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下文分享了《夜雨寄北》賞析及作者簡介,一起來看看吧!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賞析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巴山:泛指詩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的愁思之綿綿深重、何當:什么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設想日后重逢的時候。卻話:回敘,此句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象中徘徊。詩人在巴蜀,親友在長安,因此詩題為“寄北”。
關鍵詞:多種風格;錯位的視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李商隱的詩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正如周振甫所評:“有百寶流蘇的綺麗,有千絲織網的細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他的詩歌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辟了一種新的意境,豐富了唐詩的藝術成就。本文僅就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的賞析,揭示其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
李商隱與李賀一樣,都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圣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并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于藍,這一技之長成為他后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凄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志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
【《夜雨寄北》賞析】相關文章:
夜雨寄北李商隱古詩賞析12-30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賞析01-17
古詩夜雨寄北李商隱賞析01-12
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及賞析05-13
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及賞析12-29
《夜雨寄北》李商隱01-27
古詩夜雨寄北李商隱01-30
夜雨寄北李商隱拼音01-30
李商隱夜雨寄北鑒賞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