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的涼州詞解析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愿,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以下是小編帶來王之渙的涼州詞解析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 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2.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5.何須:何必。
6.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7.度:吹到過。
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譯 文
遠遠向西望去,黃河之水好像流入白云中,巍峨的群山環抱著玉門關這座邊塞孤城。也無須埋怨用羌笛吹奏《折楊柳》這支屬于送別的曲子,春風歷來是吹不到玉門關的。
▌關于涼州
涼州,今稱武威(甘肅)。從漢到唐,涼州是我國西北地區僅次于長安的最大古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后歷為郡、州、府治。它還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繁榮了近10個世紀,中外商人云集的都會,率先接受西方(中西亞)物質、精神文明洗禮,融胡漢東西文明為一體,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軍政中心和區域性古都、商貿經濟和交通網絡中心、文化整合和民族匯聚中心。唐王朝建立后,北部邊境不穩定,北方的突厥、契丹,西方的吐蕃,對新興的政權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唐王朝對涼州的經營就顯得極為重要,唐代統治者也極為重視邊功,而涼州作為唐都長安的一道屏障,是邊塞的前線地區,是兵家必爭的交通要道。在唐代涌現出大量詠涼州的詩,出現了著名的以《涼州詞》為代表的詠涼州的詩歌,成為唐詩中一個特殊而又可觀的`詩歌現象。
▌關于王之渙
王之渙 (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王之咸、王之賁皆有文名。他從小就很講究義氣,縱酒談樂,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學。對于參加科場考試沒有興趣,學成后到處拜訪名人。擔任過主管文書簿記的小官,后來因受誹謗而辭職,過著游山玩水的生活。存詩六首,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賞 析
這首詩屬今少兒必讀古詩詞之一,也是我小學時候學習過的唐詩,盡管背誦如流,但該詩特別是“涼州”的歷史背景和賞析并不簡單。因此,大家有必要再進行深度學習。“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大唐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王之渙的涼州詞解析】相關文章:
王之渙《涼州詞》解析01-12
涼州詞王之渙解析01-10
王之渙涼州詞12-29
《涼州詞》王之渙05-29
涼州詞 王之渙11-25
王之渙的《涼州詞》05-27
涼州詞王之渙意思11-04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01-09
涼州詞王之渙語言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