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
引導語: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下面是小編整理他的《胡同文化》教學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篇1:
一、導入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內涵的要點.
2、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及內涵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個性化語言的品味
教學手段:課件輔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運用聲像,直觀渲染
師:大家喜歡不喜歡旅游啊?
生:喜歡!
師:現在我帶大家去北京逛逛,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1,展示長城、故宮等名勝的圖片),下面,我再帶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課件2,循環放映“到胡同去”一組圖片,并播放胡同歌曲)。聽完剛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濃厚的北京韻味撲面而來,這種感覺我們同樣可以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讓我們跟著他(屏幕出現“汪曾祺簡介”幻燈片),一起走進北京胡同,就像欣賞美妙歌曲一樣去領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風格,了解其獨特的文化底蘊。
二、示標:出示課件3(教學目標)
三、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1-4節,概括胡同的特點,并思考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特點之間的聯系。
幻燈片
方正
取名(計數、物御、人物、行業、形狀、其它)
數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網絡(方便、安靜)
四、研讀6-12節,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
俗話說“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這些被外化在胡同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興趣習慣、思想狀況等,就是所謂的“胡同文化”,那么這一文化有怎樣的內涵呢?
聽課文6-12節的錄音,要求
劃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的語句。
標出給你印象最深的,你覺得最有味的語句。
(1)胡同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安土重遷、講究處街坊(平時各人自掃門前雪)、易于滿足、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逆來順受,安分守己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順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說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和“電梯事件”。
幻燈片
安土重遷 住四合院(盒子) 封閉 易于滿足 忍 不愛管閑事 逆來順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世故通達。作為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統治子者要消滅他們,猶如碾死一只螞蟻般容易,所以他們也就 學會了忍耐。”
(6)作者在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怎樣的感情?
喜愛推崇:知足長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閉、逆來順受、冷眼旁觀、忍
(7)對傳統文化我們應持什么樣的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五、研讀13-15節,了解胡同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幻燈片)
你認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為什么?
隨著舊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會消失沒落。
因為胡同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開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東西是消極的,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沒幻燈片)
看著這樣的一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樣一種心情?
生看投影,聽讀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緒。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樣的情緒?
討論明確
心情很復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并喜歡胡同文化,所以當他直觀地面對衰敗的胡同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再見吧,胡同。”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六、品味語言
胡同文化這種內涵除了表現在北京市民的處世方式上以外,作者還通過北京人的語言生動地來表現。小組討論,找出最有味的語言分別品味,朗讀,推薦代表發言。
學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暢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這樣一句:“有窩頭,就知足了(還好)。大腌蘿卜,就不錯(較好)。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蝦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
老師:我把劃線部分換用一般評價性的詞語,然后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聽完第二同學讀后,有學生笑著插嘴道:“一點味都沒有。”
老師:我看還得加上一句,“這樣一換,太不好!”下面我們一起來概括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生概括后,屏幕顯示:
幻燈片
語言平實、樸素、口語化,但有味兒,富于表現力。典雅,富有濃郁的書卷氣。
生自讀自品
四、小結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胡同是一種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風民俗。
五、作業
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請同學們課后可以搜集一些資料,寫寫書沭陽的飲食文化。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歷史背景。
2、品味文章平淡、樸素、口語化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特點。【重點】
3、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難點】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和主要內容:
●導語: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蘊涵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讓我們翻開課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訴了我們一些什么?
●文本探討:
1、北京胡同的特點:
尋找出課文中敘述、描寫胡同特點的詞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靜】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
正(方正,整齊);俗(通俗,普通);多(無以計數);靜(沒有喧嘩)。
2、胡同文化的內涵:
先找出點明胡同與文化內在聯系的關鍵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快。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結論——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狀態和言行舉止完全可以詮釋胡同文化的內涵。
從北京人的特點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內涵。
從課文中找出表現北京人特點的詞句——
【守舊】安土重遷,舍不得挪窩兒,一住住幾十年……
【封閉】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知足】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本分】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實際上,作者在課文中,已經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內涵——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守舊】【封閉】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知足】【本分】
3、語言特點賞析:
這是一篇漫談北京胡同逸聞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態的議論散文,又是一篇將針砭鋒芒藏于風趣詼諧的隨意談吐之中的文化隨筆。
作者的'語言“文字功夫極深,可謂不溫不火,爐火純青”。具體特點是平淡,樸素,帶有口語化,極富表現力。
第2自然段對胡同名字的談論,看似信手拈來,卻很典型,具體而實在,除了口語化,還有字里行間的風趣、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倘若將這些通俗樸素的話語再往深處想想,甚至還可以從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靜、隨和的心態(不就是個地名嗎?好記就行,實在不雅,改個諧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對話,將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滿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4、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
作者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又說: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是一輩子當順民的心態。
再說: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最后說:再見吧,胡同!
從這些話中,我們已經不難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問題中的“復雜”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懷舊——生活在北京大半輩子,胡同文化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對這些東西已經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習慣了。②喜歡胡同文化的精華——作者認同、留戀,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華,譬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們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終究是消極的,在時代大潮的沖刷下,在衰敗,沒落,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所以,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復雜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卻又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點傷感。不過,我們從課文最后一句話“再見吧,胡同!”已經不難體會到作者告別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點不舍的復雜感情,應該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華可以傳承下來吧。
●拓展研究(略)
學習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義;內涵;形成、發展與傳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結和作業
1、強調抓住關鍵詞句,準確體會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民間語言,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3、利用剪報和網絡,搜集相關資料,注重積累。
4、完成“思考與練習”。
5、部分同學還可以利用隨筆,撰寫探究胡同文化歷史背景、形成原因和發展變化的小論文。
■教學補充資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當年教授寫作課的沈從文先生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1943年大學畢業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志》、《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到北京京劇團(后改名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遷:ān tǔ zhòng qiān
【釋義】土:鄉土;重:看得重,難,不輕易。形容留戀本鄉本土,不愿輕易遷移到外地。
【出典】《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遷”。說了離鄉背井,那一個不怕的。(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
●《辭海》對“文化”的釋義:
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它具有階級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
●互聯網“百度百科”對“文化”的簡述(選編):
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相關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 汪曾祺04-16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04-14
汪曾祺寫胡同文化原文11-08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學設計12-18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簡介及其賞析06-03
汪曾祺胡同文化課件(通用12篇)03-24
汪曾祺散文文化價值04-14
胡同文化閱讀答案08-24
汪曾祺談飲食文化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