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閱讀答案(精選22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
閱讀《桃花源記》(節選),完成第1-3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尋病終
尋: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不久
2.(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就順著原路(回去),處處作了記號。
3.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樂(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2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乙〕房玄齡①奏:“閱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閱: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劃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還家( )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3)誠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項是()
A.良田 無論
B.絕境 問訊
C.交通 妻子
4、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兩文都傳達著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如何實現這一愿望呢?選一個角度舉例說說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
〔幫幫你〕:可聯系《治水必躬親》、《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戰亂;隋煬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于
3、C
4、(1)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述說,他們聽了都很驚嘆。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陳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當斬”……等句,讓讀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統治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因此,減輕賦稅,關注民生,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3
(三)文言文閱讀(15分)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乙】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注]①囷(qūn):這里指似四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
24、用“/”為下面句子劃分節奏。(標兩處)(2分)
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
2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4分)
(1)黃發垂髫(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嘗采藥至衡山(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項是()(2分)
A、乃不知有漢乃相謂曰
B、忘路之遠近水陸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無馬邪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2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深山中有人跡,異之。
28、【乙】文中的`“開明朗然”與【甲】文中的一詞相仿。(1分)
29、【甲】文寫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乙】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24、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2分)
25、(1)小孩(1分)(2)妻子和兒女(1分)(3)曾經(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6、B(2分)
27、(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動的蹤跡,(他們兩個人)對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28、豁然開朗(1分)
29、暗示這樣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語言簡潔,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4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詩人。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屬(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還家( )
④怡然自樂( )
3.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并讓他產生了窮盡桃林的愿望。請從文中找出這處景物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穿國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茍且、不同流、難釋懷的復雜情感下,隱居山林并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陶淵明 東晉或“晉”或“晉代”
2.①類;②交錯相通;③通“邀”,邀請;④愉快的樣子。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圍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們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黑暗現實的否定與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5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學家_________(人名)(2分)。
小題2:聯系上下文,解釋文中劃線的詞:(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絕境:
④無論: ⑤不足:
小題3:翻譯劃線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小題4: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2分)
小題5: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6:桃花源人為什么“見漁人,乃大驚”? (2分)參考答案:
小題1:東晉 陶淵明
小題1:①都 ②鄉鄰 ③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④不要說(或更不必說) ⑤不值得
小題1: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
小題1:桃花源人的祖先為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小題1: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小題1: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小題1:試題分析:陶淵明也可寫成陶潛。
點評:對于文言文中的文學常識,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點,即出處,作者、生活朝代。
小題1:試題分析: “絕境” “無論”“不足”都是古今異義的詞語,解釋時要注意。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具”“嘆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詳細”的意思,“嘆惋”則是兩個詞組成的,應譯為“感嘆惋惜”。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1:試題分析:原文中有相關語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回答時,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點評:要整體理解文章內容,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回答問題時,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語句做答。
小題1:試題分析:從上文中的“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個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紛爭不斷,人們過著雞犬不寧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們害怕世人知道此處后,都會紛紛來這里。如果是這樣的話,這里也就和世外一個樣子了。
點評:理解文章要透過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們要深入地想一想,這個句子有沒有深層的含義,它告訴了我們什么,它和上句有沒有聯系,有什么樣的.聯系等。這樣,多思多想,對于文章的理解就會逐漸深入,我們的置疑的能力也會提高。
小題1:試題分析:“乃大驚”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沒有見到陌生人了。
點評:理解文章要透過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們要深入地想一想,這個句子有沒有深層的含義,它告訴了我們什么,它和上句有沒有聯系,有什么樣的聯系等。這樣,多思多想,對于文章的理解就會逐漸深入,我們的置疑的能力也會提高,提出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有水平。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6
閱讀《桃花源記》選段,完成10-13題。(12分)
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④南陽劉子驤,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無論魏晉( ) ④處處志之(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3.文中體現“村中人”熱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選文第①段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2分)
閱讀答案:
1.①田間小路②妻子及兒女③不要說,(更)不必說④做標記
2.①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②村中人告訴(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3.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答題要點:環境優美,物產富饒,和平安寧,人們安居樂業,幸福快樂。(意近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7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東晉時人。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處處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繪了桃花源的美麗景色,從全文來看,這段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這種美好的理想能從哪些具體的.描寫中體現出來?
5.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樣的人生理想?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8
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問題:
1.從選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在空格處填入短語。
發現桃花源( )( )
2.在選段中找出與下列劃線字意思相同的詞。
(1)悉如外人( )
(2)便要還家(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訪問(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2.(1)咸(皆)
(2)延
3.(他們)問起現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4.寄托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人平等的'美好生活和和平社會的向往之情。(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9
(二)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6—9題(12分)
【甲】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記(節選)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謎,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6.下列選項錯誤的一項是()。(3分)
A.甲詩乙文的作者均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
B.陶淵明,一名侃,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
C.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派鼻祖。
D.甲詩乙文均有感而發,寫于作者辭官歸隱之后。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下面選項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甲詩中的“心遠”“悠然”等詞語表現出詩人心境高遠、超凡脫俗的恬淡心境。
B.甲詩結句言盡而意無窮,隱約流露出作者歸隱后淡淡的悵惘與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不足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謙虛低調,不希望外人打擾的心理。
D.乙文末段劉子驥探尋未果的描述,更顯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朧隱晦。
9.作者借甲詩表達對_________生活的熱愛:借乙文表達對__________的理想社會的憧憬,兩詩文都含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______。(3分)
答案:
6.B
7.(源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8.A
9.寧靜淡泊的田園和平安寧不滿。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0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含義。
①咸來問訊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語云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見漁人,乃大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中人為什么來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請用簡短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都。
②不必說;更不要說。
③告訴。
④不值得。
2、①(村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②便帶著妻子跟鄉人,來到這個與世俗隔絕的地方。
3、 因為桃花源中人并未見到過外人。
4、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5、怕外人擾亂他們寧靜和平的'生活。
6、“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見解,能自圓其說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1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大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規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予作文以記之
D.設酒殺雞作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
3.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
發現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交錯相通(2)計劃
2.B
3.(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
或: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4.進入桃花源復尋(迷失)桃花源。
5.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觀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點“對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聞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出自他的組詩《 》(篇名)。(2分)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桃花源內風尚淳樸人際關系和睦。B.桃花源人對外的態度是感嘆向往。 C.略寫漁人之答是為了突出源內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
答案:
【小題1】陶淵明 歸園田居(一空1分)
【小題2】桃花源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3分)(語、足、道三個關鍵字各1分,句子不通順、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為止)
【小題3】B(3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名著常識關鍵在平時積累,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小題2】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語境,了解句子大意,準確理解關鍵字詞,比如本題中“足”“為”“道”,翻譯后疏通語句。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理解文段內容,將各項表述中的信息與文章內容一一比照。根據作者所描寫,桃花源人對“山外”只有感嘆沒有向往,故B錯。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3
陶淵明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各組加粗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便要還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B、欲窮其林∕窮山惡水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陷入絕境
D、尋向所志∕尋病終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①段著眼于“異” 字, 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開頭的“忽逢”與結尾的“不復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本文既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也含蓄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D、本文結尾寫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為了諷刺漁人的不良用心。
參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環境方面(優美);(2)物質方面(富足)(3)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樂);(4)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
4、D
(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4
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共13分)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劃線的詞(2分)
⑴漁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穎脫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小題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小題4: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題5:文章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小題6: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2分)⑴對……感到驚異 ⑵交錯相通 ⑶ 束縛,約束 ⑷停止(每個扣0.5分,共2分)
小題1:(2分)D
小題1:(4分)⑴這個人一一地為(桃花源的人)詳細的說了他所聽到的事,他們聽了都很驚嘆。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樂呢?
小題1:(1分)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小題1:(2分)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厭棄,對安定、和平的生活的向往,以此來寄托作者的社會理想。
小題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撫琴的樣子。(1分)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意對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5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聞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出自他的組詩《 》(篇名)。(2分)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桃花源內風尚淳樸人際關系和睦。B.桃花源人對外的態度是感嘆向往。 C.略寫漁人之答是為了突出源內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
答案:
【小題1】陶淵明 歸園田居(一空1分)
【小題2】桃花源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3分)(語、足、道三個關鍵字各1分,句子不通順、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為止)
【小題3】B(3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名著常識關鍵在平時積累,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小題2】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語境,了解句子大意,準確理解關鍵字詞,比如本題中“足”“為”“道”,翻譯后疏通語句。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理解文段內容,將各項表述中的信息與文章內容一一比照。根據作者所描寫,桃花源人對“山外”只有感嘆沒有向往,故B錯。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6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和劃線短語。(2分)
①漁人甚異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
13.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他們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的用意?(2分)
▲
參考答案:
11.(2分)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之類。(2分)
②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們聽了都很驚嘆。(2分)
13.(2分)都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憎惡,(1分)以及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1分)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7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譯文: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2、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橫線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
1、(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2)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2、(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3、A
4、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8
【甲】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小題1】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3)選賢與能( )
(4)盜竊亂賊而不作( )
【小題2】
下列句中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A.芳草鮮美鮮為人知B.便舍船 屋舍儼然C.復前行不復出焉D.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小題3】
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小題4】
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之后,源中人“皆嘆惋”,你認為他們因何而“感嘆惋惜”?(2分)
(2)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繪得“大同”社會有何異同之處?請作簡要分析。(3分)
同:
異:
答案
【小題1】
(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
(2)便要還家。( 同 邀 邀請 )
(3)選賢與能( 同 舉 推舉 )
(4)盜竊亂賊而不做(興起)
【小題1】
C
【小題1】
(1)(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時代,竟然不指導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2)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小題1】
(1)桃花源中的人為桃花源外世道的變遷、百姓生活的苦難以及戰亂不斷的`世道而嘆惋。
(2)同: 物質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諧 ,如關愛子女,孝順老人,勤勞耕作,和平相處等。
異:用自己的話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或 環境優美,風尚純樸,熱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諧相處。
大道之行: 老有所終……己。 或: 人人都得到關愛, 人人安居樂業,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19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一、詞語解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甚異之。
4、豁然開朗。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6、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8、問所從來,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處處志之。
11、聞之,欣然規往。
12、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二、翻譯句子。
1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1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16、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7、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18.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0、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23、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4、后遂無問津者。
三、選擇:
25.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C.復前行不復出焉
D.便舍船屋舍儼然
四、回答下列問題:
2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27、表現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29、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皆嘆惋”的內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那些人生啟示?
32、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語一直沿用至今,請寫出來并解釋。
34、假如當時的漁人是一名導游,請你代他擬寫一段桃花源的導游詞?
答案:
1、緣:沿著。
2、落英:落花。
3、異:詫異。
4、豁然:開闊的樣子。
5、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6、交通:交錯相通。
7、怡然:喜悅的樣子。
8、具:詳盡。
9、妻子:妻子小孩。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0、志:作標記。
11、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
12、尋: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14、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15、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16、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17、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18、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19、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0、(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21、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22、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23、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24、此后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25、C
26、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馀人各復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詣太守,說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9、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不滿當時現實,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河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
30、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皆嘆惋”的內容是①世界變化大。
②時間過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戰爭頻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慶幸自己得社會和平安定。
31、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
32、漁人是一個背信棄義、不守承諾的人。
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的淳樸好客形成鮮明對比,加深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
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落英繽紛: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34、略。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20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義。(4分)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② 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
③ 見漁人,乃( )
④ 未果,尋( )病終
小題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誰嘆惋?為什么嘆惋?(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①類 ②妻子:妻子兒女 ③竟然 ④隨即,不久
小題2: ①(桃源人)見了漁人,竟然十分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②(桃源人)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晉朝了。
小題3:桃源人為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而嘆惋,為外面的人民的.生活如此痛苦而嘆惋。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除了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妻子”的古今義。
小題2: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恩呢管理。翻譯語句時,除了要注意“乃、無論”等重點字,還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有時還要注意語序等問題。
小題3:本題是一道綜合題。根據漁人所說的內容,應該為“挑花源中的人”嘆惋,根據漁人說的內容來分析嘆惋的原因。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2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敷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0.本文作者是東晉詩人____(人名)。(1分)
1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屋舍儼然____(2)便扶向路____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繪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答: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與世隔絕的時間很久?(2分)
答:
14.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千百年來讓無數人心馳神往,為什么它具有這樣永恒的魅力?(3分)
參考答案
10.陶淵明(1分)
(1)整齊的樣子(2)沿、順著(共2分,每小題1分)
12.圍繞“渲染神秘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桃源美好作鋪塾”回答出兩點即可。(共2分,毎點1分)
13.圍繞“見到漁人大吃一驚;自從秦朝就隱居在此;不知外機朝代更竹;對漁人所描述的外界情況感嘆、惋惜”回答出兩點即可。(共2分,每點1分,用原文語句回答亦可)
14.圍繞“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優美富饒的自然環境;幸福快樂的人民生活;淳樸的社會風尚;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點即可。 (共3分,每點1分)
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篇22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小題1】下列劃線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B.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 C.盜竊亂賊而不作(小偷) D.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講信修睦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B.是故謀閉而不興水波不興 C.天下為公不必為己D.蓮,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徑寸之木!
【小題3】下面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B.“天下為公”是說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要有公心,為人民多做好事。C.《桃花源記》選段寫了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源內優美的環境,源中人快樂、幸福、安定的生活,并體會到他們的心情。 D.“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實際。桃花源人是秦朝時進入此“絕境”的,是與外人“間隔”的。從秦到晉太元年間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著變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著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題4】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分)
【小題5】[甲]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B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小題4】(1)對于財貨,人們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小題5】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C、盜竊亂賊而不作(賊:害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
【小題2】試題分析: A:培養,動詞/長,形容詞;B:發生,動詞/興起,動詞;C:是,動詞/為了,介詞。 D、之,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的。經分析,選D。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
【小題3】試題分析:B、“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分析文章的內容,一定要聯系文章的前后文,根據前后文的描寫來分析作者寫一些語句的原因。如本道題,就結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句話來理解即可。
【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1)句時,注意“貨是財物的.意思,惡是憎惡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是給的意思”;翻譯(2)時,注意“阡陌是田間小路的意思,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還要補充出省略的“村落間”。同時還要保證所翻譯句子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翻譯語句的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于學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小題5】試題分析:根據甲文中“幼有所養,老有所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等描寫以及乙文中“景色美好、人們生活安樂”等描寫來分析甲乙兩文的相似之處之處,都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首先要忠實于原文,然后根據題意,做具體的分析即可。如本道題目,題意要求分析甲乙兩文中表達相似的地方,那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來分析相似的地方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08-07
桃花源記的閱讀答案02-02
桃花源記原文閱讀答案10-10
桃花源記的原文及閱讀答案06-26
《桃花源記》閱讀比較及答案01-26
《桃花源記》閱讀附答案03-05
《桃花源記》選段閱讀訓練及答案06-27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附答案)06-08
《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11-21
《桃花源記》文言文閱讀答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