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之問的描寫桂花的詩句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之問的描寫桂花的詩句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靈隱寺
朝代:唐代
作者:宋之問
原文: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賞析
《唐詩紀事》說:“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游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宋之問兩次貶謫,第一次是神龍元年(705)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不久逃回洛陽,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 )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縣)。《舊唐書》說:“先天中,賜死于徙所。”《新唐書》說:“賜死桂林”。總之,未能生還。《新唐書》中記載他于景龍中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頗自力為政,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流布京師,人人傳諷。”這首《靈隱寺》詩大約作于此時。
靈隱:山名。在浙江杭州市西,亦稱武林、靈苑、仙居。靈隱寺即東晉時在靈隱山所建的禪寺。相傳晉咸和元年(326 ),印度僧人慧理來到這里驚稱:“此天竺國(古印度)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因山起寺,名為靈隱,取靈山隱于此之義。
首聯描述靈隱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是說靜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蔥郁的飛來峰山麓,更顯得莊嚴清寂。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里指靈隱山的北高峰即飛來峰。郁:茂盛蔥蘢之意。岧峣:高峻;高聳。龍宮:借指靈隱寺,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說經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稱龍宮。“鎖”
字透露出佛門清靜空寂的永恒。“鷲嶺”、“龍宮”,連用兩個典故,上下對得精切自然,神話色彩濃郁,引人浮想聯翩。排律首聯一般不對偶,而這里對得流走自然,給讀者以整齊和諧的美感。
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上句寫的是遠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紅霞滿天。下句寫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勝境而觀佳處,開人胸懷,壯人豪情,怡人心境,這兩句以工整的對仗和壯觀的景色成為千古流芳的佳句。這里的字句并不奇異,辭藻也不繁富,然而卻能給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桂子:桂樹的種子。桂樹開花不結子。天竺桂結子。傳說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氣爽時節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降落,稱為桂子。天香:祭神的香。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圖》詩:“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月宮桂子撒落下來,紛紛揚揚,異響陣陣;龍宮中的香煙裊裊升起,直入云天,上下交織成一個清幽空靈之境。這聯詩借用神話傳說表現了靈隱寺聲色香怡人的特色。
詩的前三聯是正面寫靈隱寺,下面三聯轉入側面襯托。詩人以游山尋勝的所觀所感為靈隱寺繪出了一個清幽曠遠的背景:藤蘿覆道,古塔遙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這一切都顯示出古樸、靜潔、脫俗之美。詩人深受此勝境的感應,不由自主地贊嘆: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他自幼向往各處的奇山勝景,這次尋幽訪勝如愿以償了,使他忘了人世間的煩惱和焦燥。
最后一聯“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這是寫詩人的幻覺,他已經沉醉了,誤把靈隱當作天臺,竟有點飄飄欲仙了。天臺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橋傳說是神仙所居之處,“漢劉晨、阮肇入天臺采藥,遇二女子,留半年求歸,抵家已七世矣。”詩中暗寓了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以自己的感受進一步贊嘆靈隱寺地勢山水環境的優勝,簡直可以和天臺媲美。
《靈隱寺》是一首優秀的山水游記詩。袁宏道在他的《靈隱》游記中曾這樣說:“余始入靈隱,疑宋之問詩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詞客,捃拾幫湊。及登韜光,始知滄海、浙江、捫蘿、刳木數語,字字入畫。古人真不可及矣!”這段話說盡了《靈隱寺》詩的妙處“字字入畫”。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之問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并無顯赫的門第家世。
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洺州參軍。
入仕之途
永隆二年(681年),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于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武后晚年,宋之問先后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適、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士隱等多代工張賦篇入集,傾心媚附。長安二年( 703年),書成,遷司禮主簿。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友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諸事艱難,慕念昔榮。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謀誅宰相武三思(時張柬之被貶),進宮告密,擢任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節閔太子李重俊殺武三思父子后被殺,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于次年遷考功員外郎,并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及典舉,引拔后進,多知名者。”其時,朝廷朋黨爭立,宋之問傾附于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于景龍三年(709年)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
賜死異鄉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位,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下詔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后以赦改桂州。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結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舊唐書》說他“先天中,賜死于徙所”。《新唐書》說他“賜死桂林”,情節十分凄慘:“之問得詔震汗,東西步,不引決。祖雍請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聽決’。使者許之,而之問慌悸不能處家事。祖雍怒曰:‘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回邪?’乃飲食洗沐就死。”
主要影響
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他對當時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諳,佳作名句也有可觀。如短歌《冬霄引·贈司馬承楨》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別:“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長律《靈隱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并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
歷史評價
唐代文學家元稹: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并序》)
五代劉昫、趙瑩等: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舊唐書》)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
①之問偉儀貌,雄于辯。
②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蘇武、李陵也。(《新唐書》)
明代學者胡應麟:“七言律濫觴沈宋。”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
【宋之問的描寫桂花的詩句賞析】相關文章:
《明河篇》宋之問唐詩01-30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全詩意思10-13
宋蘇軾描寫茶花的詩句03-25
描寫桂花的詩句04-06
描寫桂花詩句02-10
描寫桂花的詩句01-18
描寫桂花詩句大全04-17
描寫桂花的詩句必備03-25
描寫摘桂花的詩句10-26
關于描寫桂花的詩句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