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精選1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1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五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目標達成: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五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學習流程:
【課前展示】
1、朗讀詩歌,圈點課文生字詞。
東皋(gāo)徙倚(xǐ)驅犢(dú)采薇(wēi)
崔顥(hào)千載(zǎi)萋萋(qī)
2、作者鏈接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
3、背景鏈接
《野望》:王績入唐后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顥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有感而作。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
【創境激趣】
中國是詩的國度,山水田園、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種類型的詩歌,不僅讓我們領略到祖國的山川名勝之美,還讓我們了解到詩人的內心世界,與他們同喜同悲。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學習兩首借景抒情的唐詩,王績的《野望》和崔顥的《黃鶴樓》
【自學導航】【合作探究】
學習《野望》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2、理解詞語
(1)皋:水邊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犢:小牛。
(5)禽:泛指獵獲的鳥獸。
(6)采薇:采食野菜。據《史記伯夷列傳》,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
3、讀通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交流點撥】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二)文本探究
齊讀詩歌思考:
1、詩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請賞析。
【交流點撥】所見景色:“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2、“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兩句表面說自己在現實中無認識之人,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實則流露出詩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學習《黃鶴樓》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詞語
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歷歷:分明的樣子。
萋萋:茂盛的樣子。
鄉關:故鄉。
3、讀通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交流點撥】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黃鶴飛去后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天氣晴好,江北漢陽的樹木清晰分明,鸚鵡洲的春草繁茂濃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二)文本探究
齊讀詩歌思考:
1、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點撥】詩人由“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不禁抒發了懷舊、思鄉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2、既然寫思鄉之愁,本詩引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點撥】本詩引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實際上是想借空蕩蕩的黃鶴樓表現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3、哪兩句是作者登上黃鶴樓所看到的景致?這兩句描寫的繁榮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繁茂之景反襯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詩人孤寂的思鄉之情。
4、白看了崔顥寫的《黃鶴樓》,曾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首詩究竟美在何處呢?
【交流點撥】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筆,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達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首聯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在感嘆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明亮的音樂美。詩中雙聲、疊韻、疊音詞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此地”“江上”等疊韻詞,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識遷移
1、根據提示默寫詩句。
(1)王績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現詩人身處亂世,前途無望,孤獨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2)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情景交融,抒發了游子悲苦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強化訓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東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
驅dú(犢)采wēi(薇)崔顥(hào)
千載(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東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徘徊)
(3)長歌懷采薇(比喻隱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單車欲問邊(慰問)
(6)長河落日圓(指黃河)
(7)仍憐故鄉水(喜愛)
(8)幾處早鶯爭暖樹(向陽的樹)
【歸納總結】
《野望》用白描的手法寫景,用魅力的秋景和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反襯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黃鶴樓》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愁。
【板書設計】
敘事:時間地點
寫景:樹、山(靜態)
牧人、獵馬(動態)
抒情:孤獨、寂寞、惆悵
虛寫:樓去人空
實寫:眼前之景
抒情:思鄉之愁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2
課題:12唐詩五首(第2課時)
主備人:xxx審核人:xxx授課人:xxx備課時間:20xx.x.x.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五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目標達成:
1、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流程:
【課前展示】
1、朗誦詩歌,圈點詩歌中的生字詞。
單車(dān)征蓬(péng)燕然(yān)
荊門(jīng)仍憐(lián)賈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沒馬蹄(mò)白沙堤(dī)
2、作者鏈接
王維(701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杜甫并稱“李杜”,對后代的詩歌創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稱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有“詩魔”之稱。著有《白氏長慶集》,代表作有《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
【創境激趣】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首借景抒情的唐詩,詩中的景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讓我們記憶深刻。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再來學習三首唐詩,繼續感受唐詩的魅力。
【自學導航】【合作探究】
(一)學習《使至塞上》
1、劃分節奏
聽老師朗誦詩歌,用“/”劃分朗誦的停頓。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2、理解詞語
(1)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多。
(2)問邊:慰問邊關守軍。
(3)征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于比喻遠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煙:古代邊防報警時點燃的烽煙。多用狼糞,取其輕直且聚,不易為風吹散。
(6)長河:指黃河。
3、整體感知
(1)讀通詩意。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交流點撥】我奉命慰問戰士輕車奔赴遙遠的邊關,以典屬國的身份長途跋涉路過居延。有如蓬草隨風萬里飄出漢家的要塞,又似回歸的大雁飛入北國的'藍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煙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黃河邊遠望一輪落日大而渾圓。在蕭關巧遇巡邏偵察的騎兵,告知我都護仍在遙遠的燕然山前線。
(2)讀懂詩情。此詩寫了一件什么事?抒發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點撥】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經歷和沿途風光,抒發了作者被排擠的苦悶和遠離家鄉異地飄泊的愁緒。
4、名句賞析
找出文中寫景的名句,并賞析。
【交流點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詩人以傳神的筆調描繪了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大漠向無邊的遠方延展,視角廣,景深長,給人以開闊、廣袤、深邃的感覺;但這僅是平面的構圖,接以“孤煙直”三個字,便有了立體感。“孤”顯出人煙的稀少。“直”表現出詩人對邊塞景物的驚異。“長河”的形象橫亙在畫面中,把畫面分割為兩段,又增添了構圖的活潑感。而“落日圓”則為被分割的畫面涂上了統一的色調,顯示出渾然一體的氣勢。這里,圓與方、動與靜、橫與豎、大與小、高與低、遠與近、輕與重、明與暗、升與沉、景與情等多樣、對立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不雜亂又不單調,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形成一種和諧美。
5、小結
【交流點撥】《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敘事,三、四、五、六句寫景。無論敘事還是寫景,都準確而含蓄地反映了詩人當時激憤而抑郁的心情。單車問邊,連個隨從也沒有。行程遙遠,要過居延屬國,到西北邊陲。雖行至蕭關,卻依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難歸,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既是寫詩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也是寫詩人那種蒼涼孤寂的情感。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劃分節奏
聽老師朗誦詩歌,用“/”劃分朗誦的停頓。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2、理解詞語
(1)平野:平原。
(2)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3)結:凝聚。
(4)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5)憐:喜愛。
3、整體感知
(1)讀通詩意。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交流點撥】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出現并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2)讀懂詩情。詩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交流點撥】主旨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通過寫出游途中的景觀,流露詩人欣喜、激動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遠別故鄉的不舍之情。
4。名句賞析
你覺得詩中寫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說說理由。
【交流點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由游動的視覺來寫景物的變化,景觀壯闊,遠近景結合,給人空間感和流動感。
(三)學習《錢塘湖春行》
1、劃分節奏
聽老師朗誦詩歌,用“/”劃分朗誦的停頓。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理解詞語
(1)初平:遠遠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剛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齊平。
(2)暖樹:向陽的樹。
(3)沒(mò):隱沒。
(4)行不足:游賞不夠,即反復游賞。
3、整體感知
(1)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交流點撥】如“初平”,春水初生;“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2)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點撥】“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點撥】“處處”“家家”說明鳥很多,與初春季節景象不太符合。“幾處”和“誰家”則很好地說明了初春時節萬物剛開始復蘇,鳥兒也只是三三兩兩活動的景象。
4、賞析語言
(1)請用你喜歡的句子賞析詩句。
①“從……中我看到了……”
②“從……中我聽到了……”
③“從……中我感受到……”
【交流點撥】從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長衫飄飄的詩人騎馬來到賈公亭旁,極目遠眺。只見那西湖波瀾動蕩,與岸平齊。在那水天相接處,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親吻湖面了——它也愛早春的西湖。從“幾處早鶯爭暖樹”中,仿佛聽到了黃鶯清脆婉轉的鳴叫聲。
(2)詩人最喜愛的是湖東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詩人除點明是在“綠楊陰里”外,未作任何說明。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出白沙堤美麗的景色吧。
【交流點撥】有湖水,水中有魚蝦,有嬉戲的鴨子。有花草。綠草如茵,像鋪了層綠地毯;花兒閃閃,散在綠草叢中。還有花樹。杏花開了,散綴枝頭;桃花也開了,紅艷艷的,燦爛一片。還有人。有騎馬的詩人,一邊捋著胡須,一邊吟詩;好朋友也來了,他們席地而坐,飲酒賞景,談詩論文,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識遷移
【強化訓練】
閱讀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問題。
15.《錢塘湖春行》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的?
“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或“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16.下列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它描繪了剛剛披上春裝的西湖生機盎然的景色,抒寫了作者對西湖美好春光的喜愛。
B.三、四兩句中,詩人抓住了爭、啄這兩個極具表現力的詞語,勾畫、渲染了一幅早鶯爭向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態畫面。
C.五、六兩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開、花團錦簇的美麗景象,而淺淺的小草,翠綠如茵,剛剛能將馬蹄埋沒。
D.結尾處寫詩人來到綠樹成蔭的白沙堤上,這里的景色美不勝收,讓人久久不忍離去,他不禁發出“最愛”這樣的贊嘆。
(解析:“亂花”指各種顏色的野花,從“漸”可以看出,描寫的是初春各種花逐漸開放的景象;“繁花盛開、花團錦簇”描寫的是各種花開得很艷麗時的情景,與詩歌中描寫的“春”景不符。)
【歸納總結】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板書設計】
首聯:出使經過
頷聯:邊塞形勢奇特壯美的風光
頸聯:落日所見抑郁孤寂的內心
尾聯:到達邊塞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3
閱讀目的:
1.通過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唐詩的興趣。
2.通過對唐詩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華。
3.在閱讀中感受唐詩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活動準備:
1.搜集、背誦唐代著名詩人的詩句。
2.搜集唐朝詩人的故事。
教學目標:
1.激發閱讀興趣;
2.授予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家,唐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登高望遠,每每涌現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豪氣;浪跡天涯時不免生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惆悵。這些浩如煙海的詩歌,或詠山川名勝,或頌邊塞將士,或訴百姓疾苦,或鞭撻權貴,或抒發人生情懷……讀之往往令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回味無窮。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進唐詩的百花園,在繽紛的唐詩奇葩中盡情徜徉。
二、走進唐詩,你吟我誦;
1.我最喜歡的一首唐詩(小組推薦,激情朗誦)。
2.我最喜歡的一句唐詩(自由發言,體現感悟)。
3.我最欣賞的唐代詩人(學習詩人品質,從中受到啟發)。
三、品位唐詩[出示課件]:
1.到唐詩中賞雪景:
①李白《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②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③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到唐詩中聽鳥鳴:
①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②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③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3.到唐詩中賞月:
①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空澗中。
②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4.到唐詩中旅游:
①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①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②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5.到唐詩中體驗真情:
①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②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四、親近唐詩:
唐詩的魅力遠遠不只這些,唐詩的`背后更是充滿懸疑、充滿誘惑與神秘!下面請大家來展示一下你所積累的與唐詩有關的逸聞趣事。
①“推敲”一詞的來歷。
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③宋之問吟詩遇老虎;
④白居易進長安。
五、布置閱讀唐詩要求
1每人準備《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有條件的同學在家庭小書架上添置《唐詩詞典》。
2每周背兩首唐詩,并借助資料理解與此詩有關的詩人、詩意、及與詩歌內容有關的知識。
3時間為一學期,中途將舉辦吟誦、背誦、知識競賽等活動。
4學期末舉行一次唐詩習作比賽(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句或一首唐詩,根據詩意習作,選出優秀習作,評選出本班最佳“作家”)
六、結束語:
唐詩中的優美的詩句,伴隨著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成長;唐詩中動人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希望同學們在唐詩的陪伴下茁壯成長。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2、了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4、啟發學生創新寫作,在領會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5、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6、通過朗讀、賞析、創新、寫作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系詩歌意境,進行創新寫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想象。大家從兒時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古詩,你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兒時的啟蒙詩。你們為什么會喜歡這些詩歌?(歸納詩的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走進詩的世界。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詩歌
教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指導,并安排各種形式反復誦讀以幫助記憶。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26歲時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品味賞析詩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這兩句氣象開闊,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宦游”,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尤為可悲。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在安慰杜少府的同時,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所以成為千古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古語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而此詩一反送別詩纏綿悱惻的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出作者曠達的胸襟。
4、小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于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而是表達出詩人對友情的堅貞信念和對世事曠達的情懷。堪稱古代送別詩中上乘之作。
5、賞析其他送別詩
〔附〕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
王維王昌齡
渭城朝雨輕塵,寒雨連江夜入吳,
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
勸君更盡一杯酒,洛陽親友如相問,
西出陽關無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董大送杜十四之江南
高適孟浩然
千里黃云白日曛,荊吳相接水為鄉,
北風吹雁雪紛紛。君去春江正渺茫。
天下誰人不識君?天涯一望斷人腸。
三、學習《登幽州臺歌》
1、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朗讀,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可讓學生談初讀感受。
2、作者與背景簡介陳子昂(約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文學家。他是一位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直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但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等詩篇。
3、品味賞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供參考。《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4、寫作特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在遣詞造句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5、小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四、布置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詩歌,體會了詩中之情,詩中之景,這節課我們繼續在唐詩的世界中徜徉。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亞的碎葉城。中國人幾乎沒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偉大詩人,是唐代詩壇上的一顆巨星,被歷代文人稱為“詩仙”;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浪漫主義詩風的典范代表。李白、王昌齡同為盛唐著名詩人,二人友誼深厚。這首詩是李白聽說王昌齡被貶謫為龍標尉后所作,大約作于天寶八年(749年)。王昌齡的詩歌久負盛名,但仕途卻很坎坷,曾“屢見貶斥”。天寶七年,又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由江寧丞貶為龍標尉,李白因此寫下此詩表達對好友的安慰與情誼。
2、朗讀背誦
3、品味賞析
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龍標縣當時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溪深澗險,“非人跡所履”,其生活條件艱苦。王昌齡從江寧啟程,要沿長江逆水而上,過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達偏遠荒涼的龍標。詩中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內心凄楚更兼環境蕭涼,更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對朋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筆下,明月是高雅、純潔的有情物。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和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永遠長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王昌齡知己甚眾!在眾多的知己中,李白這種無私的聲援、堅定的信賴和誠篤的友誼,不僅給王昌齡以溫暖,而且也給了他與邪惡勢力斗爭的勇氣。王昌齡后來在貶所曾寫了《送柴侍御》和《龍標野宴》兩首詩,都一洗“黯然銷魂”的低沉情調,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前一首寫道:“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后一首寫道:“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這兩首詩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為伴而情緒昂揚。大概王昌齡也從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諸詩友遙寄給他的友好聲援了吧?另外,從王昌齡這兩首詩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篤,互相了解之深,志趣愛好之接近,不然,詩中的“明月”怎能起到兩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4、小結
這首詩歌感情深摯,意境高遠,胸襟開闊,給人以奮發昂揚的感覺。古時由于封建階級思想的`影響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為仕途的坎坷而嘆息,更有為“左遷”而“黯然神傷”者。但李白卻一反俗念,視仕進為其次,而將“人生貴相知”、珍視友誼放在首位,表現出飄逸豪放的情懷。
三、學習《滁州西澗》
1、作者介紹
韋應物(737~約792),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韋應物的詩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的影響,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
2、朗讀指導
教師先帶領學生反復誦讀,之后學生質疑。
3、品味賞析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唯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鸝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只渡船橫泊河里。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4、討論
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現,開篇幽草、黃鸝并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后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之中。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5、小結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韋應物先后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四、學習《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稱韓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世稱“韓柳”。
2、朗讀背誦
3、品味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猶勝,別出新意。
4、小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
2、自創一首新詩,有突出的景物描寫,并滲透自己的主觀情感。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5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五首詩歌創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藝術風格。
2、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了解詩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第1課時《野望》《黃鶴樓》
一、導入新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唐詩五首》。
二、《野望》
1、資料助讀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唐代詩人。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
王績愛好廣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詩歌。他的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鳶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王績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余風,為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礎知識
東皋(gāo)徙倚(xǐyǐ)犢(dú)
東皋:地名,詩人隱居的地方。皋,水邊高地。
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犢:小牛。
禽:泛指獵獲的鳥獸。
相顧:相視;互看。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
3、詩歌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高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4、小結
全詩起句寫傍晚在東皋佇望,次句寫望后產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寫晚景,用“樹樹”“山山”“皆”“唯”極寫“秋色”“落暉”的濃重。五、六句通過人事活動,進一步寫晚景。最后兩句說面對牧者獵者雖相見而不相識。自己甘愿過“采薇而食”的隱居生活,表現出作者不問世事的閑適思想。這首詩寫景抒情樸素自然,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三、《黃鶴樓》
1、資料助讀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2、基礎知識
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歷歷:分明的樣子。
萋萋:茂盛的樣子。
鄉關:故鄉。
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3、詩歌賞析
(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的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4、小結
此詩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繪登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為詠黃鶴樓的絕唱。本詩描寫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壯麗景色,借神話傳說黃鶴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現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思想,抒寫了作者懷家思鄉的深情。全詩氣象雄渾,意蘊深厚。
第2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資料助讀
王維(701—761),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2、基礎知識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多。
問邊:慰問邊關守軍。
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詩人在這里借指自己出使邊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處泛指遼遠的邊塞地區。
征蓬: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
長河:指黃河。
3、詩歌賞析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首聯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并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于記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的。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詩在表現手法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頸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4)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4、小結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二、《渡荊門送別》
1、資料助讀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
2、基礎知識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
大荒:遼遠無際的荒原。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海樓:海市蜃樓,形容江上云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
憐:喜愛。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3、詩歌賞析
(1)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4、小結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三、《錢塘湖春行》
1、資料助讀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基礎知識
初平:遠遠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剛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齊平。
云腳:古漢語稱下垂的物象為“腳”,如下落雨絲的下部叫“雨腳”。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氣,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時。
暖樹:向陽的樹。
新燕:春時初來的燕子。
亂花:指紛繁開放的春花。
沒(mò):隱沒。
足:滿足。
3、詩歌賞析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的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覽全湖之勝。只見綠楊陰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4、小結
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全詩結構嚴謹,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清新,堪稱吟詠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課堂小結
這一課我們學習的五首詩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們好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道五彩畫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樂觀曠達,或深沉感慨。看著,讀著,品著,我們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走進那紛擾的歷史中,與詩人們一同憂傷一同嗟嘆。讓我們虔誠地接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詩情將會更加勃發,精神將更加飽滿,前行的腳步將更加穩健。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本質。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形象和內涵,體會作品情感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介詩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屬山西),祖上遷居下邦(今陜西渭南東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歷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因上書請急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晚年閑居洛陽,皈依佛教,自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詩歌創作的主要倡導者。受歷代樂府詩特別是杜甫樂府“即事名篇”影響,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創新樂府,指斥時弊,反映民瘼,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與元稹交厚,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和頗多,世稱“劉白”。一生有詩近3000首,自分為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其中諷喻詩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感傷詩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白居易詩善于敘述,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開中晚唐淺俗詩風,影響深遠。
2、新樂府詩及其特點:
1)樂府:漢代專管音樂的官署名,樂府詩指兩漢至南北朝時為當時樂府機關采集編樂的歌詩,后指魏晉至唐代按樂府舊譜彼重填新辭以入樂以及后人仿效樂府古題而作的詩歌。
2)新樂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創立,繼承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用新題寫時事,不依譜,不入樂,體制與古樂府不同。
二、學習課文
(一)《輕肥》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為詩人《秦中吟》十首組詩之七,約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問,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婦吟》。”唐代中葉以后宦官專權越來越嚴重,而且過著驕奢淫逸、豪華糜爛的生活。他們結成一團,操縱朝政,甚至敢于廢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難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間有人人相食的慘狀。詩人將兩方面結合起來寫,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出對宦官驕橫跋扈的痛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輕肥,用《論語?雍也》句:“乘肥馬,衣輕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解題:詩題“輕肥”,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諷喻:指在下者用文學作品寄寓高刺或箴規來戒勸執政者。
3、基本解讀: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并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1)開頭八句“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夸赴軍中宴,走馬去如云”為第一層,寫宦官們赴宴時驕橫跋扈之狀。首四句先寫宦官們令人驚異的驕橫情形:意氣之驕,竟能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而這一切均是宦官們所為!不能不令人驚異,從而引出“是內臣”的回答。宦官不過是皇帝的家奴,憑什么如此跋扈呢?原來這些宦官居然都穿著朱紱和紫綬,做了高官,大權在握,怎能不驕?“軍中宴”的“軍”指保衛皇帝的神策軍,宦官們拳握了神策軍的軍權,盛氣凌人,“夸赴”,寫出耀武揚威之態;“走馬去如云”,寫出旁若無人的驕橫。而宦官不是一個兩個,“滿”、“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們這是一大幫,令人觸目驚心。這里語含諷刺,暴露了貞元、元和之際宦官、藩鎮、官員相互勾結的畸形的社會現實。
2)接下來六句“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為第二層,寫軍中宴會的豪華場面。菜單是相當奢侈的:九醞、八珍、洞庭橘、天池鱗,均為天下美味,而“溢”、“羅”、“擘”、“膾切”等詞,表現了宴會之奢靡。“食飽”二句,呼應首句,赴宴時已是“驕滿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以上二層極力揭露宦官、權貴之間相互勾結、極度奢靡的生活,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內臣行樂圖,已具有暴露意義。然而詩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筆鋒驟然一轉,當這些“大夫”“將軍”酒醉肴飽之時,江南正在發生“人食人”的慘象,從而把詩的思想意義提到新的高度。同樣遭遇旱災,而一樂一悲,卻判若天壤。
為下文表現主題作了充分準備。
4)最后二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為第三層,用重筆轉折,直賦其事,以慘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現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悲慘處境。據《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元和三年,“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四年,“浙西蘇、潤、常州旱儉。”這一樂一悲,令人驚心動魄,這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異曲同工。
4、藝術手法:對比手法的使用。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并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詩人不作一句評說,不發一句議論,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并列寫出,讓讀者悟出應有的結論,這比主觀議論更有說服力,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5、小結:本詩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對宦官的驕橫之態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
(二)學習《花非花》
1.寫作背景簡介:白居易詩原本以通俗著稱,這首詩卻相當朦朧,作于何時,為何而作,均無從定論,它被自居易自編于集中“感傷”部分。
2.基本解讀:這首詩詩意朦朧,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詩。
1)首二句“花非花,霧非霧”,給人一種難以說清、捉摸不定之感,雖系否定,卻有著一個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霧。
2)“夜半來,天明去”,乍一看以為是記夢,但下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可見又不是記夢了,“夢”在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無覓處”,以“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的比喻。“夜半來”者是春夢,春夢雖美卻十分短暫;于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3、藝術特點:
1)博喻手法的使用。
①博喻: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緊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②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并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表現出一種對于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2)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chì)與錯綜之美,極似后來的小令。
4、小結:這首詩,有人以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編集時,將此詩編人“感傷”部分。這部分中另有兩首詩與此詩情調極為接近,一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惟見真娘墓頭草。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簡簡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與《花非花》詩末的比喻如出一轍,音情逼真,都表現出一種對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與惋惜之情。《花非花》緊編在《簡簡吟》詩后,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達的一種意思吧?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感傷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變故,對其打擊頗大,再加上其病眼幾至失明,故此詩寫其難言的傷痛。
三、背誦《輕肥》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杜陵叟》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屬于《新樂府五十首》,自序說是“傷農夫之困”,作于唐憲宗元和三年前后,當時江南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詩人時任左拾遺,上疏奏陳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皇帝批準,并下了罪己詔(實際上不過是籠絡人心的把戲而已)。杜陵,在今陜西西安東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為杜縣之地,漢代宣帝葬于此處,故稱杜陵。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農夫之苦,并對統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表示強烈的憤慨之情。(主旨)
1)開頭七句“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寫出災情之嚴重。從三月寫到九月,可見全年適合長莊稼的時候全部是惡劣的天氣,麥苗和禾穗不是黃死就是青干。
2)接下來四句“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寫官吏們在此天災面前的可惡表現和百姓們的困難處境。官吏們為了“考課”,不僅不奏報朝廷,反而變本加厲地加緊搜刮。
3)再四句“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寫詩人難抑憤怒之情,改第三人稱為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為自己升官而不顧百姓死活的“長吏”。“明知”農民受災卻偏偏“不申破”,甚至還美化現實以博皇帝的高興,這樣的“長吏”在封建時代是具有相當典型意義的。
4)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寫皇帝得知災情而下詔免稅。表面上是歌頌了皇帝的仁德,實際上語含諷刺,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官員們的“求考課”,還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都是統治者們慣演的把戲而已:“帝心惻隱”是虛偽的,而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卻是真正的目的。
3.鑒賞要點:
1)對封建統治者用“雙簧戲”方式剝削農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長吏”明知天災卻不奏報,仍然強征暴斂;一個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才慢騰騰地宣布“免稅”的“德音”,背后明顯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報后才下詔“免稅”,此前卻一直不聞不問,裝作不知,虛假偽善。這種“雙簧戲”的演出,封建統治者演起來駕輕就熟,時機控制得恰適其時,可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這樣的把戲不止一次上演,詩的諷刺力度可見一斑。
2)人稱的變化寫出詩人憤激的情感。如對“長吏”的控訴時,由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變成直抒胸臆:“剝我身上帛……”,而詩中這一“我”的形象,極為精練地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在他們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當的審美價值。
4、小結:本詩的社會批判性。白居易用極其悲憤的情感,寫出了農夫之苦,揭露和控訴和統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極為精練的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在他們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對“雙簧戲”的揭露,增加了詩的諷刺力度。
三、《問劉十九》
1、學生誦讀品情。
2、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劉十九,名不詳。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有句“唯共嵩陽劉處士”,可知其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為即隱居廬山的劉軻。十九,兄弟間的排行。
3、基本解讀:這首小詩寫一個冬日的傍晚邀人飲酒的情趣。(主旨)
1)一二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寫酒香襲人。酒是新釀的酒,還未濾清,上面浮著酒渣,微綠色,細小如蟻。爐火正旺,爐是紅泥鑄就的,小巧而又簡樸雅致。紅紅的爐火,泡沫浮動的綠酒,香氣自然十分誘人。
2)三四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邀對方傍晚過來飲酒。一場暮雪眼看就要飄灑下來,室外寒氣襲人,而時值黃昏,還有什么比朋友間飲酒敘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結句雖為問句,但給人盛情難卻之感。
4、鑒賞要點:此詩語淺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對雪》有旬“無人竭浮蟻,有待至昏鴉?,這是有酒無朋之憾。詩人此詩本為在雪天邀友小飲御寒,促膝夜話。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語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詩中先景后情,情與景相得益彰。室外雖然天寒地凍,室內卻溫暖宜人,生活在一剎那時泛出令人沉醉的溫馨,引人浮想聯翩。
5、教師總結:
1)詩情醇與酒。詩寫得很有誘惑力。對于劉十九來說,除了那泥爐、新酒和天氣之外,白居易的那種深情,那種渴望把酒共飲所表現出的友誼,當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這里顯示了除物質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動人的精神因素。
2)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并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蘊。讀了末句“能飲一杯無”,可以想象,劉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詩之后,一定會立刻命駕前往。于是,兩位朋友圍著火爐,“忘形到爾汝”地斟起新釀的酒來。也許室外真的下起雪來,但室內卻是那樣溫暖、明亮。生活在這一剎那間泛起了玫瑰色,發出了甜美和諧的旋律……這些,是詩自然留給人們的聯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簡煉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四、課后作業:鑒賞白居易的其他詩作。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7
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散曲的有關知識,了解散曲代表作家的生平,能熟練背誦他們的代表作品。
2.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3.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單元教學重點:
學習本單元要重點把握作品的語言,把握其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跳躍性。
單元教學難點:
了解把握作家的感情,把握其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學生朗讀單元導語,導入元曲單元教學。
二、聆聽元散曲:
1、體裁知識: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合稱。
2、詞、曲比較:
1)、在語言上——詞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潑;
2)、在格律上——詞要求嚴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在分類上——宋詞:小令、中調、長調;元曲:劇曲;散曲:小令套數
4)、在格式上——宋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待制》詞牌+標題
元曲:【雙調壽陽曲】山市晴嵐宮調+曲牌+標題
3、代表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
馬致遠——《漢宮秋》白樸——《墻頭馬上》
三、元曲簡介: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1、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2、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確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
五、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余套,雜劇一百六十余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于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范的作用。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8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學習鑒賞律詩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提高鑒賞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格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反復誦讀古詩,培養閱讀興趣,理解每首古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難點
積蓄文化沉淀,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
1、錄音機、范讀帶。(正字正音,感受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儀、膠片。(顯示內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紹、背景資料、文體知識、精美插圖、相關詩詞等。)
3、課件。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唐詩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代表性的象征,唐詩精神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擷取唐詩中的幾顆明珠,一睹唐詩的風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性簡傲,嗜酒,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1、律詩每首限定四聯八句,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
3、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4、律詩還講究聲韻美,講究押韻,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韻,押平聲韻。還講究平仄。
王績《野望》
1、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朗讀節奏。
東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犢(d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3、品析詩句。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②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和頸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它們寫景分別有什么特點?
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
(3)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
頷聯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4)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5)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
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
(6)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美麗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卻讓詩人發出了“相顧無相識”的感慨,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1、用白描的手法寫景。頷聯頸聯中,詩人用白描手法,由遠到近,靜動相映,描繪出一幅山家秋晚圖。
2、借景抒情。用美麗的秋景和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反襯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野望秋野圖蕭瑟衰敗正襯暮歸圖寧靜安詳反襯孤獨無依
背誦王績《野望》,由律詩引出《黃鶴樓》的學習。
崔顥《黃鶴樓》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1、聽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再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讀邊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學生討論發言,老師引導,理解詩句含義。
品讀,體味詩中的情感。
(1)前兩聯由傳說寫起,有什么作用?
從傳說寫到現實,由傳說的美好與現實的“空余”尋常江樓構成強烈的反差,詩人的悵然若失的情緒表露出來。
(2)詩的頷聯寫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黃鶴一去”把讀者的.視野引向茫茫遠方;“白云千載”又讓人聯想到上下幾千年的風云變幻。只兩句詩,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創設出一種蒼茫開闊的意境,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
(3)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詩句描繪出站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的景象,蔥蘢茂盛而富有生機:晴空萬里,遠望漢陽,一棵棵樹木清晰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蔥綠。這段寫景,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1、意境開闊、氣魄宏大。詩的開頭從黃鶴樓美麗的傳說寫起,仙人、黃鶴引發人們美好的聯想。寫到“黃鶴一去”,寫到“白云千載”,意境開闊,引人遐思。
2、風景如畫,情真意切。詩的頸聯描繪了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處所見到的空明悠遠的畫面,融情于景,眼前景雖美,何處是鄉關?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愁。
黃鶴樓首聯引傳說頷聯發感慨以景襯情思鄉思親頸聯繪美景情景交融尾聯抒鄉情
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朝附屬小國小勃律。737年,節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軍。王維奉命出塞犒賞三軍,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初讀,讀準字音和節奏,感知詩的內容。
(1)理解詩句的內容
首聯:以簡練的筆墨敘寫此次出使的經歷。
頷聯: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作者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頸聯:千古名句,描繪塞外蒼涼壯觀的景象。
尾聯: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保衛家國的決心,表達詩人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2)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首聯的“單”字可見其孤獨寂寞,頷聯兩個比喻,表達詩人的激憤和抑郁,頸聯描寫塞外壯觀美景,贊嘆之情溢于言表,尾聯借典故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贊美之情。
(1)頷聯中“征蓬”“歸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飛的大雁。詩人雖然是奉使出塞,卻有漂泊無依之感,暗寫詩人被排擠出京的激憤和抑郁之情。
(2)品讀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繪了塞外雄偉壯觀的景象。詩人選取“大漠”“烽煙”“長河”“夕陽”這些意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色彩鮮明。且“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雖景物不多,但層次豐富。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詩中有畫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畫中有情贊嘆贊美
1、背誦學過的三首唐詩。
2、說說每首詩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李白《渡荊門送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詩豪邁奔放、飄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學生聽讀,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寫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的景色及感受。
(2)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故鄉的依依不舍,出蜀游歷的滿腔豪情。
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首聯寫了什么內容?
首聯敘事,交代行蹤。作者從蜀地出來,經過荊門來到楚地。
(2)頷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了船過荊門后長江兩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漸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長江沖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一個“隨”字生動的將山與平原的位置的變化展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表現出長江奔騰洶涌的氣勢。這聯詩,景中蘊藏著詩人初出四川時的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
(3)詩的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蘊含詩人怎樣的心情?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詩句借助瑰麗的想象,生動的比喻,描繪出船行出三峽后江面平靜,寬廣無邊的綺麗景象。詩人借天鏡“飛”、海樓“結”,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
(1)全詩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詩的頸聯寫到“飛天鏡”“結海樓”,借助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江面上平靜無波,云霧彌漫的景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2)用詞精煉傳神。“隨”“入”等動詞的運用,都很凝練傳神,富有表現力。
(3)襯托手法。頸聯中,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之平靜無波;云彩變換構成海市蜃樓反襯江岸之遼闊。
這首詩描繪了出蜀經荊門至楚地過程中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時的喜悅之情。
渡荊門送別動景隨入渡荊門之景靜景飛天鏡結海樓送別之情依依不舍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朗讀
①把握詩歌節奏自讀—范讀(配樂朗誦)—試讀—齊讀
②把握詩歌感情范讀(配樂朗誦)—學讀—齊讀—賽讀
品味詩句,把握內容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看出來的?
早春。從春潮、早鶯爭暖樹、新燕筑窩、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致?通過哪句話看出?
騎馬。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
(3)詩人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后湖東的白堤。
(4)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聯?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著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著銜泥筑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5)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呢?(品讀末兩句)
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里綠柳成蔭,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6)全詩描寫了西湖早春清新優美、生機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間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西湖的喜愛,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詩人描寫了西湖早春鶯飛燕舞、花亂草淺、柳樹成蔭的美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1)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全詩以游蹤為線索描寫西湖美景。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最后到湖東的白堤,使整首詩結構嚴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詩中描寫了西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在寫景中寄寓作者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錢塘湖春行(早)鶯(新)燕(亂)花(淺)草初春之景贊賞西湖、熱愛自然
本課的五首詩都是唐代律詩,格律工整,情感真摯,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每首詩題眼設問,初步感知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找、畫、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詩人的情懷。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并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9
教學文本: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
課堂類型:
主題型群文教學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把握古體詩的特點,理解兩首詩歌內容。
2、比讀詩歌,運用求同法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出自我。
教學過程:
一、對詩熱身,導入新課:
唐代是古典詩歌的巔峰時期。唐詩中有四季變換的美好,有萬物歡騰的生機,有高山大川的壯麗,還有野草小花的頑強。我們今天學習的《唐詩二首》似乎與這些詩歌都不同。
(設計意圖:以兩位詩人格律詩中的名句導入,一方面是做課前熱身,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情境;另一方面,這些對仗的詩句為學生發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形式上的特點作以參照;其三,也與課末的主題相呼應:詩歌可以描繪美、傳播美,還有更為重要的是關照民生,關注現實。)
二、初讀求同,讀懂詩歌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兩首詩歌,說說這兩首詩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處。可以從字句、押韻、平仄、表達方式等角度來說。
預設:
這兩首詩都很長,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詩一樣是四句或者八句。
這兩首詩押韻有變化,不固定。
這兩首詩每句中的字數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這兩首詩都沒有對仗、平仄的限制。
這兩首詩都是古體詩,敘事詩。
(屏顯,共讀)
與格律詩相比,古體詩句數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數也沒有嚴格限制;用韻靈活,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中途可以換韻;不講究平仄、對仗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中的歌行體,《賣炭翁》是樂府體。
2、結合課下注釋,快速了解詩意。
這兩首詩歌都是敘事詩,它們分別敘述了怎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有哪些相同之處?
預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敘述了詩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風吹破,茅草橫飛,屋漏遇雨,長夜難眠的經歷。
《賣炭翁》敘述了在終南山伐薪燒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燒成的千余斤碳被宮里的太監掠奪而去的事。
過渡:《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敘之事是詩人的親身經歷,《賣炭翁》所敘之事是詩人的所見所聞。那么這兩個故事在內容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請大家再讀詩歌。
預設:
這兩個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慘。
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可憐的老人。
兩個故事都揭露了現實的黑暗。
……
3、兩首詩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結合兩詩中具體的詞句,說一說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請你為老人代言,用朗誦表現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組討論、交流。朗讀,展示。
預設: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貧窮,住的是茅草屋,蓋的被子很破舊。“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從“冷似鐵”“踏里裂”等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他生活窮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風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長夜難眠,一家人生活無所依憑。“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一內心獨白透露出國家戰亂,生活無依的悲苦。“長夜”不僅僅是指這一個晚上,還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歲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處于戰亂當中,流離失所,在朋友的資助下好不容易蓋的茅屋又被吹破。“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來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濕又冷。
賣炭翁更悲苦。“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由外貌描寫可以看出賣炭老人伐薪燒炭生活又臟又累,燒炭時間長。“蒼蒼”與“黑”形成對比,寫出賣炭翁年事已高,但為生存下去,還要辛苦勞作。
賣炭翁更悲苦。“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一矛盾心理更凸顯老人悲慘的生活境況。
賣炭翁更悲苦。“一車炭,千余斤”“半匹紅紗一丈綾”,他辛苦半年燒成的炭卻被宮里的宦官變相掠奪了。
(設計意圖:通過三次求同,引導學生逐步進入詩歌深層。第一次求同,意在發現兩首詩語言形式的特點,略處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體感知內容,以橫向對比的方式激發學生探尋發現的興趣,略處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畫,深入詩歌品讀詞句,這一環節需精研細磨。)
三、背景引入,讀懂社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群童“為盜賊”,《賣炭翁》中是否也有“盜賊”?造成兩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這些“盜賊”嗎?
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做了左拾遺,后因直言上諫被貶。他親眼見到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帶給人民極大的苦難,看到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拋棄官職,攜帶家小逃荒輾轉到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過上暫時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無著的狀態。
《賣炭翁》是為“苦宮市”而作。“苦宮市”,即人民以“宮市”為苦,“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宮市”是指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但是,中唐時期“不復行文書,置白望(采購的宦官)數十百人于兩市及要鬧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率用值百錢物買人值數千物……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預設:戰亂、災荒讓百姓窮困潦倒,生活難以為繼,而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巧取豪奪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難。真正的盜賊是那些衣著光鮮的統治階級及其爪牙。
【設計意圖:在比較人物遭遇的基礎上,引入背景介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把握現實主義作品的寫實特點。】
四、對舉再讀,讀懂詩人
1、交替朗讀,比讀品悟。
師(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生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悲涼凄苦):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生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師: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生齊: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經歷風雨,經歷苦難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
(屏顯)
女: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男: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女: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男: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女:一車炭,千余斤
男: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身為官位的白居易,他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
2、仔細觀察課本上《賣炭翁》的插圖,你覺得這個插圖符不符合詩人的創作意圖?如果讓你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畫一幅插圖,你會怎樣畫?
預設:
詩人站在茅屋門口,屋外是漫天的雨絲。遠處隱約有更多破敗的茅屋,還有百姓在戰亂中死傷倒地的圖景。
詩人站在大雨中飄搖破敗的茅屋里,眼前浮現出一座座高大堅固的房屋。
……
3、上海余黨緒老師曾評價杜甫的茅屋是“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這幅畫的題目。如果讓你給《賣炭翁》的插圖擬題目,你會擬一個怎樣的題目?
預設:
最無恥的買賣
最卑鄙的掠奪
最職業的諷喻
最有力的控訴
……
(板書兩個標題,過渡到下個環節)
4、瀏覽鏈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筆下相同的是什么?
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杜甫《晝夢》
注釋:什么時候才能消除戰亂,讓老百姓安心種田,普天下再沒有虎狼之吏橫征暴斂,殘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錢財呢?
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杜甫《洗兵馬》
注釋:怎能得到強壯有力之士挽下銀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觀刈麥》
誦讀。結合詩句簡析,思考兩位詩人關注的相同點。
小結:那一句句“安得”中,飽含著詩人對天下太平、人民安寧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滿著對民生的關注、對百姓的悲憫。不管是為官還是為民,不管是身受苦難,還是衣食無憂,他們飽覽人民疾苦,體察人間冷暖,他們用文字吶喊、用文字為民請命;他們心里有大愛,眼中有民生,筆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時人嗤。——白居易《寄賈生》
結課:唐詩中不僅有四季美景,不僅有閑情雅趣,還有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對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蔣勛所說:
文學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學有另外一個職責是真正使人類的災難、苦難、孤獨和寂寞被人聽到。——蔣勛
同學們,請把目光投注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當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們的身邊還有像農民工、環衛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艱難、悲苦的群體。希望你們心中有悲憫,筆下有民生,書寫有情懷的文字。
(設計意圖:課堂落點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一環節通過三個步驟推進:運用對舉的方法給詩歌插圖、擬題,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關注點、著力點;通過分角色比讀,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的悲憫情懷;拓展朗讀兩位詩人其他詩句,加深學生的對詩人情懷的認知。)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10
活動目的
1.通過對有關唐詩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華。
2.在活動實踐中感受唐詩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感情。
3.通過口語交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
活動準備
1.搜集、背誦唐朝著名詩人的詩詞。
2.搜集唐朝詩人的故事。
3.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選出好作品拿到班級交流。
5.民主推選,成立由學生組成的最佳活動成果評議委員會
活動步驟
(唐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登高望遠,每每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豪氣;浪跡天涯,時時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惆悵。這些浩如煙海的詩歌,或詠山川名勝,或頌邊塞將士,或訴百姓疾苦,或鞭韃權貴腐敗,或抒發人生情懷┅┅讀之往往令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回味無窮。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的百花園,在繽紛的唐詩奇葩中盡情徜徉。)
一、走進唐詩,你吟我誦
我最喜歡的一首唐詩(小組推薦,激情朗誦。)
學生1:杜甫的《登高》。
學生2:王勃的《山居秋暝》。
學生3:李商隱《樂游原》
2、我最喜歡的一句唐詩(自由發言,抒寫感悟。)
學生4:我最喜歡的一句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那是一幅男子漢的形象,正因為是一種“沙場在前,美人與后”的境界才顯得和諧與壯烈,令人感嘆遐想不已。
學生5:“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古樸,平實,平生最愛樸實。
學生6: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令人頓覺天地雖大,萬物雖眾,自己卻是來時來,去時去,生來孤獨,死也孤獨。心境好時讀它,只覺得淡淡的惆悵;而心境不佳時讀,可是覺得無邊的絕望了。
3、我最欣賞的唐代詩人(抓住特色,勾勒個性。)
學生7: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閑靜淡遠的孟浩然,飄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頓抑的杜甫,精巧艷麗的溫庭筠,豪放曠達的蘇軾……
學生8:最愛李商隱,“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他的名句與妙思太多,個人認為歷代以來鮮有及者。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從同學們氣宇軒昂的吟誦中,老師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二、品味唐詩,你賞我析
到唐詩中去聽鳥叫
學生9:烏鴉啼鳴,巧托游子的離情羈思。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學生10:杜鵑泣血,表達蒙冤之恨。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學生11:喜鵲啼叫,添愁惹恨。李端《閨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
到唐詩中去賞月
學生12:唐朝的月,是王維的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明松下房櫳靜”,月,悄然飄臨靜謐山野,驚醒了欲睡的山鳥,將月輝輕灑在屋舍的窗臺上,詩人是那樣地歡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于松林間撫琴自娛,而那山月恰如相約,溜入松林來相和共賞。
學生13:唐朝的月,是杜甫的月。“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望著這中天孤月,詩人想起了闊別的家園。“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人此刻不也正念著千里之外的妻子兒女嗎?
學生14:唐朝的月,是李白的月。“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如平羌江水流”,“對酒不覺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這月亮是那般愛水,詩人欣然賦詩,以酬知己。“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這月亮有是那么愛山,成了行吟于山嶺間的詩人的伴侶,這讓詩人喜不自禁。
3、到唐詩中去安家
學生15:唐詩中的塞外,是我久已夢想的家。在那里,“胡天八月即飛雪”,但你不要皺眉,因為那里的雪不僅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俊俏,更有“大雪滿弓刀”的雄壯;在那里,甘醇的“葡萄美酒”定會讓你醉臥沙場,笑看“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在那里,聽的不僅有幽怨的“公主琵琶”,還有吹得“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羌笛,定叫你心系“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那一片神奇土地。
學生16:唐詩中的宮廷,是我夢寐以求的家。在宮中,能夠看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這不是天大的幸事嗎?在那“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的地方,你還可以傾聽白發宮女訴說唐玄宗的風流逸事呢。而在“銀燭秋光冷畫屏”的夜晚,你也可以同“輕羅小扇”的宮女一起去撲流螢,“臥看牽牛織女星”,同她交個朋友,陪她度過寂寞的青春。
學生17:唐詩里那個夢幻般的江南,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愿意把家安在那里。那里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空曠,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清幽,還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的悠閑。
(唐詩的魅力遠不只這些,唐詩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滿懸疑、充滿誘惑與神秘!下面,我們就請大家來展示一下你所積累的與唐詩有關軼聞趣事。)
三、親近唐詩,你講我說
學生18:“推敲”的來歷。
學生19: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學生20:宋之問吟詩遇老僧。
學生21:黃鶴樓李白止筆。
學生22:白居易進長安。
(既然遠在千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高的造詣,我相信,我們中將來也會出現若干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大家有沒有信心?既然,大家信心百倍,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創造我們自己的“詩歌”!)
四、學習唐詩,你創我寫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詩歌來描繪它的意境嗎?
學生23:建德江之夜
月色在波光里搖曳
無風是水送孤舟
漸入煙靄中的蒼茫
杏花煙雨江南小洲
停泊如夜幕緩緩降臨
又如月色寂寂盈滿
終于在孤島的唇邊明了起來
更加明了的是一抹相互的陌生
客子異地與誰共嬋娟
樹高野曠
那里有這般低沉的天空
在鄉愁的俯視之下
壓近漂泊者的胸口
小舟不眠于滿月的清輝
獨倚弦側
覓尋親人的臉
明月可在水中接近
能否在水中望見家鄉
主持人: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詩歌來描繪它的意境嗎?
學生24:秋雨有感
歸期未有期
秋雨的思緒繚繞積結
漲滿異地的池子和夜晚
行行復行行
你是我未曾歸去的情人
困守于塞外驛站的秋天
傷感的詩人呵
如果你的行旅的朝向故園
如果你的目的不是人間的天涯
你為什么不向北回歸
西方是圣者的天堂
你這樣的詩人和我
都是人間俗物
西窗的燭光靜而又靜
一個人的背影明暗相繼
相伴彈撥的雨夜瀝瀝
是過去或者將來
而今的我溺于燈光昏黃
不堪凄惶
主持人: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詩歌來描繪它的意境嗎?
學生25:江雪里
孤舟上的笠翁就是詩人嗎?
世界沉默于江流白雪
所有的失敗如此簡捷
化作萬傾水上一枚釣鉤
千山隱于白雪
飛鳥的路淹沒在寞寞長天
這樣簡單的水墨里
一聲呼喚也沒有
冰樣冷的冬天
詩歌的浩淼煙水中
水底的魚已經很饑餓了
我在江雪之外凝視
等一只猩紅的梅花
刺痛雪的寂寥
三結束語
主持人:唐詩中那些優美的詩句,伴隨著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的成長。唐詩中那些動人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唐詩的陪伴下茁壯成長!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1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安史之亂”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對詩人的人生及詩歌風格的影響。
2、能夠了解本專題詩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風格特征。
3、初步體會中唐詩歌風格的多姿多彩的風貌特征。
教學設想:
中唐詩壇流派眾多,風格多樣,以開拓創新為主要創造傾向。對本專題所選六首詩歌,可結合詩人的總體風格逐一進行鑒賞。教學方法以自學、討論為主,誦讀訓練貫穿始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讀《寄李儋元錫》
1、結合注釋①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里,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
2、初讀詩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開時節,我與您在長安分別,現在春暖花開了,又是一年。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前程,都覺得茫茫一片,自己無法預料。面對春色,心中悶悶不樂,獨自睡去,難以睡著。我身體多病,想回鄉歸隱,自己任刺史所管轄的地區,還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饑民,我拿了俸祿而沒有使百姓免于饑寒,因而感到慚愧。聽說您要來,我不斷地探望,多少次月兒缺了又圓,我站在西樓上眺望,仍不見您來。
3、問題研討
蘇軾認為韋應物的詩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點,結合此詩談談你的看法。
這是一首寄贈好友的詩,但并不只限于抒寫鵬有間的情感,而是表達自己對時局的一種人生態度:自己所以拖著病體為官一方,并非貪戀名利。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于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于國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這樣一種淡泊坦蕩的人生態度顯現了詩人的人生至味。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贊揚。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
4、背誦全詩
二、學習《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1、結合注釋了解作澤及寫作背景
2、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從城上高樓遠眺空曠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來。急風胡亂地掀動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長滿薜荔的墻上。山上的樹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江流曲折就像九轉的回腸。我們一起來到百越這個紋身的地方,雖然處于一地,音書卻阻滯難通。
3、問題研討
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詩一大特點。說說詩人是如何以哀景寫哀情的?
提示一:詩人遭貶后的心情如何?
提示二:詩中寫了哪些景?這寫景具有怎樣的特點?
4、歸納小結
“高樓大荒”“海天茫茫”“驚紛亂飐”“密雨斜侵”“嶺樹重遮”“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所有這些對遭貶的詩人來說,都是哀苦無比的景色。詩人正是通過這些景色的鋪敘,把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
三、課后作業
背誦本詩,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
一、學習《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解放注釋了解作澤及背景。
2、指導閱讀、感悟體會。
3、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結合書下注釋,同桌互相譯釋詩句,圈點疑問。
(2)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翻譯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4、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明確:(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課文小結
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面對詩人此種情形,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以為該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又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呢?
二、自學《西塞山懷古》
1、結合注視了解作者及背景
2、鑒賞提示
詩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東長江南岸)舊時的戰壘之上,面對滾滾長江,并沒有直接描寫當地風光,而是引西(益州──今四川成都)接東(金陵──今江蘇南京),貫今通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一開篇就以蒼涼遼遠的意境將讀者深深吸引。讓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氣”,在晉國大將王浚沿江東下的'浩浩大軍面前,卻黯然失色,孫堅、孫策、孫權父子歷盡艱辛所創基業一朝化為烏有,東吳政權的垮敗轉眼間成了歷史。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吳軍望風而逃,石頭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掛起。“沉”和“出”二字分別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垮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用的傳神精道。東吳敗亡雖是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幾回傷往事”的照應,便有了普遍意義:不論是什么樣的人掌權,若不按社會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辦事,失去民心這個最根本的東西,都會由興盛走向衰亡,這是不可抗拒的鐵的法則。
“人世幾回傷往事”與“從今四海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語的交匯,卻如天頂之上炸響的驚雷,在遙遠的天際久久回響:盡管現今河山一統,四海一家,可是有誰又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山形依舊枕寒流”從字面上看是冷峻無情,實則反映出的是詩人對李唐王朝“四海為家日”表面繁榮所掩蓋的深深危機的深深憂思。
“故壘蕭蕭蘆荻秋”與“山形依舊枕寒流”相疊,讓人們仿佛聽到看到了詩人面對浩浩江天發出的浩浩慨嘆:人世真的就不能長治久安,走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嗎?一個“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達出詩人不隨波逐流的冷靜頭腦和關注天下興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縱論千古的豪放中回蕩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氣。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本詩: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道,一生杰作,壓倒元(稹)白(居易)。“人世幾回傷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盡收筆底。
4、課文小結詩:人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地方格局勢力,懷故意在嘆今,警告當權者別忘六朝覆滅的歷史教訓。
5、課后作業
背誦本詩,預習新課。
第三課時
一、學習《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1、導入課文。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兵征討,河南一帶再次淪為戰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內(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饉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2、整體感知本詩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
3、問題研討:
詩人是如何表達“一夜鄉心五處同”的兄弟之情的?
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
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二、自學《天上謠》
1、作者簡介:李賀一生位卑職冷,病貧交迫,深感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死生問題糾結于心。詩作雖情緒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遼闊,在中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
2、整體感知
(1)、詩作主要內容
這十一首游仙詩,在一個晴朗的夜晚,詩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張開想象的翅膀,飛向那美麗的天庭。詩人虛構了一個盡善盡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當時社會和個人境遇的不滿。
(2)、作者思路
詩共十二句,分成三個部分。開頭二句是詩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結末二句則是仙人俯視塵寰所見的情景。前者從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后者又從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渾然一體。中間八句具體描述天庭的景象,陸續展示了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
3、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主體部分四幅畫面,說說詩仍是如何表現這種瑰麗境界的?
畫面之一:月宮里的桂樹花枝招展,香氣襲人。
畫面之二:秦妃當窗眺望曉色。
畫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圖景。
畫面之四:穿著艷麗服裝的仙女,漫步青洲,尋芳拾翠。
上述各個互不連綴,然而卻顯得和諧統一的畫面,都以仙人活動為主體,以屋宇、花草、龍鳳等等為陪襯,突出天上閑適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以與人世相對比。詩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結合起來,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想成為可以觀照的物象,因而顯得深刻雋永,而又有生氣灌注。
三、比較韓柳兩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提示:結合創作背景談。柳一貶再貶,愁思彌漫,凄苦無比,對惡勢力進行了有力的控訴;韓滿腔忠誠,幾遭殺身之禍,內心充滿不平之氣,然語雖凄切,卻不哀颯,有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
四、作業
1、背誦本專題4首教讀篇目
2、課后完成“積累與應用”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識記并理解五首唐詩的基本內容,包括作者生平、創作背景、詩歌主題及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唐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感受唐詩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五首唐詩的基本信息,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
難點:深入分析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詩人介紹、詩歌原文、注釋、賞析視頻等)
學生預習材料(五首唐詩原文及初步解讀)
分組討論任務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創設:播放一段古典音樂,配以古代山水畫卷軸的緩緩展開,營造古色古香的課堂氛圍。教師簡述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今天將要學習的.五首經典唐詩。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約10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每位詩人的畫像、生平簡介及創作背景,重點介紹與本課所選詩歌緊密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知識框架。
三、詩歌誦讀與初步感知(約15分鐘)
集體誦讀:全班齊讀五首唐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個別誦讀:邀請幾位學生分別誦讀,注意指導其發音、停頓和節奏。
初步感知:學生分享初次誦讀后的感受,教師引導其從語言、情感等方面初步感知詩歌。
四、深入分析與鑒賞(約20分鐘)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為五組,每組負責一首詩,根據任務卡上的提示(如詩歌意象、修辭手法、情感表達等)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
匯報交流:每組選派代表匯報討論成果,其他同學和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
教師總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每首詩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及歷史意義,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約10分鐘)
比較閱讀:選取一兩首與本課詩歌風格相近或主題相關的唐詩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比較其異同,加深對唐詩藝術特色的理解。
創意寫作:鼓勵學生以所學詩歌為靈感,創作一首短詩或一段散文,表達對唐詩美的理解和感悟。
六、課堂總結與作業布置(約5分鐘)
課堂總結: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唐詩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
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今天所學的五首唐詩。
完成一篇關于“唐詩之美”的小論文,要求結合本課所學內容,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教學反思:
課后,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特別是對學生參與度的評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以便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13
一、引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唐詩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它不僅承載著詩人的情感與智慧,更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哲學思想。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領略唐詩的魅力,特此設計《唐詩五首導學案》,旨在通過精選的五首經典唐詩,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界限,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詩韻之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誦讀并默寫選定的.五首唐詩,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和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詩詞朗誦等形式,培養學生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語言美、感悟情感深度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感,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學會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尋找詩意,感悟生活之美。
三、教學內容選擇
《靜夜思》李白:感受詩人思鄉之情的細膩與深邃。
《登鸛雀樓》王之渙:領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與豪邁。
《春曉》孟浩然:體驗春日清晨的寧靜與生機,體會自然之美。
《早發白帝城》李白:欣賞詩人流放途中遇赦后歸心似箭的喜悅與輕快。
《江雪》柳宗元:品味孤獨與堅韌并存,靜謐而深邃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通過一段古風音樂或一段關于唐詩的短視頻,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誦讀感知: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節奏、韻律,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分組探究:學生分為五組,每組負責一首詩,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詩歌背景、意象、情感及藝術特色。
成果展示:各組選派代表,通過PPT、朗誦、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與補充。
深度解析:教師引導學生對五首詩進行橫向比較,探討唐詩的共性與個性,以及不同詩人風格的差異。
創意寫作:鼓勵學生以唐詩為靈感,創作一首現代詩或短文,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總結反思: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收獲,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五、作業布置
完成一篇關于《唐詩五首》學習心得的短文,要求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某首詩的獨特理解。
選擇一首課外唐詩,進行自主學習,準備在下節課上與同學分享。
六、教學反思
本導學案設計旨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與熱愛,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唐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 14
一、教學目標設定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識記并背誦《唐詩五首》中的每一首詩,理解每首詩的基本內容、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掌握詩中關鍵詞匯的含義與用法,以及唐詩的基本格律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唐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和情感美,培養學生鑒賞古典文學的'能力;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通過唐詩的學習,感悟古人的生活哲學與情感世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理解每首詩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及情感表達,掌握詩中關鍵詞句的含義。
難點:深入品味唐詩的意境,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以及如何在現代語境下欣賞和傳承唐詩之美。
三、教學內容安排
導入新課:以一段優美的唐詩朗誦或相關歷史小故事作為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本課主題。
作者及背景介紹:簡要介紹五位詩人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創作背景,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
詩歌誦讀與初步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與節奏。
教師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重音等。
分組或全班齊讀,增強課堂互動,營造學習氛圍。
詩歌解析與鑒賞:
逐首分析,從詩歌的題目、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分享各自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教師適時點撥,深化理解。
拓展延伸,引入相關詩詞或文學評論,拓寬學生視野。
創作實踐與展示:
鼓勵學生嘗試仿寫或創作一首小詩,表達對某一主題的感悟。
小組內交流,選出佳作進行全班展示,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與表達能力。
總結與反思:
總結本課所學,回顧重點難點,強調唐詩的魅力與價值。
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分享學習心得,提出改進建議。
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唐詩五首》,加深記憶。
搜集并閱讀更多唐詩,準備在下次課上分享。
撰寫一篇關于本課學習體會的小論文或隨筆,表達自己對唐詩的理解與感悟。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朗讀法、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PPT、音頻、視頻等,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方式,提升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
【唐詩五首導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唐詩《錢塘湖春行》導學案04-19
圓明園的毀滅導學案設計04-07
《駱駝祥子》導學案設計04-01
《歸園田居》導學案設計03-24
《短歌行》導學案設計03-25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導學案04-17
《再別康橋》導學案設計04-16
《小石潭記》導學案設計03-24
離騷的導學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