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后
桃花源記讀后1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里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閑。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松自在的生活圖景。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么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的愿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丑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著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系,只是他們無聊閑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閑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么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么辦?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丑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向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丑陋想法,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桃花源記讀后2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并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后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向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后3
《桃花源記》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造了一個多么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讀完后,細細品味,感觸很深。
故事的開頭,“忽逢桃花林”,這時眼前一亮,又往下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暗暗感嘆桃林的美麗,如果能一飽眼福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漁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畫的田園生活展現在眼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源中的人見漁人有好奇、驚異卻不害怕,反而熱情的招待他。聽完漁人的.講述,源中人送漁人離開,卻叫他不要與外人講他們的事。當然,漁人沒有承諾,可在他尋找時卻迷失了方向。后來名叫劉子驥的人也尋桃花源,最終卻尋病終。
我想,桃花源中的人為何不愿外人知道他們的事呢?而漁人又為何違背諾言呢?原來這一切皆因漁人的“具言所聞“”。那時苛捐雜稅繁重,連年戰事不斷,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說起嚴苛的捐稅和殘暴的統治并不是那時才有的。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見一婦人,因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被老虎咬死而痛哭,他問婦人為啥不搬走,結果婦人卻說無苛政,原來殘暴的統治,嚴苛的捐稅遠比老虎要可怕。
桃花源的生活是和平安逸,沒有戰爭,并且環境優美。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意有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可誰又不向往這樣美好悠閑的生活呢?于是漁人回去便告訴了太守,也想與桃花園中的人同往。
說到和平,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如今的世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貪婪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現在這個社會,自私,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甚至有些人想征服整個世界。這些可笑的想法,只會顯示出他們的丑陋。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覺得丑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的天空,蓋住了天真的笑容,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
因此,我們不能讓這種丑陋繼續蔓延下去,我們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蒂固的維護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無阻,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4
“讀過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個益友。”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雜念時,你才會深有感觸。
《桃花源記》是一篇好記敘文,它是我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記的,是一幅反對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美好大理想圖景,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和平的向往。
人們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時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就是人們向往的樸素、勤勞、和平的生活。沒有秦時的戰亂,怎能逃到桃花源呢?
面對當時戰亂黑暗的社會,陶淵明和劉子驥卻消極避世,被困難打倒而沒有勇敢面對,并克服困難。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各割據勢力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晉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殺害晉恭帝,這引起陶淵明的'不滿,加深他對社會的憎惡。但他只能撰寫此文,抒發情懷,無法改變現狀,于是虛構了人情淳樸、安靜自足的與黑暗社會相對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樂園。這種理想雖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批判了黑暗社會,但難以實現。如果現實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樣的話,夢想將變成現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靜與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難總在風雨中,彩虹總在風雨后。
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絢爛無比:有桃花,有麥香;有田園,有書海;有吃苦,有樂觀;有真誠,有奮進;有家人,有摯友;有電子智能;還有小動物。我將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佳話。
桃花源記讀后5
我一生以捕魚為生,碰到的事不計其數,但是我最難忘的是那天……我劃著我的小船靜靜地在湖上漂流,等待一群大魚投入網中。不知過了多久,漂了多遠,我忽然感到網向下一沉,我以為已經來了大魚,當我把網拉上來的時候,我就傻了眼。滿滿一網都是小巧玲瓏的桃花。當我正沉浸于思考——為什么只有桃花沒有桃子的問題時。一股清香撲入我的鼻中。放眼四周,都是桃樹,花和草都特別鮮美,桃花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隱約還有幾只野兔在奔跑,好像不歡迎我這個來客。我對這里感到非常奇怪,我有用手輕輕地劃動船。我從水里輕輕地拾起一朵,放鼻子上聞了聞,又添了一下。“好甜呀”我忍不住的說了出來。
我一定要到林子的盡頭,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又向前劃了不知多遠,忽然看到了一座光禿禿的大山。在山下,我感到有一股暖風從我身邊吹來。有一個半人多高的大灌木叢,上面的葉子還時不時的在擺動。這時的我既害怕又好奇。
我害怕里面萬一有什么怪獸怎么辦?我好奇里面或許有什么寶藏,夠我家吃喝一輩子。
我最終還是勇敢的撥開灌木叢,有一個小山洞里面有光。我慢慢地向里走有一股說不出的緊張。里面越來越窄,只能容一個人側身走進去。突然我感覺光越來越亮,一下跳出山洞,來到一片小道上。
我驚呆了,里面有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面長著一人高的莊稼。還有一座小池塘,荷塘上浮著幾片荷葉,在荷葉上還有幾只小烏龜在懶懶的曬太陽。在水中還有幾只小魚悠閑自在的游來游去,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安寧美好……
我看到里面有幾個老人孩子,他們看到我都大驚失色。這時有一個老人走了過來,我問道:“這里是哪呀?”老人嘆了一口氣,說道:“小伙子,我是這里的村長,這里是桃花源,都好幾百年了,還是有人進到桃園來了。小伙子你是怎么進來的?”我又把我進來的情況原原本本的告訴老村長。“既然你能進來也是一種緣分,你先跟我到我家吃頓飯吧!”
這時我剛剛從驚訝中緩過來。我看看他們的衣服,和我們差不多,其他東西和我們也相差無幾。我在老村長家吃飯時,屋外面堆滿了村人。“老伯,你們是怎么進來的呀?”
“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地方。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就再也沒出去過,你是到現在第一個進來的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了?”“老伯,現在是晉朝。從晉朝到現在已經好幾百年了。”我又把我所聽說的事都告訴了村人。我又在桃源歇了幾天,也在這看到了不少外面沒有的東西。我就準備離開了。村人們對我說:“你不要對外面的人說這里的事。”
我從那以后就把這件事藏在心里,對誰也未提過。這神奇的經歷好像過去很久,又好像發生在昨天。
桃花源記讀后6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翻開散發著墨香的課本,我走進了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在這里,陽光明媚,青青的小草上有一顆晶瑩的露珠不愿離開,頑皮地在草葉兒上游來蕩去,好不快活。小溪里的水碧清碧清,透徹見底,溪水奏著歡快的樂章向前奔跑,不知疲倦。兩岸的桃花幽幽地開放,輕風拂來,花香四溢,流連花間,不忍移步。可是漁人的腳步并沒有停止,他想走到林子的盡頭。他的一顆好奇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我頓時心生感慨:從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不是懷著一顆好奇心去迎接世間萬物的嗎?如果哥白尼不好奇,他會發現地球圍繞太陽轉嗎?如果牛頓不好奇,他會發現萬有引力嗎?如果愛迪生不好奇,他能擁有1000多項發明嗎?我也應懷有一顆好奇心隨漁人共同去探探神秘的桃花林,也用一顆好奇心去觀察更多的人與事。
轉眼間,漁人發現了山上有一小口,他丟下船向小口走去。最初,小口很狹窄,只能容一人通過。過了一會兒,小口逐漸變寬,頓覺豁然開朗。我再次駐足遠觀,一座美麗的小山村呈現在我的眼前——土地平坦,屋舍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茂密的桑園、竹林,令人目不暇接。這就是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我完全陶醉了,這真是一個令人身心舒展的好地方,到了這里,你的心會逐漸平靜下來,有一種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的感受,也許令你平心靜氣的不僅是美麗的景色,還有這里樸實無華、甘于奉獻、熱情好客的桃源人。
來到桃源的村莊,人們十分驚異漁人的到來,經過一番交流討論得知:桃源人是由于躲避秦時的戰亂,才與“外人”隔絕。隨后,漁人訴說了秦朝以后世間翻天覆地的變化,聽了漁人的介紹,桃源人感慨不已。他們又用好酒好菜招待了客人。漁人停留了幾天后,便辭去了。
出了桃花源后,漁人一路作了記號,但是,當他領著太守遣之人前往時,已再也找不到何處是桃花源了。
后來,南陽劉子驥也去尋過,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這不禁使我懷疑,桃花源真的`不存在嗎?它真的是作者一個再美好不過的愿望嗎?我悵惘了。為何這世上沒有桃花源的存在?它僅僅只是人們心靈的避護所嗎?為什么那樣多的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己私利與千古“垂名”嗎?這些人們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聽一聽山泉的訴說呢,汩汩的泉水濾過心田,沖走了心靈的塵埃,留下了清廉、無私,任人品味,引人遐想;為什么不能遠眺蒼茫巍峨的高山,感受一種穩如泰山的心境;為什么不能關愛身邊的一草一木,關注自然,融入自然,擁抱未來呢?是的,也許這世上沒有桃花源的存在,但只要我們在心中那一方純潔的土地上種上一株青翠的桃樹苗,來年,甚至幾年后,千樹萬樹“桃花”開的美景,必定會在我們的眼前浮現,到那時,我們就會完完全全地沉醉在一片清新的桃花林中了。
這夜,我不能入眠,只覺眼前桃花競相開放,我輕輕地漫步在美麗的桃花源中……
桃花源記讀后7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后,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著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著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著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么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里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著一只打轉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游戲嗎?”我說:“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著我說:“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只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只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仿佛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只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艷。這里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桃花源記讀后8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資料并不知曉。只是對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之后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此刻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向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透過形象地描述,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后9
漁人在桃花源的盡頭發現了山上一個小洞口,便走了進去,但“初極狹,才通人”,漁人并沒有就此放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洞里便由原來的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他發現了一片世外桃源。
人生也是這樣,人常常會陷入低谷,但之后的'選擇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選擇滯留,那么人生便會漫無目標,十分黯淡;如果鼓起勇氣,勇于面對困難,繼續前進,那么便會迎來人生的轉折點。
在學習中也是如此,有時考試會失利。我曾為此十分苦惱,但靜下來思考,這并不是什么天崩地裂的大事。考試的初衷是為了查漏補缺,靜下來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學的不扎實,哪里做的不夠好,找尋根源,此后在日常學習中多加留意。有這樣堅持不懈的過程后,下次考試才能夠避免這樣的問題。
人生就是從狹窄幽暗的山洞進入桃花源的過程,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懈,砥礪前行,才能不負韶華,尋到人生中的那片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10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境,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么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么完美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仿佛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群山連綿,順著小溪走,一個神秘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它們像一群頑童,爭先恐后地讓人們來觀賞自我的艷麗豐姿。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鉆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里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伙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我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我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能夠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研究,不要只想著自我,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那里完美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當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當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職責,創立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僅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我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后11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沒有生長著其他的樹,這是僅屬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凈,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里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凈,沒有什么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著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著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著在那忙著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著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著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向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丑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里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么還能這么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里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向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桃花源記讀后12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桃花源記》這篇課文。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亂,沒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沒有戰亂。貧困,有的只是幸福,快樂。作者通過想象,把“桃花源”這個地方的景致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
第一處: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從這句中可看出這里的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去了,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從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說是因為戰亂的`話,那他們早就出去了,因為戰爭是不會一直停在一個地方的。
所以說,他們留在這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地方仿佛人間仙境,樹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居住。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里,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園。
第二處: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他應該還記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再看下面一段內容:
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終沒有找到,這是為什么呢?
不過,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作者的這個結尾倒是提醒了我們,若我們也想有這樣一個真正的桃花源,就應該保護環境,不準濫砍濫伐,共同建造一個屬于我們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13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
桃花源。
那個讓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人間仙境,無稅無征,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豐衣足食,與儒家的大同社會相似,在我們今天看來,小康社會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當時黑暗的東晉末年,這樣的社會也只是筆下的虛妄。
陶淵明其實是有“大寄于蒼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終究難擋天下大勢,“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這樣評價他,消極避世,老莊思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也都是在記載他隱居后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但筆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平常不過了,村中人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覺得這篇游記最令感動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飄渺的,可他仍在執著的尋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漁人“處處志之”,劉子驥“欣然歸往”表明了作者對安寧生活的向往,心之所向,讓他雖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棄立志尋找,身處黑暗的無間社會,心在美好的桃花瓊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飄屢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后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里耕田,是否斟一壺美酒,酩酊大醉,下筆驚神?春風輕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個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讀《桃花源記》有感 篇武陵人發現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里沒有剝削,沒有戰亂,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當他再尋桃花源時,卻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后遂無問津者”。這是《桃花源記》中講述的故事。
讀完《桃花源記》后,雖明知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的腦子里始終留著一個疑問——如果“武陵人”不放棄尋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樂和平的地方?再進一步,我們無法找到在現實中的桃花源,但我們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塊美好的“桃源”?的確,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為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個純真的世界,我們不完美,但不是說我們不能追求完美。盡管世界在改變我們,我們卻還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純凈的天空。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電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顆純凈的心。即使一家六個人只能擠在一間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現實再慘,查理依舊保持著善良的性格,最后成為贏家。贏得了一整個巧克力工廠。而另外四個孩子,也許是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是其他原因,他們的性格就沒那么惹人喜愛了——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們丟失了心中的純真,變得現實而冷漠,他們的下場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說。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電影,但想想看,電影不是為反映現實而出現的嗎?
即使現實再怎樣令人悲哀,我們卻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里包含著我們的理想,純真與幻想,是一個真正的美好仙境。記住:永遠不要放棄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14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并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于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于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后15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我踏著小碎步,吟著“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
一株桃樹,托起一團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著,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只小蝴蝶交談;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云;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為泥。
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當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說:“別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嬌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許許多多這么嬌小,柔弱的花瓣,艱難地撐起了一片美麗的風景。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
我望著桃花,會心一笑,燦爛的笑容,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記讀后】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讀后心得10-07
《桃花源記》讀后心得6篇09-13
《桃花源記》讀后心得(6篇)08-30
桃花源記09-17
桃花源記改寫,改寫桃花源記作文10-06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實錄10-10
桃花源記案例08-10
《桃花源記》的教學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