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春江花月夜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唐詩《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詩《春江花月夜》賞析相關內容。
《春江花月夜》賞析
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篇起筆便用景語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圖畫,然后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畫卷,詩人,從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離愁的情懷,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襯出離愁之苦,而離愁又將美景染上了。那徘徊在明月樓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體。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樓上鏡臺前的思婦,月光中飛去的鴻雁,江流里躍水的魚龍,是景?是情?難以區分。全詩成功地融情于景,攝情入詩,相偕相融,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后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遙相呼應。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為中心。“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詩人循著江月交融的,極力瀉染春江浩闊,反復詠唱春月皎潔。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魚龍、、碣石等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樓、妝臺、簾、砧、鴻雁、霧等作襯,增強了形象的豐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開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于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里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里。這里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后。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看不見。”這四句的著眼點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寫江水繞著長滿芳草野花的江邊流過,月亮的清輝灑滿散發著幽香的花林,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月色潔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飛不易被人覺察,因而也使江邊的沙灘象鋪上了一層銀霜,以致只看得見月色而“看不見”白沙了。這里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潔靜,寧謐的景致,同時也襯托出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發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凈如洗,沒有絲毫纖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顯得分外皎潔。在江邊是誰最早見到了這明月?而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開始照耀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無窮;然而蒼天不老,江月總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執著地等待著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長江一浪推一浪地送著流水。這八句通過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緒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締。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蕩到極點的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的產物。詩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輪”的一個“孤”字與思婦的心靈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孤”使讀者很容易通過明月的孤寂聯想到思婦的孤單,體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給下文作了鋪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是寫一片白云隨風悠悠飄走,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見到遠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這明月樓了。這里,“不勝”二字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樓”又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是全詩感情沖動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臺。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是寫一輪明月同照兩地,我們夫婦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互通音訊。我是多么希望隨著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廣袤,連善于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游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游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么能和你相會呢?這里以鴻雁、魚龍與自己渴望夫妻團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顯出了思婦的離愁之深。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交織在一起,虛實相間,從而把月夜將盡、夢境難以實現的愁悵之情烘托得纏綿悱惻。
最后一段,天已將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四句是寫離愁夜曲結束,新的一天的思戀情歌開始。“搖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婦那搖人心旌的如夢似幻的真摯相思之情,使無形的感情真實可感。
總之,這首詩運用多角度寫景的手法,從月生、月照、月輪、月徘徊、月華、月斜,直寫到月落,輔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樹等特定場景襯托,由九個形象畫面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游子離婦的離愁。詩人緊扣這一離愁至重、意境濃郁的中心來謀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隨情移,從而使詩的意境既見層次又渾然一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的聲韻之美,對《春江花月夜》詩情也同樣起到了較好的烘托作用。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韻腳平仄交錯,音節和諧,每韻都構成了一幅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畫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頂針句的運用,使詩歌錯落有致。其中對春江明月詩人能把詩歌聲韻節奏的外在律與詩人感情的內在律有機融合,以聲韻來透露思婦情緒變化的升級,顯示出自然美景無人共賞青春虛度的凄楚,使思婦的離愁與景自然和諧,表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功力。這首詩雖然帶有許多感傷和凄涼的韻味,但由于詩人善于嚴格把握聲韻,因此給人總的印象卻是凄婉而不頹廢,纏綿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許多詩句還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詩句情理結合,抒發了個人生命短暫,宇宙永無窮盡的哲理性感嘆。
《春江花月夜》介紹
(一)樂曲源流
至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國收入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工尺譜本)中,更名為《潯陽琵琶》,這時樂曲已發展為十段,由李芳園分段標以“夕陽簫鼓、花蕊布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干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詞藻華麗的小標題。以后又有人將曲名改為《潯陽月夜》、《潯陽曲》。
樂曲以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的詩意“尋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蘆花秋瑟瑟”相聯系而成曲的。雖然標題與《琵琶行》中詩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灑還獨傾”相似。但樂曲情趣已超脫“楓葉蘆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別,而強調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意詩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較為典雅、輕快、細膩、流暢,并具有綿延起伏和級進等特點。
(三)內容賞析
1、《春江花月夜》分幾個部分?各部分是什么?該曲是如何用樂器來描述夜景的?
《春江花月夜》分成四個部分,主要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各部分內容及如何用樂器描述夜景如下:
一、引子部分:由清脆的琵琶用彈挑、輪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了陣陣低沉的鼓聲模擬,蕭和箏則奏出輕微的波音,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水漣的江邊夜景。
二、主題樂段是“江樓鐘鼓”。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由蕭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個循環貫穿于每一個段落的固定終止型樂句,好似人們發出“春江月夜美如畫”的贊嘆之聲。
三、主題的多次變奏
第一段:“月上東山”,樂曲的一頭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貫穿連接的,再加上琵琶、二胡、洞簫那協調一致又賦予典雅色彩的齊奏配合,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在云層中游移出沒的美麗景色。最后,有洞簫吹奏出婉轉嗚咽的旋律,導人了深遠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第二段:“風回曲水”,曲調層層下旋后又回升。呈示出水波漣漪的景色。生動表現了江風拂水和泛舟江上的人們的歡快心情。
第三段:“花影層疊”,在七小節徐緩的旋律之后,琵琶以四組先緊后寬的音型奏出一段華彩的旋律,頗具氣勢。情緒陡然起伏,然后仍接合尾,與前所描繪的恬靜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第四段:“水云深際”,在渾厚中低音區,琵琶、箏和蕭齊奏回旋,接著八度跳躍,并運用琵琶輕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箏的長顫音以及曲笛輕巧明亮的波音表達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五段:“漁舟唱晚”,蕭和琵琶在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遞降旋律,而其他樂器在每句長音后的齊奏,表達了漁人滿載而歸的喜悅之情。
第六段:“洄瀾拍岸”,一開始,由琵琶以掃和輪奏出一連串由慢至快、頓挫有力、富有生氣的模擬音型短句。爾后,蕭、二胡及打擊樂器等合奏出氣勢磅礴的旋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樂輕弱而收。描繪了群舟競歸,浪花飛濺的情景。
第七段:“橈鳴遠籟”,運用流水聲、搖櫓聲等,來刻畫眾多的漁船在回家的路上。第八段:“欸乃歸舟”,在古箏琶音襯托下,樂隊合奏出復線式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不斷起伏模進,緊促而有力。表現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槽聲唉乃的意境。當音樂推向高潮以后,即轉慢恢復原速。古箏自低向高劃奏,緊接著轉入尾聲。
四、“尾聲”,琵琶與二胡、簫先后奏出了悠揚的旋律。此后,洞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題音調與前面首尾呼應。結尾處輕而縹緲的一聲大鑼,使音樂更具有深遠、悠長的意境。好似輕舟漸漸遠去,江天一片寧靜的夜色。
2、樂曲的創作年代,歷史背景,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創作于唐代,樂譜最早見于鞠士林(約1736~1820)的傳抄琵琶譜以及清光緒元年(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
創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
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樂曲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為《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曲名最早見于清朝晚期。1925年后上海大同會將其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更名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經多次整理改編,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完善。
作者生平: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分別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
3、樂曲的創作手法,曲式結構,表現內容
《春江花月夜》的創作手法即:變奏+合尾。全曲用自由變奏的方法,由一個音樂主題樂段作基礎,其它各樂段運用各種變奏的手法加以變化,豐富了音樂表現力,推進了音樂發展。同時,還采用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換頭合尾”的手法,使長短不一、變奏方法各異的十個段落涇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優雅的曲調片段上。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曲式結構如下:變奏部分:(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表現內容:
《春江花月夜》形象地描繪了春江花月之夜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寫的是:在一個和風宜人的夜晚,月亮緩緩地從東山升起,陣陣晚風吹皺一江春水,兩岸花影層疊,映在月光蕩漾的水面上,遠處云水一色,傳來魚夫的歌聲,灘頭的急流翻滾著浪花,隨著小船的獎聲送向遠方。最后,夜深了,人們飽賞了大自然的優美景色,輕快地蕩著小舟馳向歸途,江面再次呈現出一片寧靜。悠雅的笛簫聲伴隨著游人逐漸遠去。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作品給你帶來一些什么樣的人生啟迪。
以前一直聽說《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但是卻從來沒有仔細聽過這個曲子。只是覺得單單聽名字應該是一個很優美,很富有詩意的曲子。更何況我是一個沒有一點音樂細胞的人,照理來說根本無從談起對樂曲的感悟,可是直到第一次聽這首曲子,那是在我高考完的暑假。當時,我因為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績不好,覺得自己考不上重點大學,心里很失落難受,就跑到表妹家和她訴苦。她剛好在練習彈奏《春江花月夜》,我一進門,并不知道她彈的是什么,只聽輕柔悠長的曲調緩緩地從她指尖流出。我不敢打擾她,只是坐在一旁靜靜地聽她彈完。
也許是表妹的彈奏的太投入了,我聽著聽著,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也平靜下來了。后來才發現靜下心來聽曲子,聽的我都有快落淚的感覺。等到表妹彈完,她才告訴我這是一首《春江花月夜》古箏曲。經過這么十來分鐘的仔細聆聽,我才感覺到曲與題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說與以前沒有聽過這個曲子時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在我看來,《春江花月夜》哪里是在贊美什么風景?這首曲子,好像就在講我的高中生活雖然經過不斷奮斗,現在卻遭遇不如意的近況。不免引起了我的共鳴。
在這首曲子里,開場,別人都說好像是在對明月表達什么贊美,但其實我卻覺得是在傾述我剛進高中和剛考完高考時那種躊躇滿志、滿懷希望的心態。而在樂曲中段,低傷、悠長的曲調,完全就像在述說我的高中生活艱苦而忙碌,以及高三時對高考的拼搏與努力。另外,在曲段轉折和結尾時,低沉的聲音又像是在告訴我,時光似箭,如果我高三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認真學習,現在也不用這么懊悔。
回家以后,我在電腦上找著,找到古箏曲《春江花月夜》,我閉上眼睛認真地聽著,此時,爸媽的責罵、高考的壓力好像都離我而去,一種寧靜,一種溫馨,充斥著我的心田。我仿佛回到了充滿回憶的高中生活:同學之間的追逐打鬧聲,和老師開玩笑的斗嘴聲,操場上的廣播聲?音樂放完,我的眼睛已經濕潤了。
“人生在世,總有不如意的時候”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的人生經歷。只要我們自己不放棄不氣餒,希望的曙光總會照亮我們。同時,也呼應了這首曲子的寓意:哀傷,但卻不乏希望。
作品原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①。
滟滟隨波千萬里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
空里流霜不覺飛⑤,汀上白沙看不見⑥。
江天一色無纖塵⑦,皎皎空中孤月輪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⑨,江月年年望相似⑩。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詞句注釋
①“海上”句:月亮從地平線升起,在水邊望去,就好像從浪潮中涌出一樣。
②滟(yàn)滟:波光蕩漾的樣子。
③芳甸(diàn):開滿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⑤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此處形容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⑥汀(tīng):水邊平地,小洲。
⑦纖塵:微細的灰塵。
⑧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⑨窮已:窮盡。
⑩望:一作“只”。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意,隱含離別之意。
扁(piān)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裴回:同“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裴回,一作“徘徊”。
離人:此處指思婦。妝鏡臺:梳妝臺。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碣(jié)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湘江與瀟水,在今湖南。這里兩個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后世影響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后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有“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之譽。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后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后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在意境和結構方面,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游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有著重要的直接影響。
作者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
官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稱“吳中四士”。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全唐詩》僅存其詩二首。
【唐詩《春江花月夜》賞析】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唐詩賞析08-03
唐詩春江花月夜賞析09-13
李商隱唐詩賞析09-21
唐詩《寒食》賞析08-07
母愛唐詩賞析01-25
唐詩《春雪》賞析02-10
唐詩《石榴》賞析10-14
唐詩《池上》賞析09-21
賞析唐詩《小雪》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