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維《鳥鳴澗》原文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王維鳥鳴澗原文及翻譯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維鳥鳴澗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維鳥鳴澗原文及翻譯
【原文】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春天夜晚,寂無人聲,芬芳桂花,輕輕飄落。青山碧林,更顯空寂。
明月升起,驚動幾只棲息山鳥。清脆鳴叫,長久回蕩空曠山澗。
【注釋】
⑴鳥鳴澗:鳥兒在山澗中鳴叫。
⑵人閑:指沒有人事活動相擾。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種,這里寫的是春天開花的一種。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蕩蕩。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驚:驚動,擾亂。山鳥:山中的鳥。
⑸時鳴:偶爾(時而)啼叫。時:時而,偶爾。
【創作背景】
王維的《鳥鳴澗》當作于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游歷江南之時,其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此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據《新唐書·王維傳》記載,王維于開元初進士及第后授太樂丞,因坐伶人舞黃獅事被貶為濟州同倉參軍,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張九齡執政才返京任右拾遺。對于王維的這段履歷,紹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維在越中事跡考》中認為:“唐開元八年至開元二十一年將近十五年間的王維原來在吳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說他的《鳥鳴澗》、《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維漫游若耶,觸景生情,聯想到前人描寫若耶溪的名句,欲與古人爭勝厘毫,“出藍”而“勝藍”,于是有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一聯以動寫靜的精彩詩句。從《鳥鳴澗》詩體現的風格和意境分析,此詩應作于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為王維青年時代的作品。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載。王維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維后半生之避世與佛教有關。《新唐書》本傳說王維早慧,“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長安、洛陽游歷,謀取仕進。此期間寫了一些游俠詩。開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試,中解頭。他是一位文藝全才,詩、文、書、畫都很著名,又精通音樂,善彈琴、琵琶。開元九年(721)中進士,任太樂丞等官,后棄官隱居。開元十七年(729),在長安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開元十九年,王維的妻子病故。他從此不再續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維一生詩作頗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的詩常在清靈之中透出幾分禪意。在他的畫中更是著筆清新,筆墨淡出,讀他的畫,便能自然而然的體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獨特藝術底蘊 。蘇軾就曾這樣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中國畫中講究詩情畫意,王維把畫與詩相互融會貫通,其詩平實而簡遠,其畫韻味含蓄而豐富,意境清曠蒼秀,在自然之中勾畫 出屬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筆隨意,墨氣沉穩,線條有力而飛揚不張,在他的空間里,形象與筆墨相得益彰,抒發出了他對生活的熱愛與感受。
山水畫中最注重對意境的表現,他把相應的詩歌以文字為媒介,狀物表意,詩情與畫意有機結合,從而為世人創造出了更為廣闊幽遠的藝術空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里橫黛色,數峰出云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的山水詩給我們渲染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讓人從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韻。
在山水畫中,王維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山水畫家。他作青綠山水似李思訓,作水墨山水近吳道子。同時他首創了破墨山水,盡去了以往山水畫的浮華之氣,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線為主的山水畫,向水墨發展推進了一步。明朝董其昌就曾說王維的山水畫"是一變勾斫之法為水墨渲染",便可獨見他對于山水畫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王維開啟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對后世文人畫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 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盡情揮灑于山水之間,寄情造意,詩從胸發,畫由意出,情景交融,詩畫同工,曲意盎然,達到了詩畫相融的最高境界。
賞析
賞析(一):
關于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于風景寫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并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于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于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們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于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并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里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余恕誠)
賞析(二):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于“動”、“靜”對比襯托的詩情畫意。首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便以聲寫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花落”這一動態情景與“人閑”結合起來。花開花落,都屬于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是“深夜”,詩人顯然無法看到桂花飄落的景致,但因為“夜靜”,更因為觀風景的人“心靜”,所以他還是感受到了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而我們在誦讀的同時也似乎進入了“香林花雨”的勝景。此處的“春山”還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見白天的喧鬧的畫面:春和日麗、鳥語花香、歡聲笑語。而此時,夜深人靜,游人離去,白天的喧鬧消失殆盡,山林也空閑了下來,其實“空”的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到別人無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便是以動寫靜,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里的幽靜與閑適:月亮從云層中鉆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只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一句古語,古來好詩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記敘出來。而我們在低吟淺酌之時,腦海胸襟似乎也隨著詩人的文字進入到那片清幽絕俗的畫面之中。(語文學習報 第28期)
【王維鳥鳴澗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王維《鳥鳴澗》原文翻譯賞析10-30
王維《鳥鳴澗》原文及賞析04-25
王維《鳥鳴澗》翻譯賞析03-27
鳥鳴澗王維03-27
唐代王維的《鳥鳴澗》03-10
王維鳥鳴澗鑒賞03-22
王維鳥鳴澗賞析03-24
古詩王維鳥鳴澗11-11
王維《鳥鳴澗》譯文及賞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