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評課稿3篇
《題西林壁》評課稿1
一、“實”
實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追求的最終目標。本課的教學無疑是切實有效的。
1、關于字典的運用。字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工具,本課中,老師花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兩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從字典中查出“緣”,重點理解“緣”字第四、五畫的名稱,二是通過查字典區分“嶺”“峰”意義的不同。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2、關于知識的拓展。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僅要理解本詩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樣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紹有關廬山的`古詩和最后對蘇軾的詞的歌唱都具有現實的意義。
二、“美”
語文是美的,尤其是經典的古詩。
1、古詩的韻律美。古詩具有韻律美,適合朗讀與吟誦。語言精煉,寓意深刻,理解時必須展開豐富的想象。教學時多次安排學生自主誦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合朗讀熱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學時,教者有機地將四首古曲貫穿全過程,尤其時由學生自主選擇后的配樂吟誦,更增添了詩味,使詩意更深遠。
三、“活”
1、學生的自主。課堂上,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他們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選擇學習的方式,研究的途徑以及誦讀的內容和古曲的名稱。因此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主動、輕松。
2、形式的多樣。詩意的理解,教者沒有拘泥于簡單的講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寫、畫、查、讀、議等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學習、去發現。所以“一堂課就是一湖春波蕩漾的活水。”
《題西林壁》評課稿2
今天聽了丁細蓮老師執教《題西林壁》一課,收獲頗多,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扎實、樸實、真實,體現了師生交流的多層互動,教學效果良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丁老師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丁老師采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后,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復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后,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里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系整首詩)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
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讓學生理解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一點建議: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老師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于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系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題西林壁》評課稿3
“贊嘆”兩個字足以概括今天的感受,整個聽課下來,真的對上課的三位老師不禁豎大拇指。
古詩課難上,但是三位老師都上的.很精彩,各有各的特色。通過了許許多多的手段來解析、感悟《題西林壁》,“遠近高低”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圖片,直觀地展示了廬山的不一樣。聯系自身的經驗,談一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事例,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了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才藝展示環節,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沈老師的沙畫表演,結合著朗誦,歌曲,嘆為觀止。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修身,不斷充實自己,多學習一些才藝,多學一些技能,相信,他的學生也能跟著他的腳步,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課文朗讀環節,準備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三位老師的表現都很出色。粉筆字也是如此,工整干凈,展現了扎實的基本功。知識問答環節,范圍很廣,卻難不倒我們的老師們,回答出彩。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努力充實自己,越來越棒!
【《題西林壁》評課稿】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評課稿(通用12篇)09-27
《題西林壁》說課10-20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翻譯09-19
《題西林壁》的意思08-09
《題西林壁》的詩意08-03
古詩題西林壁10-26
題西林壁教案10-06
題西林壁鑒賞08-20
《題西林壁》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