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游鐘山》詩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游鐘山》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游鐘山
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注釋】
厭:不喜歡,憎惡。
【譯文】
終日喜歡看山,卻永遠也看不夠,多想買一座山,終日待在山中,并老于山間。
山花會落去,山水會流盡,唯有青山依舊在,安然自若,守得那一份清閑。
【賞析】
王安石的這首絕句,是他的《游鐘山》四首絕句中的第一首。
自古以來的批評家在談到王安石的詩歌時,說來說去不過是《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之類,其實,王安石的絕句佳作滿眼,美不勝收。這首《游鐘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談到,但確實是非常優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來加以賞析,可以達到“奇文共欣賞”的目的。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山”字出現了八次,一個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現得如此頻繁,在整個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很罕見的。可以說,王安石正是借助于這個“山”的反復運用,不僅達到了回環反復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內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蘊。
詩的一到四句構成了一個邏輯關系,即因為“終于看山不厭山”,所以才有“買山終待老山間”的想法與舉動;又因為“買山終待老山間”,可以更認真細致地看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的結果。盡管無處不寫到山,但在這一邏輯關系中,作者始終是作品所要表現的重點。而在對作者思想感情及人生境界的表現上,“山”字起著特殊的作用。
詩中的山有兩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華麗的山。“終日看山不厭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兩不厭山,唯有敬亭山”的詩意。既然終日看都不厭煩,那么由此可見鐘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買山的行為來說明鐘山的魅力,而“終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這種魅力。在這種情況下,山還只是一個具有特殊魅力的審美客體,詩人所看到的山還只是它的表層,吸引詩人的是山上的花這樣的表面的東西。第二座是詩的最后兩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進入了悠閑自在境界的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還依然還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經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華的山了,豪華落盡見真醇,皮毛落盡,精神獨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了所有的浮躁與華美,進入了神完氣足,閑靜自在的境界。這就更使詩人留連忘返了。
這首詩表現上看來是在寫山,但實際上卻是在寫人,甚至可能寫的就是詩人自己。早年的詩人,意氣風華,投身政治,銳意改革,在別人看來是多么輝煌榮耀。改革失敗后,詩人隱居南京,多與鐘山為伴,輝煌不再,榮耀不存,沒有了從前的銳氣,也就沒有了從前的浮躁。這山多像詩人自己!當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詩人自己,但是,它絕對表現了詩人的某種具有象征性的心路歷程。
在表面的寫山過程中,暗含著極為深刻的寓意。這使這首詩品味起來像寓言,又像偈語。詩中連用了八個“山”字,顯然不是隨意的行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個“山”字在詩中形成了回環反復之美,而且對稱中有錯落,更有特殊的韻味。八個“山”字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兩個“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別出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沒有一個的位置相同,這就說明這兩句是以錯落為主,主要想造成一種形式上的變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卻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對稱,表現出了一種形式上的對稱之美。這樣,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區別,有所變化。所以,這首詩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可以說是極為出色的。
作者簡介:
熙寧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王安石答:“以 擇術為始。” 熙寧二年,宋神宗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學士范鎮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與多取,猶五十步與百步”,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
一次宋神宗和文彥博討論變法之事,神宗說:“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與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責難王安石“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焉窮日力,繼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于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或所見小異,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 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
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 ;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復:“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后來兩人完全絕裂,司馬光跟皇帝辭職,隱居洛陽專心編纂《資治通鑒》。
【王安石《游鐘山》詩賞析】相關文章:
王安石《鐘山即事》賞析07-31
王安石《鐘山即事》翻譯賞析10-18
北山王安石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6-27
王安石詩《狼山觀海》原文賞析10-26
即事王安石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5-25
王安石的詩04-25
葛溪驛王安石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27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賞析04-20
王安石的詩全集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