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詞渭川田家鑒賞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題解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人對農業的無比重視,不僅源于農業生產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源于中國人對鄉村的一種天然親近感。人們相信,鄉村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在寧靜的鄉村里,無論多么浮躁的心靈,都能夠歸于平靜。王維的這首詩就是一篇鄉村游記,創作時間待考。
渭川,即渭河,發源于甘肅,經陜西流入黃河。夕陽西下,夜幕將臨,詩人在陜西鄉村見到了一幅恬然自樂的農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
句解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傍晚的村莊籠罩在柔和的太陽余輝中,安詳靜謐。夜色降臨,歸家的牛羊卻一點也不著急,慢慢地,慢慢地,仿佛走在沒有盡頭的小路上。
西斜的夕陽照著偏僻的村落,暮色蒼蒼,起句就給人寧靜、祥和之感。詩人以此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緊接著,便一筆落在了“歸”字上,描繪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牛羊之歸,雖是動態,卻顯得那么悠閑,那么安定。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中的這首詩描寫的也是夕陽西下,牛羊回家。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癡情的妻子,她呆呆地看著雞回巢、牛羊歸村,思念著遠征的丈夫,觸景傷情,發出了“如何才能不想你”的哀嘆。王維也同樣專注地目送著牛羊歸村,直到它們消失在小巷的盡頭。和那位妻子不同的是,此時的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柴門外,一位慈祥的鄉村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位老爺爺真是太掛念小孫孫了。樸素的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里的一切生命,在這個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都要回家。不是嗎——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雉”,野雞。“雊”,雄雉鳴,也泛指雉鳴。“秀”,谷類抽穗開花。
吐穗的'麥田里,傳來野雞陣陣啼鳴;桑樹林的桑葉稀稀拉拉,那是因為蠶兒們吃飽了,開始吐絲作繭,營造自己的安樂窩。
在一天行將結束時,鄉村的各種動物都已找到自己的歸宿。那鄉村的人呢?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歸來。他們在田間小路上碰在一起,親切地交談著。辛勤的農夫們在這個時刻是最快樂的,不僅因為一天的辛勞結束,可以回家休息了,也是因為看到正在吐穗的麥苗,滿懷著對豐收的希望吧。
同樣寫晚歸,王維筆下的農夫是“相見語依依”,輕松快樂;陶淵明卻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清晨就去除草的陶淵明,到了月亮升起才回家,走在田間小路上,衣服都被夜露打濕了。這種親自耕作的辛勞、艱苦,王維自然沒有體會。他眼中的鄉村生活,只是一片淡泊無拘、恬然自樂,讓他心向往之。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式微》是《詩經》里的一首詩,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意思是:越來越壞,越來越壞,你為什么還不回來?
面對農夫們悠閑安逸的生活,詩人很是羨慕,然而,他只能滿心惆悵地吟吟《式微》這首詩。
大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朝政被李林甫把持。在李林甫擔任宰相的十九年里,一個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一批批鉆營拍馬的小人受到重用提拔。此時的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情下他來到田野鄉村,看到不獨農人,就連蟲鳥亦自有所歸,惟獨自己處在彷徨迷茫中,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呢?其實,農夫們的生活并不如詩人想象的那么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
“悵然吟式微”,詩人以此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這一句是全詩的靈魂。前面寫了那么多的“歸”,實際上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愜意,反襯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
評解
全詩不事雕琢,純用白描,寫的雖是初夏傍晚極其尋常的鄉村景色,卻自然清新,詩意盎然。詩歌風格很近于陶淵明,但細讀下來,卻比陶詩來得精致。《匯編唐詩十集》曰:“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在人們的心中,鄉村田園生活代表著安寧、自由、和諧,因此,歸隱田園成為許多詩人的夢想追求,王維也是其中的一個。同田園詩的開山大師陶淵明一樣,王維認為鄉村是能放縱性情、返璞歸真的地方。不過,陶淵明在《歸園田居》等作品中所描寫的“種豆南山下”、“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等躬耕自食、與山野農夫親切交往的場景,在王維的詩中很少見。更大程度上,王維只是一位鄉村生活的旁觀者。
【王維詩詞渭川田家鑒賞】相關文章:
王維《渭川田家》的詩詞鑒賞12-21
《渭川田家》王維唐詩鑒賞11-04
王維《渭川田家》古詩原文及鑒賞07-14
王維渭川田家解析12-09
王維《渭川田家》原文12-08
讀王維的《渭川田家》12-08
王維詩詞《渭城曲》12-21
《田家行》詩詞鑒賞12-06
田家古詩詞鑒賞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