣摸作者說的就是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聚”,《白鷺》不正是這樣的嗎?中間的那幾幅畫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每幅都充滿詩意;兩次對比,看似任性而為,其實每次對比的目的都是為了表達對白鷺的欣賞與喜愛。
學生在書上圈畫、點評、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寫得柔婉清麗、秀美含蓄……就是后一類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鷺》中白鷺的形象確實清麗而秀美,語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說還羞。
生2:
“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
文中“那……增之一分則嫌……,減之一分則嫌……,素之一忽則嫌……,黛之一忽則嫌……”的句式,整齊而又精練地描摹出白鷺的美麗外貌也表達了作者的獨特欣賞角度和欣賞感受。
生3:
萊辛說:“不要讓人一看了事,應讓人品味,反復地品味。”
曉雪引用的這句話正適合《白鷺》,《白鷺》的語言、《白鷺》所勾勒的白鷺的形象、《白鷺》所營造的意境、《白鷺》所表現的白鷺的靈氣都讓人越讀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
曉雪引用的古人語段,提煉出《白鷺》一文中白鷺的清新淡雅、脫俗不凡的氣質,也點出了郭沫若此類散文的特點——秀美含蓄、婉約清麗,同時又意境深遠、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課堂小結
題目:初三學生關于如何欣賞散文(以《白鷺》為例)
內容:散文作者的總體風格:
散文主要內容與情感:
散文語言特點:
散文手法簡析:
六、作業:
選擇你喜愛的一篇散文,嘗試寫鑒賞性的小品文。
板書設計:
散文作者的總體風格
散文教學設計7
活動目標:
1、能根據詩歌內容,簡單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快樂事情。
2、認讀重點字詞“親一親、、爸爸”
3、能根據原有進行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大圖書大字卡爺爺奶奶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將幼兒的全家福放在幼兒椅子下面,讓幼兒拿出全家福,請幼兒說一說全家福上有誰?(爸爸、媽媽和我)
教師:寶貝們現請你們在自已椅子下面拿出你們的全家福相片,請你們說一說全家福上都有誰?
幼兒:爸爸、媽媽和我
1、教師:小朋友們你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嗎?
幼兒:愛。
2、教師引導幼兒親一親相片上的`爸爸媽媽。
如果你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現請你們親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媽媽。
二、大圖書閱讀
1、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1)看大圖書上的圖片,鼓勵幼兒將看到的圖畫內容描述出來。(圖畫內容:小女孩
親了親媽媽,還親了親爸爸)
(2)請幼兒說一說親媽媽是什么感覺:親爸爸是什么感覺。
2、熟悉詩歌內容
(1)教師指著圖畫說:“這個小女孩親了媽媽也親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親爸爸媽媽是什么感覺嗎?聽老師念念這個詩歌就知道了。”
(2)教師朗誦詩歌一遍,請幼兒說出詩歌中媽媽好香,爸爸的胡子扎嘴巴。
(3)教師和幼兒一同看大圖書,教師朗誦詩歌一遍,幼兒完整欣賞。
(4)教師出示字卡“親一親、媽媽、爸爸”讓幼兒跟讀詩歌
三、仿編詩歌
1、幼兒討論:親誰也會好香(奶奶)親誰胡子也會扎嘴巴(爺爺)。
2、將幼兒仿編的內容,整理成詩歌念給幼兒欣賞,幼兒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結,講評。
今天小朋友不僅學會了念親一親這首兒歌,還會仿編兒歌了,真了不起,那今晚你們回家把教爸爸媽媽念這首兒歌,親親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看感覺是不是像詩歌里的小朋友說的那樣好嗎?
散文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二單元從內容主題上來看,都在表現親情。其中本課《散文詩二首》抒發了對母愛的贊美。除了在主題上兩篇散文詩都表現母愛外,創作風格也有相似之處,但在思想內容、感情基調、構思角度、語言風格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特點。因而,比較閱讀適宜作為學習本課的基本方式。另外,這兩首散文詩小巧、凝練、空靈、優美,具有濃烈感情,是學生練習朗讀非常好的范本。
二、學情分析
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把握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等方面的朗讀技巧,但是如何通過“情景再現”和“把握情感基調”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朗讀技能還需要繼續學習。
作為七年級的學生,受制于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往往不能快速而準確地感知理解散文詩中的形象,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散文詩情感的理解。因此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知散文詩描繪的畫面,理解文章對母愛的贊美。
三、教學目標
(一)通過揣摩朗讀的語氣和感情基調,反復朗讀,能說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語言風格。
(二)通過描繪畫面,表達出散文詩中的形象特點和思想情感。
(三)通過對比閱讀,用表格列舉出兩首散文詩在思想內容、感情基調、構思角度、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反復朗讀,能說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閱讀,用表格列舉出兩首散文詩在思想內容、感情基調、構思角度、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異同。
五、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1、朗讀品味,2、比較閱讀,3、情境體驗
(二)學法:1、自由朗讀,2、自主閱讀,3、小組交流展示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自主朗讀,感受情感。
熱愛朗誦的小芳同學報名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欄目“朗讀者”一期以“母愛”為主題的節目錄制。她將要朗誦的篇目是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請你根據文章內容,從感情基調、語氣、節奏等方面為她提一些朗誦的建議,并且為她示范朗讀一段。
1、具體要求:
(1)首先,自由朗讀,在文中批注朗讀的感情基調,用符號標注朗讀的停頓、語氣、節奏等,并能說明理由。
(2)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推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3)接著,全班同學進行點評、建議,教師補充、指導。
(4)最后,全班齊讀。
2、預設:
(1)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明確:要用輕快的語氣讀出孩子的調皮,得意,驕傲。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明確:讀媽媽的問句時要將聲音延長,讀出媽媽的焦急惦念。
(3)“我不告訴你,媽媽。”
明確:用輕快活潑的語氣,讀出孩子的淘氣、機靈、撒嬌、調皮和對母親的愛戀。
(4)“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明確:用溫和親切的語氣讀出母親的嗔怪、擔憂、焦慮和欣喜。
(二)描繪畫面,感知形象。
“朗讀者”欄目組需要為小芳的朗讀配上幾幅電視背景圖片,你認為應該配上怎樣的畫面,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調動想象,將自己腦海中的一幅畫面描繪出來,旁批在課文對應的位置上。
預設:
1、我認為應該配上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孩子想陪伴媽媽,為她做點事,因此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孩子就在新葉上笑嬉嬉地玩耍,快樂地跳舞,悄悄開放花瓣,媽媽叫他,他卻一聲不吭,與媽媽玩捉迷藏。
2、我認為應該配上一幅母親沐浴后做禱告的畫面。母親披著長長的秀發,穿著漂亮的長裙,優雅地走在院子里的林蔭道上,抬頭望著樹上的金色花,不禁陶醉在金色花散發出的淡淡的香氣里。
3、我認為應該配上一幅母親在窗前讀書的畫面。母親端坐在窗前,翻開一本書聚精會神地讀著,她的臉上浮現出淡淡的笑容,仿佛是被書中的詩句打動了。而書頁上卻分明投映著一朵金色花的影子,影子還隨風搖擺著。
4、我認為應該配上一幅黃昏時金色花變回孩子出現在母親面前的畫面。遠處的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晚霞籠罩著整個世界。母親提著燈走到牛棚的門口。金色花忽地從樹上跳下來,變成了一個活潑的孩子。孩子走到母親的跟前,撒嬌地牽著母親的衣角,抬頭朝著母親嘻嘻笑著,而母親則撫摸著孩子的頭發,臉上滿是對孩子的愛戀。
(三)傾情朗讀,評價總結。
1、如果我們也能有幸參加“朗讀者”的錄制,請同學們帶著對文章的理解,滿含情感為大家朗誦《金色花》全文,希望能夠打動各位觀眾。
2、如果我們是節目主持人,我們需要在朗讀者朗讀結束后說一段話作為節目的結束語,表達自己聽完朗誦后的感受,你會說些什么?
預設:金色花,芬芳美麗的花朵!就像孩子純真的笑臉,它開放在每個母親的心間,這是世上最溫暖的愛戀。讓我們以小小花朵的感恩來回報母親,關愛她,理解她,陪伴她!
第二課時
(四)介紹作家,了解關聯。
教師出示泰戈爾和冰心的簡介,讓學生了解泰戈爾對冰心的影響,引起學生對比探究的興趣,為對比閱讀作鋪墊。
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在二十世紀20—40年代對中國文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代表作:詩集《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吉檀迦利》。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詩人、翻譯家,原名為謝婉瑩,筆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她歌頌母愛,童真,自然。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
泰戈爾對冰心的影響:泰戈爾對中國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而惟獨冰心最得泰戈爾思想和藝術的精髓,聞一多稱冰心是“中國最善學泰戈爾”的女作家,徐志摩認為,冰心是“最有名的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而冰心自己則說:“我寫《繁星》和《春水》的時候,并不是在寫詩,只是受了泰戈爾的《飛鳥集》的影響,把自己平時寫在筆記本上的三言兩語—這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里”。
(五)對比閱讀,分析異同。
1、自讀《荷葉·母親》,找出文章與《金色花》的異同,將自己的對比分析記錄在下列表格里。
比較維度相同點不同點
《金色花》《荷葉·母親》
思想內容
感情基調
藝術手法
構思角度
語言風格
人物形象
2、小組合作交流,提出有疑惑或有爭論的地方全班討論。
(六)以點帶面,拓展閱讀。
1、教師向學生推薦閱讀泰戈爾的詩集《新月集》《吉檀迦利》,冰心的詩集《繁星》《春水》。
2、作業布置(二選一):
(1)學生自主閱讀推薦書目,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歌進行朗讀。利用班會課或自習課開展一個班級的朗誦詩會。
(2)任選兩篇以上的詩歌篇目,自選角度進行對比閱讀,寫一個簡單的讀書報告,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散文教學設計9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導入新課
二、結合之前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一)讀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四、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散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和創作風格。
2、進一步理解散文詩的特點,借助反復誦讀領會詩中海浪的形象,理解作者借海浪和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借助豐富的想像引發對人生的思考。
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散文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借助海浪和海岸的形象抒發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紀伯倫(18XX~19XX)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后期創作以散文詩為主。《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朗讀課文,了解內容。
3、整理生字詞語:
熾熱(chì) 禱詞(dǎo) 執拗(nìu)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饋贈(kuì) 憔悴(cuì) 真諦(dì) 夫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鑲嵌(xiāng qiàn) 翱翔(áo) 長吁短嘆(xū) 千山萬壑(hè) 津液(jīn)
4、讓學生在輕緩的音樂聲中輕輕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借助海浪和海岸塑造的戀人形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師生研討:
⑴ 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愿;傍晚,她為愛情唱著祈禱的詩篇。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退潮了,她難舍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⑵ 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⑶ 與海岸連在一起的山崖是如何對待海浪的呢?海浪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是怎樣表現的呢?聯系作者所處的環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山崖對海浪的`態度是:不同情、不理解,不管她如何向他獻媚,微笑,傾吐心聲,都始終裝聾作啞,置之不理。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借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⑷ 雨在文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它具有怎樣的作用?用文中的詞語加以概括。
明確:雨在文中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她的作用是滋潤萬物、裝點千山萬和、鑲嵌綠葉大堤、使花草昂頭挺腰綻開笑臉、解除田野難耐的饑渴,還可以啟迪敏感的心扉。
⑸ 作者運用于怎樣的手法描寫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終止的?
明確: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說成是“從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嘆息”“天空的淚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聲為他“鳴鑼開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終止是由于“彩虹掛青天”。
⑹ 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詩句?說說蘊含著怎樣的道理?
明確: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如“我哭,山河卻在歡樂;我掉落下來,花草卻昂起了頭,挺起了腰,綻開了笑臉”;“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⑺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著循環,在人類世界中,什么意味著循環?為什么?
明確:在人類世界中,愛情意味著一個循環,她滋潤生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6、小結:
總之,作者在這兩篇散文詩中用詩一般的語言,通過豐富的想像,傳達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7、作業設置:
選擇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借助豐富的想像,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首散文詩。
散文教學設計1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中對大自然四季景色的描繪,體會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2.通過多通道感受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文學作品:散文《春天來了》、《秋天的雨》、《第一場雪》,古詩《小池》等。
音樂作品:選擇描繪四季景象的輕音樂曲《春》、《夏》、《秋》、《冬》和《四季》。
美術作品:選擇希斯金的油畫《林邊的花》(表現春天的景色)和《橡樹?傍晚》(表現夏季的景色),列維坦的油畫《秋》(表現秋日的景色)和《三月》(表現冬日的景色)。
設計思路與活動建議
在“我愛大自然”這一單元的.前幾次活動中,孩子們欣賞了二幅幅描繪大自然美好風光的世界名畫。孩子們的感受是細膩的、真切的,但他們往往無法將內心的感受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有時會出現“太美了”或“我感到很高興”等比較籠統的泛泛之詞。于是課題組通過討論認為:有必要向孩子們介紹一些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散文佳作,幫助其欣賞內化。大家分頭找來一些散文、圖片、音響資料,并根據這些資料整理、設計了四季散文欣賞活動。本活動意在從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切入,配合音樂、美術作品來豐富孩子們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挖掘其內在潛能,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本活動是一個由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共同切入的生態式藝術教育活動,建議本活動可包括以下一些環節:
一、欣賞散文《春天來了》,聆聽音樂,欣賞畫面,感受并描述春的美好
1.聆聽音樂《春》。
提示:教師引導幼兒: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來感受春天的美好。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散文《春天來了》。提示:音樂《春》播放片刻后,教師開始有感情地朗讀散文《春天來了》,《春》作為背景音樂不間斷播放。
3.引導幼兒用散文里的語言描述春天。
提示:教師引導:春天美嗎?你從哪里感覺到的?春天有哪些顏色?春雨是什么樣的?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
二、欣賞古詩《小池》,聆聽音樂,欣賞畫面,感受并描述夏日的景色
1.欣賞美術作品《橡樹?傍晚》,幼兒感受夏日景色。
提示:欣賞《橡樹?傍晚》時《夏》的音樂作為背景不間斷播放。教師提問:夏日的景色是怎樣的?你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感受夏日陽光的明媚、樹木的光影斑駁、枝繁葉茂和充滿生機。
2.吟誦古詩《小池》,引導幼兒繼續體驗夏日美景。
3.鼓勵幼兒用詩句來描述夏日景色。
三、欣賞散文《秋天的雨》,聆聽音樂,欣賞畫面,感受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1.《秋》的音樂響起,教師朗讀散文《秋天的雨》。
提示:教師朗讀時,《秋》作為背景音樂不問斷播放。
2.引導幼兒用散文里的句子描述秋天。
提示:教師提問:秋天美嗎?美在哪里?秋天的顏色是怎樣的呢?又有什么樣的氣味?
四、欣賞散文《第一場雪》部分段落,聆聽音樂,欣賞畫面,感受并描述冬日美景
1.《冬》的音樂響起,教師朗讀散文《第一場雪》。
提示:教師朗讀時,《冬》作為背景音樂不間斷播放。
2.引導幼兒用散文里的句子描述冬天。
提示:教師提問:冬日的景色怎么樣?為什么說冬天里有白色的世界?你還見過哪些冬日景色?
五、總結四季的景色,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音樂《四季》響起,分別回顧表現春、夏、秋、冬景色的美術作品。
提示:在回顧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和激發幼兒用優美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四季的感受,教師也可以適當進行小結:桃李芬芳,鶯歌燕舞,彩蝶紛飛,是春天的清新之美;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驕陽似火,是夏天的粗獷之美;碩果累累,碧空白云,秋高氣爽,是秋天的怡人之美;白雪瑩瑩,粉妝玉砌,是冬天的冰潔之美……
散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2、了解諸子各家的歷史,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教學重點:
學生自主概括、識記諸子各家的歷史。
教學難點:
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學生活動:
自扮某位諸子大家,以第一人稱“我是——”的形式介紹某家詳細歷史。后由同學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秦諸子創造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響了身后兩三千年的中國歷史,可以說,先秦諸子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出現了許多學派,他們的論著代表著中華文化精神,對后世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思想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深思的探究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自主探究
自扮某位諸子大家,以第一人稱“我是——”的形式介紹某家詳細歷史。后由同學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教師準備:
(一)先秦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孔丘、孟軻、荀子)、2、法家(韓非、李斯、管仲、商鞅)、3、道家(李耳、莊周)、4、墨家(墨翟)、5、雜家(呂不韋)、6、名家(惠施)、7、兵家(孫武、孫臏)、8、農家(許行)、9、縱橫家(蘇秦、張儀)、10、陰陽家(鄒衍)。
(二)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有《論語》、《老子》和《墨子》,它們多為語錄體,語言簡樸、警策。
第二階段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由語錄體向對話式論辯文和專題論文過渡。它們都論點明確,說理透徹,層次清楚,文辭生動。
第三階段是戰國末年,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它們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長篇專論,邏輯嚴密,結構縝密,文辭富贍。
先秦諸子散文各抒所見,暢所欲言,不僅思想深邃,富于哲理,時時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而且包含許多寓言、故事、神話,顯得生動、形象,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這就使它不僅在恩想史、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后代優秀散文家無不從中多方汲取營養,獲得借鑒,然后再自成一家之言。下面就幾部主要著作的藝術特色作簡要的介紹。
《論語》的突出特點是文字精,質樸含蓄、概括力強具有格言的韻味。例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就不僅是對松柏的贊美,而且蘊含著對堅強性格的歌頌,給人以美感,后來成為歷代詩歌繪畫的重要主題。《論語》的另一特點是通過對話和行動來展示人物的神情風貌。就整部書而言,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仍為語錄體,但有很大發展,它詞鋒犀利,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長于論辯。論辯方式靈活多變,有時采用設問方法,單刀直入,步步進逼;有時掌握對方心理,欲擒故縱,因人入彀;有時運用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辯論是非。
《老子》僅五千字,句式整齊,多用韻語。
《莊子》的突出特點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詩意。如《逍遙游》關于鯤鵬的描寫,《秋水》關于河伯望洋興嘆的描寫,都是意境開闊,蘊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
《墨子》文詞質樸,邏輯性強,善于運用具體事理說理。如《非攻》從“竊桃李”、“攘人犬豕雞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的原則,然后根據這條原則論證攻國之大不義,就是較為典型的一例。
《荀子》《韓非子》都是戰國末期的著作。《荀子》樸實渾厚,嚴整精密。《韓非子》鋒芒銳利.說理透辟,表現出法家的嚴峻峭拔。
用寓言故事幫助說理是先秦諸子散文的共同特點,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運斤成風”,至今仍為人們所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個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種描繪人物的手法,對后代散文以至小說創作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百家爭鳴促成了諸子散文的蓬勃發展。這不僅反映在內容上,而且表現在文體形式上。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尚屬簡短的語錄體,《墨子》沿用語錄體,但議論成分增多,以適應爭鳴的需要。不過,這種議論尚較質樸。到了《孟子》,論辯色彩加濃,行文顯得繁富而又曲折。《莊子》開始突破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到了《荀子》、《韓非子》則不再用語錄體,而成為專題論文。諸子散文這種由簡到繁,由語錄體到專題論文的演進過程,生動地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積極作用。
課本編排了7個單元,涉及《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七部著作,所有選讀作品,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論語》選讀和《孟子》選讀都是本教材的著力點。其中,《論語》以全書僅1萬1千字的數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選讀四分之一的頁碼。所以,《論語》的教學又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
散文教學設計13
【導入】從“外在的言說對象”,轉向文本之內,即作者“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魯殿靈光”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悲劇呀?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寫到的“被毀滅”的“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
◎這篇課文寫到的這個被毀滅了的藤蘿,其“價值”在哪兒呢?它有什么“價值”呢?
【環節一】從文內的描述對象,轉向作者所抒之情,即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1.關于第8段
◎課文中集中描寫藤蘿的是哪一段?
◎你們喜歡“這一棵”藤蘿嗎?
◎那你們看作者喜歡嗎?
◎你從哪里看出來作者也是喜歡的?
◎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很快樂?
◎那么,同學們還可以從哪里感受到這種快樂呢?
◎“大有直上青云之概”,“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你們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嗎?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引用了古詩句,就表達了作者的快樂、開心呢?
2.關于第ll段
◎其中直接寫藤蘿的“被毀滅”的是哪一段?
◎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我們能理解他的痛苦嗎?我們能理解他心中的情感嗎?
【環節二】從作者的直接抒發,轉向“個性化的言語表達”,體會情感的細膩處。
◎那么,我們怎么樣體貼作者之心呢?
1.找作者直接的陳述
◎你們看課文ll段到l5段,把有“我”的句子找出來。請同學們把這28句中有心理 動詞的句子劃出來。
2.要看它的話外之音,言外之意
◎你們來讀一下課文的第15段,你們看看這一段是什么樣的語氣語調,你覺得這個語 氣語調有什么特點,你從這樣的語氣語調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把自己的感覺填到這張表上:語氣語調給你的整體感覺。你從這種語氣語調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你覺得這是一種什么語氣語調?
◎其實,這篇課文后半部分,有好幾個地方都有點無奈的味道。你們看看,還有哪里?
散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語感。
2.學習詩歌借助具體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3.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通過誦讀揣摩,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對母親的依賴非常大,尤其女生中體現得更加強烈。通過學習這兩首散文詩讓學生們充分朗讀,體驗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計】:
金色花
一、新課導入
母親對兒女無私的愛不會因為時空的流轉而改變,這是人類共同歌頌的永恒主題。母愛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讓我們期待一次美的洗禮!
二、自由朗讀,期待永恒美
1.在學習課文以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受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金色花》選自他的散文詩集《新月集》。
2.接下來,讓我們自由朗讀一遍課文,為進一步感知美掃清障礙。朗讀課文時,我們要讀準字音。
3.說說這首詩的大致內容,請同學回答一個小問題:
A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還是一種有特別意義的花?如果是一種有特別意義的花,那是一朵怎樣的花。(由具備了神力的小男孩變的花)
B “我”變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戲:
母親做禱告時,開放花瓣散發香氣。
母親讀書時,將影子投在書頁上。
母親去牛棚時,和她開玩笑,恢復原形。
三、傾情誦讀,感受語言美
1.請同學們說說這首詩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看看我們會不會“心有靈犀”。(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一個怎樣的媽媽?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感情?)
(主要突出表現孩子天真調皮、熱愛母親,母親慈愛善良、喜愛孩子。母子情深)
2.怎樣讀出這種感情呢?先聆聽老師讀一遍詩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禮!聽一聽感情基調,注意其舒緩、溫馨、深情。
3.學生自己朗讀。注意以下句子。
(1)我們先來看看課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詩句,該用什么語氣去讀,為什么?
①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風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調皮,快樂)(教師提示,學生讀)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母親焦急,我調皮)(學生分析,學生讀)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愛憐,責怪)
④“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調皮,撒嬌)
(2)我們知道了一些關鍵詩句的讀法,現在請同學們揣摩其他語句,把詩歌完整地朗讀一遍。然后老師請同學來演讀、評點。最后一起來讀,再次感受語言美。
(朗讀指導:讀準字音、停頓恰當、讀出重音、讀出感情)
四、深情描述,品味畫面美
1.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式讀了這首詩,知道這首詩為我們創設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畫面。現在我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些畫面。
我們先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的畫面是否來自于這一首詩?
清晨朝露未晞,在鋪滿金色花的林蔭中,飄出一個修長的身影,她的濕發披在兩肩,發絲間的水滴輕輕飄落,親吻著林間綠色的小草。媽媽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小庭院里,她緩緩地把雙手放在胸口。媽媽在祈禱了,空氣中彌漫著媽媽輕柔的話語。突然媽媽的雙眉微微揚起,這香氣從何而來?我屏住氣息,一聲不響?
2.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詩中的畫面,可以用“我感受到這樣的畫面?”的句式來做恰當描述。發揮集體的智慧,比一比哪一組描述得最美。
3.齊讀詩歌,再次品味畫面美。
五、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們已經感受了詩歌的語言美,品味了詩歌的畫面美。這些美都來自詩人的神奇表達。泰戈爾的寫法到底有什么特別的魅力?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小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國,我們一般用花兒來比喻什么?(兒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體現了詩人對孩子一種怎樣的感情?(喜愛、憎惡?贊美、貶抑?)
3.人們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在詩中有什么象征意義?(人們←→花兒母親←→孩子)
小結: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母親喜愛孩子、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新奇,表達實在美妙!(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達) 板書“愛”。
六、創意表達,升華情感美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展開想象的翅膀,請以“媽媽,假如我變成了________”來說一句話,表達你對媽媽的愛。
如:(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嘗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結束語: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親昵,那么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所以: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板書設計】
金色花(泰戈爾)媽媽 “我”
做禱告時 散發花香
讀書時 投影書頁拿燈去牛棚時 恢復原形
(愛孩子)——愛——(調皮可愛、孝順)
荷葉·母親
一、新課導入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感情,也最能集中地體現親情,所以在中外文學史上,母愛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恒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關于母愛的語句。作為現代文學家的冰心也用文字贊美母愛,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冰心的深情之作——《荷葉·母親》,去感受母愛的芬芳。
二、讀“荷”,說印象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全文。《荷葉·母親》一文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作者把母親比作荷葉,把自己比作紅蓮,由雷雨中荷葉對紅蓮的覆蓋、遮擋,聯想到自己被母親關愛、呵護,表達了對母親的贊美之情。
2.再讀課文,各小組選代表進行范讀,其他小組聽讀。一方面準備從字音、節奏、重音、感情方面進行點評,一方面關注詩歌最觸動你心靈的內容。
學生點評朗讀,教師補充:本文適宜用緩慢的語速,輕柔而飽含深情的語調來讀。
談觸動心靈的地方,教師給予準確而有針對性的肯定和鼓勵。
三、品“荷”,賞語言
1.本文主要描寫的事物是:“紅蓮”。作者一共幾次寫到紅蓮?作者每一次看紅蓮時的自然環境和紅蓮的情景是怎樣的?作者的心情如何?
學生討論后歸納列表:
過優美的語言傳達給我們的,你認為哪句話寫得美?找出來賞析一下。
如:①那一朵紅蓮,昨天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開滿”和“亭亭”寫出花開得很精神抖擻的樣子,富有生命力)
②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攲斜。(“繁密”寫出了雨下得急,“攲斜”寫出了紅蓮不堪風雨侵襲楚楚可憐的樣子)
③雨點不住地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荷葉為保護紅蓮而顯示的勇敢堅強精神,也讓人感到在荷葉的保護下,紅蓮安全了) 教師總結: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而更美,情因景而更真。
3.體會“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這幾句運用了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直接抒發了對母愛的贊美之情。
四、悟“荷”,感詩情 此時,面對幸福的紅蓮,勇敢慈憐的荷葉,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在生命垂危之時,還不忘關心自己女兒的冷暖。于是,作者在文中不由地發出了深情的呼喊,朗讀出來并體會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教師明確: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心中的雨點就如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難,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愛,能將這些輕輕抹去!母親是保護我們走過坎坷磨難的人。
五、仿“荷”,抒真情
用“母親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寫一句話,贊頌母愛。
示例:母親是傘,我是傘下的孩子。母親是春雨,我是幼苗。
母親是挺拔的樹,我是樹上的果兒。
母親是燈塔,我是夜航的船兒。
結束語:
回顧這節課,我們知道了詩歌思想感情要通過具體形象來表現,懂得了運用描寫具體形象來傳情達意的寫作手法,知道了母愛偉大,母愛圣潔,母愛永恒。“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愿有一天當我們張開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國遼闊的藍天時,能看到母親欣慰的笑容。
【板書設計】
荷葉·母親
荷葉———護———紅蓮母親———愛———子女借物喻人 對母愛的贊歌
散文教學設計15
一、學情分析
生命教育課本中強調,身體健康是生命發展的基礎。“生命在于運動”。我國的武術運動源遠流長,尤其強調的是健身性和攻防意識。本單元共七課時,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安排這一單元教材主要依據新課標要求來選擇,同時,這一教材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因此,課的構思與設計始終圍繞課改的精神和理念,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和加強行為規范的養成。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同時培養想象力、實踐能力、感知能力和創新意識。
本次課以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為目標,內容采用:隊列操練──形神拳套路學習。在學習形神拳套路過程中教法采用了示范、啟發、點撥、分組練習等方法,加強形神拳套路的'學習和武術攻防含義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學法采用各組輪流表演規定套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組織教法還采用異質分組同時練習法,發揮體育骨干的作用和培養同學間合作能力。通過套路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際攻防能力和動作應用能力,同時,培養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武術健身價值及攻防含義。加強身體鍛煉。
2.技能目標:90%以上學生掌握形神拳套路的連貫動作,發展身體綜合素質,以及加強行為規范的養成。
3.情感目標:培養武術攻防意識和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勇于面對挫折的品質,體驗成功感。
三、教學流程
(一)課堂導入與熱身階段:隊列操練加強行為規范的養成和培養體育骨干。
(二)達成目標階段復習形神拳套路:重點掌握套路的連貫性,加強形神拳套路的理解,攻防意識的培養;通過展示演練,培養同學相互學習與評價的能力,以及體驗成功感的快樂。
(三)課的尾聲
1.放松操:調整呼吸、靜心放松;
2.培養自評、互評的學習評價能力。
【散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散文《邊城》教學設計12-06
散文《山雨》的教學設計12-10
散文《春》教學設計12-10
散文《背影》教學設計11-05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設計11-29
外國散文兩的教學設計12-09
散文《養花》優秀教學設計12-10
《貓》散文的課程教學設計12-10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學設計10-26
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學設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