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字經》留給小朋友自己去玩散文
今天鳳凰電視臺播了一個關于“《三字經》是否應該列入小學課本”這樣一個辯論節目。辯論雙方都很賣力,爭辯的很激烈,在此,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無比地佩服他們對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
辯論其實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東西,我早說過,辯論就是胡扯。因為辯論永遠沒有一個肯定的觀點,最終的結論往往是掌握在口才好的一方。如果你的口才好的足以顛倒是非,那么你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勝利者肯定就是你了。
辯論本身就是胡扯,我現在依然這么認為,但針對辯論話題,我覺得在茶余飯后,閑著無聊的時候,還是有點可以討論的價值,至于辯論什么的,那太激烈了,用時髦的話說就是太不和諧了,能免就免吧,大過年的,爭什么爭,有什么好爭的。
我到現在也經常把《三字經》和《山海經》弄錯。《三字經》零零碎碎記得一些,不過都是些陳腐的東西,雖然現在有好多人,尤其是專家學者都視其為經典,國粹,傳統文化。《三字經》作為一種文化,我承認。作為一種經典,我也勉強承認,畢竟前人花心思,把這么大堆廢話縮句縮成了三字一句,很不容易的。但如果說是國粹,傳統文化,我覺得太浮夸了。
所謂傳統文化,最起碼得傳,我小時候讀書,應該是沒有傳到過《三字經》這種恐怖的東西。這種東西本來也就要被忘得差不多了,幸虧那些專家學者,嘔心瀝血從什么堆中挖出來。倘若我們下一代,或下下代有幸能捧著《三字經》上學,那一定得感謝這些叔叔阿姨,爺爺奶奶。我也一定會對我的孩子們說:孩子,你爸當年可是天天都背幾百字的古文,你現在多幸福,一句才三個字,簡潔明了。
不過如果我們的教育者為了更好地貫徹國家的政策,讓我們的后代更多的繼承傳統文化,把四書五經全部列入教材,把古代各種名人名作全部加進來,那就悲劇了。
興許部分人也有和我一樣的憂患意識,但他們的覺悟卻要比我高得多。他們認為既然這個《三字經》對教育沒什么幫助,那就索性剔除掉,正所謂斬草除根,把一切無用的東西扼殺在搖籃里。的確,把這些書籍從此從書本中去掉,的確為我們的'后代免去了不小負擔。但這樣做,那些煞費苦心的專家學者會答應么,你若執意己見,人家就拿傳統文化的大帽子來壓你。
有人選擇了中立,認為《三字經》可以加到語文課本里去,但要節選,按他們的話講,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些自認為對《三字經》研究頗深的人,他們對某些句子的現代意進行了現代化的詮釋。雖然改過來后的確夠和諧,也夠啟迪思想。但這還叫做傳承么,前人沒有那么高的覺悟,不要忘記,前人是封建主義的維護者。
例句一例。《三字經》中原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遵從三大綱要,臣要無條件聽君王的,孩子要無條件聽從父親的,老婆要無條件聽從老公的。專家們把他人性化,詮釋為:在君王,父親,老公是個好榜樣的前提下,臣子要以君王為榜樣,孩子要以父親為榜樣,老婆要以老公為榜樣。雖然后者更適合于現在的教育觀,可這已經違背了原意,這已經不再是《三字經》作者的本意了,一些人有意無意的已經改動,誤讀了《三字經》。
《三字經》其實沒有你們心里想象的那么神圣。
我不得不說《三字經》在古代的確是本流行的讀物,但也僅限于當時出版業的局限性,以及作家的緊缺。現在出版業,媒體新聞如此發達,隨時都可以營造出一大批所謂的作家,這批作家只要有錢拿,可以在一星期內出書,出的內容絕對健康和諧,讀起來,絕對不比《三字經》差。畢竟在現在,能代替《三字經》,比它優秀,比它有用的讀物太多了。何必為了傳統文化而自我糾結?難道沒了《三字經》,我們的傳統文化便無處繼承了?
如果大伙真的渴望傳統文化,真的放不下《三字經》,還認為它是國粹,是傳統文化,那么無論是否列入語文課本,是否需要刪節,是否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覺得都不必要了,只要不把整本語文書弄成《三字經》,那么你們盡管加吧。畢竟最后消費者還是孩子,如果靠個一兩篇文章就能影響祖國花朵的成長,那也太看得起《三字經》本身,和花朵本身了吧。
大人永遠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屬于小孩的東西,導致的結果只能是遺忘,你所謂的節選,你所謂的精華,在孩子眼中,我看未必。
最后,我建議,把《三字經》、《弟子規》……三從四德……一些“傳統文化”,還是留給小朋友們自己去玩吧,為了響應政府的教育政策,希望你們能玩的盡興!
【把《三字經》留給小朋友自己去玩散文】相關文章:
把花季留在山間散文10-01
愛情三字經散文03-29
把時光捧在手心經典散文07-31
把遠方的媽媽深藏于心經典散文03-01
前世的故鄉,雨巷中的把傘人散文09-24
前世的故鄉,雨巷中的把傘人經典散文10-16
給自己一點顏色初三散文06-25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閱讀答案07-11
把李白當偶像作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