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子衿》原文及賞析
《詩經·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子衿》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拼音解讀:
qīng qīng zǐ jīn ,yōu yōu wǒ xīn 。zòng wǒ bú wǎng ,zǐ níng bú sì yīn ?
qīng qīng zǐ pèi ,yōu yōu wǒ sī 。zòng wǒ bú wǎng ,zǐ níng bú lái ?
tiāo xī dá xī ,zài chéng què xī 。yī rì bú jiàn ,rú sān yuè xī !
注釋:
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漢民族服飾。現在則解釋為戀人的衣領。但是,實際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輕人所著的青衿。因此,這句是召喚春神的話。
子:男子的美稱。
悠悠:此指憂思深長不斷。
我心:焦急等待著春神的少女之心。
縱:縱然。
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寧:怎能。
嗣音:寄個信來,指春風送信。
嗣(似sì):《釋文》引《韓詩》作"詒(貽yí)",就是寄。
音:謂信息。這兩句是說,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這樣斷絕音信了嗎?
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綬(絲)帶。
挑兮達兮:來到。“挑”諧“到”音。“達”諧音“踏ta”。
城闕:城門,由東門迎春神。是男女慣常幽會的地方。聞一多《風詩類鈔》:"城闕,是青年們常幽會的地方。"
一日不見:表示戀慕之情的慣用語。
譯文1: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城樓上啊。 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譯文2:
輕輕地撫摸著你送給我的衣帶,我的心里全是你。縱使我不能去(約會),你為什么不等我?
輕輕地撫摸著你送給我的玉佩,我的腦里全是你。縱使我不能去(約會),你為什么不來找我?
(我)站在城門口,踮起腳來眺首遠望(你)啊。一天沒見到你,好像已經過去了三個月啊。
【概要】女子思念情人。
賞析:
《詩經. 鄭風》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層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說一個女孩兒在等待情人時的那種焦急,煩悶與無限思慕之情。從詩中分析,她的情人應該是一個出身于貴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帶,一幅風流籍然之態。
全詩委婉熱烈,重章疊句,回環復沓,一唱三嘆,清晰明快,瑯瑯上口,猶如一股純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動,極富有音律美,堪稱千古名篇。應該說,這位熱戀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應該受過良好的教育,似乎也應該出身于一個有文化的貴族家庭。
這一對少男少女還很浪漫,經常相約在城闕之上,一邊遠眺風景,一邊互訴衷腸。可是不知什麼原因,這位少年有幾天沒有來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詩中帶有“埋怨”與“相思”“撒嬌”的口氣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縱使我不去,你難道就不問候我嗎?縱使我不去,你難道就不過來了嗎?以前,我們步態輕疾,在城闕之上;現在,我一天見不到你,就像隔了三個月一樣的漫長~~~
我估計,那位青衣少年聽到心上人這番深情而熱烈的告白,也不禁會怦然心動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稱流傳極廣的思慕之名句,連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為政治家“惜才愛士”的寬廣心胸,以及對“天下賢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說,鄭風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麼,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來,曹孟德不僅精通法家商韓之術,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蘊呢,比“孫劉”要“風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對孔明說“如魚得水”了。
那麼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詩嗎?其背后又有什麼令人深思的內涵呢?
毛詩序上說: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說實話,我第一次看毛詩對“子衿”注釋,也是一頭霧水,仔細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僅有“曲徑通幽”“峰回路轉”之感了。
在西周時期,國家辦“公學”設“學校”,吸納年輕的貴族子弟入學“識文字”“讀尚書”“學周禮”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養君子棟梁。至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的執政者,或忽視教化,或自命難保,無心于教育,公學就荒廢了,至孔子時期,私學興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無類”辦“私學”傳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從《詩經》中“子衿”的排列順序來看,應該成詩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學荒廢之后,私學興起之前的這一段“青黃不接”時期。從當時鄭國的內外形勢來看,國家已經十分衰落了,已淪為晉楚等軍事大國的政治附庸與戰略前沿。鄭雖非大國,但地緣戰略價值極其重要,誰控制了鄭國,誰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晉國虎視眈眈,修筑虎牢城,駐有軍隊,挾控鄭國險要之地。意思也很明顯:你不聽話,我可以隨時派兵打進來。鄭國上層早就是風聲鶴唳,朝不保夕,猶如驚弓之鳥了,誰還有心思興學重教?因此十五六歲的年輕貴族子弟不入公學,無所事事,放了閑羊了,且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鐘意的少女談情說愛,挑兮達兮,步態輕疾,打打鬧鬧,男孩多情,少女懷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纏纏綿綿,難舍難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僅僅是鄭國所獨有,其他諸侯國的情況也很類似,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歲的年紀,戀情雖說很純真,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點“早戀”了。不過,那個時代自然沒有“早戀”這個感念,古時女子十五歲“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十八歲冠禮,便可以迎娶。現代社會晚婚晚戀,那個時候早婚早戀,也很正常。所以毛詩還是非常人性化的,對這一對兒小情侶,也沒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詩對此詩的注釋,更多的是勸諫國家當政者,應該尊師重教,要勸學,要修學校,要把年輕的貴族子弟們組織起來學習,要培養國家棟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縱他們與少年女郎“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啊。年輕人不教育,不培養,讓他們失學,國家還有前途嗎?又怎麼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層含義,也是規勸年輕人,尤其是青春萌動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應該立志于“求學”,這兩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與“求學”兩者皆不可廢,而“求學”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沉浸在兒女私情之中,荒廢學業。
所以說呢,毛詩本身所具備的修政勸世之意,不要說放在那個時候是良善的,就是放到現在,也未嘗沒有教育意義。
簡析
《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詩人思念其心上人,相約在城樓見面,但久等不至,望眼欲穿,埋怨心上人不來赴約,更怪他不捎信來,于是唱出“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無限情思。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詩人相思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優美的情歌,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
創作背景
關于《鄭風·子衿》的主旨和背景,歷代學者眾說紛紜,主要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一為刺學校廢說及其衍生出來的師友之間相責相勉說,二為淫奔說及其衍生出來的男女愛情說。
刺學校廢說,源自《毛詩序》:“《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毛詩正義》云:“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孔穎達認為此詩的背景是《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鄭人廢毀學校可能只是詩作的社會背景,而詩人更多的想表達的是對此種背景下的廢學之風的悲痛和感慨。“刺學校廢”的主旨見解,影響深遠。宋歐陽修《詩本義》、蘇轍《詩集傳》都堅持“刺學校廢”說。明胡廣等所作《詩傳大全》堅決捍衛“刺學校廢”說。清胡承珙《毛詩后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皆遵從此說。由刺學校廢說又衍生出師友之間相責相勉之說。按《鄭箋》,此詩的創作意圖旨在表達對離開學校而廢學的學子責勉與思念。后世學者亦有許多承此“責勉”說。宋戴溪《續呂氏家塾讀詩記》:“子衿,教者勤而學者息,述教者之辭也。”明朱睦楔《五經輯疑》:“賢者念朋會之從,使我心悠悠思之。縱我不往,子寧不繼聲以問我乎?以見亂之甚矣。”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小序謂‘刺學校廢’無據。此疑亦思友之詩。玩‘縱我不往’之言當是師之于弟子也。”方玉潤則認為《序》言未嘗錯,然特謂“刺學校廢”卻失去了詩人的語氣,學校久廢不修,學人四散,往日聚而修學的盛狀早已無存,故詩人傷之作此詩。陳子展《詩經直解》以為《序》所言無害詩意,且可證于史,蓋嚴師益友相責相勉之詩。
淫奔說,源自宋代朱熹《詩集傳》:“此亦淫奔之詩。”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強調“鄭聲淫”來為朱子之說提供支撐。元胡一桂《朱子詩傳附錄纂疏》、許謙《詩集傳名物鈔》以朱子《詩集傳》為依托,以“淫奔”二字目《子衿》,羅復《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劉瑾《詩傳通釋》從不同角度表示支持“淫奔”之說。明季本《詩說解頤》指出此詩主旨是“女子淫奔而思男子之詩”。后來在淫奔說基礎上產生了男女愛情之說,此說為現代人所接受。傅斯年《詩經講義稿》指出“子衿,愛而不晤,責其所愛則何以不來也”。余冠英《詩經選》指出“這詩寫一個女子在城闕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見他來,急得來回走個不停,一天不見面就像隔了三個月似的”。高亨《詩經今注》指出“這是一首女子思念戀人的短歌”。程俊英《詩經注析》明確提出“子衿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詩”。夏傳才認為此詩描寫“一個女子在城樓等待戀人,久等不見急切的等待轉化為惆悵和幽怨,而幽怨又包含著濃濃的愛意”。
另外,清代程廷祚認為《鄭風·子衿》是描述兩個男子相互愛戀的詩,其抒情主人公是一位男子,所思念的人也是一位男子。而潘光旦認為這種說法尚無法考證。
【《詩經·子衿》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詩經子衿原文及古詩賞析10-12
子衿-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子衿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詩經《國風·鄭風·子衿》原文翻譯及賞析09-14
詩經子衿解析11-21
詩經子衿全文02-16
子衿詩經全文06-13
詩經子衿的全文10-10
詩經子衿的全文注音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