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工具書和注釋,自學古詩,理解古詩意思。
2.通過誦讀詩句、品悟字詞,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當時朝廷、將領的不滿和對和平的渴望。
3.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感知邊塞詩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古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想象畫面,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準備]
查閱詩人和本詩背景資料。
結合注釋,自學詩意。
*課前互動創詩境:看圖猜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詩的國度里。讀詩,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還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這節課我們就來一同學習第21課“古詩三首”的第一首詩,穿越到唐朝的大漠邊關,感知詩人王昌齡的赤子情懷。(板書詩題和詩人)。
二、解詩題,知詩人。(檢查預習)
1、解詩題
齊讀詩題,讀準“塞”的音,說說“塞”和“出塞”的意思。師隨機補充“邊塞”的重要性。
2、了解詩人和歷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齡簡介,指名讀。
(2)學生分享搜集的關于詩人和本詩背景的不同資料,師隨機對學生予以肯定。
三、誦詩句,明詩意。
誦詩句(PPT出示全詩)
(1)讀正確、流利,做到字正腔圓。
指名反饋讀,引導學生結合字音、流暢度評價。(注意“教”讀第一聲。可補充原因——唐詩平仄規律;《古代漢語字典》解釋)
學習“秦”字,齊讀全詩。
(2)讀出節奏有韻味。
指名讀出節奏,評價。(告知七言絕句的節奏通常為前四后三,也可按詞讀。)自由練讀。師生合作讀。
(3)展示讀。
師:誰來學學王昌齡,一展詩情?
指2—3名學生讀,師相機評價。
(4)總結初讀古詩的要求:首先我們要讀正確、流利,有節奏,就是我們說的字正腔圓、有板有眼。
2、結合注釋,明白詩句大意。
師:放聲朗讀便于記誦,低聲吟詠利于思悟。請同學們輕聲讀詩句,參照文下注釋,說說意思,不懂之處同桌一起探討。
(1)學生自學詩句,同桌探討,師巡視了解疑問之處。
(2)出示全詩,指名說讀懂了哪些詩句意思(不求統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還有哪些疑問。學生不能解決之處,師再引導解疑。
“秦時明月漢時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簡要拓展“互文”修辭手法。)
“萬里長征人未還。”——離家萬里出征邊塞的士兵,至今仍沒有回還。(師:詩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戰士。唐朝管出征邊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書:征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要是英勇善戰的李廣將軍還健在,絕不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提示:“但使”“飛將”“不教”“胡馬”四詞要翻譯過來;師可視情況簡要介紹陰山。)
四、品詞句,悟詩情。
師:讀好古詩,知道了大意,離學會還相差甚遠。但凡膾炙人口的詩作,都蘊含著詩人極強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絕妙,我們又該如何去發現呢?
(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PT出示)
1、同學們,請輕聲吟誦,看看詩句在你腦海中留下怎樣的畫面?
引導品悟句一:
(預設)生1:一輪明月照著邊關。
師:這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凄涼)讀出你的感受來。
質疑:可這“明月、邊關”是邊塞再普通不過的景物,句一又絕妙在哪兒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時間久遠。)這一“秦”一“漢”兩字,將時間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來,明月變了嗎?(生:沒有)邊關變了嗎?(生:沒有)變的是一批又一批守邊的征人們吶!所以,詩人第一句的七個字是想告訴我們——(出示“千百年來,戰爭一直沒有停息。”齊讀)讓我們讀出句一的“歷史久遠”來。(生齊讀)
小結:詩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們傳遞出了這么多“言外之意”,這充分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凝練之美。
1、品悟句二
師:詩人王昌齡不留戀京城的繁華,把目光投向荒涼的大漠和征人。他關注的邊關及征人是怎樣的呢?(PPT出示圖片,師講解)
(出示句二)回想畫面讀一讀,你又讀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種詩情?
(預設)生2:萬里長征——離家萬里,路途遙遠。(師補充:那時,從家鄉到邊關,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別說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還——戰爭很殘酷。(師追問:為何沒回?——也許是還活著仗沒有打完不能回,也許是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一個“人未還”,飽含了多少凄涼與殘酷啊!)
3、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感受齊讀一二句。
師:人未還,心相系呀!同學們,每到明月高掛的夜晚,那些背井離鄉、歷經生死考驗而幸存下來的征人們可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板書:思鄉思親)
(PPT依次出示征人父親、妻子、孩子圖)那么同在一輪明月下,千百萬征人的親人們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師描述畫面,引導讀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兒(夫、父)未還”。
師:天倫之樂不能享,為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現在你的心中還僅僅是思念的哀傷嗎?還有什么?(悲憤)
師:對什么的悲憤?(戰爭)
師(板書:恨戰爭):是對無休止戰爭的悲憤。來,將你們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間,齊讀一、二兩句。(生齊讀)
4、小結學法:剛才,我們不僅品出了征人和親人之間的思念,還悟出了他們對戰爭的憤恨。看來,采用想象畫面、品悟重點字詞來體味詩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薦給大家!
(二)品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面對不斷重復的人間悲劇,詩人王昌齡多么希望時光倒流,回到漢朝相對安穩的日子啊,因為——(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1、誰說說這兩句詩什么意思?相機檢查注釋“但使、胡馬”的理解。2、了解李廣。(1)PPT出示唐、盧綸的《塞下曲》,指名說從詩中認識了怎樣的李將軍。(2)PPT補充李廣資料,感知其英勇善戰,讀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師:詩人這里思念幾百年前的李將軍的文字背后,你又讀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饋)學貴有疑。相信下面的詩句和資料能幫到你。
(1)(PPT出示相關邊塞詩句,師生合作讀。)
師:此時,你想對無休止的戰爭說——(戰爭真殘酷、征人傷亡很大……)
(2)(PPT出示《資治通鑒·唐紀》資料)師引讀。
師:此時你相對朝廷說——(你們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們要派良將才能打勝仗啊……)讀著讀著,我們終于明白了,詩人哪是在盼李將軍啊,他分明是在——(板書:憂國憂民盼和平)讀出詩人滿懷的期盼——(生讀)
4、師:可憐的千百萬征人們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戰場傷亡咱認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當時將領的無能實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們,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沒有國哪有家”!)請同學們牢記:無論何時何地,“有國才有家”!
師:來,同學們,讓我們讀出保家衛國的豪情——(齊讀三四句)面對前來進犯的敵人,讀出我們必勝的決心———(再讀三四句)
四、背詩文,頌經典。
1、頌詩人(PPT出示課文插圖)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詩人王昌齡。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無限哀嘆——(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因他心系家國,所以呼喊——(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這寥寥28個字,就是詩人一片赤誠之心的見證!難怪明代詩評家李攀龍評價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讀“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2、頌征人
師:看著看著,這遠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萬征人的代表。他們雖九死一生、思鄉思親,仍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他們雖痛恨朝廷、將領和戰爭,但又希望殺敵報國使家國太平!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3、頌經典
同學們,全體起立,讓我們用誦讀向征人、詩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齊誦全詩。)
五、課外拓展,延讀經典。
師:請坐。悲涼中流露壯美,憤恨中滿是赤子熱忱。這就是邊塞詩的共性。
★1、學法遷移(如果時間不足,把拓展學習引向課外。)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用“想象畫面,體會詩境;品悟字詞,體味詩情”的方法學會了《出塞》。請看,我把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也帶來了。(PPT出示: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學生自學,反饋。師評價(善于學習;學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議把學法繼續運用到自己搜集的邊塞詩里。)
2、結束語:一句句詩行,描繪一幅幅畫卷;一首首詩歌,講述一段段歷史過往。課下,希望同學們與詩詞經典作伴,擁有屬于自己的詩意和遠方。(謝謝!)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揭題,摹“塞”之形。
1、板書“邊塞”。師問,讀了這個詞,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邊塞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2、教師小結。
3、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
二、誦讀,覺“塞”之味
(一)一讀,讀準字音。
1、先請大家自由地讀上2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古詩。注意正音。
4、全班齊讀。
(二)二讀,讀出節奏。
1、再請大家自由地讀2遍,要求讀出節奏,注意停頓和語速。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
4、師指導讀。
5、全班齊讀。
(三)三讀,讀出感覺。
1、師配樂范讀,生想象。
2、指名說。這首詩中的邊塞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3、師:帶著這種感覺讀讀詩。
4、全班齊讀課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慘。
1、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點擊出示:萬里長征人未還)在這句詩中,“征”是什么意思?“長征“呢?
2、大家再輕聲地把這句詩讀上2、3遍,邊讀邊想象戰斗時和戰斗后的畫面。
3、生自由讀詩句。(生讀時,播放戰斗時的音頻)
4、生讀詩句,想象畫面。
5、指名說。
6、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戰斗之后的畫面吧。(播放戰斗之后的畫面。)
7、看了之后有感覺?學生自由發言。
8、補充描寫戰場的詩句。
師:萬里長征人為還!這是何等的悲慘啊!許多詩人也曾描寫過這樣悲慘的景象。我們一起來讀讀。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古今多少戰士死于沙場無人收殮,白骨累累散亂在蓬蒿叢中,使人觸目驚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_曹操(描繪戰亂后一片凄涼荒蕪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李白。(戰后駭人景象,可見戰爭的殘酷。)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杜甫(極寫沙場寒冷蕭條,烽煙遍地,白骨縱橫的慘狀。)
9、小結:黃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亂。這就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劇啊!此時此刻,在你的眼里,邊塞是一個什么樣的邊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悲慘、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寧。
1、過度:目睹著邊塞的悲慘、恐怖、可怕,詩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著什么?——(點擊: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生自由讀句子2遍。
3、師問:龍城飛將是誰?(李廣)你們了解李廣嗎?
補充詩: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從這首詩中,你們看到一個怎樣的李廣?
4、是啊,飛將軍李廣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聽到李廣的名字是聞風喪膽。
史記記載:
(點擊: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
譯文: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
5、師:當飛將軍李廣在邊塞的時候,匈奴數年不侵。還有“白骨亂蓬篙”的慘劇嗎?(不會)還有“人為還”的悲劇嗎?(不會)
邊塞還會有悲慘、恐怖、可怕嗎?(不會)
6、小結:龍城飛將在,數歲不敢侵。此時此刻,在你的眼中,龍城飛將在的邊塞是怎樣的邊塞啊?(安寧、祥和、和平……)
7、引讀:一邊是悲慘、可怕、恐怖,一邊是安寧、祥和、和平,哪一種才是人們心中的邊塞呢?(安寧、祥和、和平……)
師:所以,當悲慘一次又一次彌漫在邊塞時,人們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死亡一次又一次盤旋在邊塞時,人們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恐怖一次又一次籠罩在邊塞時,人們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過度。師:自秦朝統一中國以來,至今已是二千多年,這兩千多年,邊塞是戰亂得多,還是安寧的多?你能說說自秦朝到現在,在邊塞發生過哪些戰亂嗎?(指名說)
2、出示歷代邊塞戰亂簡史。
秦漢時期,匈奴入侵;魏晉時期,五胡亂華;
隋唐時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遼、夏、金入侵;
清朝數百年,西方列強入侵;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大舉侵華。
(配低沉的音樂,學生默讀。)
3、學生談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結:看看,這就是幾千年的邊塞,這就是多災多難的邊塞,這就是充滿苦難、死亡、與可怕的邊塞。
當匈奴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今遼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八國聯軍、日本帝國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邊塞二千多年,則戰亂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們心中總有一種企盼,一種呼喚。你們說說,人們心中呼喚的是什么?(和平、安寧)
5、師:企盼安定,呼喚和平。盡在這首出塞28個字。一起來讀讀這首出塞。
6、總結: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就是戰亂中的人們千年的企盼和呼喚啊!
板書:
出塞
唐王昌齡
悲慘安寧
恐怖邊塞祥和
可怕和平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出塞》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首詩屬于漢朝樂府詩題,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寧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王昌齡著有《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說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學大綱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說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作為教學重點。
這首詩雖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遠,第一、二句的時間,空間跨度極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難點。
4、說教學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學生的想象。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2)以詩解詩法:為了使課堂更充實,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我以《出塞》為例。這為生打開了邊塞詩的大門,借其它也塞詩的名句豐富了學生的語感,知識與情感,并為理解本詩做了很好的鋪墊與引申。這種借鑒對比也是一種理解詩意的捷徑。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我選擇了精美的古詩配畫,再配以如泣如訴的琵琶曲,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在有著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啟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出塞”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在學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句古詩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感知邊塞環境惡劣,戰事的頻繁。
第二環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瑯瑯上口,作為小學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小學生閱讀、賞析的典范。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律,在老師的范讀、老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節: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為通過看注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講解詩意,可不講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后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聽音樂寫親人的話是一種創造想象。此外,在結尾的拓展讀詩中,我還引導學生讀古詩談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聲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戰士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里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王昌齡的《出塞》(二)作為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襯出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閱讀
課的結尾,請學生思考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將課延伸到現實中,延展到課外,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現實性。最后,為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為課外閱讀提供了范本,把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三、說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
關
人未
還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詩在時間,空間上的廣度,又體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為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 篇4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要個性化。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品讀吟誦、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感悟,讀中欣賞,激發學生熱愛我國古老、燦爛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2)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意思。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渴望平息戰事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背誦的方式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2)學生能夠通過交流、研討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為我國的悠久歷史而驕傲自豪及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養成主動誦讀課外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古典樂曲《十面埋伏》,引導學生想象古戰場的悲壯場面。
2、背誦王之煥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場面。
3、學生介紹搜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補充。
“出塞”是樂府一種曲調,此外還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題。
4、請學生完整地表達詩歌的題目的意思。板書課題:
出塞
王昌齡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小組之間互相讀,相互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法了解詩歌的大意,鼓勵學生質疑。
4、指名讀詩歌,討論交流。小組之間討論詩意,提出疑問,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精讀全詩,入境悟情。
1、教師講述古詩的歷史背景,引入境界。
2、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朗讀古詩,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板書:秦漢
(2)再讀“萬里長征人未還”,師生共議“人未還”的內涵,學生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劇。板書:人未還
(3)課件展示,師生共同在音樂、景物中想象古時征戰的悲壯景象。聯想戰爭的殘酷。
(4)拓展理解“人未還”所表現的戰爭激烈。
(5)朗讀前兩句:
①學生自由讀。
②指讀,品味詩歌所描寫的場景。
③同學間互相評讀。
④想象畫面朗讀。
⑤在音樂的烘托下朗讀。
3、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學生自由讀后兩句。
(2)自由談談對“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詞,體會飛將軍李廣的威武、英雄氣概。板書:但使
(4)小組討論后,說說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5)指名朗讀,教師平讀。
(6)學生帶著對飛將軍的崇拜之情讀文。
(7)教師激情引讀。
(8)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讀體會作者贊頌漢將李廣,渴望平息戰事的理想和慨嘆邊將無能,朝廷無能的悲痛。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學生自由組合朗讀全詩。
2、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配樂朗讀全詩。
3、在教師的引導下試背全詩。
4、觀看課件背誦全詩。
五、展開想象,入情練筆。
1、師:人間最難過的是離別親人,遠征戰場。作者面對荒涼的關山,舉頭望月,思念親人,此時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動,用你的筆描繪出當時的悲壯景象好嗎?
2、練筆。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邊塞的詩歌,比較、賞讀、摘抄下來。
2、結合自己的感受,試創一首古體詩。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讀出詩的味道。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想象法2、以詩解詩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邊塞詩資料。
教時:一課時
教程: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用一句話說一說、用一句古詩呢?(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5、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一聲。《古代漢語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讓、使,不讓胡馬度陰山,這里應讀jiāo。按韻律的時候,也應該讀教。唐人寫詩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規律,這個字讀仄,跟我讀,再讀。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誰來試一試?
4、師范讀。
5、師做手勢,學生讀。
6、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完這首詩,你的眼前會浮現怎樣的畫面?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對于“秦”和“漢”,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像這樣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詞,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詞的修辭手法叫“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依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
(5)再來看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里的“人”指的是誰?(征人)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出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車轔轔,馬蕭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7)想象練筆:征人的親人們,又會想些什么?
白發蒼蒼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
勤勞善良的妻子,牽著一雙兒女,站在村口,對遠方的親人說——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一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完成練習)
(8)引讀:
這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發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征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10)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2)“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通過探問,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為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么表現?(引導學生想象戰士奮勇殺敵的表現。)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士?(你們為什么這么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情總結: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尾聲: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于戰爭,你有什么看法,這是老師留給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還有一份唐代邊塞詩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關
人未還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征》,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復習方法,交流資料
1.復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么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匯報,品味詩句。
A、匯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么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么感覺?
(2)反復吟詠,熟讀成誦,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系課外,鏈接知識。
B、匯報后兩句
(1)匯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了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升華情境
(一)憑借情境,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練習題
(一)解決書后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冬冬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相關文章:
出塞王昌齡教學設計10-27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12-02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范文08-08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08-05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通用3篇)12-16
王昌齡《出塞》教學記錄11-20
王昌齡《出塞》鑒賞10-22
賞析王昌齡的《出塞》12-25
《出塞》教學設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