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導學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體會文章優美精練的語言。
3.掌握并積累文言詞匯,了解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
能力目標
1.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標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掌握并積累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常常把風景美麗而人們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成語來源于陶淵明所寫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寫了些什么內容?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說明了什么?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
二、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介紹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稱靖節先生。
三、誦讀感悟
1.播放課文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句讀。
便舍船(shě)屋舍(shè)儼(yǎn)然豁(huò)然開朗
阡陌(qiānmò)黃發垂髫(tiáo)便要(yāo)還家
邑(yì)人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語(yù)云
為(wèi)外人道詣(yì)太守劉子驥(jì)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節奏要合理。④語速要適中。⑤語句要流暢。⑥要讀出感情。
3.自由朗讀,齊讀。
四、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和省略句。
1.古今異義詞
詞語 古義 課文例句 今義
鮮美 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味道)新鮮
交通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運輸
妻子 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不管(連詞)
不足 不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夠,不充分
如此 像這樣 說如此 這樣
緣 沿 緣溪行 緣故,緣分
延 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長.延伸
2.一詞多義
詞語 詞義 課文例句
舍 舍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 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動詞 處處志之
標記,名詞 尋向所志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為 作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
對,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給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3.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4.成語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黃發垂髫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5.省略句見書
六、復述課文,整體感知
1、以“桃源”為線索,小組成員分工講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線索提示:發現桃源—進入桃源—作客桃源——辭別桃源——再尋桃源
2、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或一句話談讀本文的感受,并簡述理由。
七、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源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優美的句子。
明確:桃花源外在環境美:
自然景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內在環境美:
自然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桃源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選一個景點用一個句式給我們描繪一番(這里的美,你看、、、、、、)
例如:這里的土地美坦蕩如砥,一望無垠,就像一面大氈子````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莊稼茁壯成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歡樂?(男女、老幼、漁人)
生活環境—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黃發)怡然自樂,因為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樂,因為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漁人樂,因為受到熱情相邀(要、延)。
男人樂:往來種作,樂不樂?(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安居樂業)
(三)探桃源之奇
奇在何處?
桃林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狀也奇: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人奇,種作、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奇;處處志之,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病終”
問(1)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2)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二、深入研討
1好一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地!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再游桃花源。
2讀后思考:桃源勝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們找得到它嗎?為什么虛構?解釋“世外桃源”的意思。
3有人說桃源是陶淵明積極的理想,也有人說是他的消極逃避,你怎樣評價?
(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不要象陶淵明那樣幻想了一個美麗的社會,可自己卻在貧病中死去。有人說,人應該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為現實。)
三、總結收束
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前赴后繼,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記》引起勞動人民無限遐想和向往,放眼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誰像陶淵明那樣將絢麗的理想描繪的如此酣暢淋漓?
四、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基礎訓練。
資料:
[默寫]
①描寫桃林美景的是“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花鮮美,落英繽紛。”
②描寫桃源人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③描寫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④用借代的手法描寫了桃源內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態度?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⑤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句子是“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和“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⑥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⑦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⑨描寫桃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⑩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世外桃源。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關于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留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美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賦》《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陶淵明最后一任官職是彭澤縣令。有一天,郡里派來一名督郵視察,縣里小吏忙來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捻須吟詩,一聽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勉強放下詩卷,準備去見督郵。小吏一看他還穿著便服,吃驚地說道:“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淵明一向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要穿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嘆口氣道:“我不愿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小人打躬作揖!”說著,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干了。這就是著名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連他們贈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
更多內容請點擊:
初中>初二>初二語文教案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導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導學案設計10-16
桃花源記導學案06-29
《桃花源記》導學案及答案10-25
桃花源記名師導學案05-18
桃花源記導學案及答案09-02
《駱駝祥子》導學案設計09-28
圓明園的毀滅導學案設計09-15
《化石吟》導學案設計11-14
《桃花源記》導學案2篇11-14
《桃花源記》導學案(通用10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