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五柳先生
引導語:俗稱五柳先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下面是有關《五柳先生傳》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陶淵明五柳先生篇1:從《五柳先生傳》看陶淵明最終的退隱歸耕
一.生性淡泊,為人質樸
1.隨性率真,卓爾不群
且看:“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這幾句生動再現了陶淵明的率真品性。淵明生性嗜酒,卻因其家境不好,而不能常常得到滿足。當親友以酒款待他時,他只要一去便將酒一飲而盡,并與親友約定一醉方休,喝醉了之后便回家。陶淵明欲去則去,欲留則留,從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見,陶淵明擁有孩童般率真的性格,不文飾自己的喜好。他與人交往時亦不寒暄、不客套,均是隨性而為之。
這種行為在世俗人眼中至少是很不適宜的。東晉社會本就動亂不已,官場則更為黑暗。名士們虛偽自私,同流合污者甚多。陶淵明隨性率真,他的簡單樸實的與官場之中的各種規則格格不入。顯然這位“五柳先生”天生無法立足于官場。陶淵明無法違背自己的本心,無法與官場中人一同狼狽為奸。如此,最終的退隱歸耕即為必然結局。
2.不慕虛榮,缺乏社交
陶淵明僅用“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八字,概括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他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暗諷門閥名士以玄學清談博取聲名榮利的不良行徑。言簡意賅,意味無窮。東晉社會,附庸風雅之士良多,而“閑靜少言”正是當時那些為求得榮利而清談不休的門閥名士所匱乏的可貴品格。“閑靜”暗諷玄學之士爭相奔走于聲利之區,浮華交游。為在名士場中謀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連高僧慧遠亦欲結蓮社而揚名;“少言”則暗諷名士們喋喋不休的清談。名士們談玄論道,外示高尚,實則將玄學清談作為博取聲名榮利的一種手段。
此八字“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既刻畫了淵明自身不慕虛榮的性格特征,又有力地諷刺了清談家們追名逐利、趨之若鶩的卑劣丑態。淵明拒絕與世俗交往,而他這種清高的性格不融于俗。卓爾不群的性格特點注定了他是一個孤獨體,自然注定了他最終的退隱歸耕。
二.“讀書”、“治經”、“著文”與“俗”相異
1.“讀書”、“治經”以求儒道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清談盛行,儒家經學嚴重衰落時期。研讀經典是可笑的不與時俱進的行為。但是從《五柳先生傳》中我們看到一個愛好儒家經典的與時俗相違的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雖然此處陶淵明并未明言喜讀儒學經典,但是結合其他詩文中屢屢出現的“少好《六經》”之類的自述,可見一斑。
陶淵明愛好讀書,自小就受儒家教育,并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因此,他認為讀書與治經都是以求儒道為目的,這與當時的“名士”們讀書清談有著本質區別。他讀書的方式和態度亦與當時的經生們截然相反。“好讀書,不求甚解”表明淵明因好讀書而讀書——他讀《六經》純粹是因為喜愛,并非為考取功名和博得聲名。同時,其讀書方式為游觀,而不是逐字解經,死記硬背。“甚解”,即繁瑣的解經方式。淵明借此句委婉地展現了自己的治學態度。自兩漢以來,便有繁瑣經學之道。當時的南方高門士族,主要憑借繁瑣治經來博取榮利。世俗之人將繁瑣解經作為走向榮華富貴的墊腳石,這是深為淵明所恥的。對于那些大力提倡繁瑣解經的做法,他亦深表懷疑。治學嚴謹的他從不迷信官方經學,他深信“求儒道”方為治經之本。結合陶詩《飲酒(其二十)》更可略知一二:“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漢初諸儒辛苦整理傳承五經六籍,卻不得時人愛好。固然有人讀經書,但甚少有人真正為求儒道而讀經,諷刺意味油然而生。
“好讀書”,是好讀經書而求儒道;“不求甚解”,是不求繁瑣治經。他不欲以儒學博世譽,不欲以繁瑣治經為手段而馳騁于名士場。在淵明看來,讀書本就應當愉悅身心,心無旁騖。“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更可見淵明對于書籍愛不釋手。他并非不仔細領悟參透書中的儒道真諦——在讀到契合心意之處,他欣喜不已,甚至忘記吃飯。若非經過反復地研讀、仔細地思考,他又怎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心理共鳴呢?
為求閑適自得、愉悅身心、參透儒道真諦而讀書的人本就不適宜為官。加之淵明堅決不走繁瑣治經的道路,這更使他難于立足在東晉官場之中。因而,退隱歸耕,或許便是陶淵明最終的最佳選擇。
2.著文章以自娛
陶淵明認為:著文是為娛樂自我,表達志趣,并抒發真實的內心情感,從而真正釋然,忘記得失。因此,他寫道:“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然而,當時的名士無不以文章博聲名,甚至把它當作世俗交際的一個工具,抑或是有悖本心而著文,將其作為一種政治宣傳工具。這完全與陶淵明的'著文初心相悖。天生隨性的陶淵明不愿去做任何違背自己初心的事。他無所謂虛名,不與人爭鋒,不愿亦無需違背自我初心著文。
“著文章以自娛”,此處的“文章”大抵是指《感士不遇賦》、《閑情賦》之類。所謂“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古人辭賦,常為早年博學習文之作。而淵明的賦以抒情為主,與漢賦鋪陳繁復的作風截然不同。他后期的五言詩與散文則更顯自然風格。
此外,由《五柳先生傳》清新樸素的文辭特點亦可以推及,淵明崇尚簡淡樸實的文風,甚少使用華麗的辭藻,不喜過分文飾。這種清新樸素的文字最有利于陶淵明真實生動地展現自己的人生志趣,抒發內心真實情感。而在那個黑暗動亂的東晉社會中,為官著文必然不可隨性而為。一旦不慎,重則招惹殺身之禍。淵明若入世,著文必將受到極大限制,毋庸說表達本心。“酣暢賦詩,以樂其志”則進一步印證了陶淵明的文學創作理念。暢飲、作詩均為愉悅心志。酣暢之作表達心志最為淋漓盡致,無需隱藏,無需介懷。試問,此類“著文”又怎符合東晉統治階級的意志?但在淵明看來:飲酒,賦詩,自娛自樂,樸素閑適自好,又何必隨波逐流,放棄這種瀟灑悠然的生活呢?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文學理念與“俗”相背,其秉性亦使他無法適應黑暗的東晉社會,故其最終的退隱歸耕是必然結果。
三.高士情懷,安貧樂道
1.蔑視權貴,崇尚高士
《五柳先生傳》語意平和,但不可否認,其中確有傲骨。首句“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知其姓字”便可見淵明誓與世俗相斗爭的信念。
東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實則重出身門第。淵明首句則以“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姓字”表現出對當時講究出身門第、社會名望的不良社會風氣的不屑之情。淵明觀點如是:衡量一個人的高低貴賤,應在于其本人品格的高下,而不在于其出身門第與社會虛名。誠如黔婁之妻所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黔婁雖為寒微之士,卻憑借自己的高尚品行自立于世,其清節更是流芳百世,故深為淵明所稱贊。淵明在此處引用黔婁妻之語,深表對黔婁的贊許。陶家先祖亦為陶淵明所敬仰的高士之一,先祖軼事更是淵明秉持古代高士氣節的精神源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陶淵明看到宅邊的五棵柳樹時,就想到了先祖陶侃的軼事:陶侃“嘗課諸營種柳”,他在經過都尉夏施的家門前時,立即認出其門前之柳是武昌西門的官柳,證實了夏施的假公濟私。此事反映出陶侃的明敏、勵精與治軍之嚴。此處,淵明以“五柳”為號,足可見其對先祖高尚氣節的崇敬之心與效仿之意。
古代高士氣節凜然,自不會向惡勢力低頭。于是,在陶淵明眼中,權貴、權勢即為“浮云”。蔑視權貴,崇尚高士。為秉持氣節,退隱歸耕是必然趨向。
2.固窮守節,安貧樂道
且看“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二句。
陶淵明的住房條件簡陋無比,堪稱“家徒四壁”。破舊的房屋既不擋風也不擋雨,亦遮擋不了日照;其衣著也十分破舊:粗布麻衣,短且破,其上縫綴補綻甚多;“簞”與“瓢”內經常空空如也,他甚至經常無吃無喝。但最終的三字卻令人出乎意料——“晏如也”。“晏如也”恰到好處地揭示了淵明安貧樂道的精神內涵。他沉穩篤定、清心寡欲,無心于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擁有與世無爭的高潔品格。若換作常人,必定抱怨此種貧乏困窘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淵明未曾若常人般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而是沉醉在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里,故他依然安樂平靜。如此固窮守節之人,又怎會愛慕榮利呢?《五柳先生傳》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為結句,意蘊深遠。無懷氏、葛天氏均為上古帝王。在他們的治理之下,民風淳樸,其樂融融。而淵明此處以上古賢君之民自比,體現其不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由此可見,他向往和諧淳樸的人際關系,渴望恬靜自由、簡單閑適的平淡生活。
陶淵明五柳先生篇2: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讀后感
陶淵明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評如潮,為后代人所效法。他閑居鄉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熱愛自然。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繪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質而實綺、似癯實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質樸自然。如《桃花源記》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央繽紛復行數百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廖廖幾筆就將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寫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間。在這自然秀麗的字面又緩緩流露出一股純真誠摯之情,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態、沒有錯采鏤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這層自然之美之外,還有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社會風尚之美。
黃發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織、相濡以沫。當有外來之客時,他們必是邀至家中,殺雞設酒,好生款待。充分顯示了村民的熱情淳樸。在這里沒有連年的戰亂、沒有沉重的苛捐雜稅。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諧。他們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勞動和收獲的歡樂;他們熱情好客,始終保持著幼有所長,老有所終的傳統美德。在這里沒有君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到處都是和平、安寧、自由和幸福。這里不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萬萬農民的樂土,更是一個烏托邦式的人間仙境。
這種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實則是“天地之大美”陶淵明的散文不缺少這樣的境界,無論是對真摯親情的描寫還是對自然之景的描繪,他都能一質而不鄙、淺而能深的語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間時時回蕩出對自然的贊美、對生命的謳歌。那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迸發和流淌出來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實。平淡自然的風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應。在對待人生上,陶淵明采取一種順應自然、任情自然的態度。從不違心矯情,也不強而后為而是處處表現出真性情、真懷抱。這一點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即充分顯示了。他以自畫像的方式記事立言,真實而又傳神的反應了他年輕時貧寒的家境和處之泰然的情懷“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你看他盡管家貧,卻全然不以為懷。相反,他讀書成癖,卻又不求甚解,只求意會;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習,又自得其樂,以明心志:一種率真、任情而又豁達、灑脫的情懷,一個“不慕虛榮”、“忘懷得失”的高士形象就這樣傳神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在當時晉宋之交的社會充滿了動亂和篡奪。他深惡這社會上的虛偽和狡詐。
但與當時很多隱者負氣之士又有著不同。他以豁達的胸襟來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誠的'人生來對抗時代的虛偽;以清新自然的筆調來抵御社會的混濁。他嗜酒,一飲必醉;他喜讀書,又不求甚解;他且愛彈琴,身邊的琴卻又不安玄;喜與鄉農話桑麻不愿對達官貴人低聲下氣。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與執著使他的人格顯然高出時人和流輩。
走進陶淵明的散文,走進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實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風采,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體味生活的真摯,在心與心交流時獲取幾分樸實與執著。
【陶淵明是五柳先生】相關文章: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04-16
五柳先生是陶淵明的04-16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04-13
陶淵明號五柳先生03-09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04-16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04-15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譯文10-13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賞析12-27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的釋義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