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1
念奴嬌·赤壁懷古①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③,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④。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⑤。故國神游⑥,多情應笑我⑦,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⑧。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二十四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年:當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歲,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周瑜有姿貌。英發: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灰飛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游:神游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場。
⑦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8)英發:英俊勃發。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諸葛亮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
(12)華發:花白的頭發。 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美妙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應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作,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功,并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起調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實的責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2
原文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以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2]?
譯文
現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現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后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從前先王知道軍備是不可以放棄的,所以天下雖然太平,(也)不敢忘記戰備。秋冬農閑的時候,召集人民打獵借此教練武事,教他們學習前進、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們的聽覺和視覺習慣于鐘鼓、旗幟(這些軍隊的號令)之間而不迷亂,使他們的心意適于攻打殺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懼。因此即使有盜賊的事件發生,而人民也不會驚恐潰亂。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議,把解除軍備當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裝備武器收藏起來。幾十年以后,裝備武器都敗壞了,人民一天一天地習慣于安樂生活;一旦忽然傳來盜賊的警報,就彼此惶恐,傳布謠言,不戰就逃跑了。(唐)開元、天寶年間,天下難道不是很安定嗎?就是因為那時人民習慣于太平生活的快樂,經常生活在酒食游戲里面,那堅強的意志和勇氣逐漸減少以至于衰頹,(筋肉)萎縮僵化而振作不起來,因此小小的安祿山一旦乘機作亂,四方的人民就象鳥獸奔竄一樣,求作囚犯和俘虜還來不及;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試著論述這個問題:天下的形勢譬如人的整個身體。王公貴人用來保養身體的'措施,難道不是很周全嗎?而他們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惱。至于農夫平民,終年勤勞辛苦卻未曾生病。這是什么原因呢?天氣和季節的變化,這是產生疾病的原因。農夫平民,夏天最熱的時候奮力耕作,冬天極冷的時候還在野外勞動,他們的筋骨經常冒著烈日嚴寒,肌膚被雨雪霜所浸漬,使得他們輕視霜露,不畏風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夠給他們造成病害。現在王公貴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門就坐車子,刮風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著傘,凡是用來預防疾患的工具無不應有盡有;畏懼風雨寒暑有些太嚴重了,保養自己的身體也有些太過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體了。因此,會保養身體的人,使自己身體能夠安逸又能勞動,慢步快走活動操作,使自己的四肢習慣于寒冬炎暑的變化;然后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歷艱險而不受傷害。人民也是如此。現在太平的時間長了,天下的人驕氣懶惰脆弱,就象婦女小孩不出內室的門一樣。談論起打仗的事情,就嚇得縮著脖子大腿發抖;聽說盜賊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聽。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經說起戰爭,認為這是生事干擾人民的生活,露了苗頭不可以讓它再發展:這不也是畏懼太嚴重而保養得太過分了嗎?
再說天下本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無事,就認為變故無從發生,這也是不對的。現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每年的財物,每年以百萬來計算。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爭。戰爭,是必然的趨勢,不從我方開始,便從敵方開始,不發生在西方,便發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戰爭的發生有早有遲有遠有近,總之,戰爭是不可能避免的。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著逐步訓練,卻使人民從安樂太平的環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斗的戰場,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所以說,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樂而不知道危險,能夠安逸而不能勞累吃苦,這是臣所認為的最大的禍患。臣想使士大夫崇尚軍事的勇敢,講述演習兵法,對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們學會列隊布陣的法度,對那些負責緝捕盜賊的差役,教授給他們撲擊刺殺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試武藝的辦法,評定勝負,有賞有罰;等實行的時間長了,就又按照軍法部署辦事。然而議論的人(持不同意見人)一定認為無故調動人民,又用軍法困擾,那百姓將會不安定;可是臣認為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辦法。國家果真不能去掉戰爭,總有那么一天將驅使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去作戰。平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場的危險相比,又怎么樣呢?
現在國家駐扎在地方上的軍隊,驕橫又有怨言,欺壓百姓,向他們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下懂得作戰的只有他自己罷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對軍事熟習,他們知道還有對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夠打破他們的壞主意又壓下他們的驕氣。利和害的界限,難道不是很明白嗎?
[注釋]
1、豢:(huàn)安養
2、刈:(yì)
3、鈍眊:(mào)遲鈍,昏聵
4、微:衰弱
5、平居:平日,平素
6、漬:浸泡
7、狎:親近
8、毒:危害
9、重屋:重檐的高屋
10、襲裘:加穿皮衣
11、御蓋:用傘。蓋,傘
12、狃:習慣
13、出身:投入,獻身
14、行陣:軍隊
15、節:節度
16、撓:擾亂,阻撓
17、陵壓:欺壓
18、明:明白
[評析]
本文的議論就是從常見的事實中翻新出奇,從別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結論,文筆在自然流暢中又富于波瀾起伏,有較強的力度和感染力。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翻譯及賞析12-02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04-28
古詩《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11-25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11-15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帶拼音版及翻譯07-21
念奴嬌赤壁懷古詩原文11-07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注釋蘇軾11-11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賞析04-26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賞析02-21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注釋譯文和賞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