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軼事典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于王安石軼事典故,歡迎大家欣賞。
王安石軼事典故
一、喜做雙喜肉
王安石年輕時赴京趕考,半路上遇見一富戶人家在對詩選婿,難住了許多人。他細一打聽,這上聯是小姐出的:天連碧樹春滋雨,雨滋春樹碧連天。”求對下聯。王安石略一思索,對出“地滿紅香花連風,風連花香紅滿地。”眾人齊聲稱好。于是,王安石約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場上收畢試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題:“地滿紅香花連風,風連花香紅滿地。”求對上聯。王安石靈機一動,對道:“天連碧樹春滋雨,雨滋春樹碧連天。”主考官聞言大喜,十分贊賞。
不久,王安石與小姐舉行婚禮,正進行時,傳來王安石高中狀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興奮,親自下廚房烹飪菜肴,招待賀喜的四親八鄰。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別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塊肉上都刻著個喜喜字。眾人越吃越愛吃,邊吃邊夸新郎精湛的烹飪技藝
二、一字未穩
王安石住在鐘山時,有一位客人從黃州來。王安石問:“近來蘇東坡有什么好作品?”客人回答說:“東坡在臨皋亭住宿,從醉夢里醒來,作了千字的《寶相藏記》,不過改動一兩個字罷了。有抄寫的稿本,剛才留在船里了。”
王安石立即派走得快的人去拿回來。當時月亮升起在東方,樹影映在地上。王安石在風檐下讀起來,高興得眉開眼笑,說:“蘇東坡真是人里的俊杰啊!但還有一個字不穩妥。”客人請王安石指出來,愿意聽聽道理。王安石說:“‘如人善博,日勝日負’,不如‘如人善博,日勝日貧’啊。”
原來,《寶相藏記》寫的是佛教藏經記。佛教教義認為,一切皆“空”,一切皆“幻”因而主張“一切世間,無取無舍,無憎無愛,無可無不可”。佛教徒要恪守“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蓄金銀財寶”。所以,一個人善于賭博,贏了錢表面上看是富了,但精神世界更貧了。“如人善博,日勝日負”,就是這個意思。但僅從字面看,也可以解釋為一日勝,一日負,或有勝有負,這就不符合原意了。而“日勝日貧”就不會產生以上歧義,所以“日勝日負”,不若“日勝日貧”耳。
蘇東坡后來聽了王安石的這番議論,撫掌大笑,認為王安石才是真正懂得文章的行家。
三、三難蘇學士
在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其中有這樣的二則:
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斗,怎么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這個平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翰林學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輩和上級,提起筆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以后,看了這兩句詩,心里很不滿意。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后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
王安石曾出題三難蘇東坡,其第三難,是出句求對,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后人已代東坡學士對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后人假托乩語對了出來:“九溪蠻洞,經過中洞玉溪中”
第三句是:“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四、點金成鐵
王安石一生寫了大量詩文,給后人留下了許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相傳,有人曾請王安石改詩稿,詩文中有兩句是:“明月當空叫,黃龍臥花蕊。”王安石看后笑了起來,心想:月亮怎會叫?花蕊怎能臥黃龍?于是,他不分青紅皂白,把詩中的“叫”、“蕊”分別改為“照”和“蔭”。其實,這詩中的“明月”是一種鳥,“黃龍”是一種小蟲。王安石不作調查,憑想當然改詩,怎能改對?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詩人以“噪”襯“靜”,益顯其靜;用“鳴”托“幽”,逾顯其幽,這兩句詩把靜景寫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卻不以為然,大筆一揮,改為“一蟬不噪林逾靜,一鳥不鳴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把詩句改得韻味全無,無怪乎黃庭堅訕笑他“點金成鐵”。
五、驗水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癥,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并須用長江瞿塘峽水
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陽羨茶一撮于內。等湯如蟹眼,急取傾入碗內。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原來東坡因鑒賞秀麗的三峽風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托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甚難,又自以為一江之水并無不同,只得汲一甕下峽之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大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自《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中脘變癥,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
六、勸女
王安石有一個長女,詩歌造詣很深,王安石稱她“出于藍而更青”。她嫁吳充的次子。吳充與王安石雖是姻親,但政治主張卻不一致,數次上書反對新法,變法失敗后,王安石罷相,就是由吳充繼任。
王氏生活在吳家,感到孤獨、憂悶,想念娘家甚切,“家書無虛月”、“書每說涕零”。她曾作了一首七絕給她父親,詩寫道:“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意應憐我憶家。極目江山千萬憾,依然和淚看黃花。”
王安石收到愛女的詩箋,心下也不好受,他給女兒送去一部嚴經,并和詩一首勸慰:“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惟有妙蓮花。”嚴經是闡明心性本體的一部佛經,顯而易見,王安石寄經和詩是要長女以參禪來修心養性,了卻諸緣。
七、救東坡
蘇東坡與王安石同朝為官,由于政治見解和主張不同,兩人逐漸疏遠,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們為各自的政見鬧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進一步,蘇東坡都要寫詩文相譏諷,弄得王安石十分惱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豐初年,那些記恨蘇東坡的人抓住他寫詩譏諷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蘇東坡抓來投入了大獄。蘇東坡很清楚這次是兇多吉少,難免一死。
再說王安石,罷相后早已退隱山林,所以不知蘇東坡入獄的消息,等這場轟動朝廷的“烏臺詩案”傳到江寧時,蘇東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國家多難,人才難得,王安石連夜寫信派人飛馬進京給神宗皇帝。信中說,哪有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反而為些小文字惹的麻煩去殺那有學問才華的士子?
宋神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變法。王安石雖然早已退隱,但神宗對他還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后,思之再三,覺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將蘇東坡放了,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從此,“王安石一言救東坡”的事,便成為歷史上“文人相親”的一段美談。
八、字謎
王安石打算身邊再要個書童,可連著看了幾個都不中意。這一天,家人又找來個書童,請王安石過目。王安石問了他幾個問題,小家伙答得不錯。王安石看他聰明伶俐,也沒說什么,在紙上寫了幾行字,交給了家人: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家人看了,沉思了一會兒,終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讀者朋友,王安石寫的是個字謎,謎底就是一個字,你們能猜出是什么字嗎?
答案是個“用”字。
九、王、蘇書童斗詩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軾攜書童前來泰山游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軾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軾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蘇軾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游泰山?”
王安石見是蘇軾,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軾急忙辯解:“哪里話,能與王大人同游佑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后:“這是書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輕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軾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斗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軾前傾啊!”蘇軾“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軾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十、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十一、清廉樸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沒準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后,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十二、不邇聲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十三、千錘百煉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后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后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春風又綠江南岸”。
【拓展內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被封為荊國公。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王安石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后世紀念
故里
王安石故里目前有臨川和東鄉兩種說法,東鄉王安石故里位于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距離縣中心25公里,,該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來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來修建的,是展示中國明清建筑藝術及其發展歷史的文物保護區,存世有100余棟古代建筑和十多處和王安石有關的遺跡,1985年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點。2000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世宦祠、西引寺、龍安殿、荊公橋、荊公陂、荊公別墅、荊國世第門樓等遺址。
墓葬
據史載,王安石病逝后,葬鐘山南麓東三里,原寶公塔與草堂寺之間。王安石家人,除父親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吳氏,弟王安國、王安禮,子王雱也葬于鐘山南麓。墓前有華表、墳庵,兩側有樹木拱抱。明初,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選為陵寢之地后,靠近陵寢的蔣山寺寶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跡被遷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遷走。一說是遷至麒麟門,另一說是遷回老家江西。
紀念館
江西撫州王安石紀念館
撫州王安石紀念館,于1986年11月建成對外開放。紀念館占地20畝,
建筑面積1560平方米,陳列廳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遺韻的仿宋府第園林式建筑群。館內有門樓、隱壁、水榭、碑廊、亭臺、荷池、曲橋,辟有問月軒、蹄躅園、辛夷園、荊公亭、懷文堂等園林景觀。
浙江鄞縣王安石紀念館
位于浙江鄞縣忠應廟內,以照片、繪畫、實物等展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績,以紀念他在鄞縣時的每項改革。館內陳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跡”,分“荊公年譜”、“治鄞方略”、“重修東湖”、“興學教化”、“詠鄞風采”、“豐碑永存”、“湖區新貌”等7個部分。
【王安石軼事典故】相關文章:
王安石清廉軼事12-02
李白軼事典故04-05
白居易軼事典故04-05
柳宗元的軼事典故03-31
王昌齡軼事典故11-25
黃庭堅典故軼事及簡介11-29
孟浩然軼事典故08-03
關于李白的軼事典故03-29
關于柳宗元的軼事典故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