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蘇軾傳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史蘇軾傳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熙寧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議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于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圣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為力。
慶歷固嘗立學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僅存。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于是,軍旅謀于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時,則與慶歷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于吾世足矣。至于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
今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于放而樂于誕耳。陛下亦安用之?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治:修建
B.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率:遵循
C.區區之法何預焉預:預備
D.安于放而樂于誕耳誕:怪誕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蘇軾反對改革學校和科舉的態度的一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內,置官立師
③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④使先王之舊物,不廢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⑥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這封奏議中,蘇軾認為,獲得人才的途徑,在于注重實際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夠了解人,有注重實際的政策,即使沿用現在的辦法,也能獲得人才。
B.蘇軾認為慶歷立學,到現在也僅存空名,可當時卻耗費民力、民財,結果只是制造紛亂,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蘇軾認為國家的治亂盛衰,根本不由實行了一百多年的科舉的辦法來決定,只要因循舊制,使先王的舊制度不在我們這代廢去就夠了。
D.蘇軾認為現在關于變科舉,興學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對于長遠重大的事情沒有什么改變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3分)
②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3分)
參考答案
1.A
2.D
3.B
4.(1)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二敗而三勝。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秦國的進攻。
(2)假如真的知道會這樣,即使讓我做高官厚祿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離開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譯文】
熙寧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舉、興辦學校,皇帝下詔叫翰林學士和知制誥,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的官員商議。蘇軾上折發表議論說:
獲得人才的途徑,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實際。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實際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嘗沒有人才,何況學校和科舉呢?即使沿用現在的辦法,我以為人才還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沒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實,那么就是在公卿和侍從之臣中也會常常憂慮沒有人才,又何況學校和科舉呢?即使恢復古代的制度,我以為還是不夠。至于時代有可行與不可行,政事有隨時廢興的不同,正是合適的時候,即使是暴君也無法廢除,等到不再適用時,即使時圣人也無法恢復。所以風俗的變化,法律制度就跟著改變,好像江河的改道,強求復舊,就難以奏效了。
慶歷年間開始設立學校,到了今天,僅存空名。現在要改變當今的禮制,更改當今的風俗,又要發動百姓來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財物來養活游學的士人。在方圓百里之內,設官員立教師,刑獄之事在這里審判,軍事問題在這里討論,又要選汰不服從教化的人驅逐到遠方去,那恐怕只是制造紛亂,來使天下人陷于愁苦吧?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對現在有所裨益,那和慶歷時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認為今天的學校,但可因循舊制,沿用先王的舊制度,不在我們這代廢去就夠了。至于科舉的辦法,實行了一百年,國家的治亂和盛衰,根本不由此決定。陛下看祖宗的時候,科舉的辦法,和今天的比起來哪一個更精?言語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個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個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個處理得更好?把這四點的優劣一比較,那爭論就可以解決了。
現在想要改變的不過是這幾點:有的說鄉試選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詞,有的說專取策論而免試詩賦,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試卷,有的想使應試者免考帖去部分經文默寫字句而考大義,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請陛下留意在長遠的、重大的事情上,這些區區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實在有過于憂慮的方面。那些關于人性天命的說法,從子貢開始就沒再聽說,而現在治學的人,以不說人性天命為恥,讀他們的文章,大而無當不可追根問底;看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卻沒有顯著的特征加以斟酌,這難道真能如此嗎?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縱而喜為怪誕而已。陛下又要怎樣使用他們呢?
【宋史蘇軾傳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宋史蘇軾傳》閱讀答案12-22
《宋史文天祥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09
《宋史蘇軾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02-02
《宋史·蘇軾傳》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8-26
《宋史·辛棄疾傳》閱讀答案及翻譯08-16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6-12
《宋史·歐陽修傳》閱讀答案及翻譯08-09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4-05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