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中秋全文蘇軾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全文
《水調歌頭》一詞其清曠健朗之格調大異于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范,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水調歌頭》中秋全文,供大家學習。
《水調歌頭》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水調歌頭》主題: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拓展內容】
《水調歌頭》賞析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2、達旦:早晨;白天
3、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4、但:只。
5、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詩人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詩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調歌頭》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老子個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賞析
據詩人《吳船錄》,此詞作于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中秋,這年五月詩人因病辭去四川制置一職,乘舟東去。八月十四日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日晚參加赴知州劉邦翰設于黃鶴山南樓的賞月宴會。《吳船錄》云:“天無纖云,月龜甚奇,江面如練,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數。況復修南樓故事,老子于此興復不淺也。……作樂府詩一篇,俾鄂人傳之。”
《水調歌頭·多景樓》
陸游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
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
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
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
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
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
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賞析
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陸游三十九歲,以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出任鎮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時金兵方踞淮北,鎮江為江防前線。
多影樓在鎮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內。北固下濱大江,三面環水,登樓遙望,淮南草木,歷歷可數。這年十月初,陸游陪同知鎮江府事方滋登樓游宴時,內心感嘆而寫下此詞賦。
詞的上片追憶歷史人物,下片寫今日登臨所懷,全詞發出了對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開始從多景樓的形勢寫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連山,再危樓,鏡頭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鳥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寫點題。這本來是描寫景物常見的手法,陸游寫來卻更加具有特色。他選擇滾滾長江、莽莽群山入畫,襯出煙云縹緲、似有若無之產矗立著的一座高樓,攝山川之魄,為斯樓之骨,就使這危樓有了氣象,有了精神。姜夔《所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開篇,同樣步步推近,但情韻氣象兩者完全不同。陸詞起則蒼莽橫空,氣象森嚴;姜則指點名勝,用筆從容平緩。當然,這是由于兩位詩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決定的。姜詞一味低徊,純乎黍離之悲,故發端紓緩;陸則寄意恢復,于悲壯中蓄雄健之氣。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歷史上的風流人物,故起則昂揚,承則慷慨,帶起鼓角一層五句,追憶三國時代孫、劉合兵共破強曹的往事。烽火明滅,戈甲耀眼,軍幕星羅,而以連空、萬灶皴染,驟視之如在耳目之前,畫面雄渾遼闊。加上鼓角隨風,悲涼肅殺,更為這遼闊畫面配音刷色,與上一層的滾滾長江、莽莽群山互相呼應襯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這樣,給人的感受就絕不是低徊于歷史的風雨中,而是激起圖強自振的勇氣,黃戈躍馬豪情。上片情景渾然一體,過拍處更是一派豪壯。
然而,孫劉已杳,天地悠悠,登臺浩歌,難免愴然泣下,故換頭處以九字為三頓,節奏峻急,露草風枝,繪出秋容慘淡,情緒稍轉低沉。接下去使君兩句又重新振起,展開今日俊彥登樓、賓主談笑斥的場面,敷色再變明麗。古今愁啟下結上。古愁啟襄陽登覽下意,今愁慨言當前。當前可愁之事實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張浚北伐,兵潰符離,宋廷從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談恢復,實則輸幣乞和,靦顏事金。日者雖嘗詔以縞素出師,而玉帛之使未嘗不躡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臨安,到鎮江去做通判,去君愈遠,一片謀國這忠,永無以自達于廟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國身世之愁,紛至沓來,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沒有因此而灰心。事實上,山東、淮北來歸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歸宋若有數十萬,可見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國事,也是可以解決的。因此,雖烽煙未息,知府方滋就攜群僚登樓談笑風生。他的這種樂觀情緒,洗盡了詞興心中的萬千憂愁。這一層包孕的感情非常復雜,色彩聲情,錯綜而富有層次,于蒼涼中見明快,在飛揚外寄深沉。最后一層,用西晉大將羊祜(字點子)鎮守襄陽,登臨興悲故事,以古況今,前三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抑壓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陽遺恨即是指羊祜志在滅吳而在生時未能親手克敵完成此大業的遺恨詞。意在這里略作一頓,然后以高唱轉入歇拍,借羊祜勸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樣,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萬世之奇勛,垂令名于千載,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晉人,與古徐州之為晉代地望回環相接,收足全篇。
這首詞記一時興會,寓千古興亡,容量特大,寄慨遙深,后來,張孝祥書而刻之于崖石,題記中有慨然太息之語;毛開次韻和歌,下片有登臨無盡,須信詩眼不供愁之句。詩眼不供愁之句。詩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領會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絕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詩人陳亮也曾以《念奴嬌》賦多景樓,有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的感慨萬千之語。陳亮此闋,較之陸詞更為橫肆痛快。詩人著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應視為南北天限,當長驅北伐,收復中原。與放翁之感慨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陳亮平生之懷,一寄于詞,慣以詞寫政治見解。他這一闋《多景樓》,純然議論戰守,縱談攻防,自六朝王謝互今之廟堂,特別是對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中原的失敗論者,明指直斥,豪無顧忌,其精神可流傳千古。但作為文學作品諷誦玩味,終覺一瀉無余,略輸蘊藉風致,不如陸作之情景相生,萬感橫集,意境沉綿,三復不厭。借用近人陳匪石《聲執》中兩句話說,陳之詞氣舒,故勁氣直達,大開大闔;陸之詞氣斂,故潛氣內轉,百折千回。陳如滿弓勁放,陸則引而不發。陸較陳多積蓄,多意蘊,因此更顯得沉著凝重,悲慨蒼涼。
《水調歌頭》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重點: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教學難點: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教學板塊設計: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
二、誦讀品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后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后。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賞析并誦讀上闕中的前幾句。(補充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②重點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以“不關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句的對話練習,來充分理解懷子由的離愁別緒。
③“兼”字告訴我們作者舉杯對月,還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沒有介紹,下面老師也給大家讀一次《水調歌頭》,你從詞中去發現。(配樂朗誦)
④賞析上闕,抓住“不知”“歸去”讀懂詞人借月懷的內心祈愿,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后的愁苦與幽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這樣的幽憤與傷感中?從哪些詞句中可讀出來?(古難全;但愿)
重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
(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并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體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給大家。
比較詩句:
1、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3、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問:比較中發現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來《水調歌頭》的問月、舞月、愿月是從“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詩中繼承而來,借月亮來抒懷的詞作中它確是屬于頂峰之作了。)
2、同學們,這讓我想起評論家周嘯天的一句話:“向上看一首詩的繼承,可知推陳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詩的影響,則可見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動詞,該讀披,披及的意思,換一個成語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過它為什么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嗎?
(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一位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后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著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著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著。)
3、詞讀到現在,你肯定相信一種評價了——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千古絕唱的中秋月詞作,用你共鳴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來讀讀這首東坡詞——《水調歌頭》,能背誦就更好了。(配樂朗誦)
五、結束語: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遇,讓我們都能從心底生發出一個真誠的聲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課,同學們再見!
附: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懷子由離愁別恨
嘆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諦超然高格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全文】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中秋全文蘇軾10-11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全文蘇軾賞析09-23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賞析07-23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蘇軾賞析08-07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鑒賞07-19
蘇軾--《水調歌頭》07-02
《水調歌頭》的全文01-20
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蘇軾《水調歌頭》賞析07-09
《水調歌頭》蘇軾拼音08-21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