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乞食》
引導語:《乞食》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記敘了詩人一次由于饑餓而出門借貸,并得人遺贈、留飲的活動。下文是小編收集這首詩的原文注釋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乞食》陶淵明
〔說明〕
此詩當是詩人晚年所作。前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和內心狀態,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情;中間六句寫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談諧”而“情欣”,由酣飲而賦詩的情景;末四句對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寫得悲憤而寄慨遙深。全詩語言平淡無華,卻蘊發著人性美麗的光輝。詩中記敘了一次由于饑餓而出門借貸,并得人遺贈、留飲的活動。前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和內心狀態,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情;中間六旬寫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談諧”而“情欣”,由酣飲而賦詩的情景;末四句對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寫得悲憤而寄慨遙深。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1)。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2)。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3)?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4)。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5)。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6)。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7)。
[注釋]
(1)驅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門。竟:究竟。何之:往何處去。之:往。
(2)斯: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拙言辭:拙于言辭,不知該怎么說才好。這里表現一種羞于啟齒、欲言又止的復雜心理活動。
(3)解余意:理解我的來意。遺(wèi位):贈送。豈虛來:哪能讓你(指詩人)白跑一趟。
(4)談諧:彼此談話投機。觴至輒傾杯:每次進酒總是一飲而盡。輒:就,總是。
(5)新知:新交的朋友。言詠:吟詠。
(6)感:感激。子:對人的.尊稱。漂母惠:像漂母那樣的恩惠。漂母,在水邊洗衣服的婦女。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當年韓信在城下釣魚,有位漂母憐他饑餓,給他飯吃,韓信發誓日后報答此恩。后來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被封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贈以千金。非韓才:沒有韓信的才能。
(7)銜戢(jí集):謂斂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報:謂死后在幽冥中報答。貽:贈送。
[譯文]
饑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
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
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
牢記胸中如何謝,死后報答君恩惠。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乞食》一詩,是陶淵明躬耕生涯之一側面寫照,至為真實,亦至為感人。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淵明歸耕之后,備嘗農民之艱辛,尤其是饑餓。《有會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飲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皆可印證。起二句直寫出為饑餓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態,詩人自己也不知該往何處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見得當時農村之凋敝,有糧之家太少,告貸幾乎無門;亦見得詩人對于所求之人,終究有所選擇。淵明乃固窮之士。蕭統《陶淵明傳》載江州刺史檀道濟“饋以粱肉,(淵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處墟里。由此可見,雖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識中,終究還是有其人的。此人當然應是一可求之人。盡管如此,敲開門后,自己還是口訥辭拙,不知所云。乞食,對于一個有自尊心的人,畢竟是難于啟齒的呵。“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主人見淵明此時的饑色和窘樣,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糧食相贈,詩人果然不虛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詩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轉變、提升為欣慰感激。“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主人不僅急人之難,而且善體人情。他殷勤挽留詩人坐下相談,兩人談得投機,不覺到了黃昏,飯已經做好了,便擺出了酒菜。詩人已經無拘無束了,端起酒杯便開懷暢飲。淵明愛酒。“傾”之一字,下得痛快,這才是淵明“質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詩人為有這位新交而真心歡喜,談得高興,于是賦詩相贈。從“新知”二字,可見主人與詩人尚是新交,但詩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達感激之情,是全詩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始為布衣時,貧”,“釣于城下,諸母漂(絮),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后來韓信在劉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詩人借用此一典故,對主人說,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慚愧的是我無韓信之才能,難以報答于您。“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您的恩惠我永遠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夠答謝,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來報答于您。中國古代有“冥報”的說法,如“結草銜環”的故事便是。“冥報”之語,表達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報”之是否可能,雖可不論,但此種感激之忱,則至為珍貴。
此詩的啟示意義,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詩篇語言平淡無華,卻蘊發著人性美麗的光輝。主人急人之難,詩人感恩圖報,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這是兩種高尚人格的對面與相照。急人之難,施恩不圖報;受恩必報,飲水不忘挖井人——這是中國民族精神中的傳統美德。詩中映現的兩種人格,深受傳統美德的煦育,亦是傳統美德的體現。
名家點評
宋代文學家蘇軾《書陶淵明乞食詩后》:“淵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謝主人。哀哉!哀哉!此大類丐者口頰也。非獨余哀之,舉世莫不哀之也。饑寒常在身前,聲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窮也。”(《東坡題跋》卷二)
現代文學家魯迅:“窮到透頂,愁得要死的人,哪里還有這許多閑情逸致來著書?……高吟‘饑來驅我去……’的陶征士,其時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當苦痛,即說不出苦痛來,佛說極苦地獄中的鬼魂,也反而并無叫喚。”(《華蓋集・“碰壁”之后》)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乞食》】相關文章: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形影神并序》10-05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影答形》10-08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九日閑居并序》10-30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與殷晉安別并序》08-24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悲從弟仲德》10-07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歸園田居五首》09-02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贈羊長史并序》06-13
陶淵明《乞食》原文翻譯賞析09-26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雜詩十二首》04-19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述酒》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