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闕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作品表達的意思: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作品簡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片問天反映執著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關文章: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01-20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1-05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09-20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的詩06-29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稿09-05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鑒賞10-26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說課稿06-06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賞析07-23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何時有》原文及賞析09-23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閱讀答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