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簡介資料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安石簡介資料相關內容,歡迎參考。
中文名稱: 王安石
又名: 臨川先生 號半山 字介甫 王文公 王荊公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宋代
民族: 漢族
生 卒 年: 1021~1086
相關事件: 王安石變法
生平簡介: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統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以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于覆滅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于黃巾,唐亡于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國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分,同年輕的宋神宗趙頊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政前就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政以后,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曾經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趨農為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為,要發展生產,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并、便趣農”,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那些游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產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于人而不決定于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政權需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諸如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于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哲學思想方面,他的認識論路線屬于唯物主義,他還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得到了發展。《洪范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經散佚,僅在彭耜《老子道德真經集注》等書中還保存了若干條目。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同情民眾疾苦;晚年的詩側重于講究技巧,雅麗精絕,為世所稱。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此外還有《字說》,系有關文字學方面的著作,僅在他人著作中殘存了若干條;《熙寧奏對日錄》系王安石任宰執時有關個人政治生活的親筆記錄,主要保存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亦無傳本。王安石曾封于舒、荊,死后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和王文公。
擴展: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王安石出生。他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而據清人蔡上翔轉引《清江縣古跡志》所言,因王安石之父王益時任臨江軍判官,故“其子(王)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曰維崧”。
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游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贊賞。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后,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
【王安石簡介資料】相關文章:
王安石簡介視頻08-28
王安石個人簡介11-15
王安石詳細生平簡介08-23
王安石傳每章簡介11-22
王安石詩詞資料10-23
古代詩人王安石家庭簡介10-24
王安石簡介及作品201708-29
傷仲永王安石簡介08-24
王安石簡介及代表作08-30
梁實秋簡介資料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