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昌齡的閨怨詩詞
詩人王昌齡除邊塞詩外,詩人還創作了一些膾炙人口的閨怨詩,呈現出綺麗哀婉、含蓄蘊藉的藝術特色。
盛唐是詩歌藝術高度繁榮的時代,也是個諸教雜糅、開明兼容的時代。儒釋道三家思想高度發展、交融互補,對廣大士人的政治理想、生活態度乃至個人心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王昌齡是盛唐詩歌的代表作家,其思想以儒為主,釋道兼修,其早年多受儒家思想影響,屢遭貶黜之后,又受到釋、道兩家的浸染。但縱觀詩人一生,儒家思想則是其思想的主體。詩人素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之稱,其詩獨具風采,不僅稱雄當時,而且還享譽后世。王世貞曰:“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唐……七言絕,如太白、龍標,皆千秋絕技。”②可見詩人之七言絕句與李白并稱翹楚。其詩歌比較集中的兩類主題分別是描寫邊塞征戍生活及表現女性的命運和心靈。閨怨詩在王昌齡所有詩作里所占比例較小,但這幾首閨怨詩都是以詩人最為擅長的七絕入手,有著很高的藝術造詣。
一
閨怨是中國愛情詩歌中較古老主題,也是常見的題材。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伯兮》、《卷耳》等篇,多以思婦為主要描寫對象,表現在特定時代環境、社會條件和生活境遇下女性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在唐代這個詩歌全盛的國度,亦有不少詩人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大量閨怨詩,反映當時普遍深刻的社會內容,思婦曲折豐富的心理。如李端《閨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喜鵲聲。詩人以樸實的語言,把一個閨中少婦急盼丈夫歸來的情景,描寫得細膩動人。長夜漫漫,獨對孤燈,離愁怨恨令人思緒萬千、肝腸寸斷,孤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折磨著她。此詩充滿了對命運無望的哀嘆,在唐代閨怨詩里,絕大部分都滲透著這種凄涼寂寥之感。
二
而王昌齡以閨怨為主題的詩歌中,這種情緒則少有表露。如名篇《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位閨閣少婦,初為人妻,尚不知憂愁。她于春日涂脂抹粉,走上翠樓。翠樓即青樓,指“美人所居之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以青色,故稱為青樓”③可見她是貴族女子,未經歷過磨難,尚難體會夫妻離別之苦,閑來無事,獨上翠樓去領略春日景致。第三句“忽見”二字陡然一轉,全詩的情調也隨之改變。微風徐徐,楊柳依依,春色惱人,眼前之景觸動了少婦心弦,心愛之人遠隔千山萬水,撩人春色無人共賞。此刻,少婦先前愉快的心情蕩然無存,悔恨之情涌上心頭,后悔叫夫婿去“覓封侯”,反而不能相知相守。首句雖說“不知愁”,但對遠在戍邊的夫婿,久別不見的愁思卻一直根植在少婦心中,只不過在少女心性之下未表現出來。而春日“陌頭楊柳色”是少婦情感迸發的導火索,成為她感情陡轉直下的契機,使少婦在情感與理智中糾結。再如《青樓怨》: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長夜漫漫,這位貴族少婦因思念夫婿而腸斷關山。何以解憂?只有高奏古箏來排遣幽怨苦悶。而箏聲似乎能化解憂思,使這種怨愁略微淡緩。這兩首雖是閨怨詩,但讀來卻不會讓人覺得沉悶壓抑,詩歌體現出“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藝術特色,而這正是儒家詩歌的創作原則,也是評詩的圭臬。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所以儒家認為詩教可以使人溫柔敦厚。王昌齡尊奉儒家詩教思想,使其詩歌創作呈現出“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思想傾向。
詩人有著建功立業的胸懷大志,素以邊塞詩著稱于世,曾高歌:“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變行路難》)還寫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其四)吐露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成為盛唐詩歌中雄渾壯美的名篇。然而這與詩人閨怨詩中所表露的思想是否相矛盾呢?其實不然,這些詩歌都體現了儒家思想對詩人的深刻影響。盛唐氣象積極向上,豪邁恢宏,尚武是當時社會的風尚。而王昌齡又是個仁義有情之人,所以他的詩一方面歌頌邊關將士的壯志豪情,另一方面即說征戰的苦又說思婦的愁。前者充滿了詩人對于功名理想的熱衷追求,體現了建功立業的儒家思想。后者體現了詩人的儒家之“仁”,關懷天下蒼生,體察民間疾苦,富有人道主義精神。因此,詩人方寫出了如此具有感發力量的好詩。
三
在王昌齡的閨怨詩中,少有同時代閨怨詩中那種濃厚的哀傷。《閨怨》中,一個“教”字體現了少婦的積極心態,她支持夫婿戍邊衛國,希望夫婿立功封侯,從而夫貴妻榮。盡管少婦“忽見楊柳色”后略有悔意,但已于事無補,畢竟丈夫遠在邊疆征戰,不能輕易歸還,而少婦還是期望丈夫立功封侯的,那么這“悔”,也只是為春情所觸發的一時之悔。這位顯然是出身貴族的大家閨秀,識得大體,舍得兒女私情,忍卻當下心頭的思念愁緒,求得以后生活的富貴榮耀。且看《青樓曲二首》:
其一
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其二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漫綰上青樓。
金章紫綬千余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這兩首詩里沒有任何“怨”,可謂是閨怨詩之奇葩,寫出了貴族少婦夫貴妻榮、自矜得意的形象。一位跨坐在著金鞍白馬上的將軍,帶領十萬大軍行進在長安大街上。道旁高樓上,少婦悠閑彈箏,注目這支威武之師。這兩個場景之間有何聯系呢?第二首則給出了答案,原來這是一支凱旋之師,而意氣風發的白馬將軍正是這位少婦的夫婿,且已封侯。樓頭少婦看似悠閑無事,實則心中波瀾蕩漾,似乎從箏聲中即可體會出少婦的歡快之情。
如將上述四首詩串聯起來,詩人便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貴族女子嫁給了官宦子弟,希望夫婿可以征戰沙場,立功封侯以求封妻蔭子,其夫婿也有宏圖大志,聽得少婦的一番勸告便積極上進,主動征戰邊戍,以求立威揚名、建功立業。滯家少婦趁春意萌動登上青樓觀景,卻為此風中楊柳觸發思念之情,略有悔意,夜間“高調鳴箏緩夜愁”,用希冀夫婿封侯的愿望來壓制萬千愁思。而后夫婿征戰歸來功成名就。這時少婦又坐于青樓之上,鳴奏起古箏。雖皆彈箏,卻與那個思念的夜晚之心境迥然有別,自己素來的辛苦等待未白費,這時少婦充滿了對丈夫立功凱旋的滿腔喜悅。可以說這四首詩雖是閨怨詩卻仍體現了詩人立志報國,建功立業從而封妻蔭子的傳統儒家思想。
綜上所述,王昌齡信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實現致君堯舜、建功立業方面持儒家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即使在閨怨詩中也體現出了這種傾向,可見報國之志在他的思想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王昌齡的閨怨詩詞】相關文章:
王昌齡:閨怨11-21
談王昌齡的《閨怨》08-09
王昌齡《閨怨》賞析10-29
鑒賞王昌齡的《閨怨》07-09
王昌齡《閨怨》賞析08-22
王昌齡《閨怨》全文及鑒賞07-19
閨怨王昌齡原文翻譯與賞析09-24
王昌齡《閨怨》賞析(6篇)09-28
王昌齡《閨怨》賞析6篇11-02
王昌齡《閨怨》的全詩翻譯及賞析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