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 《商山早行》
溫庭筠 《商山早行》1
【原文】: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閱讀訓練】
1、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結合全詩對此加以分析。
2、說說這首詩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體會期中的“羈旅鄉情”
3、“枳花明驛墻”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4、尾聯在全詩的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5詩中除了“晨起”、“雞聲”表現了早行之外,還有什么詞語也表現了早行?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什么特點?
6、“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聯系首聯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7、頷聯是被人傳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2分)
8、“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4分)
9、“枳花明驛墻”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10、賞析“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表達效果。
11、“客行悲故鄉”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與之相照應的句子是那一句/
12、“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寫作“明”字,你覺得哪個更好些?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13、本詩首聯描繪了怎樣的早行情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4分)
14、人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絕佳,其寫景有何特點?試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成,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現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
2、目前之景:雞聲茅店,殘月當空,人跡板橋,微霜初度,斛葉山路,枳花驛墻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羈旅愁思。
3、 “明”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墻,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內容:思鄉之情,反映了詩人留戀故鄉的真摯感情,才離開家鄉不久,便在夜里夢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鳧雁來回游動,自得其樂,而自己卻在離家遠行的路上。
結構:與首聯中的“客行悲故鄉”照應。
5、①還有“月”“板橋霜”,月尚未落,板橋結霜,可見其早。②由名詞連綴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春回故鄉、野鴨滿塘的溫暖意境。通過這個溫暖的鄉夢反襯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對家鄉深切的思念。
7、只用幾筆淡墨的線條,就勾勒出富有畫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圖”;每句有三個名詞組成,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早春圖”;通過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羈愁旅思”。(任一點即可)
8、作者通過想象寫成群的鳧雁在水中嬉戲,表現歡樂的氣氛,從而反襯旅居在外的'游子思鄉之悲。
9、“明”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墻,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意對即可)
10、這句話羅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形神兼備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晨景圖。
11、思念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2、“照”字比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顏色的雪白,也富有動感的傳達了這種白色的“枳花”將在晨光中還顯得黑暗的驛墻都照亮了。
13、本詩描繪了羈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的情景。字里行間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
14、這兩句詩寫景,純用名詞(或運用“列錦”的手法),連綴成一個意象組合體。在這個意象組合體中,有聲音,有形體;有人物,有動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視之景。描繪出生動的視覺形象,營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溫庭筠 《商山早行》2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
鳧(fú):野鴨。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
【賞析】
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的巧妙組合,極為凝練地勾畫出了一幅山野早行圖,道出了一個人生苦旅者的心音。
首聯點題,直寫悲情。頷聯繪景,冷寂凄清:三四句扣住“早”字,五六句點明早春時令。尾聯借夢發感,思鄉心切,通過景物托寓對長安的思念。
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匯評】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則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于言外乎!”
[宋]周弼等《磧砂唐詩》:“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論章法,承接自在;論句法,如同吮出,描畫不得者,偏能寫得。句句是早行,故妙。”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
[明]胡應麟《詩藪》:“盛唐句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唐句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晚唐句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斬然,故知文章關氣韻,非人力。”
[清]周詠棠《唐賢小三昧集續集》:“三、四膾炙人口,雖氣韻近甜,然濃香可愛,不失為名句也。”
[清]黃周星《唐詩快》:“三、四遂成千古畫稿。”
拓展閱讀:溫庭筠的兩句詩為何備受推崇
唐詩之中名篇佳句美不勝收,而溫庭筠的兩句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卻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也備受歷來詩詞選家重視和評論者的推崇,它究竟好在哪里?我認為其一是寫出了一種苦寒的人生況味,引起人們共同感嘆;其二是在表現手法上有所創新,他發明了用“特寫鏡頭”敘事的詩語方式,藝術效果特別好。
要說這兩句詩也不關乎什么宏大敘事、思想浩嘆和情感波折,它出自溫庭筠《商山早行》一詩中的頷聯,只不過記錄了一次很平常的羈旅早行的情景。行路旅人夜宿在偏遠的茅店里,雞聲報曉、殘月在天之時又起身趕路,而一路風霜和板橋上的腳印顯見早行的人跡。由于作者把現場的情景和感受寫得特別逼真,讓人讀來如同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不但覺得古人當時的生活情形歷歷在目,而且會聯想到自己平生的類似的生活經歷。
歐陽修《六一詩話》記載,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些籠罩在冷月和霜天里的景物所含的言外不盡之意是什么呢,它不僅是道路辛苦、羈旅愁思,更普遍地其實是一種人生苦寒的味道。人生在世、人在途中,都難免會有各種勞苦奔波的`生活辛苦,這種苦寒往往是都曾有過的共同感受,因而能引起讀者的生命記憶和思想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其次,這兩句詩在藝術上首創了一種很有特色的表現手法。明代李東陽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用特寫鏡頭把月、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這六個最令人觸目動情的現場景物客觀地陳列出來,達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藝術效果。
據網絡資料介紹,聞一多先生曾在《英譯太白詩》一書中,借助繪畫藝術的技巧,對溫庭筠的這兩句詩評述說:“溫飛卿只把這一個一個的字排在那里,并不依著文法的規程替它們聯結起來,好像新印象派的畫家,把顏色一點一點擺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畫家讓顏色和顏色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輝映。詩人也讓字和字自己去互相融合、互相輝映。這樣得來的效力準是特別的豐富。”而學者霍松林先生在《唐宋詩人鑒賞舉偶》則這樣分析:“這兩句如果分解為最小的構成單位,那就是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當然,根據這十種景物的有機聯系組成的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這兩句詩,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稱得上‘意象具足’。”這些分析可謂道出了這兩句詩的藝術奧妙。我想強調的是,詩中的“月”和“霜”不僅是具體景物,也是籠罩整個意境的色調和氛圍。
據說歐陽修對這兩句詩佩服得不得了,曾仿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總覺得不及溫詩感人。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后一句的“野色”和“春”還是不得要領,這不是具象實景的特寫鏡頭。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引用了這兩句詩,可他把“雞聲茅店月”寫成了“雞鳴茅店月”,這個“鳴”字是動詞,也是有違原詩的藝術特色的。
但是溫庭筠首創的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對后代作家還是產生了很大影響。最為典型的是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盡了天涯孤旅的人生況味,可以清晰地看出是受了溫庭筠的影響。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深得其奧妙,不過傳達的又是另外一種人生況味了。
溫庭筠 《商山早行》3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溫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陜西商州市東南。
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
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
鐸:大鈴。
槲: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枳: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墻:驛站的墻壁。
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杜陵:在長安城南,因漢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說:因而思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
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譯詩、詩意]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作者簡介]溫庭筠(音云)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唐代詩人、詞人。商山:在今陜西省商縣東南。
[解說]
這是一首抒發個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開頭兩句寫早行引起了對故鄉遙念。中間四句寫景,處處突現一個“早”字。末尾二句說雖然途中觀賞著景色,但頭腦中卻在回想著“鳧雁滿回塘”的“杜陵夢”境,表達了對長安的留戀之情和孤獨失意之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起來,構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圖景,向為傳誦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溫庭筠 《商山早行》4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原文、注釋、賞析
晨起動征鐸1,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2。
槲3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4。
因思杜陵5夢,鳧雁滿回塘6。
注釋:
1動:響動。鐸:車馬的鈴鐺。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晨雞已鳴,一鉤殘月還斜在茅店上方;行人啟程了,足跡印在板橋上面的白霜上。
3槲:落葉喬木。葉片冬天雖枯,仍留枝上,早春樹枝發芽時才脫落。
4枳: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驛墻:驛站的墻壁。
5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作者曾在杜陵寓居,所以“杜陵夢”也就是故鄉夢。
6鳧:野鴨。回塘:堤岸曲折的.池塘。
賞析:
商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第二聯用精心選擇的十個景物名詞,巧妙地組合成一幅有聲有色的早行圖畫,使道路辛苦、羈愁旅思溢于言表。
溫庭筠 《商山早行》5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1.動征鐸(音奪):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2.槲(音弧):一種落葉喬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驛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4.杜陵:在長安城南,因漢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說:因而思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5.鳧(音符):野鴨。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當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戲在圓而曲折的池塘。
鑒賞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溫庭筠 《商山早行》6
商山⑴早行
晨起動征⑵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⑶(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驛墻⑷。
因思杜陵⑸夢,鳧⑹(fú)雁滿回塘⑺。
【注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⑵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⑷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⑺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白話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游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里。
【創作背景】
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系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辟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溫庭筠 《商山早行》】相關文章:
《商山早行》溫庭筠12-28
溫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與賞析11-22
溫庭筠《商山早行》古詩賞析與翻譯09-29
溫庭筠:《商山早行》教案(通用5篇)11-07
《商山早行》詩詞鑒賞01-04
思鄉詩《商山早行》賞析08-03
《商山早行》古詩詞鑒賞10-25
《塞寒行》溫庭筠09-19
《俠客行》溫庭筠09-21