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教學實錄
《滕王閣序》是很難啃的一篇優秀的文章,癥結是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詩人存在很大的隔膜,由于教者膚淺的閱讀,本身也無法被文字所打動,而套用一些流于表面的不屬于自己的一些論斷,無論教者如何著力和賣力,只是隔靴蚤癢。如果一篇優秀的文字自己沒有閱讀透,沒有讀出屬于作品的味道,屬于自己的味道,而倉促上馬,這和爛尾子工程有何區別,甚至還不如。簡直可以不上。如果教師的內心是一溝死水,想激起學生的心理的波瀾,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教者必須要放大自己的眼睛,敞開自己的心靈,學會被親近、被感動。只有自己先被文字感動,被情懷點燃,然后如何大膽取舍文本的內容,為我所用,以情動人,親近古人,是這次設計的出發點。
建議兩課時,第一課時朗讀為主,少講解。駢體文,較華麗,重技巧,易朗誦。
師:出示王勃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瞧,這個人!)
投影6歲善文辭,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9歲鑒賞力超群,得顏師古注《漢書》讀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14歲被贊為神童,并向朝廷表薦,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被授朝散郎。
17歲時就做了沛王李賢王府侍讀。王勃撰《周易發揮》五卷,對推步歷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歲歷》。
18歲,侍讀一年,他因為“戲為《檄英王雞》”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22歲時,他好容易又得補為虢(GUO)州參軍,可是又因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輒殺之“犯下死罪,遇大赦天下,免除災難。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父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27歲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
師:他是誰?
生:王勃
師:作為初唐四杰的他,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的人生經歷嗎。
(學生回答,命運悲慘,才華橫溢,波瀾起伏)
師:老師的概括是,過山車式的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悲劇感的人生。
(出示年少而才高,
官小而名大,
行為都相當浪漫,
遭遇尤其悲慘
――聞一多)
師:如今這位天才登上江南名樓滕王閣,非常喧鬧繁華的滕王閣,勝友如云,高朋滿座的滕王閣,但他還是無法抹去生活給他帶來的種種的創傷和悲涼,這集中體現在第三自然段中,(師生共同朗讀)
師:這是王勃的千古一嘆――興盡悲來,越過喧囂,嘆盡辛酸,滿紙悲涼文,誰解其中味?
師:我們從文字看到了哪些層次悲,(學生尋找、回答)
生:從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悲嘆人生短暫。
師:有志之士總是悲嘆人生的短暫,因為想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像曹操,一代英雄,也感嘆,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再說初唐知識分子的功業意識特別強烈,就是進取心尤其強烈,寧為百夫長
生:勝做一書生。
師;這是第一層次的悲。還有嗎?
生: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師:你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這段文字?(學生朗讀,重點是誰,盡兩字要念出,同情者稀少,人生的無助感。)
生:還有。“望長安于日下”四句,
師:注意其中的方位,明寫南(南溟)、北(北辰),暗藏東(吳會)、西(長安),抒寫遠離京城、被四方拋棄,失意流落之情。
生:失意流落,孤獨之悲,為前途渺茫而黯然
師:這和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鮮明的反差,是海內無知己,比鄰若天涯。對一個有抱負的知識來說,這些悲是次要的,更深層次的悲,還有?
生:就是懷才不遇。
師:對,懷才不遇是最致命的創傷。哪些句子可以說明自己懷才不遇?
生: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是不能見到皇帝,離理想越遠。
師:還有寫懷才不遇的,不一定得寫寫自己呀?
生:寫了馮唐。李廣、賈誼、梁鴻
師:你挑自己熟悉的說一說?(學生能夠自由的說)
師: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才的悲劇就是生不逢時,在錯誤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這些文人武將大臣賢人真的是生不逢時嗎?
生:皇帝還是不錯的,漢武帝、漢文帝都是一代明君。
師:生正逢時,那為何這些人還是那么悲劇呢?
生: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師:時運怎樣理解?
生:時代和命運
生:時代和命運,不是同時出現的,一個好的的時代,一個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為,
師:這就是命,這才是真正的的悲劇。當然,一個好的時代應該讓每個年輕人擁有夢想,實現夢想。王勃對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周易就是講命和運的書籍。
師:本文的可貴之處王勃畢竟還年輕,有朝氣,流動的永不停息的熱血,看到的大唐燦爛無比的太陽。年輕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這位年輕人沒有一味的悲哀,而是喊出了我為自己代言的青春宣言
生: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生:無論年齡大和小,處境順暢還是阻礙,積極向上的力量是從不消失。
師:對,要相信年輕沒有失敗,年輕不相信眼淚。文章用怎樣形象的來說明這一點?有人這樣寫可以嗎(出示。啊,我命運不佳;/建功立業難。/有才有德的人,就一定有機遇嗎?/但我要瞅準機會,立足實際,堅持堅持再堅持。/艱難環境里,我要保持清醒,我要保持樂觀。/理想雖遠,但我有信心,我還要珍惜時間。)
生:這是喊口號,原文內容豐富,有許多典故例子,讓人產生一種文化感、厚重感,歷史感、具體感。
師:這就是駢文的魅力。要多讀點書。沒有閱讀就不能很好的寫作。
生:飲貪泉但是我仍然精神清爽,我不會改變自己的情操。在涸轍的困境中我仍然不改其樂。
師;這里的貪泉、涸轍就是
生:困境
生:樂觀開朗的情懷,令人欽佩。
師;一般的人在窮困是容易失去自我,就像在成功是容易失去自我一樣,憂而不改其樂,不改其志,貧賤不能移,真的很難。相當難,贊一個。
生:用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自己還是有能力。
師:這里暗用了大鵬鳥的典故,自己就是展翅高飛的大鵬,我可以飛的更高,只要給我一次機會。
師:我們從王勃的人生也可以說他是很不守規矩的,不走尋常路,當然天才就是不守規矩的。
想到了歷史不守規矩的一個典范。誰呀?
生:阮籍
生:猖狂。
師:何謂猖狂
生:狂放,不守禮法。
師;歷史上有名的阮籍三哭(出示《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
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臥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蕩而內淳至,皆此類也。
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
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師:對于這件事,王勃怎么看?支持還是反對?
生:豈效窮途之哭,認為這是一種逃避,是消極和頹廢。
師:王勃不甘沉淪,也不會沉淪。
師:這樣有起伏的洋溢的青春風暴的文章能感動人,情緒是由悲到壯的轉換。相信未來,相信自己。
當沒落的窮途無情地封殺了我前進的腳步。
當難越的關山輕蔑的恥笑他鄉的失路之人。
我還是固執的對自己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師:第四段的寫法和第三段非常相似,一脈相承。也是有無路請纓的悲涼,轉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的自信。這一段自己課外去發現。
師:在唐代的作品中,登高而作賦,抒發悲涼的甚至悲壯的情懷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需求。無論從前不見古人
生: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師:英雄的悲嘆,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生:不盡長江滾滾的來
師:仁人志士的悲壯。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也點燃了內心的情懷,成為了不朽的經典。
師:我們還是回到文章中的關鍵句,
生:興盡悲來
師:有哪些高興的事?生朗讀第三段的開頭部分。(學生回答這是一場很華麗的盛大的宴會,歌舞,音樂,文人墨客)
師:這次宴會的地點就是在
生:滕王閣
師:滕王閣在哪里?
生:南昌。
師:你們去過南昌嗎。余秋雨在(《青云譜隨想》)曾用這樣的一句話來概括他對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過的省會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個。
師:但在王勃的筆下,南昌是個好地方,好在哪里?(學生自由回答,幾個重要詞語要落實襟帶、霧星逢迎)
師:地方好,還有
生:人好
師:讀一讀相關的句子(學生朗讀)
師:還有呢?
生:宴會好。
師:說來說去主辦方好,就是領導好,地好賓客好,關鍵是領導好。當然這是客套話,無非吹捧閻公偉大英明。宴會的熱烈、美酒的醇香、贊嘆的紛繁,都不能替代清醒,不能壓抑悲涼。
師:此刻這位才子見到的秋景又是如何呢?登高,寫出深秋滕王閣特有的景色,讀幾句?(學生朗讀)
師:中國詩文寫景總是和自己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純粹的寫景是沒有的。《長亭送別》寫秋景,曉來誰染孀林醉,總是離人淚,眼淚和紅色霜葉毫不相干,但在作者眼中,關系密不可分。
師:中國人都知道的寫景句子是
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師:古人對寫景有自己的見解,“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師;能把這千古名句解釋解釋。(學生解釋)
師:這里的鶩是什么?
生:野鴨
師:有個成語叫做趨之若騖。一哄而上,有貶義色彩。
師:這種水鳥的特點是
生:很渺小。很不起眼。
師:如果換做大雁,或者鴻鵠可以嗎?
生:這是作者王勃的自我寫照,他不再是鴻鵠了。因為鴻鵠的志向高遠。
師:你說王勃就是一只鴨子?
生:是平平淡淡、貌不驚人的野鴨子,丑小鴨。但絕不自卑。還是要勇敢的飛翔,盡管是只鴨子。也有飛翔的理由。
生:落霞往往給人創傷感,很凄涼。更何況在廣闊的秋季的天空中,孤鶩更加渺小,敢于和落霞齊飛,于是更加很悲壯,也很偉大。
師:落霞,秋水,長空這些大自然的偉大者,這時都不幸成了背景,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孤騖,只要你敢于飛翔,你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長空和秋水。無生命的晚霞與有生命孤騖的并舉,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我們看到的廣闊的胸襟和氣度。是曠達的人生和雄健的精神。是詩人自身形象的“映射”和一顆勇敢的心。好的詩文能穿越是空時空,用文字打敗時間,讓信仰點亮人生。(朗讀最后部分的詩歌)
師:年輕人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一顆不甘寂寞的靈魂。有時不得不相信命運,一座普通的樓臺靜靜的坐落在江邊,就是為了等待一位年輕的才子的降臨,為了等待一篇光耀千古的奇文的誕生。滕王閣之于王勃。,就如黃鶴樓之于崔灝,赤壁之于蘇東坡,岳陽樓之于范仲淹,好象是一種千古的約定,一段前世的情緣,一個永遠流傳的故事。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雖然生命渺小如被人忽視的沙礫,寄身在天地朝生暮死的蜉蝣。但總會有人成為永恒。成為傳奇。如今,在滕王閣的欄桿上,我們仍然可以感受他的深邃的孤獨,高貴的寂寞,還有永遠的溫度。
【《滕王閣序》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滕王閣序》教學實錄11-05
滕王閣序離騷教學實錄07-04
有關《滕王閣序》教學實錄04-21
《滕王閣序》教學實錄3篇11-06
王勃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12-09
《滕王閣序》教學素材07-06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06-25
王勃與《滕王閣序》11-03
王勃滕王閣序06-15
《滕王閣序》有感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