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 體會兩首詩表達的異同.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及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 板書-----廬山
廬山,我們并不陌生,根據我們以前看到的或學過的有關廬山的文章,說說廬山給你們留下的怎樣的印象?誰來說說?
2.學生匯報.
3.師:是的,廬山不僅水美.霧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書)“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九百多年前,48歲的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當時已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游詩,今天我們學習最后一首------(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4.解釋詩題
齊讀兩遍。
齊讀兩遍,生齊讀.
誰能說說詩題的意思。你對題目中的哪些不理解?(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二、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蘇軾到底寫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
同學們先自己讀讀,然后互相檢查讀音情況.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2)指名讀,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師:這是蘇軾游覽廬山之后,做了五首詩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古詩.
2.展開小組,小組中合作學習古詩。
(1)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師:我們前面也學習了古詩,是如何學習古詩的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習古詩的方法。
(2) 學生匯報。
出示學習方法:(小黑板出示)
a.先自由朗讀古詩。
b.根據注釋理解詩意。先理解單個字的意思.然后在連接起來,說出整句的意思.
c.相互說說詩句的意思,并質疑,解疑。
(3)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教師組中點撥。
3.檢查小組中學生學習效果.
(1)師:剛才,大家學的非常認真,現在,老師想聽聽各個小組的匯報。學了古詩,你們知道了一些什么?
(2)學生自由匯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相機點撥:嶺 峰
畫一畫
(4)練習: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 眺望 ,在近處 觀察 ,在高處 俯視 ,在低處 仰望 ,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此兩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就在這山中.
三、體會意境,悟詩哲理。
師:了解了古詩的意思,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詩句,讀讀意思,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1)師:讀到這,說到這,想到這,作者就在這座山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難道,你們沒有什么質疑的地方嗎?
(2)學生質疑: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交流.討論.匯報。正因為作者在廬山的某個地方,也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廬山的整體樣子。因而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3)學生接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樣的是廬山,只因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現的廬山的樣子就不同。所以,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會有不同的樣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5)學生沉思:(聯系生活實際).
A.觀看車子,就很好的給我們闡述了這一道理。
b.下棋時,不是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就是這一道理。
C.老師想請大家來評價一下你身邊的同學,應該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
(6)小結哲理:
學到這,不難看出,作者借觀廬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生匯報: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地.客觀地.多角度觀察。
齊讀哲理: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地.客觀地.多角度觀察。
四、感情朗讀,背誦.
1.以飽滿的熱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
2.想試著背背嗎?你可以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備的既快又有感情.
3.我們全班來一遍吧!已經會背的同學可以合上書本,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題西林壁的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10-12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05-21
蘇軾《題西林壁》教學實錄10-19
題西林壁古詩實錄11-19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3篇10-03
《題西林壁》課堂實錄12-29
《題西林壁》 公開課教學實錄08-19
(集合)《題西林壁》課堂實錄10-11
《題西林壁》的教學札記07-26
《題西林壁》的教學方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